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时间:2024-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多年来,中国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挑战,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善最大的时期。

四、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幸福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落后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而幸福观念的变革也是这一系列变革中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生活的期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一是从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规划。30多年来,中国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挑战,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统得过死,集中过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设置沿海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城市,再到沿边、沿疆乃至全国范围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资本、劳务、产品、技术和信息的国际交流,显著地增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是通过实施扶贫计划,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特殊举措,重点解决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家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我们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了扶贫攻坚活动。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之初的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8 000万人。针对剩下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域,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状况,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各地通过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帮助贫困地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扶助贫困户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直接解决其温饱问题;通过实行科教扶贫、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以及实施东西扶贫协作计划、实行对口帮扶等一系列力度很大的非常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善最大的时期。在这里,我们不必说人均GDP的数字增长,也不必谈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仅从衣着和娱乐这两个方面来感受民生之变,从细微处就可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就穿着方面来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时期,有这样的顺口溜:“日本尿素,做成飘飘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中山装、人民装、军服是那时的首选。70年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十年“文化大革命”,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肩上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而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涌入。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一些人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文化娱乐方面可以叙述的事情实在太多。1980年,偶像时代来临。“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着迷。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等。

1986年,崔健和中国摇滚乐崛起,《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从那以后,歌坛分化了,娱乐方式也多元化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人民掌握了自主进入娱乐圈的权力。2005年的“超级女声”可谓是当时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作为传统强势媒体湖南卫视重金打造的电视节目,搭车无线算是无心插柳,而来自网络的热捧更是令人意外,一时间,“玉米”抱团,“凉粉”成行,“粉笔”处处,“超女”江湖纷争无穷。从网上红到网下,从贴吧追星到抢别人手机发短信,愣是捧出来新一代的属于自己的偶像。美国的评论也非常娱乐,美国人说,从超女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主已经有所进步,因为这次超女的评选是真正的民选。不管怎么样,平民造星,已经真正来到了我们中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加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2)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共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全国文化建设资金呈逐年持续增长的喜人态势。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文化共享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至2010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60多亿元。通过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立了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共用的五级信息传输网络。在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同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0年3月,中央提出了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指示,文化部积极响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了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和实施方案。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这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各族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先前阶段改革发展的胜利成果,也是当前和今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更好生活”不仅包括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且包括更好的社会生活和更好的精神生活。“更好的物质生活”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机会,而且意味着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和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更好的社会生活”不仅意味着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加优厚的社会福利,而且意味着更有活力的社会参与和更受尊重的社会权利。“更好的精神生活”不仅意味着人们因此而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而且意味着人们更满足自己的创造兴趣,更能关注有关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等终极问题。2010年成功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使正处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之中的整个中国,都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的深刻影响,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注释】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358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7)李德顺:《当前价值观新走向》,《天津日报》2002年7月29日。

(8)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9)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10)汤龙发:《试析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及其来源》,《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1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