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构成

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构成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构成一、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经济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重要部分,它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新闻事件和重大的经济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这是经济新闻评论写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问题。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经济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经济新闻事件或要论述的经济问题,它规定着经济评论的对象和范围。

第三节 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构成

一、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

经济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重要部分,它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新闻事件和重大的经济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那么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选择就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一)选题的依据

在经济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应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选择经济新闻评论的题目?这是经济新闻评论写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问题。

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经济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经济新闻事件或要论述的经济问题,它规定着经济评论的对象和范围。一位新闻前辈曾说,一篇评论的质量如何,主要看它是否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是否提出和解决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闻评论写作中,确定论题的过程,也就是选题的过程,是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环节。选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抓经济领域中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写作者要根据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经济现象,从中选取经济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有较大影响的问题,确立所要议论的主旨。因为写作经济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认识问题,对受众的思想和实际经济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经济新闻评论的作者对所确定的将要论述的基本思想是否正确和切中时弊,直接关系到这一篇经济新闻评论的根本价值。例如,前面提到的在2004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国有企业改制一定要规范》,就是针对“一些地方将国有企业改制简单演绎为一个‘卖’字”这个在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选题关系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的人、事,切中时弊,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挖掘经济领域中带有前瞻性的问题。也就是要抓准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的新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能够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入学习,调查研究,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及时敏锐地发现经济领域中深层次的新问题。

一篇经济新闻评论的论题确定了,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正面论述为主的立论就亮出了鲜明的旗帜,而反面批判为主的驳论就有了十分具体的目标。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确定,是打开整篇评论的突破口。

(二)确定选题的方法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经济形势,二是实际经济生活。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来自实际经济生活的选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客观经济形势,才能避免就事论事,人云亦云;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来自党政有关领导层的选题,如果不注意联系实际经济工作的话,仅仅只能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了解下情,只有在掌握上情时,才能跳出个人的局限,不至于陷入就事论事或片面武断;而要掌握中央精神、了解客观经济形势,也只有在深入经济工作实际的情况下才能加深认识,产生真切的感受。因此,经济新闻评论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选题:

第一,针对经济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理性思辨,从而找到经济新闻评论的题目。

好的经济新闻评论往往对时事经济问题的现实重要性或尖锐性有很好的敏感和把握。作者见微知著,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从不起眼的经济现象中提炼出重要的经济问题或政策含义。请看下面的例文:

“农民豪宅”不宜提倡

新华网银川2月20日电:记者近日在宁夏南部山区采访时,被乡镇干部带到当地一个富裕农户家参观: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宅院,比镇政府办公楼还气派,木质地板、红木家具、组合音响,装潢摆设之豪华考究让城里人都自愧不如。宽敞的客厅里,几台大功率空调在满负荷运转。户主喜滋滋地称,这是在响应中央建设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在我国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农民豪宅”,住户根据个人的喜好,依照西洋建筑模式,建成了五花八门的超豪华住宅。在西部一些不发达地区,也有一些农民仿而效之,为建“豪宅”倾其所有。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此“农民豪宅”不宜提倡。

首先,“农民豪宅”与我国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相悖。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农民豪宅”虽外表阔绰,却严重浪费土地。“农民豪宅”占地面积一般数百至上千平方米,如果各地农民家家都去追求住“豪宅”,那么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就要大大减少。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乱占滥用土地造成的历史悲剧,不容许我们再重演。

其次,“农民豪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相悖。新农村建设是要在发展生产、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基础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强迫农民举债建别墅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不少基层干部把新农村建设错误地理解成盖高楼、建别墅,这种错误认识亟待纠正。

再次,“农民豪宅”会引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之间的相互攀比之风。住房投入历来都是农民最大的投入,但是,住房消费要符合国情、合理适度。不顾国情,盲目追求过高标准的住房消费,造成的后果必然是铺张浪费之风盛行。

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富裕起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地方政府在落实建设新农村措施的时候,要引导农民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生产力发展,同时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既要满足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又要根据“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切忌贪大求洋。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切莫让“农村豪宅”蔓延成灾。(新华网2006年2月20日)

这篇评论抓住农村经济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农民豪宅”倾向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宜提倡“农民豪宅”的几大理由,以小见大,平凡而深刻。从实际经济生活和国家政策两方面入手发现评论选题,可以从平凡中见出深刻。

