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评论的分类

经济新闻评论的分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分类从不同的目的和体裁出发,经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这篇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经济新闻评论的社论也包含了3个要点:第一,代表报社发表观点;第二,评论对象是重大经济新闻事实和重大经济政策;第三,目的是引导舆论,指导受众。

第二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分类

从不同的目的和体裁出发,经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经济新闻评论按其表达方式、评论主体、媒体性质等不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经济新闻评论按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社评、短评、杂评、小言论、时评等;按作者身份以及郑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社论、社评、本报评论员文章等;按媒体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平面媒体经济新闻评论和电子媒体经济新闻评论。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和理解经济新闻评论。

一、社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我国老一辈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张友渔对于社论有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概括。他认为社论“为报纸上之评论,而由报社中人所撰,是以代表报社之意见者也。故可为之下定义曰:社论者,代表报社的意见之论评也。详言之,则为: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判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论评”。另外,张友渔又从“新闻性”、“针对性”、“指导性”等方面阐释了社论的主要特征,他的学术观点对于后世的新闻评论以及社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丁法章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也对社论作了如下界定:“社论(从选题和写作要求上来讲)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个意见可视为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纲领性意见。该意见发布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如下社论: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涉及13亿人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制定修改完善,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群众的建议,最终定稿。这一意见汇集众人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医改意见》确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长远目标,绘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努力使群众“少生病”;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使群众“看好病”。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是要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扩大产业投资、激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要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强化政府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保障责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要认真用好广大医务人员这支医改的积极力量,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统筹协调,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责任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从这篇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经济新闻评论的社论也包含了3个要点:第一,代表报社(新闻媒体)发表观点;第二,评论对象是重大经济新闻事实和重大经济政策;第三,目的是引导舆论,指导受众。社论是代表党委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所以不同于学术论文,是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从而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因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

《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主编保罗·吉格特曾说:《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是我们长久以来引以为荣的传统。早在1902年,查尔斯·道就开辟了“回顾与前瞻”专栏。如今,该栏目仍在《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欧洲版》的社论版中保留出版。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期,《华尔街日报》凭借其所有人兼经营者巴伦的报道和评论而崭露头角,威廉·亨利·格莱姆斯和佛蒙特·瑞斯特分别于1947年和1953年撰写的社论,为《华尔街日报》赢得最初两项普利策奖。(7)相比于该报新闻部在全球拥有超过600名记者,同时还有道琼斯通讯社全球逾700人的报道队伍做后盾,《华尔街日报》负责编写社论的全职人员只有40人,他们不仅为《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欧洲版》编写社论及言论版文章,并负责编撰日刊《华尔街日报》“休闲与艺术”版的内容,还为《华尔街日报》周末版提供书评、影评等各类重点评论和“品位”版内容,还为公司运营的Opinionjournal.com网站编写社论和言论。由此可见负责编写社论的职员工作效率之高。因此,保罗·吉格特认为,由于得到消息的渠道不同,新闻部和社论部在处理同一事件的报道时采取的观点截然不同。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报纸社论版的功能与其他版面一样,都要向读者传递信息。但发表社论及言论的目的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宣扬和提倡那些我们认为可造福于大众的观点和政策。我们希望通过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加强读者的认知,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自身的判断力。我们还希望:社论绝不仅仅是特定时期编辑思想的灵光乍现,而是经过100多年来《华尔街日报》办报传统的延续和集体智慧的结晶。(8)

1876年诞生于东京的《日本经济新闻》是目前日本唯一一家以财经报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大报,该报版面上70%的内容为经济信息,每天早、晚两版发行。该报早版上都刊登社论,多则2篇,少则1篇。它在社论选题上的最大特点是“政策建议”。这种站在拥护日本经济界、产业界的立场上,与其他报纸在社论中动辄采取情绪化评论方式不同的论调,显现客观沉着又透着有节度的、冷静的批判精神,对政治界、经济界、产业界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调查表明,该报在日本政界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官员读者,深受官员们的信赖,据称原大藏(财政)省、通商产业省的经济管理官员一拿起该报,首先阅读的就是社论。由于该报评论部的成员多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政策审议会成员,因而对审议会提出的政策议案的解说要比其他报纸翔实、充分,所批判的论点也普遍受到社会精英层的重视。(9)

