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生活更美好

让生活更美好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河北北部燕山深处,群山环抱中,一座山清水秀、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小城正在崛起。宽城县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不断壮大城市根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形象。

在河北北部燕山深处,群山环抱中,一座山清水秀、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小城正在崛起。一栋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商业综合体建成迎客,一个个环保型项目签约落地,一条条宽阔马路纵横交错,美丽的公园、大片的绿地、清澈的河流点缀城中……这是一度经济落后、县城破旧的国家级贫困县宽城如今呈现出的崭新面貌,“十二五”期间该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经济综合实力领跑全市,不仅甩掉了贫困县的穷帽子,还先后荣获全国园林县城、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县、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多项桂冠。宽城美丽蝶变的背后,是因为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走出了一条因教建园、依园兴产、产兴城旺、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宽城县城一角

一、因教建园,提升城乡教育水平

2006年之后,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宽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农村家庭学生迫切希望进城就读,给县城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当时县城唯一一所初中的班容量达到70人以上,而有的乡镇中学全校学生还不到100人。如何改变这种冷热不均的局面,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当务之急。该县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花大力走访调研并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全县各阶层意见,调查问卷显示,98%的民众希望初中、高中集中到县城,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顺应群众期盼,确定了“园区带动、调优布局、内涵提升、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实施了“高中向园区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向自然村覆盖”的“三集中一覆盖”教育发展战略。一是抓投入重建设,高中向园区集中。投资5亿多元在县城建设占地450亩,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的教育园区,将3所高中合并为一所迁入园区,新建了一所职教中心、一所初中,配建了图书科技馆、体育馆、文化展演中心等场馆。2012年9月教育园区投入使用,目前园区内共有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民族教育园区成为该县整合教育资源、调优教育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的龙头项目。二是抓整合调结构,初中向县城集中。将原来的28所初中合并为4所搬进县城,学校数量大大减少,办学规模扩大,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办学成本极大降低。三是抓学区强配置,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将18个乡镇小学划分为四大学区,原有乡镇中学改为寄宿制小学,实现了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几年来,已持续投资近1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规模小学、规模幼儿园办学办园条件,新建改建农村标准化小学16所、幼儿园10所,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四是抓改建优布局,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向自然村覆盖。把原有小学改建为教学点和幼儿园,实现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向有生源的自然村覆盖,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入园。近年来共改建教学点78个、农村独立幼儿园31所、小学附设幼儿园65所。五是抓队伍提素质,优化教师年龄和知识结构。坚持师资整合与学校调优布局同步进行,本着以岗择优、均衡配置的原则,通过吐旧纳新、岗位调整等措施整合师资,达到学教统一,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六是抓保障优服务,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为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进一步完善贫困救助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资金,设立资助基金,出台了《特困师生帮扶办法》,对贫困家庭的住宿学生每月给予补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助比例达到40%,高中阶段达到30%,职业教育阶段达到100%,全县学子无一因贫上不起学、无一因贫失学。通过“三集中一覆盖”,有效统筹了城乡教育资源,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学生共享同等的就学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教学质量随之显著提高,2010年以来,宽城高考综合评比连续五年保持全市前列,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示范性培训机构。这种教育模式得到全县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宽城教育园区一角

二、依园兴产,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没有产业,站不直、走不远,而产业脱离了城市,也只能成为一座孤岛。“三集中一覆盖”的教育格局以及民族教育园区的建成,吸引了2万多农村人口进城,为县城聚集了人气。但是,吸引农民进城不难,关键是要让他们能够待得住、过得好。为此,宽城一边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一边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做大县城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东城区商贸物流城、鸿翼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投资23.2亿元启动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功能饮料制造、酿酒等项目;积极引入域外金融机构,发展金融投资、担保、租赁等业务;新建6家大型超市、4家星级酒店、1家大型商贸城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比重上升到31%,不仅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条件,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确保了随子女入学而进城的农民在县城真正立足。建设经济开发区。西部教育园区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催生了县城东部的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以“建设产业新城、打造经济新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已吸引环保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转型企业53家,大学生创业的小微企业24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6个。这些项目全部竣工后,年可实现产值82亿元、税收12.5亿元,安排就业1万人以上,聚集人口3万人以上。经济新区为县职教中心招生提供了机遇,职教中心也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开展送教下乡、送教进企等活动,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促进了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产兴城旺,拉动县城长大长美

