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策划的类别

经济新闻策划的类别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新闻的策划方式日趋灵活和多样化。这是在新闻事实已经发生但尚未结束时,在掌握已发生事实的基础上,依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新闻策划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策划与新闻事实同步发生,所以报道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常常能激发起受众的参与热情。这其实也基本道出了经济新闻策划的类型。

第三节 经济新闻策划的类别

由于报道策划追求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积极效应,从近几年新闻竞争的实践来看,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也因此悄然流行,那就是策划制胜。《羊城晚报》用“策划”两字来概括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华西都市报》提出了策划是都市报制胜法宝,并把策划当做报纸发展的助推器;《新民晚报》则提出了“编辑策划本位论”,认为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从过去的“重采轻编”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作机制;自诩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就是靠策划起家的,它极富特色的专题策划令人耳目一新。《新周刊》推出的“年度大盘点”等,让看惯了传统杂志千篇一律面孔的读者眼前一亮。正是靠着这种超前的策划,《新周刊》出道不久就成为杂志中叫得响的品牌之一。在传媒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占有优质新闻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优势地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确保资源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传播的胜势,就要注重新闻报道策划。

经济新闻的策划方式日趋灵活和多样化。报道策划有阶段性策划和随机性策划、综合性策划和专题性策划、战役性策划和单题性策划。以策划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新闻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策划。

(1)事前策划。指在不违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了解新闻背景、明确报道重点、理清采访思路。它强调预见性,但切忌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主题先行,生搬硬套,“策划”新闻事实来论证自己所谓的观点。同时,要判断一个新闻事件是否有值得进行策划的新闻价值和典型性,要在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以便确定策划对象能否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2008年年初即开始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策划就属事前策划。

(2)事中策划。这是在新闻事实已经发生但尚未结束时,在掌握已发生事实的基础上,依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新闻策划的一种方法。它既要对新闻事件的前一阶段进行总结、反思,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又要为后一阶段进行的分析、预测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由于这种策划与新闻事实同步发生,所以报道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常常能激发起受众的参与热情。

(3)事后策划。即在某一新闻事实已发生后,对它进行总结、剖析,以引发思考、给人启迪。这种策划要求首先应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已发生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要对新闻事件的产生结合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分析。

早在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的“96新闻业务编辑策划高级研讨班”上,范敬宜结合《人民日报》的报道思路提出,总编辑需要亲自参与策划的,主要是重大的、上规模的报道,它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体现中央某一个时期重大方针政策的报道,如1994年《人民日报》推出的“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系列报道。二是重大会议的报道,如“党代会”、每年的“两会”报道。三是重大纪念活动的报道,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报道。四是重大典型的报道,包括典型集体、典型单位、典型个人,如关于“孔繁森”的报道。五是重大庆祝活动的报道。这其实也基本道出了经济新闻策划的类型。

一、政策解读的报道策划

政策解读的报道策划,是指围绕中央和各省的大政方针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对一段时期的报道要点作认真策划,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经济新闻报道的释疑解惑的功能。

政策解读的报道策划,既要求记者学会当政策“翻译”,从“传声筒”的角色转向“翻译”的角色,同时还要求媒体结合自身的特色,打破平面化和程式化的报道模式,采写出“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

1999年,党中央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大背景,《经济日报》认为极有必要策划一次连续报道,对西部大开发这个政策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为了更直观、更准确、更生动地反映东西部的经济差异、观念差异与合作商机,证明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报社决定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报道方式,即让记者随东部的政府官员、企业家踏访西部,用东部人的眼光看西部,用东部人的嘴说西部,用东部人的思维扫描西部,于是推出了“东人西行记”系列报道。这次报道活动历时近20天,发稿16篇,主要报道包括《温州人眼中的大西北》、《兰州拉面到底怎么“拉”》、《假日西游引出的话题》、《西部招商难在哪里》、《眼皮底下的钱不赚了》等,“东人”和记者一起踏访了银川、西安、兰州、成都、贵阳5个西部城市,以及陕西高陵县、咸阳市,四川金堂县,贵州安顺市等地,空中陆地行程1万余公里。报道刊出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读者反映热烈,且认为仅有“东人西行”还不够,建议采取同样的采访报道方式,组织“西人东行”。报社趁热打铁,又组织了“西人东行记”系列报道,同样历时近20天,发稿13篇,典范的报道有《大西北人眼里的温州》等。