二、经济学随笔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随笔的盛行,经济学随笔或曰经济学散文也逐步在报刊等媒体和出版界拥有了自己的舞台。2000年7月,《经济学家茶座》第一辑问世,“轻松、高雅、休闲”的“茶座”文体让枯燥的经济学走出书斋,变得灵动,让普通读者体验到经济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它的出现催生了“茶座”式文体的成长,让一批经济学家成长为经济学随笔作家。之后大量经济类刊物进行改版,纯理论性文章的数量开始减少,开始大量刊登经济随笔。《经济学消息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等报刊也开辟了“经济杂谈”、“经济漫谈”等专栏,使读者目睹了这种文体的风采,开辟了经济学走下学术神坛、走向百姓生活的一个通道,这一文体的出现对传播经济学理论,开启国民心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笔”二字最早出现于南宋学人洪迈笔下,他将自己读书的零碎心得结集命名为《容斋随笔》,这其实只是其对读书笔记的一种称谓,突出的是“随即”、“随时”、“随手”等特点,并不具有文体意义。作为文体的“随笔”滥觞于16世纪的法国,蒙田(1533—1592)是它的鼻祖。而后流传到英国,兰姆(1775—1834)的《伊利亚随笔》谈书论艺、记录个人随感、彰显独特个性,是西方随笔的典范之作。“五四”前后西方随笔开始译介到我国,周作人称之为美文,并率先指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10)随笔应“是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用任心闲谈的家常絮语笔调,表达个人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富于趣味的议论性文字。因此财经类媒体的经济学随笔秉承了文学随笔智性感悟、个人神情、絮语笔调和闲适风格的文体特征,但又有其独特性。

经济随笔的写作使经济学家们从现实的经济生活里找到写作的题材、热点,找到现实的经济问题,思考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长出经济学里一般性的结论与成果,成为指导现实经济工作的理论和行动指南。2002年《21世纪经济报道》在“薛兆丰专栏”中刊载的《石场的故事与科斯定理》,便是一篇值得称赞的有特色的经济学随笔:

石场的故事与科斯定理

有一个经营石场的商人,他靠炸山卖石头赚钱,一年利润有几百万。这个商人在石场周围,又买了一大片地,当中包括一个大鱼塘。鱼塘的鱼又肥又多,但他从不卖鱼,正所谓“大鸡不吃小米”,与卖石相比,卖鱼的收入微不足道。这个鱼塘的用途,就是主人偶尔用来招待朋友钓鱼。他买这么大片的空地干什么?是的,鱼塘可以用来讨好关系户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但是,要讨好他们,是用不着特意买个鱼塘的。很多成功的商人,生意关系处理得很好,也没有买鱼塘。这是浪费吗?这是得不偿失吗?这是市场失灵吗?不是的。石场主人把石场周围的土地都买下来,是为了阻止房地产开发商在石场周围盖楼房。因为一旦盖好楼房住宅,住户就势必会联合起来投诉石场的爆破声扰民,石场的生意就永无宁日了。有见于此,石场主人就赶紧把周围的空地买下来,避免了以后的纠葛。石场主人显然不知道谁是科斯,但他聪明的做法,是与经济学中科斯定理相符的,即是说,资源会落到能创造最高价值的用途上。石场旁边的土地,最高价值的用途就是空置。若这片土地用来盖房子的价值超过石场的收入,房地产开发商是会倒过来买下石场的。(《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9月3日)

全文不足600字,通过一则生活故事却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一则深奥的经济学定理:一个经营石场的商人炸山卖石,一年利润几百万。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位石场商人却买下了石场周围的大片土地,而这片空地并不能为他产生什么利润与效应。原来这位聪明的商人预见到这片空地一旦为房产商所购,用于建房盖楼,一旦有人入住,住户势必会联合起来投诉石场爆破的噪声污染。石场主人买下空地,为的是免却日后纠纷。他虽然不知道谁是科斯,但这一聪明的做法却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资源总会落到创造最高价值的用途上。因为对这位石场商人来说,石场周围空地的最高价值就是空置。不过,假若这片土地用来盖楼建房的价值超过卖石的收入,即空地的开发价值高于石场利润,那么房产开发商便会倒过来买下石场。如此这般,通过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资源就达到了合理调控与价值最大化。全文以微见著,平浅易懂,趣中含理,既有相当的可读性,又寓含深刻的经济学价值原理。

三、经济时评

“时评”的诞生和确立,结束了“论说”一家独霸报刊言论的历史,为报刊增添了新的言论品种。由于时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使得它在及时反映和影响舆论,干预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在新世纪蓬勃兴起的“时评其实就是最狭义的新闻评论,即对新闻的评论”。之所以不用“新闻评论”,“这是因为多少年来的新闻评论实践、新闻评论品种体裁的多样化、复杂性,以及传统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空泛化、官样化,已不足以概括和界定那种直接评论和判断当下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文体了。当然,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这种评论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席”。(11)