第二,针对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疑惑不解的经济问题,进行透视和澄清,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找到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

经济新闻评论的题目主要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寻找,最根本的是从实际经济工作和现实经济生活中去寻找,特别需要注意将群众普遍关注、实际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热点”、“经济难点”问题作为经济新闻评论的对象。我们先来看一篇例文:

价格听证会要开成消费者的“放心会”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在谈到深化体制改革时指出,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此,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有的价格听证会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应当切实纠正。

近年来因涨价而听证的商品,基本都是垄断经营的公共服务商品。这些行业不仅规模大,职工收入也比较高,福利待遇好。在这种情况下涨价,必须把管理成本问题向群众讲清楚,让老百姓相信涨价不是为了填补管理漏洞,不是为了提高职工待遇。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很少在听证过程中提及这个问题,全部用“成本增加,不涨就亏损”遮挡所有疑问。

听证会难让百姓放心,还在于它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首先,选择参会代表没有严格准则和程序,自愿报名,“官方”遴选,老百姓觉得他们选的都是“自己人”;其次,听证没有约束力,最后都以“上报有关部门”答复群众,以“涨价没商量”结局。

听证会制度绝对是一项很好的制度。但是,由于有的地方在执行中走了样,某种情形下它成了百姓心中的“涨价会”,没能承担起澄清价格形成、稳定消费信心、实现信息对称的作用,既有失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也无助于构筑良好的消费市场氛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在引导社会树立正确消费观上,价格听证会应该是一个有效途径。现有的听证会制度应当改进。要增进代表的广泛性,增强听证会的独立性,减少企业或部门影响,把价格听证会开成消费者的“明白会”“放心会”。(新华网2006年3月12日)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听证会逐渐为公众所熟悉和关注,但听证会究竟是怎么回事?代表自己说话的究竟是不是“自己人”?这些问题让公众疑惑不解。新华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抓住了这个受众关注的问题,就有的价格听证会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发表了时评,分析了听证会制度本是一项很好的制度,但“由于有的地方在执行中走了样,某种情形下它成了百姓心中的‘涨价会’”带来的危害,由此提出了改进听证会制度的对策。

好的经济新闻评论应该在选题上开拓新的视野,将单个、局部的经济问题集结、提炼成为一个重大话题,将其置于大的现实背景之下,运用大的理论架构进行梳理,获得对于重大话题的整体理解。张维迎关于管制与放松管制的系列谈话录共有3万多字,在2001年3—4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分5个整版连载,论述既有理论根据,又涉及实际问题的方方面面,令读者不但不觉冗长,反而有酣畅通透之感,曾在理论界和传媒界引起强烈反响,正是因为选题的重大。

二、经济新闻评论的立意

(一)经济新闻评论立意的要求

所谓立意,就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文章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例如,在《烟花爆竹“禁改限”后更要重视安全》这篇评论中,作者在烟花“禁改限”事件中,结合烟花爆竹的危险性,提出“烟花爆竹‘禁改限’后更要重视安全”的看法,这就是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立意。虽然立意并不是具体论点,但却是各种论点的总和,并且统率诸论点,可以说是全文的基调,也是评论写作全过程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那么,经济新闻评论究竟应该如何立意?

首先,要切合实际,作出独到判断。经济新闻评论要求评论者能以敏锐的观察,见微知著;以清醒的预见,辨明风向,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走向进行探讨和研究,把握时代脉搏,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就要求把握审时度势的原则,即对种种经济现象要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对经济生活的走向有准确的预测,对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作出准确回答。例如,《烟花爆竹“禁改限”后更要重视安全》这篇评论,抓住了烟花爆竹实际存在的危险性,很自然、顺畅地引出“更要重视安全”的看法,立意从局部出发,着眼全局,展示未来。

其次,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经济新闻评论的立意应该力求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疑点进行分析说理,解疑释惑。例如,《烟花爆竹“禁改限”后更要重视安全》就是紧紧抓住了烟花爆竹的危险性以及已经实际产生的各种危害事件、质量安全隐患等进行评论,文章的目标针对性很强,就为什么“烟花爆竹‘禁改限’后更要重视安全”展开了分析、评论,逐渐让受众明白原因,接受论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经济新闻评论毫无针对性地泛泛而谈,不着眼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关键性矛盾和解释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经济新闻评论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解答现实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这是经济新闻评论立意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的放矢”的“的”就是一个时期内的主要经济矛盾,抓准了,文章的针对性就强,影响面就大,社会的反应也就会强烈。

