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的定义

经济新闻的定义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定义经济新闻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经济新闻的含义也与“经济”一词密切相关。因此在探讨经济新闻的定义时,有必要先追溯经济及经济学的相关定义。大约在17、18世纪,经济学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定义

经济新闻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经济新闻的含义也与“经济”一词密切相关。因此在探讨经济新闻的定义时,有必要先追溯经济及经济学的相关定义。

一、经济及经济学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经济”一词由“经世济民”缩写而成,意为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古人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其意思是说:西汉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南阳的诸葛亮会治理国家、管理国家。在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写的《经济论》一书中,“经济”一词的意思是“家庭管理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赋予“经济”一词以“谋生手段”的含义。

对“经济”一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经世济民,治理国家;(2)节约;(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4)经济活动;(5)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治理国家。”可见,经济具有广泛的外延,涉及面很广,大到国民经济,小及家庭和个人的理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以后,“经济”一词在科学上被赋予了精确的含义: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所以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组成的统一体,在这4个环节中发生的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经济学家曼昆指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1)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稀缺(Scarcity)被解释成为商品的一种特性,指无法免费获得但是可以自己生产的东西。费,指费用、耗费。既然自己生产属于免费,那么说明经济学所谓的“免费”之“费”仅仅是交换中的支付,而不包括生产费用即成本类支出。如果考虑生产费用,世界上包括消费过程在内的任何行为都是需要时间的,任何生物活动都是需要消化能量的,即便是最原始的生产如采摘和捕猎,都要耗费时间和能量。因此世界上没有免费可以获得的需求之物。排除了生产费用后,以“免费”定义的稀缺品其实就是多余而可以供出让的私有物品。经济学词典或者教科书中提到的“economic goods”和“scarcity”其实是互为定义的,即是一种循环定义的术语。因此,当我们把生产费用排除在外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稀缺就是被私人占有而对未占有者来说是稀缺,所谓经济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商品。如果说“稀缺”是经济学的核心,由此可以推断出,经济学的核心是交换以及其背后的私有制度。

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其研究的3个基本问题主要是:(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比如是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2)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除此之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货币的稳定性。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在对“经济学”一词做定义归纳时,对他人的定义选择了几条:(1)研究社会的组织和技术如何影响价格和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上进行配置;(2)考察金融市场的行为,包括利率和股票价格;(3)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4)研究经济周期,考察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波动;(5)研究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6)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就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激励方法提出建议;(7)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种政策才能达到既定的重大目标等问题,如加快经济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公平地分配收入。萨缪尔森从以上这些观点中归纳出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由此可见,经济行为就是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选择和行为,即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有学者对萨缪尔森的这个“经济学”定义这样评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涉及了经济学中3个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要命的概念:一是所有者——社会,二是对象物——商品,三是商品所有权变更的方式——分配。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商品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如果资源为社会所拥有,就无须交换,也就无所谓商品了。同理,商品是不可以分配的,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唯有通过‘交换’。在这个定义中,‘不同的人’是否对生产出来的物品拥有所有权或分配权?是否大家具有平等的权利?如果平等,所谓的分配无疑就是‘按人头’平分而已。如果不平等,分配的原则是什么?什么人该多得一点?什么人该少得一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搞不懂这位世界经济学教授的‘经济学’是适用于什么所有制制度下的经济模式了。”(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大约在17、18世纪,经济学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到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发表之后,经济学进入了所谓的新古典时代,研究的主流变为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研究由于起源的稀缺性而导致的资源的使用与财富的分配等行为或现象,通常称之为价格理论。进入20世纪中叶,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货币理论,主要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等问题。20世纪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大行其道,研究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经济。60~70年代,制度经济学兴起,研究制度的变迁。80年代,原本属于数学范畴的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大量融入经济学研究中,使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扩展到机制设计上。总之,经济学几百年来逐渐兴旺发达,并不断侵入到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领地,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归结起来,经济学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已经把现代经济学扩展成为一门研究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现象的科学。

今天经济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经济之中。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迎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尽可能地掌握现代经济知识、了解经济规律,这样才能大胆地迎接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传播经济知识,帮助人们将零星个别的经济体验,整合提升为理性的经济判断,应数经济新闻最为有效。

二、经济新闻的概念

“经济新闻”这一概念中的“经济”一词,指的是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经济”,即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生产全过程,如经济关系、经济工作(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生活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为“经济新闻”作的定义是:“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国内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经济新闻,由于审视的角度不一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经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经济事实的报道。(3)

(2)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4)

(3)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新闻,或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改革、经济生活等。(5)

(4)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6)

(5)经济新闻是各种媒体所报道经济活动中发生具有一定价值的事实的信息。(7)

(6)经济新闻是经济现实综合作用于传播主体的产物,是对新近发生的经济新闻事实的报道,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8)

