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习作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习作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着可恶的上课铃,潇洒地迈进教室,随后,课本、书、作业,统统毫不客气地从书包里拽了出来,拍拍前面“仁兄”的背,打个招呼,便开始恶补昨天未“搞定”的作业,老师在台上唾沫横飞,我在底下“搞地下工作”,好不容易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补完了,伸个懒腰,开始“休息”,老师冷不丁吼道:“武迪同学,我想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龙泉驿区第三小学六年级一班武迪同学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写的《我是谁》片段。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论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培养

■邓 兵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本文主要从阅读积累,习作之基础;体验生活,习作之源泉;激发感悟,习作之生命三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阅读积累 体验生活 激发感悟

伴着可恶的上课铃,潇洒地迈进教室,随后,课本、书、作业,统统毫不客气地从书包里拽了出来,拍拍前面“仁兄”的背,打个招呼,便开始恶补昨天未“搞定”的作业,老师在台上唾沫横飞,我在底下“搞地下工作”,好不容易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补完了,伸个懒腰,开始“休息”,老师冷不丁吼道:“武迪同学,我想请你回答这个问题。”我睡眼蒙img7地起来,以飞快的速度大脑转了365度,回答:“对不起,我还没有想好,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老师无奈道:“好吧。”

这就是龙泉驿区第三小学六年级一班武迪同学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写的《我是谁》片段。在数万篇作文中,这一篇作文给专家们了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名词佳句,更不见娴熟的写作技巧,满篇都是童真的口语、且错别字还不少。长期以来,主题明确、思想健康一直是学生作文的重要评价标准。作文的过程也就像电脑程序般的程式化,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哪里还有文思泉涌,不过就是堆积木搭房子罢了。结果,大多数作文就不可避免出现了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枯燥单调,哪里还有叙述和言说的乐趣,想象的灵动和广阔?一篇作文缺乏“真性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的作文都没有“真性情”。因为作文不单是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以塑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已经不是作文教学的事,甚至不是教育的事,而是关乎我们整个民族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关乎未来国民的素质。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习作境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阅读积累,习作之基础

阅读是写作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习作中张扬个性,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大声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将激情洋溢于笔端。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更有助于我们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鲜明的个性自然会跃然纸上。为了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我们开辟了以下一些渠道:

1.课堂阅读——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领略语言文字精髓的主渠道,在教学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诵读。一篇文章至少阅读3次,第一次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解决字词,把课文读通顺;第二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明白自我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把课文读流利;第三次教师根据本课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或从学生第一、二遍阅读遇到的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学生在自主、相对独立的情景中学习,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能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课外阅读——多渠道

加大阅读量,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数量限定,也推荐了古诗词的阅读篇目。这为我们多渠道开展课外阅读找到了服人的理由,也使我们多渠道开展课外阅读免受了非议之苦。同时,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阅读领域,也克服以往语文教学中只重视一本教科书,学生日复一日地在课本中转悠的现象。

(1)联系课文内容的延伸阅读

求新、好奇、求知是学生的天性,阅读跟课文有关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探求,更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尤其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名家名篇,好多课文又是名家名作中的一个片段,同时,介绍写作背景的书籍又有很多,因此有利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中的一些原著和背景资料。

①在学习一篇文章前,推荐大家阅读原著,体会原汁原味的韵味。在小学课文里,作为节选选入教材的文章虽然不多,但我们还是紧紧地把握这个难得的机遇,鼓励大家阅读原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讲出来,让阅读者体会阅读的成功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也能让没有阅读的同学产生尝试阅读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这些课文之前,我们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就会根据故事的前后经过,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起了大家阅读的热情。

②推荐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阅读欣赏。横向的比较,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作家多彩的一面,领悟作家表达的心境,培养学生写作的志向。如学习朱自清的《绿》就推荐《荷塘月色》;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学习《惊弓之鸟》就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

③推荐和所学课文同类型的文质俱美的文章进行纵向比较欣赏。这一类的阅读推荐的内容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如学习《太阳》《冬眠》就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晏子使楚》就推荐《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专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期,从小记住的东西不易忘记,尽管有时只是死记硬背。所谓专项就是在某一时间内以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专一性的诵读记忆,增加课外阅读的数量,增加大脑里无意记忆的储备。

①确定主题的单一性专项阅读。就是以一个明确的主题请大家进行收集,把收集到的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选择诵读记忆,并通过班级活动进行背诵比赛。这样,学生更多地积累词汇、句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教室里也变得书声琅琅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诵读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试想,一个连朗读的兴趣也没有的人,会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吗?