县城是产城教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西方著名学者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说到,城市一旦发展,就不能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而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宽城县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不断壮大城市根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形象。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一核双翼”的空间布局,推进经济开发区、教育园区与县城生活区深度融合,形成了西有教育园区、东有开发区、中有老城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格局,拉开了城市骨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如今,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11平方公里,人口由5.3万人增加到8万人,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4%。完善城市功能。先后投资27亿元建成了“六纵八横、十桥两枢”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区道路里程达到73公里,打通了城市血脉。实施了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建成总面积158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和酒店、商场等商业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适度超前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供热、供水、供气和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造了舒适便捷、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来抓,充分利用县城的自然山水肌理,依山就势建设县城,美山扩水,见缝插绿,先后建成了西山、文笔峰、东山3个山体公园和泽园、怡园、宽和园等城中公园,打造了瀑河两岸10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和10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把曾经恶臭难闻的垃圾填埋场变成绿树成阴、体育设施完备的休闲胜地,用绿色点亮了城市,形成两岸青山相对、一湾碧水穿城、绿树繁花遍地的生态格局。目前,宽城城区绿地率达到37%,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3平方米,铺开了一幅“山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山水画卷。提升城市品质。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城市建设,充分挖掘红色抗战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和景观节点,延伸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灵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统筹城乡,带动农村经济起飞

宽城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车间

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龙头的高高昂起自然带动了龙身的顺势跃升。宽城县以教产城一体化为引领,做优县城,带动乡镇,按照“定位明确、特色突出、宜业宜居”的要求,把全县乡镇划分五大板块,依托电子商务和镇域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规划建设了电商产业园,与招商局物流集团合作创建了大槐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现已有几十家商户入园,已建设129家村级实体店,与北京、唐山、秦皇岛等22个市、县、区签订合作协议,推动现代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城乡产业一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建设中小企业园区平台。根据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7个重点镇建设了9个中小企业园,引导商贸流通、农产品集散、矿业配套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特色小企业入园,构建了乡镇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平台,促进了人口向中心镇集中,推动了人的就地城镇化。预计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宽城县在城镇化建设上迈出了铿锵步伐,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带给我们几点启示。

第一,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地,也是发展的动力。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宽城城镇化率先由教育破题,着眼于解决教育领域的突出难题,累计投入10亿元(约占全县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优化教育布局,由此带动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打开了城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条城镇化道路与一些地方先造城、后填人的路子完全不同,它避免了摊大饼、建“空城”、造“睡城”等问题,而是突出了人的城镇化,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先练内功,再造新城,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不竭动力。这说明,民生事业是城市的“软实力”,只有把人的城镇化放在核心位置,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建设才能驶上快车道。

第二,城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宽城县国土面积1952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18个乡镇,具有面积小、人口少、村落多、居住分散的特点。近年来,该县经济发展较好,连续几年居于承德市首位,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14多亿元,同时经济结构偏重,城乡差距较大。特殊的地域、人口和经济特点为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较少的人口和学生便于教育相对集中,相对富裕的经济实力保障了资金需求,单一偏重的经济结构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推动教产城一体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既满足了群众的殷切期盼,顺应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宽城发展的实际。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千差万别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大胆创新,才能使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发展难题。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资金和土地是两道绕不过的“坎儿”。尽管宽城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是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后起之秀,公共财政支出的任务比较繁重,土地使用指标更是日趋紧张。为破解这些难题,宽城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实施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由政府投向社会投转变。县污水处理厂、热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厂均采取特许经营、委托管理方式,撬动社会资本20亿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减轻了财政压力。二是购买服务,由管事向管人转变。先后将城区保洁和园林绿地养护推向了市场,解决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通过购买服务,政府不养人、不养车,只负责监督管理,仅此一项每年减少行政成本500万元。三是以租代征,由全部投向部分投转变。县东山公园、西山公园、文笔峰公园,均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占地建设,累计节省建设用地指标1820亩,节约一次性征地费用1.5亿元。宽城的实践说明,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难题,只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破解难题,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搞好规划设计,统筹兼顾。宽城始终用城市规划管方向管根本,不惜重金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高端机构的著名专家,编制了城乡总规、中心城区控规和产业发展、地理方位、生态保护等22个专项规划,建立了全域规划、多规合一的完备规划体系。同时,发挥自治县立法权优势,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与城市规划相配套的制度,使规划可操作、能落地。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谋划城乡布局、规划建设管理和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教育、产业、城镇之间协调发展,把握城镇化和人口发展趋势,保障了城镇化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由此可见,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准编制规划,刚性执行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第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宽城历届领导班子都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换届不换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年年都干成几件实事,年年都有新变化。如今,宽城又确立了新的更高目标,推出了新的举措:提升“教”,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京津高职高专院校建分校,引入民资创办特色中小学校,把“教”的盘子做大,努力建成西部教育新城;扩张“产”,做强做大宽城经济开发区,建成东部产业新城,为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完善“城”,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由打基础、拉骨架向提品位、上水平转变。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谋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精神正是宽城城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发展的结果是要使之更完美、更协调。城镇,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宽城以自己的方式抒写着答卷。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宽城的信心更足,脚步更急,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省政协研究室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