(7)经济新闻就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9)

(8)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10)

(9)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11)

(10)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12)

(11)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13)

(12)经济新闻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具有社会认知价值的新近事实信息”。(14)

以上12种表述是按照研究者的著述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的。仔细辨析这12种表述,可以发现它们大致归为三类:第(1)、第(2)、第(3)、第(4)、第(6)、第(9)种的表述可以称为“经济事实”说;第(5)、第(7)、第(8)、第(12)种的表述可以称为“经济信息”说;第(10)、第(11)种的表述可以称为“经济选择”说。

从“事实”、“信息”角度出发所作的定义,沿袭了我国对一般新闻定义的传统,阐发了经济新闻的本原与本质属性和所包含的内容,强调了这些内容的新鲜性和知晓价值,因而对经济新闻的发现与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定义虽然说清了经济新闻来源于“经济事实”,反映了“经济事实”,却只是“事实”的表面,但未能触及“事实”的本质,没有抓住经济运动的基本矛盾和人们从事经济运作的基本出发点,因而这样的报道只能是被动的,甚至还可能是机械的,还不能能动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规律与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利于引导经济信息的传播者提高经济新闻的采写质量,因此经济新闻的定义中不能摒弃“经济选择”。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经济新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经济新闻是传递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换言之,(1)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新闻;(2)它以报道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内容,反映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

有研究者指出,弄清经济新闻的定义,不是玩无谓的文字游戏,对经济新闻的定义给予具体的、本质的规定,是研究经济新闻的逻辑起点,一旦这个逻辑起点得以准确地确立,其他有关经济新闻具体问题的研究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比如说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具体的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经济新闻的定义中加以展开和引申。我们知道经济新闻报道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那么,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商品交易活动、金融活动、消费活动等都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如果对这些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加以细分或引申,我们还可以对其中的某种经济活动的内容予以具体化,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力的种种要素的变化就应纳入经济新闻报道的视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经济信息六要素,因而对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的思想感情活动的报道,对土地、原材料、厂房、机器的报道,对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活动、管理方式、信息利用的报道都是经济新闻应该注意的。经济新闻还报道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那么,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生产的分工与合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市场的供求状况、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社会的经济思想观念等无不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经济新闻也报道与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经济现象,如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矿产资源、植被资源等也是经济新闻报道应予以关注的。如果我们扩大视野,把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纳入整个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运行的循环中来考察,那么,不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且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或者渗透着经济因素的种种行为也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不仅社会、部门、行业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新闻要给予报道,而且对社会、部门、行业经济运行的前景、趋势,经济新闻也要加以展望和预测。如果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经济新闻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自然经济现象就要给予高度关注。(15)

三、财经新闻的内涵

理清了经济新闻的概念,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财经新闻的内涵。

“财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财政、经济的合称。”(16)财政、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属关系,不宜合称。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的外延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经济、金融经济、卫生经济、文化经济,等等。所以,经济与部门经济是从属关系;财经一词,应是作为部门经济的财政经济的简称。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分配活动,外延一般包括预算、税收、财务、会计和财政信用等。

财经(Finance)与经济(Economic)两者的字面意思很容易区分。但两者内涵的区分并不仅仅在字面上,这一点从英文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应该说“Finance”的内涵更为贴近现代经济,它更多地涉及现代经济中核心的内容,如商贸、产经、金融等,以金融为例,再要细分起来还可深究到银行、保险、证券(包括股市、债市)等复杂、专业的业态和领域划分,等等。由这种划分不难看出,现代财经领域的各经济内核,无论在操作上还是理论认识上都更加细化,也更加需要专业知识。相比之下“Economic”这一与传统的经济类别、部门更加接近的整体经济概念,在内涵上则较财经“Finance”要宽泛得多,财经新闻所涉及、关注的经济内核更为复杂、专业;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停留在类似市场行情、消费领域或至多是商贸的报道层面。以著名的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为例,它的财经报道最为关注的领域其实主要是金融、投资理财、公司经营、资本、外汇等这些领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所未能涵盖也未关注到的新内容。

要了解什么是财经新闻,它与传统的经济新闻有什么区别,首先要从财经新闻报道的核心受众说起。

受众同时作为一个经济人,分别有三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生产者,通常可理解为一个人的职业,或其赖以谋生的手段、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传统的经济新闻报道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常常按部门经济设置版面和职能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与此相对应,综合性报纸内部一般都设置工交部、财贸部、农村部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蓬勃兴起,各部门权力下放,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委均可办报,一度还出现过很多诸如冶金报、纺织报、工业经济报、农业经济报之类的行业报、部门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4个环节。尽管生产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但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千差万别,门类繁复,将生产作为经济报道的主要内容,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很难找到共同兴趣,唯有生产结果(如产量、产值、利润等),对于处在社会较上层的、管理生产的那部分人还比较关心,大多数普通受众反而更加关心体育新闻、文娱新闻、社会新闻。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后,触发了亿万大众自主消费的欲望,生产者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在满足衣食温饱后略有富余,因而人人又都成为了投资者。这就注定了传统的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的经济新闻报道必然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市场报道和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演变。(17)由此可见,财经新闻是以消费者和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