在中央各大媒体铺天盖地推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报道中,由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的冯并亲自策划指挥的这两组报道,由于其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手法上的新颖性,出奇制胜地借“东人”、“西人”的不同视野来观照“西部”和“东部”,“东人”、“西人”由于东西部的强烈反差而生发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再通过记者貌似漫不经心、不拘一格的笔触记录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篇可亲、可信、可读、可感的报道,交织其中的既有感性的印象,更有理性的思考,远离了经济报道中令人生厌的术语、数字和概念。读者的神经被“东人”、“西人”所牵动,目光随“东人”西行和“西人”东进的步伐而游移,不自觉地关注西部、体认西部、对话西部、思考西部。在某种程度上,这两组报道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连载小说式的功效,因为读者每天都有所期待,期待之后总有所收获。由此可见,即便是主题重大、内涵厚重、政策性和宣传性很强的新闻报道也可以举重若轻地进行。在西部大开发的宏大场景中,银川的行路难、西安的温州人、兰州的拉面、安顺的地名、深圳的假日旅游、浦东的世纪公园等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人和事,都令“东人”和“西人”颇费思量,并跃为报纸上鲜活的新闻素材,将这些素材整合起来就是当时西部和东部现实经济生活的“浮世绘”。最为难得之处体现在传者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的一片匠心,“东人”、“西人”以及记者所作的沉思和所发的感慨,无疑是点睛之笔,足以“点拨”和“触动”正在自强图变的西部人和到处捕捉商机的东部人,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正是借助这种散点透视式的意义开掘,这两组报道既见高度,又显深度,在不经意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并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再加上记者能够和读者在多个维度上保持互动,甚至让部分读者介入到新闻报道中来,进一步加深了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和指导性。(12)此外让读者参与进来,这是两组报道成功的主要因素,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的报纸,基本上都是记者单独行动,如果时常采用记者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一定会增强报纸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这两组报道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文章看上去都是“东人”和“西人”的经历,都是“东人”和“西人”在说、在做、在评,记者只是个“记”者,让人感触真实;二是采访结束,刊发了“东人”、“西人”的体会文章,他们通过这次长途、专注的参观,感触很多,再结合平时的地方工作实际,写出的体会很有深意。同时,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所在地方、单位也很满意。

两组报道均引起中宣部重视,有关领导同志对报道作了重要批示。报道也引起地方上的极大关注。陕西将全部报道文章印成材料,作为解放思想的读本发给干部学习;甘肃永登县也编印成册印发给干部参考。这两组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该年度经济日报报社十大好新闻奖。

二、特定日的报道策划

节日、假日、纪念日等一些特定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时间上来说,特定日的报道每年都有;从空间上来看,每个媒体都会对特定日进行报道。这两个前提限制了对特定日报道必须在策划选题、报道形式上出新。

策划时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2004年全国学雷锋日到来之际,《武汉晚报》在“武汉新闻·百姓版”中开设了“寻找记忆中的雷锋”专栏,把学习雷锋的报道从当前的活动、事迹延伸开去,增加了报道内容,开阔了报道视野。《楚天金报》从2004年3月1日起,开设了“我们当年学雷锋”专栏,追述、展示了40年间人们学雷锋的心理变迁。《楚天都市报》开设了“永恒雷锋”专栏及“雷锋热线”,征集读者身边的活雷锋的事迹;另外,还开辟了“雷锋精神大家谈”栏目,就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展开讨论。

