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评论的开头

经济新闻评论的开头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开头一、破题的方法经济新闻评论要吸引眼球,除了好的标题,就是文章一开篇就能语出不凡,有个人的真知灼见,具有阅读的价值。在合肥,政府已重新启用粮本,对市民的口粮实行定量限坐供应。相比之下,此次公布的被叫套餐资费下降的幅度要小很多。全篇评论叙议结合,情理交融,变化有致,辞达理举。

第二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开头

一、破题的方法

经济新闻评论要吸引眼球,除了好的标题,就是文章一开篇就能语出不凡,有个人的真知灼见,具有阅读的价值。

1.议论话题,辨别是非

“一段时间来,我国不少专家或官员都爱讲“不少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已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这句话。对于数周来因法国政府出台《首次雇用合同》而引发的青年人抗议浪潮,有作者撰文认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福利体制的制约。35小时工作制、法定长假、免费医疗以及住房补贴等等,这种高成本的“养懒人”制度越来越令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法国政府不得不压缩公共赤字,调整税收,削减福利。然而,要让人们放弃既得利益并非易事。(见4月3日《国际在线》或3月31日《人民日报》)在我看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虽然都面临福利问题的困扰,但在根源和追求的目标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问时代和背景、“三言两语下结论”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否有故意影响我国福利改革走向的动机,都不是慎重的,都会在我国引起误解。”

(资料来源:岳建国:“专家学者拿欧洲福利说事很无知”,《东方早报》,2006-04-04)

该篇评论以“法国政府出台《首次雇用合同》而引发的青年人抗议浪潮,就有国内作者撰文认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福利体制的制约”作为开头,“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虽然都面临福利问题的困扰,但在根源和追求的目标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指出“不问时代和背景”、“三言两语下结论”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否有故意影响我国福利改革走向的动机,都不是慎重的,都会在我国引起误解。欧洲等高福利国家,高福利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而我国却是广大农民没有福利待遇的二等公民现状。作者清醒地指出不能因为“不少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已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而无视我国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改善。

2.新闻事件,体现时效

阎卡林谈到:言论的开头怎样写?除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外,我还主张言论的开头能单拉出来发消息。就是说,所评的事本身就是新闻,就能吸引人。这样,就更加能引人往下看了。譬如1995年2月22日见报的《怎样看待恢复票证》一文,就是这样开头的: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先后有二十多个城市相继恢复了粮本、粮票、油票及肉票等票证。在合肥,政府已重新启用粮本,对市民的口粮实行定量限坐供应。上海市民年初则普遍领取了油票,凭此票每人每月可购买500克含有政府补贴的低价食油。在江西及四川的一些城市,消失数年的“鸡蛋换粮票”的吆喝声,近来又在街头巷尾响起。

现在看起来,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完全可以单拉出来发本报讯。所评的事本身就有较强的新闻性,这样,稿子的可读性就更强了。(4)

哈尔滨市民吴先生,真是倒了霉:因误读火车票上印着的“三日内有效”,推延乘车日期,竟将800多元车票钱白白扔进了水里。(2005-11-1《黑龙江晨报》)其实,吃这种亏的,吴先生并非全国第一个。有兴趣在网上查一查,这类抱怨和质疑帖子着实不少。早前也有媒体披露,春运期间,北京每天竟有200多人遭此不幸。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5-11-03)

针对“火车票‘三日到达有效’”该如何表达与理解,作者分别从约定俗成和铁路两方面,给双方一个平台,来表明各自的立场。接着,用那位明朝才子的故事,来暗喻铁路方面失职,断句不清,没有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并没有为群众考虑周到。最后,寥寥几句,却道尽了铁路方面若这样下去的危害,言有尽而意无穷。措辞绵里藏针,谈笑间将问题轻松解决,自己的观点也表达清楚。此篇取材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白,尤其采用说故事的方法,更加符合群众的特点,贴近群众生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本篇评论切中时弊,说的虽然是小问题,却管中窥豹,表明若不及时解决这些“小问题”,铁路方面最终将在竞争中失败。

3.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南方周末》发表的经济时评“北京移动降价幅度低于预期”一文,针对信息产业部中国移动北京地区手机资费下调方案,进行了分析评点,指出中国移动降价是迫于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信息产业部的监管。

周一下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中国移动北京地区手机资费下调方案,这是北京手机话费在一年之内的第二次较大幅度的降价。

首先看全球通本地套餐下降的幅度。

与全球通标准资费(双向收费主被叫各0.40元,月租费50元)相比,月基本费80元的全球通本地套餐80,比原来的全球通标准资费下降了接近40%;月租费加通话费,由原来的0.65元/分钟,下降到0.40元/分钟。月基本费更高的套餐资费水平下降幅度更多,全球通本地套餐220,比原来的标准资费下降了55%,实际资费水平下降为0.2元/分钟。

但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的降价可能没有上述幅度大,因为消费者不可能正好打到规定的分钟数,如果达不到,实际水平就会比上述说的高。

相比之下,此次公布的被叫套餐资费下降的幅度要小很多。被叫套餐规定,月基本费10元含500分钟或20元含1000分钟本地通话,1分钟被叫通话2分钱,基本等于是在原来标准资费上实行单向收费。但是,考虑到月租费50元和主叫时的0.40元/分钟,如果接收和打出的电话同样多,200分钟通话,需要95元左右,这比全球通本地套餐80的费用要高。但如果打出的电话较少而接收的电话较多,被叫套餐就可能比本地套餐便宜。

(资料来源:王学庆:“北京移动降价幅度低于预期”,《南方周末》观点c19,2006-05-11)

