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交通方式的变迁

城市交通方式的变迁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 文化碰撞与选择:城市交通方式的变迁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消费都离不开交通,城市交通的变迁是城市变迁的缩影。160多年来中国城市交通文化转型与变迁是历史的跨越。西方的自行车进入中国较早,而且在当时的城市中很快地流行起来。中国城市里首次出现汽车交通最早是在上海,当时两部车是光绪二十七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引进中国的[11]。无轨电车于1914年在上海出现。近代中国的城市交通是在西方文化的侵入下完成的。
城市交通方式的变迁_五千年历史切面:1949中国城市

二 文化碰撞与选择:城市交通方式的变迁

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消费都离不开交通,城市交通的变迁是城市变迁的缩影。160多年来中国城市交通文化转型与变迁是历史的跨越。从大交通的文化层面来讲,陆路交通、运输、邮电等都可以视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交通行为,其核心是信息流、物流、文化和人的流动。中国城市交通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春秋至明清的传统牛马车—人力车现代意义上的马车—黄包车—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轿车—公交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私家车。黄包车又叫“东洋车”,是日本发明的,最早出现在上海。这种车在经营中统一颜色,车身全部是黄色,因而称“黄包车”。1912年后,黄包车开始流行。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又兴起了三轮车。

img15

当时人拉的传统式的人力车

img16

在租界内等客的车夫

中国的马车发展由来已久,清末以后至民国,马车曾兴盛一时,当汽车大量进入中国后,由于上海的汽车数量较多,马车衰落较快,到1949年时,上海城内只能偶尔看到马车在街上。但是北方的城市里马车直到1949年后还存在,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北方的县城火车站里,还能看到马车(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在孩提时代居住的辽宁铁岭市的西丰县县城里,在20世纪50年代还能够看到马车这种交通方式)。

img17

马车——城市的交通工具之一

img18

作为有钱人家的子女,还是坐洋车具有现代感。车上坐着一美少女,与健壮的车夫形成鲜明对照,车夫的动作好像是在停车。这是真正的一种时代“定格”

上海的城市管理多受租界地的市政管理与建设的影响,所以西方式城市管理模式与要素应用得也比较早,由于租界内的交通道路完全模仿西方的成功经验,因此对当时中国的城市管理有较大影响和促进。太平天国及小刀会起义,使“华洋杂处”的租界内的人口增加,给城市和租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美、法三国自行修改了《土地章程》,并为在租界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找到了借口。如当时英国领事阿礼国说:“各国侨民与就地华民,同居于五方杂处之租界,须有一种权力能将各种分子熔冶于一炉,并须有一种统一之组织、宗旨以及治制,以谋公共利益。”“此时租界之要务,在迅即设立一种市政机关,然无市组织法而欲行使任何领事权力,为谋租界之永久保障,此为不能之事。”云云。[10]在外国人的主张和主持下“工部局”成立了,这是一个权力很大的“国中国”,1862年改成公董局。新的机构对城市空间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相比较,传统中国人居住的空间多是无序而混乱的,西方的城市建设对中国传统城市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北京在1904年,才有了第一条石碴路,1915年才有了第一条沥青路。

很显然,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近代城市就已经是一个西方文化充斥的生活区,而且对西方文化没有选择地加以引进,任其发展,当然,这是当时无法阻挡的“文化侵略”。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西方文化与世界所有的文化一样,也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别,而当时的中国正值烽火连年。内乱内战不已的时期,西方文化是在没有阻挡的条件下进入中国的。仅从交通工具来看,所有的交通工具类型都涌入中国,如图片中所见的自行车文化。西方的自行车进入中国较早,而且在当时的城市中很快地流行起来。下图是一位摩登女郎在以自行车作为道具拍照,很显然,自行车对当时人来说,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时尚性,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财产,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仍然把自行车作为奢侈品,很多家庭把它作为结婚必备的嫁妆。近代是一个文化混杂的时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家长制文化等文化混杂在一起,必然也决定了这是一个交通工具混杂的时代。一个木独轮车上坐着七位女性,有关资料说是正在上班的纺织女工,看上去像是女童工。史载这种独轮车就是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img19