策划时也可以通过选题和版面的策划相结合推出报道。2004年“三八妇女节”《武汉晨报》16个版的“武汉妇女白皮书”就很有特色,既有百年间武汉著名女性的介绍,又有独家制作的江城妇女家庭地位调查,包括“只有爱情够不够”、“生不生孩子谁说了算”、“补过的婚姻你要不要”等话题述说,还有以成功、另类、难堪、坚强、沉沦、幸运、完美等为题,从情感、生活、事业等角度,大容量、全景式地报道江城女性的生活现在时,报道全面、生动、有品位。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各大媒体均把它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一宏大题材和重大主题,使做出的报道既在内容、形式上有与之相称的“重”和“大”,又能体现“见证历史,影响现实”的新闻特质,确实是一件难事。《楚天都市报》从“凝思”、“村变”、“攻坚”、“开放”、“民本”、“民富”、“城事”、“知本”、“文澜”、“法治”、“资本”、“影像”到“风流”,13个特刊的“年度巨献”,幕起幕落一年间从13个不同的层面成就了一部辉煌30年的湖北文本,可谓是“一次富有时代意义的系统盘点,一次彰显媒体品质的可贵探索”。它既是2008年都市报宣传报道的一个亮点,一个大手笔,也是都市报推进主流化转型战略的一项重要收获。这组系列特刊聘请重量级顾问团队,遴选精干采编人员组成专班,从组织架构上为报道成功提供了保证;在报道方式上突破老套的成就报道模式,力避史料、数据的堆砌,以“专家访谈”加“记者手记”和珍贵图片组版,使得特刊历史性、现实感兼具,报道既权威可信,又鲜活可读。其中“村变”选择了中国农村30年变迁中的若干关键性节点、若干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以访谈、解析、言论、图片等综合手段,进行立体的报道和深层的解读,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农村30年的改革脉络和巨变图景,写照了9亿农民的历史性贡献和自身命运的根本改变,揭示出农村变革对整个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启”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读此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湖北印证文本——“村变”,给人以历史的感怀、前行的启示和希望的鼓舞。(13)

三、重大活动报道策划

重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具有重要意义、容易生发广泛影响,超出一般规模、一般程度的活动,比如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大型会议、全局性的重大工作、大型军事训练和演习、重大成果展示、重要改革和试点、重大节庆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从经济新闻报道实践来看,多数报道策划都是出自这些重大活动,一些组织得比较成功、影响比较大、受到广泛好评的报道策划,也多出自重大活动。实践表明,重大活动是媒体开展报道策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一)重大活动报道策划的意义与作用

由于报道策划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一项报道如果经过思维、方法、手段的创新,其宣传作用是大不一样的。实践证明,搞好重大活动的报道策划,对增强重大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重大活动报道策划,首先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作用。重大活动,一般都有特殊的背景,蕴含着重大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活动的开展,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环节非常多,程序纷繁复杂。进行报道策划,可以更好地认识重大活动的本质,把握其精神实质,使宣传主题进一步明确、宣传思想进一步深化,以便通过报道使读者充分认清重大活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而自觉地服从和实现重大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毋庸置疑,重大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策划和组织,媒体的报道就可能停留在对活动程序的反映上、停留在对领导人讲话的摘录上,从而埋没了有价值的新闻。如前所述,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各大媒体都推出了大型的报道策划。《中国改革》杂志2008年第11期推出“改革开放30年”专刊,报道由5个专题组成:“30年,我们创造历史”、“30年,改革在路上”、“30年,改革人物”、“聚焦30年后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其策划目的与意义正如刊首语《致敬!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说:“我们推出这期专刊,一方面试图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难题;另一方面,我们期盼与我们的读者一道,在共同回望和记录过去30年的同时,更加大胆地探索和展望未来的30年。”

(二)重大活动报道策划的要求

重大活动报道策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要求很高。从策划的思想到报道的选题,从方案的拟定到目标的区分,从稿件的采写到版式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密设计、精心操作。否则,将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可能失去报道策划的意义。

第一,在总体把握上,要做到“三个结合”:创新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好的报道策划,必须要有好的创意,即要有新颖的构想、新颖的手法。然而,创新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讲究一定的法则。对重大活动进行报道策划,应该是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综合体”。进行报道策划的目的,是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扩大宣传影响,这就要求报道策划具有普遍性。越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其针对性越强,也就越具有指导意义。

重大活动有的是全局性的中心工作,有的是阶段性的单项工作,在进行策划时,既要从全局的、普遍性的活动中,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现象,又要在单一的、局部的活动中,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和现象,使新闻报道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在对重大活动进行报道策划时,媒体往往考虑得非常全面细致,对报道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报道力量的使用、版面安排、完成的时限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定,这是一个系统的策划所必需的。但是,任何一项报道策划,在整个媒体的宣传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随时可能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调整,所以这个策划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变性。

