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来水安全标准质疑

自来水安全标准质疑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介绍,对饮用水构成威胁的污染物,大致可分为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三大类。不仅如此,随着近20年来中国化工产业急速发展,城市水源主要污染物已由微生物转为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另据浙江省环保局近期一份针对太湖流域内浙江省城镇16个自来水厂的调查显示,不合格饮用水源占总数的81.2%。傅涛对《凤凰周刊》表示。
自来水安全标准质疑_香港凤凰周刊 大陆环境污染报告书:空气、土壤和水

□ 文/记者 罗科

内地多数水厂沿用百年前陈旧工艺加工饮用水标准20年未修订

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水中有机物数量,尤其是毒性污染物的数量,在处理前后变化不大。

“有异味”、“牛奶样沉淀”、“红水”……在“毒牛奶”、“毒方便面”陆续被曝光的今天,人们对每日不能或缺的自来水的疑虑和担心也在加剧:我们喝的自来水安全吗?

事实证明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在水源饱受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的今天,全国多数的自来水厂仍在沿用百年前的工艺进行加工,城市供水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危险正日益集聚。

工艺百年不易

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所需的水量大约为2500毫升,其中1200毫升来自于饮水。

但不广为人知的是,内地部分城市每天生产出来的饮用水却十分令人担忧。

中国水协专家沈大年、陆坤明透露,目前我国每年因饮水引起的致病、致死的直接损失或间接损失已经超过当年GDP的1%。

四川一家自来水厂所生产的水通往近3万户居民家中。但去年以来,居民们不得不去远地背水回家饮用。2008年,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进行检测,发现浑浊度超过限值一倍,耗氧量比限值多出0.9。

当地一位曾随同卫生局、疾控中心调查该自来水公司的官员告诉《凤凰周刊》,水质不合格除了水源地水库因常有人游泳洗澡而污染外,该自来水公司2000年至2008年所使用的净水材料主要成分含量大大低于规定值,经四川达州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论为“该样品不合格”。

在中国的另一个地方,上海一家自来水厂每天所用的水源是CODmn(衡量水中有机物多少的指标)接近6毫克/升的黄浦江水,生产出来的自来水所含CODmn超过3毫克/升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达到3.4、3.5)。清华大学一位曾赴当地察看的专家表示,原因在于该厂使用的是常规处理工艺,而常规工艺的处理水平只有30%~40%。该水厂一位技术人员坦承,他们所用的确是常规工艺,原因是上海水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厂成本倒挂。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表示:“我国现在99%的自来水厂用的仍然是100年前的常规工艺。”

100多年前的1902年,比利时开始采用氯气(简单说就是用漂白粉)来消毒饮用水。氯气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内部的酶发生作用,破坏酶的功能,达到杀菌的作用。氯的作用解决了饮用水中的生物污染,制止了当时水致传染病的流行,造就了现代水工业,产生了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

图1:输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自来水质量的另一隐患。

图2:水源水质直接影响城市供水质量。

在目前中国城市水厂中,基本水处理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其中,要涉及三个处理工艺,简称为“老三段”:絮凝(加聚合氯化铝)、过滤(石英沙、卵石)、消毒(加氯气或漂白粉)。这些传统工艺主要是去除水源中的悬浮物、胶体杂质和细菌,针对的是受轻度污染的Ⅱ类水质。

中国国家环保标准把水质分为五类:Ⅰ类和Ⅱ类水可以作为饮用水水源,Ⅲ类和Ⅳ类水只可用于灌溉,Ⅴ类及劣Ⅴ类水质甚至不可用于灌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介绍,对饮用水构成威胁的污染物,大致可分为生物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三大类。

国内水厂经过常规工艺净化处理的只是原水中的微生物,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能力相对不足,而且过量加氯消毒所形成的余氯残留本身还形成了“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

即使是针对微生物,常规氯消毒工艺也不能有效灭活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传统的监测手段也无法有效监测出水中这两种生物的信息。

不仅如此,随着近20年来中国化工产业急速发展,城市水源主要污染物已由微生物转为无机和有机污染物。

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总裁文一波说,中国的水环境质量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目前全国7大水系的26%是Ⅴ类和劣Ⅴ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Ⅴ类和劣Ⅴ类。

为国内多个水厂改制提供顾问的国融大通国际财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慧向记者直言,国内淡水资源实际上97%已被污染。

上海一位专家透露,上海曾一度Ⅱ类水仅占0.1%,Ⅲ类水也只占0.9%,其余均为不可饮用的Ⅳ、Ⅴ类水,甚至劣Ⅴ类水。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透露,去年有关部门对上海14个水厂水质进行检测,结果有7个不达标。