再次,要分析透彻,思想深刻。经济新闻评论立意的深刻性取决于分析的透彻性。从认识论上讲,就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克服表面性,尽可能对事物的变化与运动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在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必须讲究说理体系,运用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的说理方法,也就是运用常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说理层次,从而达到立意的深刻性。

例如,一家经济类报纸于2004年8月13日开辟了一个名为“1000美元看消费”的专栏,专栏中的文章既有报道也有评论,其主旨是讨论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对消费的影响。应该说,该专栏抓住了经济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提出了一个消费格局变化的问题,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差强人意的是其中的评论文章(也包括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论点空泛,得出的不过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常识性结论,比如人们在医疗、教育、保险、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投入将增加,服务行业将迎来机遇和挑战,等等,这样的经济评论受众若是一位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业主,恐怕并不能得到多少实际的、有价值的建议,这与栏目标题所蕴含的预测意味实在是名实不符,当然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13)

(二)经济新闻评论的立意方法

对论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严密、周到的论证是经济新闻评论的立意之本。评论贵在说理。“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把事物、现象或概念加以条分缕析,剖析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才能找到所谓的“理”。这就要求对所确定的论题进行系统、周密的剖析,考虑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讲哪些方面的道理,如何加以说明。一篇评论的论题总是作者对众多小的事实、观点,逐步加以分析,经过综合才形成的。因此,要使读者接受这个论题,最好的办法是再现这个过程,先一层一层、一个一个地向读者说明这些小观点,把这些小道理讲清楚了,然后顺着事理的逻辑加以综合,得出中心论点。这样,因为让读者和作者共同经历了论证的过程,所以论题就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例如,前面所说的刊载于新华网的时评《“农民豪宅”不宜提倡》就采取了从“‘农民豪宅’与我国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相悖”、“‘农民豪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相悖”、“‘农民豪宅’会引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之间的相互攀比之风”三个分论点展开分析,再逐步引导读者去认识、接受评论本身“‘农民豪宅’不宜提倡”的中心论点。这样带着读者一起层层分析,一同经历论证过程,让读者对最后得到的中心论点可以欣然接受。

就一个具体论点的确定来说,要做到阐述清楚,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事物进行正确、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力戒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所谓正确的分析就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作出客观、中肯、切合实际的评论,反对任何主观随意性,这样,所下的结论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深入的分析是指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揭示它的意义,克服表面性,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一入门就抓住它的实质;所谓全面的分析就是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矛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述,力戒片面化、绝对化。

三、经济新闻评论的构成要素

经济新闻评论与其他论说文一样,其构成也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许多新闻短评与新闻点评只有一个总论点,而较高规格的评论在总论点下还有分论点。总论点是评论的总观点、中心思想,是评论的灵魂,贯穿评论的始终,支配着评论的各个分论点以及选材、布局。分论点是由总论点派生出来的,是说明、支撑总论点的,是总论点的几个侧面或几个层面。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主从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分论点之间,是并列或递进关系。论点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经济新闻评论内在的逻辑关系。短评、编者按、编后语等,虽然只有一个总论点,但其仍有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说理的层次性上。论点其实就是经济新闻评论主体对于当前某个或某类经济新闻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经济新闻评论的论点必须正确、有针对性,同时还必须新颖、有很好的引导性,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经济新闻评论的作用和功能。

论据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如果论据失实,论点就会不攻自破;如果论据不充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论点就难以成立;如果论据与论点只是偶然联系,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是可以以一当十的典型材料,论点也同样难以确立,因此,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充分的和精当的。

论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论据,即已经被实践证明、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了的正确思想、观点、公理、推测、经验等,它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等,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抢抓机遇促进东北振兴》中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以及“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都属于理论性论据;另一类是事实性论据,即能够证明观点的具体材料、具体事实。例如,《“农民豪宅”不宜提倡》中“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宅院,比镇政府办公楼还气派,木质地板、红木家具、组合音响,装潢摆设之豪华考究让城里人都自愧不如”就是事实性论据。经济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性论据,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新闻事实、背景事实;当前事实、历史事实;典型事实、概括性事实等。