第二,在内容设置上,要抓住“三个点”:放大亮点、聚焦热点、解决难点。每项重大活动都有令人兴奋或感到耳目一新,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这就是亮点。亮点也是重大活动的精髓,是最本质和最闪光的东西。只有把亮点放到最大,报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只有凸显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读者围绕中心行动。每一项重大活动,都有它的热点,有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热点问题,容易引起领导和群众共同关注。热点问题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带负面性的热点,要积极引导,促其降温、转化;对正面热点,理应积极宣传报道。

在重大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因为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出现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难点”。媒体在报道策划中,首先要实话实说、不遮不掩,把真实情况传递给受众,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其次,要辩证分析困难的成因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次,要推介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解决困难。

第三,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不脱离实际滥用策划、不虎头蛇尾。报道策划的基础是客观实际,重大活动报道策划的基础就是重大活动,策划的主题偏离了重大活动的目的,就失去了意义。不脱离实际,还包括不偏离有关政策精神,不偏离上级的指示要求,不偏离广大受众的共同关注点。新闻策划是否成功,取决于最终的实施效果。在报道策划的实践中有时设想非常周全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由于实施的力度小,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这也是报道策划的“大忌”之一。

为重大活动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又被称做是主题性报道。近年来,主题性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出现的密度越来越高,各级媒体对其的组织实施也越来越重视,成为显示一家新闻媒体的组织策划和报道水平、提高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一环。主题性经济报道以一定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基础,以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新经济成就的展现和总结、大型经济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等为报道内容,在弘扬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08年4月26—28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中部博览会(简称中博会),是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经贸盛会,更是一个中部与东西部、中部与全世界资本技术交流的平台。全国26个省(区、市)、6个副省级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团参会,因此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其视为2008年的头等大事,省委书记罗清泉明确指示,要学习借鉴湖南、河南的成功经验,把第三届中博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实效。省长李鸿忠要求,要借助中博会平台,达到造势、蓄能、得益的效果。省委宣传部及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对本届中博会的宣传,《湖北日报》精心策划,抽调精干采编力量,深入中部六省采访,连续推出“湖北开发区”、“世界五百强在湖北”、“打造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等几个系列报道,结合中部论坛的主题配发了大量的言论,会前又专门制作了72个版的“中部崛起进行时”中博会特刊,对中博会和中部六省进行了全景式报道,会后刊发了综述和评述性文章。为时一个多月的报道,在重视新闻规律、受众需求的前提下,以情理交融、循序渐进的分析代替空泛乏味、高高在上的说教,以“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点化代替“大而全”的叙述,为中博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主题性经济报道上进行的创新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可行的策划挖掘出丰富的报道素材

前面已经提到,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就是发掘丰富的新闻报道素材来体现新闻价值,并用独特的方式展示给受众。重大活动新闻报道是以发布成组的稿件,以持续较长时间的报道战役来实施,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等均为策划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非事件性新闻的重大主题报道,从新闻宣传角度而言,往往是秉承上级的宣传意图而开展的,具有主题先行的性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所要宣传的主题往往也具有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所以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新闻素材只有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即现在时的)坐标系内,才能具有时新性,旧闻变新闻。

《湖北日报》中博会报道可分为3个阶段:会前、会中和会后。作为新闻活动尚未开展的会前报道,承载着宣传中博会主题、为中博会造势的重任,《湖北日报》通过一系列专栏的策划,将中博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的主题和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盘托出:自2008年3月21日起“迎接中博会承接转移促崛起”专栏推出开发区系列报道,拉开中博会宣传的序幕。《穿行在光电的波峰间》、《一座汽车新城的崛起》、《美味飘香东西湖》、《打造市域经济新引擎》、《潜江崛起化工走廊》、《巨龙腾飞出深山》等报道,分别将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襄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西湖开发区、随州开发区、潜江开发区和恩施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呈现在读者面前;4月1—20日,推出“世界500强在湖北”专栏,分别介绍了德尔福、新日铁、百事可乐、家乐福等世界500强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落户湖北的动因所在,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开放的湖北正与世界接轨;4月1—14日,推出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外的五省系列报道,每省刊出3篇通讯、1篇省长专访,扫描式地将中部五省经济发展的亮点一一推介;4月14—18日,推出“打造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系列通讯,首篇《解放思想新举措》,从“复兴创业精神,点燃全民创业的火种”、“优化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关注民生,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等几个层面展现了湖北在思想解放的号角声中,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重新寻找历史方位的定位;4月21—25日,推出系列言论“四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首篇《在对接中发挥湖北优势》就提出“只有认清优势,才能找准双方互补共赢的契合点,明确招商引资的着力点,从而在对接中发挥优势”,并进而指出湖北的优势在于农业优势的潜力巨大、科教优势世人公认,认识优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使受众清晰地认识中部要如何在抢抓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崛起、如何在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受益。此外“中部崛起进行时”、“迎接中博会,当好东道主”等专栏都在传播湖北发展的机遇和传递中博会筹备的信息等方面交相辉映。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专栏的策划,使会前报道挖掘出丰富的报道素材,为中博会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开放的视野使主题性经济报道站位高、开掘深