②背诵积累的专项阅读。这种背诵积累阅读以新大纲推荐的古诗为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因此我们每天花10分钟背诵古诗词,对基础比较好,学习有余力的同学还要求多背诵一些。虽然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讲解的情况下,对古诗词的意思不甚了解,但因为古诗的韵律整齐,却琅琅地回响在学生的口上,在写作时不时冒出一两句名言佳句。

③优秀作品的推荐阅读。教师经常把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优秀文章(一般不推荐小学生习作)剪贴在教室的“优秀作品推荐栏”里,老师也戏称为这种推荐叫“快乐点心”。学生们常常围在这块“点心”上,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不时激发点小小的火花。因为这些文章都是贴近生活的佳作。

(3)随生活进行阅读

仅仅把课本和书籍视为学生阅读的唯一内容是不够的。学生抬头前望是黑板,转过身去是墙壁,思想的触角四处碰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如此,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的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把阅读的触角伸向跟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校园环境、广播电视、日常对话等到处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都可以把他当做阅读的对象。

二、体验生活,习作之源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拓展作文素材和人生体验的积累空间,打破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学生用童心感悟生活,用童眸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1.走进日常生活,捕捉亮点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小学生的注意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摄”,多角度地去看,真实记录。如观察一朵花,除了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之外,还要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花和枯落的花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会用耳朵“录音”,静听庄稼拔节声,秋虫的呢喃……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鼻子“复印”,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感受生命的轻柔;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灵动;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味道。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感受生活之味,为写作积累素材。

2.参与典型生活,感受真情实感

我们周围经常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情,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做一个旁观者,那他所体会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会等组织的活动。如“创建卫生城镇”,同学们拿上卫生工具,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一片洁净,心中的感受就是不同一般;“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同学们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点心,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送上自己真心的一句祝福,敬老之情溢于言表;“六一艺术节”,亲自参加文艺表演,书画表演,感觉与一名普通的观众就是不一样。

三、激发感悟,习作之生命

如果说宽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是习作的“现象”,那么,感悟就是习作的“本质”。因为写作是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的抒发,而人的内心情感来源于对生活、阅读的感悟。在习作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生活、阅读的“悟性”。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其自己燃烧。

1.营造宽松氛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感受到这里只有科学,没有尊卑;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讨论的参与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与作者之心去相会和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体验。

读中可悟情,可悟理、可悟方法、可悟精神……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就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和感受,这样的“悟”是个性化的,往往会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厚度,有对以往经验的重复,有对以往迷茫的顿悟,也有得意的新鲜思维的猎取。通读、读懂、入情、入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然后以此为基点,向写作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宽,从而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目标。

2.感知生活,积蕴悟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古人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是提高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感知平凡生活,感知多彩社会,感知美好自然,感知绚丽人生,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悟,就能培养“有音乐感的耳朵”,“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创造完美的心灵”。学生把生活、社会、自然、人生当成了“悟”的舞台,在平平常常之中,在纷繁错综之际,在日出日落之间,在人与人的举手投足之时,我们的学生往往会悟出人生、文化哲学的真谛。在持之以恒的感知——感悟——再感知——再感悟……的过程中我们惊喜而且欣慰地发现,学生敏感了,丰富了,深刻了,能从傲霜斗雪的寒梅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能从平凡的人的心灵发现美好和崇高,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保、能源、合作、和平等内容都进入了小学生的习作。学生们已经抬起了头,张扬着由知识到理性的智慧和活力,散发着悟性迷人的光辉,他们在发现所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和美妙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的个性。

3.情景熏陶,自悟自得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情景的渲染和熏陶正是触及了我们历来忽视的领域。教师用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动情时可颜笑,可怒视,可击节叫好,可哽咽难语……”赞可夫还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有了教师情的煽动并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长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使他们善感能悟,达到情感的丰裕,思维的开阔。

4.大胆想象,展示个性

想象是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予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想象具有独特、创造的特点,是小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小学生写出有个性作文的重要条件。试想,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怎么可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习作来呢?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喜欢无拘无束地去思索去想象。我们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培养他们想象的个性,促使他们写出一篇篇具有独立性、创造性、个性的文章来。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感悟是习作的生命。只要我们的作文向生活开放,向阅读开放,向学生开放,学生写作文就一定会像鱼儿在广阔的海洋中欢跃,小鸟在高高的天空中翱翔一样自由快活,绽放个性的光芒。

[此文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10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