img20

那时的城市交通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自然的农业社会是一个不平等的时代,一个落后的经济时代。虽然有着那样多的自然与朴实,但无论如何也唤不起人们对这一过程的美的欣赏。独轮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长期在使用,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建筑工地上还可以看到这种车,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在建筑工地使用过这种车,也可以在电影《雷锋》工地义务劳动的场面中找到它。当时,不仅中国女性坐独轮车,外国人也对独轮车情有独钟。总之,这一时代文化的混杂性和社会变迁的表现,通过交通工具可以看得淋漓尽致。这一个世纪的变化,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img21

img22

img23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一直具有双重功能,从来就是青年人的时尚性表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也是如此。30年代,我们能够看到比较前卫的女士开着摩托车拍照,虽然只是做做样子,但还是能够看到时代的一种追求。这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北方的一些照相馆里,还有摩托车的背景:把摩托车画在画布上,让一个人露出脸和头部,摆出骑摩托的样子。甚至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其中摩托车除了表现出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外,还表现了某种体育和运动功能。

中国城市里首次出现汽车交通最早是在上海,当时两部车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引进中国的[11]。从1903年开始,上海开始有出租车。1911年宣布汽车在马路左边行驶。1912年以后,上海、北京、汉口、青岛等城市也出现了经营性的载客出租汽车。从图中可以看到出租车正在等待上客。

img24

img25

有轨电车在上海出现后曾作为上海城市一景,在电车运行最初的日子里,凡是电车通过的路段两侧的茶楼、酒馆都坐满了人。但是开始敢乘车的人却很少,都传说电车有“电”,会电死人。电车公司的宣传也以引导消费为主,广告语是:“大众可坐,稳快价廉”。但是,上海的有轨电车有些是专为外国人服务的,而且车厢是有等级的。而天津作为沿海城市最早在1904年引进了有轨电车。

img26

无轨电车于1914年在上海出现。

近代中国的城市交通是在西方文化的侵入下完成的。在西方商品经济关系的驱使下,资本家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商品流通,因此主动引进城市现代交通体系。上海作为中国的沿海城市,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1856年(咸丰六年),上海外滩修建了第一条马路,从此整个上海市区开始了多种城市交通工具——黄包车、马车、自行车、汽车及后来的电车混行的时代。最具典型的是上海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的双层客车,张爱玲的小说曾对双层客车的文化多有描述。老照片作为历史瞬间告诉我们,当时的上海等城市的城市交通曾一度繁华,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现实应用。而汽车广告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城市消费的一种文化时尚与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商业广告的繁华。从某种角度看,作为沿海城市,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处在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上,除上海外,其他沿海城市也都具有现代城市的交通意义和文化意义。

img27

img28

img29

img30

中国出现汽车比火车晚30多年。随着城市的发展,火车出现了。火车是城市交通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接最有效的形式,人们通常把铁路称之为大动脉。而火车站成了城市人口集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铁路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但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非常缓慢,如东北的一县城在1908年就有殖民者开发的火车,只是,几经风雨,多次被毁。20世纪初的火车,显然是洋人在管理。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南京居住的国民党政府要员,每个星期六都坐火车到上海休假,每逢这一天,车上尽是国民党官员。

img31

一个新兴的交通运输部门——铁路系统,在上海形成了。“1898年,被拆毁近20年的淞沪铁路重新通车;1905年沪宁线动工,1909年全线通车;1907年沪杭线苏路段开工,当年建成日晖港支线,1909年沪杭线通车;1908年津浦线开筑,1912年全线通车。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上海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12]当然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还有飞机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少数权贵,可以坐飞机往返于城市之间。城市与国外的交通,往往是通过远洋巨轮完成的,此不一一赘述。

img32

当代中国城市交通进入了一个现代发展模式,大型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城市现代交通网和私家车,七种主要的交通方式体现中国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现状。现代上海的交通可以说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代表之一,但是,和东京比较,中国的城市地下交通的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

对于百年历史的研究,让我们体验到时代的变化。这些历史的记忆给我们一种新的感觉和希望,过去我们这样走来,未来我们应该如何走?这就是认识历史、重新读史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