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和特殊要素

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和特殊要素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和特殊要素一、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经济新闻评论具有以下所有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1.新闻性新闻评论,如果不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问题来选题立论,就没有了新闻性。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为这些党报党刊撰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或者说,他们的革命主张,大量是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发表的。

第四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和特殊要素

一、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经济新闻评论具有以下所有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

1.新闻性

新闻评论,如果不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问题来选题立论,就没有了新闻性。如果不是讨论重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不能回答公众关注的普遍性问题,也不能解答人们思想中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些疑虑,就会失去读者,也保证不了它的新闻性。“新闻评论,如果不能就有关事件和问题,鲜明地表明作者和编辑部的意见和态度,而这种意见又是十分通俗、浅显易懂的,那么,这种评论就会削弱它的指导性,因而也会影响它的新闻性。”(19)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评论的特点,就是新闻性始终占据首位。新闻事实始终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要素,而发表评论,则是派生的,第二位的,有许多的评论就是配合新闻报道或依附于新闻报道而发的、如短评和编者按语等。

2.论理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二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则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20)

中国早期报刊的新闻评论,如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写的那些“论说”,是政治性的,并且正因为它反映了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变法图强的政治愿望,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发表的评论,其政治性也是很强的。外国传教士于1818年创办我国最早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其宗旨是“阐扬宗教、砥砺道德”,但其中已经包含有外国传教士来华宣传宗教、宣传西方文明的政治目的。

梁启超关心时务、积极鼓吹政治改良,他在《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发表的大量评论,如“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文明普及之法”、“富国强兵”等政论文,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不小的作用。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向导》都发表了众多传播革命思想的评论。

1938年1月11日,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在武汉创刊出版了最重要的报纸《新华日报》,后来转移到重庆。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为这些党报党刊撰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或者说,他们的革命主张,大量是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发表的。如,1943年《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质问国民党》、《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等重要社论。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件,为新华社写了五篇论战性系列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这些评论一直作为经典佳作被人们所称道。

3.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要求评论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报纸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它的内容必须要“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21)其次,新闻评论要通俗易懂。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要使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读者听众,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因此,新闻评论在论述的方式和形式方面,在语言的使用方面,都应当符合广大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尤其要注意它的受众群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能很有兴趣地阅读和听取新闻评论文章。再次,还要求编辑部和评论工作者,尽量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与新闻评论的写作。从精英到草民,只有广大受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使评论文章代表各个阶层的利益,才能真正做到为百姓立言。“除了编辑部自己努力以外,我们请求作者们在给我们稿件的时候,也务必注意到广大读者的呼声,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千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22)

评论作者的广泛性,是新闻评论大众性的体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报纸刊物开设的一些专栏,如《大家谈》、《群言堂》、《百家论苑》等。近年来,一些报刊更是加强了言论的分量。1998年9月4日,《深圳特区报》首开《群言》专版,在第18版上半版(后移至第10版)位置刊出。该版设置了多个栏目,如《百姓聚焦》、《有话就说》、《百家杂谈》、《针芒》、《新语丝》等;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第8版的言论专版“青年话题”出刊,它的基本定位:一个供人们“发表不同意见的场所”。从2002年开始,报纸言论版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一些都市报纷纷开设言论版,如《京华时报》(2001-05-28创刊)的A2版的《声音》;《南方都市报》(1997年元旦创刊)A2版的《时评》,A3版的《来论》;《新京报》(2003-11-11创刊)在A2版开设了“社论/来论”,在A3版开设了“时事评论”版等。报纸言论版的热度说明了宽松的言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报纸评论的写作正在由精英写作发展到大众写作。

二、经济新闻评论的特殊要素

1.图表、数据

“用生动形象的图表来报道事件、阐释新闻,是报纸应对网络媒体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用图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形象、生动、准确。一幅图表新闻往往包括数字、线条、图案、色彩等多种视觉信息元素,运用得好,可以弥补照片无法反映而文字又表述不准的缺憾。这一优势,在财经类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23)金融、证券报道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图表新闻简单明了、醒目好看,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财经新闻报道带来深入浅出的效果,也可以作为评论的形象化的论据。