即使是需重点保护的城市供水水源地,如向广州供水的西部水源,王占生说一喝就知道有臭味,为此广州于今年2008年6月不得不启动了西江引水工程。

另据浙江省环保局近期一份针对太湖流域内浙江省城镇16个自来水厂的调查显示,不合格饮用水源占总数的81.2%。

卫生部一份检测报告称,根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

而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水中有机物数量,尤其是毒性污染物的数量,在处理前后变化不大。

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介绍,国内一些地方官员看到国外一些地方水厂也是用100年前的工艺,就对自己的现状心安理得,殊不知国外的水源水质与中国有很大不同,比如荷兰,它的原水水浊度是0.3度,比中国的出水水质还要高。

水质标准畸低

全国自来水厂出水水质究竟如何鲜为人知。“相关部门对全国城市供水水质情况掌握着真实数据,我们看到过,但不方便公开。”傅涛对《凤凰周刊》表示。

虽然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定期公布的全国36个大城市的自来水合格率都在98%以上,但是这仅是针对原来35项水质标准中几项主要指标的报告,而且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是出自自来水公司的自检自测。另一方面,其取样大部分是水厂的出水水质,而不是老百姓所使用的终端水质。

卫生部一位人士向《凤凰周刊》透露,卫生部2006年曾作为第三方抽查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13家市政水厂,结果显示,水源卫生防护区、水质检验设施和消毒设施符合要求的分别占89.7%、71.7%和90.3%;检测市政水厂水源水1925份、出厂水2361份,合格率分别为75.3%、85.0%。

“估计这还不会是真相,”傅涛觉得,“原始数据只会比这更低。”

单看建设部和卫生部的检测数据,水质不能算太差。然而,面对节节下滑的水源水质,百年不变的常规工艺何以能使水厂出厂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呢?王占生说,这不能不归于国家水质标准的长期落后。

内地长期使用的饮用水标准是1984年制定,1985年执行。正是根据这个标准,建设部近些年测定地方水厂浊度、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4项合格率超过98%。

不过,这4项标准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可保证居民不发生水致传染病,却回避了有机物污染问题。有机物多了必然引起色、臭、味感官性能问题,水的口感变差,对这些变化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居民。于是许多地方纷纷上演了“水厂说水质合格而居民坚称水被污染”的种种冲突。

“饮用水标准,应该说5年一修订,我们整整20年不修订。”王占生说。

造成饮用水标准多年不变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部委间的沟通不畅。

1995年和1997年,卫生部和建设部曾两次联合组织力量对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修订,并上报到当时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但均因未能协调一致而搁置。

2000年,卫生部再次组织对水质标准进行修订,也因为协调意见不统一,没能作为国家标准发布。于是,卫生部在2001年7月以部名义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提出了96个检测项目,但其中62个项目(大多为有机污染物)均属于非常规检验项目,根本不具有强制性。同时,一些卫生监督部门用以检测的仪器设备还不如自来水公司。

随着农药、杀虫剂、灭菌剂等这些按原标准不受控制的内容成为普遍现象,需要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臭氧与活性炭联用及各种膜技术等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但王占生估计,中国供水企业中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大概10家左右。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检测指标从35项提高到了106项。

但让人忧虑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个别超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城市没有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一项调查,中国661个设市城市的3000多家水厂中能完全执行106项检测的,绝对不会超过10家;即使能检测42个强制项目的,也只有不到15%;另有约51%的企业更是根本没有检测能力。

据了解,仅对新标准列出的106项指标作一次全面的检测就需要花费2万多元。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国家规定自来水新国标延期到2012年全部执行。王占生表示,即使如此,自来水中可能还有近30项污染物不在这106项指标中。


然而即使到了2012年,全国自来水厂全部达到标准也不太可能:一是水源污染问题,保守估计20年内水源不会有根本的好转;二是根据新国标,王占生测算,自来水厂增加臭氧、活性碳等深度处理后,成本要比原来增加20%左右,而目前自来水厂水价倒挂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受累水价倒挂,自来水公司几乎失去了水厂工艺升级和老化管网改造的投资能力。

河南省2008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的供水企业有16个出现亏损,亏损面达到89%,亏损额超过1.3亿元。

河南省城镇供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湛军以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为例介绍,包括电费、原水费、净水药剂、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等在内,自来水每立方米生产成本超过2.4元,而现在郑州的平均水价只有1.5元/立方米,即每生产1立方米自来水就要亏损0.9元。

王占生说,污水处理是国家投资的,自来水原来都是政府管的,现在推向市场后,好像是没有娘的孩子,要改造,就得自己贷款,自己想办法引资。

另一个产生挤压的社会现象是,现在居民可以承受花十几元钱买桶装水喝,却不能承受水价的几分钱上涨,很多水厂涨价计划囿于民生政治而胎死腹中,失去了良性循环的机会。

令人焦虑的是,最近中央提出用4万亿拉动内需,其中提到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但是没有提到供水。