主题性经济报道要有开放的视野,就是在报道中要从单一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变“近视眼”为“广角镜”,把一省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放在世界范围和全国大局中去分析、去比较,这样才能使主题性经济报道站位高、开掘深。

第三次中博会虽然是在湖北召开,但这毕竟是一个属于中部六省的盛会,中部六省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为了实现开放的视野,中博会报道专门组织记者抽调精干采编力量跨越中部五省(不包括湖北省)采访,每省刊发3篇通讯、1篇省长专访。3篇通讯均较好地显示了各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优势所在,不仅显示出记者选择新闻事实的能力所在,同时也显示出《湖北日报》一种开放的选题视野和开阔的报道思路;而省长专访则较好地凸显了合作共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为搭建中部六省和谐发展的平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引导。同样,“世界500强在湖北”专栏的推出,显示了湖北的发展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相关联,让受众看到崛起的湖北正与世界500强接轨。

3.创新的手法为主题性经济报道添色加彩

主题性报道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现模式,抽象的概念化说教让读者觉得没有新鲜感。中博会会中报道由于记者深入现场,用心聆听、用细节说话,现场感和故事性使报道变得血肉丰满、充满了灵动。2008年4月27日头版头条《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在汉隆重开幕》,速写似的描摹,让一个花团锦簇、彩旗猎猎、气势磅礴的大会盛况跳入眼帘;《崛起的脉搏在这里跳动》开篇即以“笑意盈盈,步履匆匆;镁光闪闪,掌声阵阵”的散文化笔调定下了全文的基调,使读者宛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盛会的隆重与热烈。“偌大的厅堂静悄悄的。人们的目光一齐投向那张铺着红布的签字桌,屏住呼吸,听着那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这细微的沙沙声,犹如一支美妙的进行曲。它动人心魄,又催人奋进。”传神的文笔,着实让“所有中部人民的血管都在激情点跳动”。《中部向世界宣示》(27日2版)、《科学发展的历史足音——第三届中博会展馆走笔》(27日6版)、《艺术再现中部山河激情唱响六省豪情——中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速写》、《四海宾朋出高招八方志士献良策12项专题研讨精彩纷呈》(28日头版)等报道运用富有情感的散文化的语言,以飞扬的文采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让重大主题报道具有感染力。

与妙笔生花文字稿件相媲美的还有一幅幅吸引读者眼球的照片,如27日头版中博会开幕式现场、4~5版的主打图片,以及28日4~5版《聚四海之智论崛起之道》的9幅配图等,均可谓使版面赏心悦目,又与文字传达的信息相得益彰。

创新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在版式的设计上,如“开发区系列报道”和“世界500强在湖北”等专栏文章在报道的开头设计一张小小的名片,将报道中涉及的关键信息一一列出,不仅带给读者阅读上的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报道的编排形式;2008年4月29日推出的会后盘点的相关报道,除在头版刊登《中博会硕果累累——3600亿元为中部崛起提速》、《中博会上江城揽走千亿元大单》的主打消息外,还专门在2版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用数据说话的特点,刊登了一组湖北宜昌、襄樊等地区在中博会上的收获;在3版、4版、5版分别以“承接转移新成果”、“合作共赢新境界”、“科学发展新蓝图”为主题,以“主持人语”加“记者手记”的形式刊登了一组中博会的盘点,以生动、细腻的文字将采访中感受最深的片段带来的思考与感悟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