数据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石,引用数字,不是指那些任意杜撰的浮夸数字,而是通过有关部门认真调研核实统计得出的科学而准确的数据。写作经济新闻评论除了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掌握活生生的数据作为论证的论据,从而实证地科学地论证所要阐述的主旨。如郑也夫《住房社会学断想》(《南方周末》,1997-04-18)一文,写了广州美院一个青年教师参加美院教师们组成的一个“住房合作社”,他们自费筹资在院方免费提供的一块地皮上,建造一幢九层楼房。该教师得到一套117平米的顶层单元房。文章以此事为由头论证我国住房改革也可以参考住房合作社这一世界上普遍实行的形式,不仅可望保护其成员的利益,也将为整个中国建房市场提供价格参照。该文引用的世界住房合作社的系列数据为其论证全文主旨提供了有力论据。

写作经济新闻评论文章,注重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将其融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解决症结的突破口。《公平出效率》(杨东平:《南方周末》,1997-03-21)一文,以一组使人忧虑的数据表明,政府在制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政策时不能走以发展私人轿车这一不符合国情的道路,而必须和只能发展公共交通,作者为此呼吁政府必须遵循面向大多数人的原则,将社会公平作为首要的价值目标。北京市交通状况的数字成为作者论证“公平出效率”的突破口,推而广之,证明在诸如住房、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领域,公平和效率也是高度统一的。

经济新闻评论作者要慎用自己手中的笔,出言必信。经济新闻评论中提出的见解,绝不能没有把握,而应当比较科学、可靠、可信,既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又要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如果评论作者自己都拿不准,凭什么发表意见呢?经济新闻评论作者应成为社会良医,找准一个时期党委、政府十分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许多企业共同探求、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认真研究中央的决策信息、各部委的政策信息,并结合地方信息和基层动态,尊重经济工作的规律性,提供真正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姚新民的《国债市场新的里程碑——析我国长期国债的发行》(《金融时报》,2001-08-07),文中说:“近日,总额240亿元的2001年记账式(7)期国债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本期国债期限20年,每半年付息一次,其利率水平经过竞争性投标后确定为4.26%。”对这一继2001年6月6日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年期国债后又一次发行长期国债,也是在交易所市场首次发行的长期国债,评论从“完善国债品种结构”、“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几方面得出长期国债的发行无论是对国债市场的长期发展,还是对政府加强国债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建议投资者不要放过这样的投资机会,积极参与该期国债的投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缜密,读后令人信服。类似的经济新闻评论还有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的《养老保险基金如何避免投资风险》(《经济日报》,2001-06-09)、刘胜军的《股价操纵与反操纵监管》(《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7期)、李永森的《独立董事能否摆脱“花瓶”形象》(《望》新闻周刊,2001-7-23),这些经济新闻评论就某一时期经济热点问题、人们思想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以及市场中的混乱现象,有感而发,对症下药。

运用精当的典型的数据和图表替代一般化的叙述和抽象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也避免了理论说教造成的空洞苍白,这也成为经济新闻评论写作内容上的特殊要求。

2.经济现象与经济难点

增加经济新闻评论的意见信息量,不是说经济新闻评论中的意见信息越多越好,而是要增加经济新闻评论的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指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即信息的实效、效用(或信息的价值)问题。”(24)经济新闻评论中的有效信息量也应该是指有效意见信息量。经济新闻评论要出精品,就必须增加评论中的有效意见信息量。这就要求经济新闻评论对于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经济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经济热点、难点,在进行价值判断、因果分析和理性抉择上,要着重回答“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怎么办”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受众看过评论后,把评论中的有效意见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可以解决思想中的疑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济新闻评论写作所论事理,主要针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思想,鲜明地提出问题,以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观看,或以自己的思考与读者交流,共同探讨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抓住社会上的热点、难点,言人所未言。

