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策划运作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制定报道设计方案和报道方式。早在1898年,《纽约日报》的赫斯特对“戈登索普谋杀案”的报道就是一次颇具争议的介入式报道。但是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赫斯特不断地渲染紧张气氛,追求更大的刺激效果,一步一步将案情推向高潮。

第二节 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日常工作中大量地、频繁地运用的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这类新闻报道是以发布成组的稿件、持续较长时间的报道战役来实施的。经济新闻报道策划运作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制定报道设计方案和报道方式。

一、经济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的设计

报道设计方案是对策划内容的全面表述,是策划的最终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

1.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报道范围是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报道重点是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需要报道者投入多大的力量,在媒体上也要予以突出表现。

2.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是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即报道在媒体上持续进行多长时间、占据多大空间、用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写力量。报道进程是指报道全过程中时段的分割和安排,规定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与扩展、何时结束,以及各阶段之间如何转接。

3.发稿计划

发稿计划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播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播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它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

4.报道方式

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

5.报道力量的配置和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是指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是指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是根据报道内容、报道规模和报道方式确定的,报道越重要,报道规模越大,报道方式越多样化,报道需要投入的力量也就越大,运行机制也就越复杂。

二、经济新闻报道策划的报道方式

新闻报道方式是编辑将零散的新闻材料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手法,这是一个微观的、具体的概念。它主要考察新闻稿件及其报道手法的整合。经济新闻报道方式根据编辑组织安排稿件的特点,分为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根据编辑组织报道活动的行为特点,分为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

(一)根据编辑组织安排稿件的特点划分

1.集中式

所谓集中式,即编辑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声势的报道方法。策划性报道在开篇的时候常常使用这种方式。

2.系列式

所谓系列式,即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这种报道方式较多地用于对一些较复杂的事件或问题的报道。因为报道对象常常不是一两篇稿件就说得清的,需要用多篇稿件从多种角度来报道,使受众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和实质。系列式的最大特点是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在总体上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个报道整体。

3.连续式

所谓连续式,即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突发性事件(灾难和案件)的报道。事件发生后,受众急于了解下一步情况,只有进行追踪采访,及时通报每一个新变化、新进展,才能使报道善始善终,满足受众的要求。该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每篇稿件报道的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前一篇报道的内容往往构成下一篇报道的背景,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体现出连续性的外部特征。

(二)根据编辑组织报道活动的行为特点划分

1.组合式

所谓组合式,即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这种报道方式在外表上具有集中的特点,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事件,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众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组合式报道应该准确把握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所报道的事情是否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否急需解决、是否非常严重。不能小题大做,浪费版面资源。在选择报道对象上也要注意代表性和说服力,不能流于形式。

2.受众参与式

所谓受众参与式,即新闻媒体通过吸引或邀请受众参与新闻采写活动,发动受众对报道内容展开讨论等方式,使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客体之一。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观念。

3.媒介介入式

所谓媒介介入式,即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影响甚至改变事物发展轨迹,同时对这类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种报道方式是媒介公关策划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产物。介入式报道容易导致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意图的怀疑,是否存在商业炒作、自我宣传。介入也是一种体验,记者难以保持客观和冷静,由于投入了感情和时间,能否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值得注意。

媒介介入式报道中报道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这种介入并不仅仅局限于过问这一手段,还应该积极参与推进新闻事实的凸显和发展,促进所报道事件的圆满解决。早在1898年,《纽约日报》的赫斯特对“戈登索普谋杀案”的报道就是一次颇具争议的介入式报道。因为媒体的介入加速了案件的侦破,甚至爆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惊人内幕,极具新闻效果。但是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赫斯特不断地渲染紧张气氛,追求更大的刺激效果,一步一步将案情推向高潮。虽然在当时取得了轰动效应,但却是对受众的极度不负责任,是在导演新闻、制造新闻。这种介入是我们今天的新闻策划中要摒弃的。

4.媒介联动式

所谓媒介联动式,即多种媒体形成联动,对相关新闻事件、相关选题加以集中报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同类媒体异地联动,如两个地区的报纸合作。还有同地区的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动,如同地区的报纸和电视之间合作。联动式报道由于资源共享,容易内容一致、信息重复。如果报道方式相同,切入的角度等也一样,就使得媒介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难以体现和发挥。

