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

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次信息革命我们称之为 “现代信息革命”,它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以物联网新技术为标志而引发的社会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物联网对组织管理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在考虑技术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一技术理念与管理相融合,特别是在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下,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物联网技术与治理理念相结合,将当前的管理治理角度进行提前研究、布局,避免出现问题后再行治理。

1912年,“创新”(Innovation)一词的概念被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他认为创新包含五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新产品、一种新生产方法、一个新市场、一种原材料新来源、一种新组织形态。然而,一言以蔽之,熊彼特眼中的创新更强调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那么,基于熊彼特对 “创新”一词的定义,什么又是管理创新呢?

根据第三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上的专家观点: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具体来说,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 (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一种新的运行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第二,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第三,发明或引进一项新的技术,并付诸实践;第四,创立或引进一项新的制度;第五,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第五次信息革命我们称之为 “现代信息革命”,它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以物联网新技术为标志而引发的社会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经历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洗礼,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物联网又一次掀起了人类社会的变革,物联网的出现引发了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每一次浪潮的到来,都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信息化的浪潮也不断推动着组织管理向着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变革,推动着管理的创新,甚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图1-12为信息化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关系示意图,其内容见表1-1。

图1-12 信息化发展与管理创新关系示意图

表1-1 信息化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管理内容—— “人、物”集成化

1.对物的管理

在物联网中,每个物品都会有一个编码,并且是唯一的,而这些编码信息会被RFID、GPS、传感器甚至纳米技术识别,然后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交流。这种全新的通信交流模式改变了人们之前对物品的管理、控制、查询、追溯模式。物联网技术为物与物的交互提供通用的标准化平台,广大受众可以方便、快捷、实时地获取关于物的各种动态变更信息,实现对物的动态监控。

2.对人的管理

物联网时代,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将获得更多的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崭新的方式驾驭科技力量,物联网所提供的人与物、物与物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培养组织内成员的整体性思维、协调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组织内的成员将与有感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机器联网,进一步取代人可能会出现失误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降低成本。工作人员的行为效率得到了提升,整个组织内的成员在智能化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全面把关管理过程。

3.人与物的整合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统一管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增强了信息的采集、感知与信息的处理决策和应用服务能力,在这样的网络中,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 “交流”,而无须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再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 “云”,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控制。由此,物联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动态和集成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管理未来的城市,并达到 “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二)管理模式——智能化、虚拟化、互动化

1.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 “两化融合”的必然途径,其技术核心无疑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我们的管理更加 “智能”,工作方式更加 “聪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管理和平衡管理各环节间资源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在互联网架构之上建构物联网应用层,将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产品生产、运输、仓储以及销售等环节的流动监控和动态协调管理。物联网可以实现动态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物联网技术在信息采集、产品跟踪过程中的普及推广将极大地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组织的管理活动处于智能化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管理完善—信息反馈的动态循环模式之中。

2.虚拟化

管理模式从单一的现实社会过渡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结合。物联网的应用,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延伸到了现实空间的各个角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管理成为结合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工具。在物联网中,管理主体通过管理权责进入组织的真实空间,管理客体以或真实或虚拟的方式呈现自身及文化形态:就虚拟空间而言,管理客体通过虚拟技术延展了管理主体的真实存在;从现实空间来看,管理客体通过虚拟增加了真实的信息共享机会。由此,物联网一方面带来信息的 “虚构”,另一方面也使管理主体共享的现实空间发生变化。相对于传播手段的 “虚拟”来说,这种现实空间的变化是真实的,并与虚拟空间的变化紧密相连,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隙状态。

3.互动化

组织管理模式网状互动化。通过物联网,组织成员能更加便捷地参与和监督组织管理活动,组织成员意愿和组织发展情况以点状分布于组织的各个角落,组织通过建立成员与组织间的联通关系,将点状需求构结成网状平台,全面及时地了解组织的需求,高度协调相互之间的管理措施,从而改变组织以往决策的片面性和封闭性,大大增强决策的整体性、全面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同时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管理、健康医疗、物流等众多领域,通过感应器和互联网来达到人与物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对 “物”的智能化、精确化监管与操作,这为精确寻找组织新的价值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创造新的价值方向提供了着力点。

(三)管理职能的转变——从管控到协调

物联网对组织管理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在考虑技术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一技术理念与管理相融合,特别是在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下,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物联网技术与治理理念相结合,将当前的管理治理角度进行提前研究、布局,避免出现问题后再行治理。

治理 (Governance)的原意是 “控制、引导和操纵”,它的意义在于协调和处理好公共事务管理中各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物联网在提高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通过物联网的末端感知设备,社会组织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在全国范围内采集、分析和统计社会组织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库;物联网也为全民实时参与各种社会管理活动,为政府决策和执行的现场信息支持提供了途径;无处不在的物联网还为传播新闻信息和营造舆论环境提供了大力支持,这有助于向地方及时推广各种成功经验,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四)管理观念——以人为本的管理

面对大量依靠先进技术连接起来的物与物,我们不能因此而忘却了物联网的根本,即物联网是一个物与物信息相通的网络,最终目标是实现以人为中心,可以感知周边环境中的所有人、物、场所的泛在网。也就是说,人到哪里,就能通过网络获得所在地的一切信息。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规则我们必须明确:虽然物联网是物物相连,但我们不能走入误区,为了联网而联网,要从大量物中跳出来,站在 “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分析考察这些 “物”是否有联网的必要,联网是否解决了人的迫切需求,通过联网而获取的大量数据,如何才能让它们更加 “以人为本”,挖掘出现有框架下的潜在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要建立起物联网,最容易的是基础设施的连接——无线传感器和无线技术能快速将各种信息收集和汇总,但对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人类动机的把握与探索,才是物联网的根本所在。