目前对于财经新闻,从外延到内涵两方面并无准确的定义,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财经新闻有特定的报道领域,专指对财税、金融、市场、贸易、证券、行情等各方面经济生活情况的报道。也有人认为财经新闻的含义更为广泛,除以上领域外,还应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基建等传统的方面。(18)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则认为,财经报道与新闻改革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说,它其实就是经济报道。“不能把财经报道仅仅狭义地理解为财政金融领域的报道,而一定要把财经报道看做是改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新阶段的一种具有新特点的经济报道,它是以构建市场化经济制度为依据,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为重点的经济报道。”(19)也有学者认为财经新闻与经济新闻有很高的重合度,认为财经新闻就是有关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决策的最新事实和情况的报道。它具体指涉的对象十分广泛,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象征性资产,如货币、股票、期货等,有关这些领域的动态、政策、现象自然是财经新闻的报道范围;传统上关于社会物质再生产所牵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的活动也是其报道对象;甚至经营管理领域,因为最终将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表现,乃至整个市场格局,也落在财经新闻的视野里。(20)当然我们也知道,在使用中,经济新闻与财经新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一般情况下,经济新闻往往是指比较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如工业、农业、商业等)的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是站在政府和管理者的立场,重点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问题、经验、教训等,报道视野狭窄;财经新闻概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它着眼于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和博弈,重视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趋势判断,力图为受众展示方方面面的联系。

由此可见,尽管财经新闻是指财政金融领域的新闻,然而在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对它的理解都远远超出了这一题材上的界定,财经新闻已经不是狭义的财政金融领域的新闻,其包括的范围更广,内涵更深。

我们可以说财经新闻是传统经济新闻的“升级版”: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传统经济新闻,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财经新闻。财经新闻与传统经济新闻在报道内容上没有差异,都是报道经济活动与现象。但两者的差异在于:报道的主体、客体和受众等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21)

主体——媒体: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财政拨款“养”起来的事业单位;市场经济时期是自负盈亏的企业。

客体——报道对象:计划经济时期是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即使不时也有其他客体,但也是为报道政府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政府,也包括企业和个人,其中企业应是财经报道的主要对象。

受众——读者、观众、听众: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经济新闻的核心受众,其接受经济报道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精神”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有很强的市场意识,消费者和投资者是财经新闻的核心受众,其接受财经新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影响等,“利益”应成为财经报道的核心内涵。为满足受众的需求,财经新闻要从“利益”视角报道各种经济行为、事件、现象等,对不同市场主体利益产生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财经新闻这个概念,是对传统经济新闻的一种否定、一种扬弃。财经新闻是指从“利益”角度报道、解剖经济事件与现象,为提升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受众利益水平服务的一类报道。

财经新闻的概念从1998年起快速被新闻业界接受,并在业界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后国内经济新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6个方面:第一,新闻样式。新闻样式指新闻文体、版式设计、版面分类、图片使用等各类新闻文本的表现形式。财经新闻样式的改变并不只是技术性改变,也包含着理念、意识形态等深层的改变。第二,立场分野。对于经济自由主义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立场分野,由此也直接影响其报道立场。第三,新闻价值观。传统新闻价值标准虽然未变,但出现了新解释。传统经济新闻更倚重新闻所具有的社会动员价值,即“宣传价值”,而财经新闻力求还原新闻告知的“新闻价值”。第四,政治与经济术语。诸如“领导班子”等带有政治意识形态特征的术语减少,“基尼系数”等经济管理术语增加。所用术语的变化也是我国经济改革带动了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革等社会后果之冰山一角。第五,报道对象。财经新闻通常以上市公司为报道主体,提供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大型企业在财经媒体上的能见度要远高于其他企业。第六,与消息源的关系。以往经济新闻中很多是经验或典型报道,其消息源绝大多数是政府部门。而财经新闻的消息源包括政府部门,但从数量上说则主要是各类企业的营销部门以及服务于各类企业的公关公司。总体而言,广告投放量越大的行业,其行业里的企业在财经媒体上的可见度往往越高。(22)由此可见,财经新闻一开始就是以构建市场化经济制度为目标,以培育市场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为重点,它重在对一切经济现象作财经化处理,即重在观察、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对资本市场制度及企业和个人投资理财等资本增值活动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