威立雅环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进锋等一些水处理企业负责人在2008中国固废高级论坛上对记者忧心表示,政府对环境标准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水市场价格却背离成本而停滞甚至下降,两者的矛盾正在侵蚀着水环境产业的健康。

输水二次污染

即使水厂出水处检测合格,但在输送过程中,还发生着严重的二次污染。

建设部提供的一个数据显示,国内城市供水管网中有32.8%的主干管存在材质低劣问题。20世纪60~80年代大量使用的连续浇铸的灰口铸铁管,其接口多数为石棉水泥。水泥接缝用的沥青中含有多种致癌的化学物质,导致水中苯类、挥发性酚类和放射性等指标增大。

另一个数据是,国内城市供水管网有37%的主干管存在严重老化问题,铺设时间大多在50年以上,长期超限运行,年久失修,使得管道内壁锈蚀、结垢严重。

水在流经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pH值、溶解氧等作用,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的金属锈蚀物。即使铁管内壁涂有防锈镀锌层,3~5年便会被氧化、锈蚀。而如果涂的是防锈漆,其附着力极差,一般3~6个月就脱落,尤其是不抗水力冲刷;而且,防锈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铅,易造成水中铅含量增加。

此外,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在供水管网内达到一定浓度后,沉积在管道内壁上,造成管道内壁结垢。饮用水途径管网时微生物再度繁殖,进一步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

而管道内壁锈蚀、结垢,最后导致水色度、浊度等指标明显异常。当管道内水流速度、水压突然变大或方向突然改变时,就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管网的年久失修还形成了很高的漏损率。据统计,大陆现有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20%以上,北方有的城市供水效率甚至只有30%多,漏损率高达66%。如果遭遇停电、停水,水管内还会形成负压发生倒吸,破损的地方就会渗进地表的脏水和杂质。

居高不下的管网漏损率,使得全国每年有100亿吨自来水白白付之东流。而自来水厂收取水费,又是根据居民家中的水表来测量用水量。按成本水价每吨水1元钱计算,如此,国内自来水厂每年有100亿元收益收不回来。

中国大部分城市供水系统不像发达国家,不是一根管子直达居民家里,而是水进入小区后就蓄到水池或水箱,然后再加压,再用子管道分送给居民。而小区水池因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加盖加锁,雨水和异物进入水箱内,泥沙堆积,有害藻类滋生,死老鼠、破烂物品、铁锈和脱落的防锈漆皮、虫蚁尸体漂浮等状况时常出现。

而这个环节,卫生部门往往管不着。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几乎全部由产权单位管理;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建设中的设计、选材、施工、验收往往不经卫生管理部门审查,而且交付使用后缺乏经常性的卫生管理。

国内一般的对自来水的常规处理就是煮沸烧开,但一旦自来水中存在污染物,对一般居民的影响就避无可避。根据国际健康医学的研究,水中污染物是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体内的,人类身体所吸收的水中挥发性物质有1/3经口进入(包括饮水和食物),有1/3经过淋浴时由皮肤吸入,1/3在洗涤或洗浴时通过呼吸进入。即至少有超过1/2的水中污染物通过皮肤和呼吸进入体内。

即使对自来水煮沸烧开,也并不能“杀死”重金属、砷化物、氰化物、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比如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有害物质。自来水经过高温烧煮之后,还会急剧加速形成“三氯甲烷”。“三氯甲烷”是标准的致癌物质,而且只要微量就会导致癌症。“三氯甲烷”也会破坏食物中维生素。用含余氯的自来水煮饭,米不但吸附了氯,米中含有的维生素约2/3也被破坏。

矿泉水的安全隐忧

那么放弃自来水,改饮用桶装水与矿泉水是否安全?刘文君表示,天然矿泉水水质标准是1995年制定的,饮用瓶装水水质标准是1998年制定的,这些标准并没有达到现在新的2007年饮用水标准。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一些矿物质水的水源水本身富含溴化物。在净化程序上,厂家大量使用臭氧进行杀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种副产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溴酸盐。长期饮用含有微量溴酸盐的饮用水,将有可能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中国的矿泉水标准中,一直以来都没有“溴酸盐”的标准。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技师岳银玲等人,对北京超市中瓶装矿泉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两种瓶装矿泉水的“溴酸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保局所规定的饮水最高允许浓度。其中一种的含量,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保局规定最大容许浓度的5倍。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正在制订饮用天然矿泉水新国标,将对矿泉水溴酸盐浓度加以限定,已基本初定溴酸盐浓度应低于0.01毫克/升,和国家饮用水标准一致。缺失的图片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