2008年2月16日,《楚天都市报》独家重点推出的“良心债”系列报道,以生动鲜活的事例,书写出一部彰显道德张力、净化心灵、明辨荣辱、促进和谐的优美篇章,在全国尤其是鄂、豫两地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心灵共振,同时也是一组通过媒介连动完成策划意图的报道。这组报道缘于一封署名“校正”的读者来信,道出了一个埋藏19年的秘密。《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决定,不但要帮“校正”完成为母还债的心愿,还要通过报道打动更多的读者,触动更多的心灵。从2月16日至3月4日,《楚天都市报》以重要版面和充分的篇幅,以“19年前的良心债”为栏目标题,先后刊发了《被截留19年的汇款寻找主人》、《多方寻找,收款人乔云霞“现声”》、《市民热议“良心债”》、《一次良心、宽容和感恩的洗礼》等图文报道40余篇(幅),并配发湖北省文明办主任蒋南平、伦理学专家杨清荣、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黄来女、赵传宇以及读者、网友对此事的评价,记者、编辑的感悟和言论等。2月18日起,河南《大河报》开始与《楚天都市报》进行联动报道,通过读者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乔云霞。湖北、河南两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携手,在鄂、豫两省掀起强大的道德冲击波,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本鲜活生动的社会道德教材。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全局的高度,选择全新的角度,对新闻前瞻性的谋划和指导,确保新闻报道选材精、角度新、立意好、挖掘深,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更好地为党和人民鼓与呼。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业内人士称之为“九条意见”。“九条意见”全方位地阐述了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策,是指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九条意见”甫一问世,就被海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解读。“九条意见”出台后,《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的编辑们迅速召开了选题策划会。他们一致认为,对于“九条意见”的报道,不应延续传统的经济述评或者从工作层面解读政策等方式,而应大胆创新,大胆开拓。有几位编辑提出,目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已达600多万,最关心“九条意见”的是全国的股民;“九条意见”谈的问题,也与全国股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应该从普通股民的角度切入,请他们提出一些他们最感兴趣的关于“九条意见”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邀请有关人士对“九条意见”进行解读。这样,新闻策划就有了大致的轮廓。“视点新闻”版的编辑并没有凭空杜撰股民的提问,而是用互动的方法,在人民网上向全国的股民征集他们最感兴趣的关于“九条意见”的问题。结果,征集上来的都是当前股市的热点问题,很有锐气,也很吸引人。比如,“国有股怎样减持才不会对股市造成强烈冲击?”“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高的,将来是否有可能降低印花税?”“创业板是不是该尽快推出?”编辑们对这些问题作了归纳、梳理。最后,由采写的记者定下9个问题,形成“九问九条意见”的采访思路;同时开始选择答“九问”的合适人选:这个人应当在中国股市有相当的权威性。由于话题的高度敏感性,现任的证监会官员是不太方便来回答“九问”的,一般的专家学者能回答,但权威性不足。最后,决定采访全程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十几年的阳光和风雨,并一直与证券监管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4月15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版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政策解读报道《答股民九问》,这是《人民日报》针对股市,继1996年和1999年两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之后刊发的篇幅最大的独家报道。这篇报道以独家专访中国证监会前任主席、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请其回答全国股民最关心的9个问题的形式,来深入解读“九条意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报道获得了《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报道见报当天,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千龙网、中国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网等几乎所有的大网站都在主页显著位置作了全文转载。其中,人民网、新华网都在主页头条位置用突出、醒目的方式给予处理,并引发了热烈的网上讨论。有的网友说:“这篇文章解渴、解疑,希望《人民日报》多发这类好文章。”还有网友说:“《答股民九问》对股市发展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报道见报后,中国证监会负责人表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文章对中国资本市场统一思想、历经两次跨越作了较为精辟的概括;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结合国务院的“九条意见”,作了较为深刻的解读,有利于资本市场参与各方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国务院“九条意见”,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舆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受访者周正庆也表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版面处理也非常好。主笔参与报道的记者表示:说起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除了“甘苦常从极处回”等感慨之外,更大的感悟莫过于其中的选题策划和采写思路。(10)由此可见好的策划就是一个金点子,是一篇成功报道的良好开端。

附:家乐福踩踏事件新闻报道的策划方案(11)

一、选题

2007年11月10日上午,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在自行组织的店庆促销活动中,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注:本次事件是一个突发事件,属于非可预见性新闻策划;当时应该有编辑马上指挥策划报道活动),此次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二、报道方案设计

1.报道的重点和范围

报道重点:以此次家乐福踩踏的整个具体事件为重点,突出报道事件的原因以及深入调查报道,辅以事件发生后各方的连锁反应,包括家乐福自身负责人、各级政府部门、商务部和受害者以及顾客。加强事件的后续报道以及各种措施的实施情况。

报道范围:此次事件的具体经过、时间、地点、事发缘由以及各方反馈链接其他事件,揭发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链接以往历年是否有类似事件的发生,做一个系列报道,并加以整合集中;剖析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

2.报道的规模和进程

第一阶段:立即赶往现场。进行现场取证,采访目击者、事故店及其工作人员和负责人、伤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和周边事件者的反应,获取初步原因、结果、伤亡状况和急救情况,以此进行事件的初步报道,即事件本身的报道。收集现场图片配以报道。

第二阶段:追踪报道。继续跟进事件的发展进行报道,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店的解决办法、赔偿情况和新出台的制度规章,以及事故店由此做出的反应(如是否公开道歉或者停业情况);其次,与各个部门取得联系,获取它们对此作出的反应、看法以及公开言论等;再次,到医院了解伤者的救治和恢复情况以及其家属的意见反应;最后是群众的看法和信息意见反应。

第三阶段: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分析或者由此出台的新制度等。整个报道规模持续7~10天。

配以大量的记者进行各方面的系列采访调查。

3.制定发稿计划

体裁以消息和评论为主,并配合反映社会舆论的言论。表现形式以文字稿件加大幅图片为主;还可向外约稿以收集更多信息。

版面设计,前2天(当天一定要头版头条)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并配以大图片,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和本报对此的重视程度。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版,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

4.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

报道结构可以是两种:单由此次事件为切入口对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报道并最终得出结果(连续式报道方式);由此次事件再链接到其他类似事件(全国各地的)进行分析,揭示其最后的社会问题,深化主题(组合式报道方式)。

5.报道力量配置

事件发生后马上组成报道小组进行链条式采访报道,协调工作责权分配,明确工作的工种、岗位和内容等。

三、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由于本次事件是突发事件,所以在作初步决定后就应该马上实施报道,以获取时效性;并在中途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报道者、报道对象、有关部门和受众),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报道方案(如报道规模、方式、内容或机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