如国有企业改造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针对这一经济改革中的难题,有的主张走集团化之路,以为只要架子搭大,什么都好办。《经济日报》的一篇评论《企业兼并的误区》(1997-08-17)引用美国美西企业管理咨询机构的调查表明,约有57%的企业在合并后利润低于平均水平,从而提出企业兼并并非一并就灵,走集团化道路也不是唯一良策。该文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讨论了企业兼并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在兼并之前如果不对即将被兼并公司的组织结构、运作程序、内部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成功比例往往较低,这为我国某些热衷于收购兼并的大中型企业及时奉上一帖清醒剂。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经济新闻评论决不能春风得意时便一哄而上,锦上添花;败走麦城时,便群起攻之,雪上加霜。我们媒体上的经济新闻评论应多些理性、客观分析,要辩证地看问题,成功时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对失败者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企业不是有意为之,我们应给其喘息的机会,要保证经济新闻评论的论点具有宽容面。如陈正中的《论证券市场奖励:“从郑百文重组”说起》(《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3期)这篇评论,对于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参与各方均可以获益,这些收益又从何而来呢?”该文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重组后形成的大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觉得到的证券市场奖励。对于此类特殊奖励,作者不是简单地说其好或是不好,而是认为,“偶一为之,可以让投资者在接受风险教育的同时,避免因为幼稚或盲动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经常为之,容易导致投资者形成不正确的风险意识。”像该文作者这样全面、辩证地看经济问题,是每一个想要推动中国经济良性运作的评论作者所必须具备的。

3.经济理论术语的通俗和创新

经济新闻评论作者要使评论中的每一个意见都流露出对国家、社会的关爱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才能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点力。如朱生球的《蓝筹股:2001年的投资目标》(《中国经营报》,2000-12-12),通过分析看好蓝筹股的七大原因后做出蓝筹股的后市走势分析的预测,同时,作者还提醒投资者对于蓝筹股必须认真分析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切忌一窝蜂而上,表明了评论作者对中国经济的驾驭能力和热忱。又比如张维迎的《企业发展谨防“陷阱”》(《经济参考报》,2001-05-23)这篇评论,作者认为企业在发展中要谨慎多重“陷阱”,即要“谨防‘青春期过度症’”、“慎重多元化经营”、“别总提‘资本经营’”、“不要盲目上市”、“注重自己的声誉”。文章有理有据,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担忧,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预防针。

评论文章重在出新,好的评论文章往往刻意求新,能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经济建设中各种问题及现象层出不穷,要善于发现矛盾,不回避矛盾,这样才能切中时弊,这是经济评论文章立意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要有独特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不痛不痒,而要务去陈言,直指要害,击中经济改革中的痼疾。如一篇《住房金融,发展空间有多大》(郑成新:《经济日报》,1997-05-15)的评论,针对某些部门认为住房的积压闲置以及住房商品化受阻等问题,是住房金融落后所致,作者参考美、英、法、德等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年期数值,认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如果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首付款降到20%以内,贷款年期延至20年以上,利率尽可能地降低,就可能出问题,使国内银行陷入困境。作者突破了房地产业的低迷徘徊归因于金融业的一般观点,指出了我国金融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金融利率的杆杠作用,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

【注释】

(1)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徐人仲:《经济新闻学初稿》,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3)程道才,严三九:《经济新闻写作概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4)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5)樊凡,时统宇:《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6)姚文华:《实用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7)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8)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9)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0)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1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2)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3)薛中军:《新闻评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14)[美]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5)[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上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中译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7)赵凌云:《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18)郑友林:《身边的经济学》(序),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9)王兴华:《新闻评论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0)王振亚,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21)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1942-04-01。

(22)《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1956-07-01。

(23)南山:《图表在财经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国外报纸“2·27”全球股灾报道分析》,《中国记者》,2007年第4期。

(24)王雨田:《控制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