经济新闻的勃兴催生了经济时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经济新闻也成为媒介报道的重中之重,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经济活动纷繁复杂,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经济新闻各种数字背后渗透的法制观念与市场理性。对报道者而言,经济题材的丰富性、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以及经济题材背后牵涉面之广,都使解释经济新闻、诠释经济行为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报纸越来越多地要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予以解读,经济时评应运而生。

从内容而言,经济时评是对时评文体的极大拓展,它大大拓宽了时评的评论领域,是对时评文体发展的大推动。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给经济时评提供了广阔的评论天地;经济活动的普遍性以及自身规律性,则为经济时评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评论空间。经济时评反过来又促使经济报道采用新的视角,对经济活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12)

针对2009年6月媒体曝光的郑州经济适用房土地被建别墅和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作假事件,《广州日报》6月23日发表了一篇时评:

异化的经适房在“保障”谁

经适房土地被建别墅和经适房摇号作假表明,异化的经适房通过附着在其上的腐败,蚕食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果连起码的公平都得不到保障,经适房就称不上保障性住房。

最近,有两起事件都与经济适用房有关,一起是郑州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记者替谁说话,最新消息说逯军已被停止工作,接受调查,但在那块经适房土地上建造的别墅却仍未停工;另一起是武汉经适房摇号作假事件昨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整个通气会只进行了一分钟左右,根本没给记者设置提问的环节。

一个是质问记者替谁说话,一个是不准记者说话,表明舆论监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逯军因为“说错话”被停职调查,但违规的别墅建设进度依然照常,让人感觉处罚有点避重就轻。虽然说逯军把党和人民群众相对立,为党纪政纪所不许,应当受到追究。但问题的关键不在其“说错话”,而在于经适房用地为何成了别墅用地,这其中有没有暗藏什么猫腻。因而,在逯军被停职调查之际,别墅工程更应当被停工调查。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对违规的别墅似乎充耳不闻。

同样,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作假事件,以并不太高明的作假手段,公然损害困难群众的公共利益,分明是对保障性住房公正性的挑衅。对此,武汉市四个政府部门联合出席的新闻发布会本当给公众以知情权,把了解到的情况尽可能透露给记者,以回应民众的质疑,让媒体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发布会仅一分钟便草草了事,其对信息公开的敷衍塞责,难免再次引起公众的议论。

透视两起经适房事件,可以看出,一起是在建设用地上偷梁换柱,一起是在分配过程中弄虚作假,也就是说,经适房在某些地方已经表现出了链条式违规甚至腐败倾向。从开工建设,到资格申请,再到分配名额,都暗藏着潜规则,开发商以经适房名义拿地,建起的却是别墅,在这背后有无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官员被停职了,工程仍在建,开发商的底气又是从何而来?摇号作假背后是系统性失察,还是链条式腐败?这些都应该一查到底,向公众交代。

作为保障性住房,经适房近来频出问题,开发商觊觎其土地的低成本,把公地变成私人开发地;无资格的购买者通过作假骗取购买资格,然后再转手倒卖赚取利润,经适房俨然成了很多人牟取私利的一块“唐僧肉”。这种雁过拔毛式的层层“盘剥”,不但侵占了符合申购经济适用房者的购买资格,而且还无形中抬高了经适房的成本,给低收入家庭加重负担,背离了经适房的本意。

异化的经适房通过附着在其上的腐败,蚕食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如果连起码的公平都得不到保障,经适房就称不上保障性住房。因而,如何让经适房回归保障性住房本义,一方面需要对经适房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以尽可能的措施提高经适房的效率,否则,经适房的出路还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广州日报》2009年6月23日)

这篇时评在简短叙述与经济适用房有关的两个事件后,直接表明“经适房在某些地方已经表现出了链条式违规甚至腐败倾向”的观点,并历数了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经济适用房近来频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指出了异化的经济适用房通过附着在其上的腐败带来的危害是“蚕食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让经济适用房回归保障性住房的本义,我们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需要对经适房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以尽可能的措施提高经适房的效率”。由此可见,作为一座架在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桥梁,经济时评评“时”论“事”,以锋利的议论取胜。通过对经济新闻的诠释,把精深的经济理论与复杂的经济规律以简化、实在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理解新闻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经济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