湖北日报中博会报道在组织策划、创新形式、开拓视野等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为主题性经济报道的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一个典范样本,当然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本次中博会报道主要在2008年4月21—25日,推出系列言论“四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因此评论的分量还可加大。主题性报道就是为了表现和挖掘报道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固然需要通过“用事实说话”,更不可忽视通过评论,直接点明报道主题,并延展开去。新闻与评论实虚结合,是最全面、最深刻地表现和挖掘报道主题的有效手段。对于信息含量极其丰富的主题性经济报道来说,评论不应总是“跟”在新闻后面,而应积极介入,要敢于和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议论和评价,及时弥补和纠正新闻报道的一些不足和不当之处。

第二,问题意识还可加强。在一般人的意识里主题性报道就是正面宣传,以报道成就为主,因此要真正使主题性经济报道站位高、开掘深,不仅要报道经济活动中的成绩和经验,还要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和困难。《湖北日报》中博会报道除了通过“网民热议”对中博会提出一些建议外,整个报道几乎没有关于问题和困难的报道,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第三,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不够。中博会作为一次大型的经济活动,活动的大部分是关于发展、经验、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但不可否认,人始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关于人的信息或新闻,往往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湖北日报》中博会报道中推出了不少人物专访,比如会前的五省省长的专访;会中也推出了与会者中一批著名人物的专访,如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菲亚特(中国)商务公司董事长孟菲特和各省在湖北商会会长的系列专访,但落实到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特别是诸如《江城的哥内外都很美》(4月29日)这样普通人的报道特别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品牌栏目策划

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品牌栏目成为各媒介长期关注的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主要解决食物供需安全转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时期,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信誉、行业前途,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因此食品安全在我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建设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体现,为了对食品安全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使假冒伪劣食品无处藏身,中央电视台策划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该栏目秉承公正、权威、科学的理念,贯彻行动、警示的主旨,以“打造有质量的生活”为口号和宗旨,自2003年5月4日首播以来,揭露了一大批制假贩假的商家和企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在监督食品安全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时长共25分钟,包括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质量警示和专家解读4个版块。其中重头戏为记者调查,以曝光揭黑的暗访为主。正是这一版块,成为该节目最吸引人之处。因为节目的镜头所对准的,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黑心汤圆、毒火腿、劣质瓜子、用工业染料染黄的腐竹、注水鸡……

《经济日报》的“每周导刊·导刊财富”版,以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百姓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策划了“走近财富人士”、“老板谈财富”、“走在财富边缘”、“财富七日”、“百姓投资风向标”、“创业故事”等专栏,各专栏相互配合,整个版面显得立体、丰满却又不失可读性,全方位、多层面地将财富、投资、理财观念展现给广大读者。其中报道的组织策划采用独特的平民视角、平民化的写作手法、平民化的报道方式、平民化的选题,既切实遵循党报的舆论宣传导向原则,又摆脱了以往党报“重理论、重说教”的报道方式,为百姓所喜爱,成为“每周导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名牌栏目策划相关的还有名牌版面策划。以往我们的媒体对地区经济的报道往往局限在一县、一市、一省即一个行政区划内,突破行政区划、以经济区域为视角的报道不多。随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力度加大,突破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越来越活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迅速崛起,城市群现象日益引人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区域经济报道就凸显出独特的价值来,因此《经济日报》在2008年设置了“区域经济”版。针对以往也设置过“区域经济”专版,但由于编辑力量薄弱,逐渐演化为地方的“关系稿”专版很快消亡的事实,“区域经济”版在选题策划操作、采编分离实践和内容、版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区域经济报道,报道的主体虽然是区域,但视野必须超越区域,立意必须高于区域,也就是说,编辑、记者必须“跳”出来,有立意高度,有思考深度。要达到这个要求,编辑、记者就需要有更广阔的思维触角和更深入的采访作风,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积累。按照这种认识,把区域经济报道作为能够体现本报“主流、权威、公信力”的独家深度报道精心打造。2008年“区域经济”版推出了“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长中的城市群”、“看海港如何拉动经济发展”、“聚焦灾后重建”、“成长中的产业集群”等5个系列报道,被中宣部《新闻阅评》单独阅评4次,5个系列报道全部获得经济日报社季度精品,其中1个系列报道获得经济日报社2008年年度精品新闻奖。在报社2008年进行的版面评价中,“区域经济”版名列前茅,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