物联网在使用者和数据之间架起了一条沟通交互的管道。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基于这些庞大的管道网络,物联网生态系统将拥有强大的 “心脏”来为我们的预测、分析和推断提供情报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决策。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系统表面上使得交通更为通畅,但它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数据积累,获得交通趋势数据,为未来的交通管理和预测提供依据。

如果物联网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预测和洞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组织机构的管理和运营,那么单纯的连接只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垃圾。

(五)管理思想和治理理论

1.管理思想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创新2.0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精髓。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物物相连、人物相连、多元参与,使得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就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那么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本的创新。

2.治理理论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将治理界定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这些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治理理论的核心:在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上,对于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已由一元、强制、垄断走向了多元、民主、合作。

物联网的发展,符合多元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结成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形成一个上下互动、多维度的管理过程。就其体现的改革和创新而言,这是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甚至政府部门内部事务的管理上,借助于物联网使多方力量共同承担责任,其中既有对事务的管理,也有对人和组织的管理;既有对眼前事务的管理,也有对长远事务的管理。其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新的眼光思考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六)管理体制

物联网自出现开始,就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下,2011年、2012年物联网先后被纳入 “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技术解决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壁垒问题之后,如果原先存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不被消除,孤岛依然存在的话,这些被物联网数字化的 “物”将依然是死物。制度的变革成为产业繁荣的前提,企业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政府必须创新公共管理模式,以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重新构造利益和成本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重新界定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边界,以及不同社会主体和经济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就显得非常必要。

现代信息革命引起政府界的管理创新,即电子政务——政府的信息革命。在政府界,信息化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信息革命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政府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上。电子政务是四个 “以”、两个 “为”的人机系统,即以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三大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以相关理论 (IT技术相关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系统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等)为依托,以政府管理为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政府管理的范围仍然宽泛),以政府善治为目标 (塑造透明、高效、低碳、民生的政府),为各级政府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为公务员系统内部 (上下级和同级)与公务员系统外部 (企业、社会、公民)等各类使用者提供良好服务的人机系统。[26]

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以一种全新的形态来替代工业时期传统的官僚政府形态,使传统政府管理走向电子治理,是政府管理的一场信息革命。它使政府管理模式发生如下转变:把以官僚等级制度为中心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具灵活性和民主特征的扁平组织形态;把以部门为中心的职能管理,转变为以业务为中心的流程管理;把具有滞后性和缺乏灵活性的结果管理,转变为更具动态性和及时性的过程管理;把各个部门分别享有资源的分享性状态,转变为共享信息资源的整合状态;把资源浪费的低效管理,转变为资源集约的低碳管理;把刻板化、规范化、僵化的管理,转变为人性化、柔性化、个性化的管理。以电子政务为依托的信息化建设给政府管理带来的这一系列变革与创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理性,优化了政府的服务质量,促进了政府的精简与重组,节约了政府治理成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 (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的国家都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使各国政府从工业社会的 “传统政府”经历从E到三个G的转变:“数字化政府”(EG,即Electronic Government,强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政府各部门各机构政务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政府”(IG,即Information Government,强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整合型政府”(IG,即Integration Government,强调政府各部门对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利用); “智能型政府” (IG,即Intelligence Government,智慧政府)。

当前,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将为政府管理创新带来新的契机和技术支撑。由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管理模式创新,将把政府机构中大量具有专业性、重复性、高水平的 “事务”从 “政务”中剥离出来,交给物联网中专业的 “云”去处理。这些 “云”是各种集中式和专业化的高水平机构或团队。云计算技术将这些 “事务”信息经过处理以后,反馈给政府、公众、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级各类用户。物联网把事务处理交给专业的云计算团队,将促进组织管理从低层面的事务处理向智慧的、科学决策的方向转变,促进组织管理从平均治理向精确的、个性化的方向转变,促进组织管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的、整合的管理方式转变,促进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由物联网带动的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得以精简,行政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又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共享的程度,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协同管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提供了反应灵敏的 “一站式”服务,最终塑造了优质、高效的政府。

在物联网影响下的管理体制变革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

1.解决物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隐私安全方面的问题,提升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目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信息安全的问题。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等多种信息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如果安全问题不能得以解决,那么其广泛应用和推广就难以实现。相关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国际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各自定义的标准框架不足以支持物联网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安全通信。

2.物联网加速行业融合,创新商业模式,冲击企业和政府现有的管理体制

物联网这一重大信息技术革命,给组织管理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传统生产组织方式重构。在这一重构下,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细分或消失,企业、政府等组织管理需要相应地进行重构,即经济的发展变革将对上层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

物联网的发展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必然会为组织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例如,在物联网模式下,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很多票务业务都通过二维码实现,此时税收将成为一个问题。传统的纸质门票是缴纳了一定的税费的,但目前二维码门票却不用缴税,从而 “逃”过了税务部门的监管。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来说,物联网的应用绝不能仅仅看到它的便利性,而忽视了其中涉及的管理问题。

3.物联网加速了信息化进程,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形成挑战

物联网是信息化的一个更高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制定决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将变得更加透明和可视化,这对其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同时也使得管理者始终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

4.物联网相关法律的制定问题亟待关注

中国对于物联网的关注是从技术和创新角度,而欧洲则是通过政府立法来表明对物联网的支持。中国目前缺乏物联网相关规范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对物联网的有序发展和进一步应用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亟待国家和政府对此予以关注,积极推出相关法律法规。除了明确界定安全管理制度等问题外,也应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物联网环境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