这篇评论写的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手机资费问题,总的来说,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北京地区移动手机资费下调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文章开篇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手机资费降价,触及现实,富有新意,具有时效性,易于吸引读者注目。文中针对北京地区手机资费降价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运用具体的数字和上海、山西进行对比分析,点明“为什么接近八成的北京消费者对下调后的手机资费水平仍不满意”、“促使中国移动下调北京地区资费的力量”等原因,较全面地论述了手机资费调整的前因后果及仍旧低于预期的现状。全篇评论叙议结合,情理交融,变化有致,辞达理举。

4.选取事例,树立样榜

年终了,大家都在盘点一年的收成。工人农民在算一年的收入,工厂商店在算今年的利润,各级政府看重的,当然是GDP(国内生产总值)了,看看同比增长了多少,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较其他同类地区高了还是低了。

然而,浙江省政府今年的盘点,却不一般。前不久,省统计局出具了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把浙江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和盘托出,并通过新华社公诸于众。改革开放25年来,浙江GDP年均增长13.1%,人均从1978年的331元,增加到2003年的2440元,2004年全省实现GDP预计可达1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四。与此同时,浙江的耕地面积也减少了726万亩,相当于去年末实有耕地的30.4%;能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值的1.6倍,高收入国家的2.5倍;2003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

(资料来源:张登贵:“算一算GDP的代价”,《宁波日报》,2004-12-15)

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而能否讲究时效,把握时机,又与评论带来的影响力的大小至关重要。“年终了,大家都在盘点一年的收成。”在“年终”人们都各自盘算收入的时候,将各地政府最看重的GDP拿出来“算一算”。无疑与当时的客观形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时间与时机很好的利用起来。同时,GDP的问题,涉及经济领域的核心,是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以此作为论题,必将受到广泛的关注。命题的引导性体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对于付出代价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自身收益的关注。以“算算代价”作为命题,令其从众多的报道、评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瞩目的一篇。

一开头,作者便交待了“年终”这一特定的时间。无论是工人还是商人,都在算着自己的收入。因此,很有必要将各级政府最关心的GDP也来“算一算”。紧接着“然而”突出了今年的与以往不同之处。不再仅仅测算“GDP(国内生产总值),看看同比增长了多少,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较其他同类地区高了还是低了”。而是“把浙江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和盘托出,并通过新华社公诸于众”。评论中通过对比的手法论证了,GDP的增长虽然可观,但同时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能源消耗增长以及更为严重的三废排放,无一不引发读者的思考。

5.设问开始,挑开问题

“特急”!——一份由五部委联合会签,旨在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文件悄然发至各大银行。在该文件抬头的表述中,人们看到的是宏观调控决策部门的焦虑。该文件出台之日为2006年4月25日,距离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运行数据不过数日。

银行给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或项目贷款或可称之为“红顶贷款”。这种贷款用好了其实无可厚非。如一些市政项目的建设,有一定公共品的属性,经营得好可以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如果地方财政一时囊中羞涩,借力银行信贷造福一方,本可皆大欢喜。但是这种联姻不能过于宽泛,不应该享有特权,特别是同样应该以商业规则为准绳。

(资料来源:李学宾:《“红顶贷款”为何屡禁不绝?》,《中国经营报》,2006-05-12)

本篇评论就国家五部委联合发“特急令”叫停政府信贷这一事件展开评论。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红顶贷款’为何屡禁不绝?”,该标题采用提问形式本身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注意,而且标题中“红顶贷款”一词很有新意,而且给读者留下悬念。开头“特急!”短促有力营造出一种紧张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进而挑开话题。最后将症结归到更深层次的政府改革以及政府职能上,一点点解析出“红顶贷款”屡禁不绝的原因。

二、案例分析:闵凡路评论“开头”的写作体会

在“怎样写评论”一文中,闵凡路谈到评论的写作过程,开头要注意的问题:

1.开门见山

具体讲起,尽快点题。评论开头,不该有套话、空话。评论总是有事可评,有感而发,那就首先要把事讲出来,就事论理。《半月谈》为全国妇代会表彰五好家庭撰写的一篇评论《愿亿万家庭都“五好”》,我改写了这样一个开头:“妇代大会上,近万户五好家庭受到表彰。这万朵红花,闪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辉,引人注目。”两句话,从五好家庭受表彰说起,点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题。

评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是我为《半月谈》发表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宣传员讲话而写的评论。文章开头是:“爱国主义,这是召唤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强大而献身的一面伟大旗帜。在党的各项思想教育工作中,都应当把这面旗帜高高地举起来,这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然后讲本刊从本期起将发表宣传员讲话材料。开头把主题点了出来。

2.含蓄

评论的开头,也可以写得含蓄些,不直接点出所评之事,但能引导读者读下去。如我写了一篇评廖承志致蒋经国信的文章《千秋功业耿耿心》。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一封从北京发出的函件,随着电波,飞越海峡,发往台北,举世瞩目。”第二段再讲廖信讲了什么。这样写比较简洁、生动。

3.“连环锁”

为了使开头更生动、更吸引人,我采用过“连环锁”式的开头。在评论张兴让的满负荷精神的《改革就得这样干》一文中,我这样开头:“石家庄出了个张兴让,张兴让创造了‘满负荷’,‘满负荷’震动了企业界,岂止企业界!”一环套一环,开章明义地点出了主题。

4.运用修辞手法

评论开头也可以有点形象的比喻,增加感染力。在《一个个禁区的突破——八年来中国思想解放进程一瞥》中,我用了这样的开头:“登山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触:一步一步地攀登,步履艰难,汗流浃背;但经过一段跋涉,停下脚步,回首俯瞰,不禁惊叹自己走过的路程,而这时峰巅已经在望了。”紧接着第二段讲:“改革何尝不是如此……”这种开头可加深读者对评论主题的理解。(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