首页 理论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西部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的西部文化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成胚胎,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蒙古高原的自 然地理环境条件是游牧文明产生、存在与发展的缘由。
原始社会时期的西部文化_文化变革与西部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西北地区就遍布着华夏先民活动的足迹。先于北京猿人的蓝田猿人距今有65万年到80万年的历史。此外,腊玛古猿、元谋猿人更是证明了西部这片土地曾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三星堆遗址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则是人类原始生活留下的浓重的历史痕迹。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成胚胎,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原始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距今大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定居在这里,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了村落。它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都有壕沟围绕,以预防野兽侵害。房屋有地面和半地下式的,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还有长方形的大屋,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半坡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了该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的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且彩陶十分出色,其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有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在需要时才捕鱼。

2.农耕文明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创造者。大约在4000多年前,他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提倡种植黍、稷、菽、麦、稻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并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

据古史记载,黄帝在统一中国各部落后,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还发明了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图画、音律、祭祀、婚丧礼仪、占卜等。除了精神文明,他还创造了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贡献最大。主要表现为:在耕作方面,他发明了农田耕作制,发明了杵臼,开辟了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等等;在缝织方面,他发明了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等;在日常生活方面,他创造了熟食、粥、饭、酒、肉、规矩、墨砚、几案、毡、印、珠、灯、床、席、蹴踘等;在建筑方面,他建造了宫室、銮殿、庭、明堂、城堡、楼、阁、门、阶、蚕室、祠庙等;在交通方面,他制造了舟楫、车、记里鼓车等;在制陶方面,他制造了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在兵械方面,他制造了刀、枪、弓、弩、旗帜、号角、兵符、云梯、楼橹、炮、剑等。

3.游牧文明

游牧经济是一种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产生一定的剩余产 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一定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与游牧文明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蒙古高原的自 然地理环境条件是游牧文明产生、存在与发展的缘由。但最早出现的并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民。而后,随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成为可能时,才出现专门以畜牧为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以及他们创造的不同于农业文 明的游牧文明。

起源于“内不足”的特性决定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即逐水草而居,依靠肉和奶解决大部分食品,然后用毛皮、肉食和奶制品 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谷物。但游牧的生产并不稳定,一旦遇上灾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这时,为了 生存,游牧民族只能去劫掠。正是由于游牧民族时刻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争斗,每天又以肉食和奶制品为食,才造就了 游牧民悍、勇敢、善战的性格。再加上有大量马匹装备的骑兵,游牧民族以追求富为目标的侵略便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 。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由于变动性大,不利于书面文字的产生,文化便主要靠口耳相传并积累,因此,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留给人们的是落后、粗犷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