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南北朝时期,一些道教学者致力于从内部改造符箓派,北朝的寇谦之、南朝的陆修静就是两位著名的代表。此后北天师道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寇谦之认为这些做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声称,道教徒“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于君不可不忠”。他不像寇谦之那样以天师自居,并设法降低张陵在道教中的地位,而是把自己看做是替天师传道的人。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南北朝时期,一些道教学者致力于从内部改造符箓派,北朝的寇谦之、南朝的陆修静就是两位著名的代表。

寇谦之(365—448年)字辅真,原名谦,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南雍州刺史寇讚之弟。18岁时即喜好仙道,初学张鲁之术,为“五斗米道”信徒。后结交成公兴(《魏书·释老志》称为仙人),先后在华山、嵩山修道7年。适应北魏初年崇道抑佛的需要,他于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自称“太上老君”(道教对以老子为教祖的尊称)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给《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命令他以此“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即对天师道进行改革。泰常八年(423年),寇谦之又称“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面授给他《录图真经》,以及劾召鬼神等秘法,命他辅助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指政教合一的政权)。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寇谦之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给太武帝。次年,由宰相崔浩帮助,他在平城东南建天师道场,宣扬“新经之制”,称新天师道(后人称之为北天师道)。太延六年(440年),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太武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后来并亲至道场受符箓,封寇谦之为国师。此后北天师道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

img142

寇谦之像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在《魏书·释老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中说:“汝(按:指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这里的要点,一是“除去三张伪法”,也就是摒弃可被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因为五斗米道曾建立严密的组织,上设天师统率全道,下设祭酒和大祭酒统率道众,在他们所辖的地区内,以祭酒取代州官,并且自收租税,在农民中有很大的影响。寇谦之认为这些做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为了从组织上瓦解五斗米道,他自任天师,取消祭酒之名,一律统称道士(参见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第九》),并且取消祭酒父子继承制度(参见《老君音诵诫经》)。他声称,道教徒“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于君不可不忠”。还声称,“公侯卿相伯子男”的“封土”制度是合理的,自收租税就是“坏乱土地”,即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他告诫贫苦的道众“勿以贫贱求富贵”,告诫求为“真君种民”的人“勿怨贫苦,贪富乐尊贵”。在他看来,五斗米道中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言行都在清除之列。二是“专以礼度为首”,就是吸取儒家名教充实他所改建的新道教的思想内容,做到“儒道兼修”。据《北史·崔浩传》说,寇谦之曾向崔浩请教有关儒学的知识。崔浩向寇谦之讲解了以宣传封建的五常为宗旨的儒家名教,为寇谦之引儒入道提供了资料。寇谦之在《女青鬼律》中说:“自倾年以来,阴阳失调,水旱不适,灾变屡见,皆由人事失理使然也。”(卷六)据他的解释,“人事失理”,就失在“尊卑不别,上下乖离,善恶不分”“亡义违仁,法令不行”,“致使寇贼充斥,跨辱中华;万民流散,荼毒饥寒,被死者半,十有九份,岂不痛哉!敌不可久,狼子宜除,道云应兴,太平近期,今当驱除,留善人种”(同上)。他的这一段话,把早期符箓派所组织的农民起义称之为“寇贼”“狼子”,把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都归罪于起义的农民破坏了儒家名教。为此,他把严禁“散乱五常”作为道教的基本规戒,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记有奉道不可行的事共25条,其中有16条是为巩固封建道德伦理关系而设的。三是主张“服食闭练”。早期符箓派是以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来争取信徒的,因其是“廉价”的,故而能在下层群众中广为传布。寇谦之除继续施行符箓之法外,还强调“服食闭练”。这既需要金钱,又要时间,从而提高了入道的条件,借以改变早期符箓派所具有的原始的和民间组织的性质。不过,寇谦之所说的“服食闭练”,不仅是指炼丹之术,而且包含儒家的修身以及佛教的轮回观念等内容。他把修身看做是修道的内在条件,认为依靠自己的努力,无求于人,即可悟得“道真”(道教的真理)。佛教的轮回观念是以形亡神不灭的形神观为理论基础的,而道教则主张形神俱存的形神观,两者本来是对立的,但由于在实际上道教求长生而不可得,所以,寇谦之便把轮回观念引入道教,认为前世对今生的修炼很有影响。他说:“本得无失,谓前身过去已得此戒,故于今生而无失也。”(《太上老君戒经》)又说,如果“死入地狱,若转轮精魂虫畜猪羊,而生偿罪难毕”(《老君音诵诫经》),所谓“生偿罪难毕”,就是说,人们现时所受的苦难,是前世的“罪孽”造成的,解救的办法,不是对现实世界作徒劳无益的反抗,而是修炼积善功。

寇谦之借助政治力量,吸取儒家和佛学的某些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对五斗米道进行全面的改造,从此,民间的道教组织便被官方的道教组织所取代,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之一。当然,也应当看到,寇谦之的改造,其中也有若干合理的地方,如规定担任道官的人应“唯贤是授”,反对道官索取道民财帛,以减轻道民负担等。

继北朝的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改造的,是南朝的陆修静。

陆修静(407—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早年弃家学道。宋文帝元嘉末年(453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被请入宫中讲道。同年,为避乱离去,后在庐山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奉命再至建康,居崇虚馆广集道经,辨别真伪,收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个部类。洞真是托名元始天尊创作的经典,为大乘;洞玄是托名太上道君创作的经典,为中乘;洞神是托名太上老君创作的经典,为小乘)。泰始七年(471年),又撰定《三洞经书目录》,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

img143

陆修静像

陆修静是五斗米道的信徒,有的宗教史家说他“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按:指葛玄、葛洪)”(《广弘明集》卷四)是符合事实的。他不像寇谦之那样以天师自居,并设法降低张陵在道教中的地位,而是把自己看做是替天师传道的人。他称颂五斗米道比古代方术进步,能以“清约治民”,做到“神不饮食(即废止用三牲祭祀的制度),师不受钱”,为“清约之正教”(《陆先生道门科略》)。但他认为,五斗米道的宗旨,应该为儒家名教和国家服务,而不应该为下层群众的利益呐喊。针对南朝时五斗米道组织的涣散,他主张从斋戒入手,予以整饬。宣称斋戒是“求道之本”,只有斋戒才能把人的身、口、心引入“仪轨”。在他看来,人是邪恶的根源,因为“身”会做出“杀盗淫动”之类的事情,“口”会说出恶言妄语,“心”有“贪欲嗔恚”的念头,必须以“礼拜”“诵经”“神思”加以制约,达到“洗心净行”的境界。为此,他参照佛教戒律和仪式,以及儒家的礼仪,编撰《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等有关斋戒仪范方面的著作共100多卷(大多佚失)。如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就对五斗米道的组织、编户、修道的场所,以及衣着服饰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属”,经常接受“科禁威仪”的教育,“知法”守法,确保“家国太平”;婚丧嫁娶生育均应申报增减户口,按规定设置“厨会”(饭食)。并且规定,奉道者的衣食住行都必须严守本分,不得僭越。经过陆修静的改造,五斗米道从斋戒上进一步封建化了。后人把陆修静所改造的五斗米道,称为南天师道。

由于陆修静留传下来的著作不多,我们不可能对他的思想作更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