2004年2月的人民网上曾有一篇署名为傅之迪的经济新闻评论《保姆·汽车·GDP》。这篇评论有感于人们普遍为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而兴奋,通过生动的比喻精辟地论证了GDP的局限性,指出不能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更不能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一位先生请了一位保姆,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先生付给她报酬。这报酬在统计上被记入GDP。日久生情,先生娶保姆为妻。妻子照样做那些家务活,先生却不用给她报酬,她的劳动成果也不被反映在GDP里。一辆汽车在马路上正常地行驶,这时的汽车对GDP的增长没有什么贡献。突然汽车撞上了路边的大树,司机受伤,汽车损坏。救护车来了,把司机送到医院,医院立即抢救;抢险车来了,把汽车拖到修理厂,修理厂修理好了汽车。这一系列的服务统统被记入GDP,GDP因事故而增加。这两个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GDP指标的局限性。‘保姆’说的是GDP只统计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价值,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劳动成果。‘汽车’说的是GDP只反映结果,而不管原因,本来是坏事,在统计上却变成了好事。除了这些局限,GDP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人均GDP会掩盖收入差距的扩大。”

该文通过用独具匠心的事实作论据,澄清了一种模糊的认识,给人以警示。

从经济新闻评论的三要素的意义上说,经济新闻评论的构成是简单、好把握的,但是经济新闻评论必须有新意、有思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新闻评论的构成也是复杂的、变化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下面这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评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算一算GDP的代价

年终了,大家都在盘点一年的收成。工人农民在算一年的收入,工厂商店在算今年的利润,各级政府看重的,当然是GDP(国内生产总值)了,看看同比增长了多少,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较其他同类地区高了还是低了。

然而,浙江省政府今年的盘点,却不一般。前不久,省统计局出具了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把浙江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和盘托出,并通过新华社公之于众。改革开放25年来,浙江GDP年均增长13.1%,人均从1978年的331元,增加到2003年的2440美元,2004年全省实现GDP预计可达1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四。与此同时,浙江的耕地面积也减少了726万亩,相当于去年末实有耕地的30.4%;能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值的1.6倍,高收入国家的2.5倍; 2003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

GDP一直是我国经济的第一指标,是政府官员的最高追求。衡量经济,用GDP;考核政绩,看GDP;与人比较,拿GDP;引进项目,为GDP。GDP高了,洋洋得意;GDP低了,唉声叹气。其实,被官员们如此看好的GDP,既不是上帝,也不是万能。它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却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效率效益,不能反映贫富差距,不能反映公正幸福……打一个比方,一个城市创造了1000亿元产值,同时为治理污染花去了100亿元,为医治居民因污染而得的疾病,又花了10亿元,而在计算GDP时,则是将三者相加,为1110亿元。因为治污的费用是有关企业的产值,治病的费用是医院的产值,理所当然地都要纳入到“总产值”之中。有专家指出,GDP的代价大概占GDP总额的7%。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全国以及各地公布的GDP,都得减去7%,这就所剩无几了。算一算GDP的代价,能使我们看到GDP的另一面,在高增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GDP增长的代价,主要反映在高消耗、低效率上。资源的惊人消耗,使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浙江前25年耕地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五十几年,全省就没有可耕之地了。能源消耗近两年已经全面紧张。2003年,全省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半民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平均月停电有11天多。浙江是个资源小省,中国其实也是个资源小国,再继续快速拉高GDP,电从哪里来?煤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油从哪里来?算一算GDP的代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能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能避免重入先进地区的“误区”(浙江省领导语),使今后的发展科学合理。

GDP增长代价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污染物的高额排放。高污染必定带来治污的高投入。统计局的“分析”说,2003年全省为治理环境污染所投入的资金为232亿元,占GDP的2.5%,比上年增33%。污染物的高额排放,危害更大的是对生态的破坏,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侵害。老百姓一直有个疑问:以前生活水平低,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低,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恶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高了,这是为什么?医学专家的答案是,生活方式不好,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方式以前可能更不好,环境污染以前的确没有这样严重。如果我们的发展,要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那是“要钱不要命”的发展,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算一算GDP的代价,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明智的、理性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

尽管浙江省统计局对GDP代价的分析,还是初步的。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些“代价”目前还无法核算,GDP的实际负面效应,比上述“分析”还会大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作用。笔者相信,浙江省政府的做法,一定会得到各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宁波日报》2004年12月15日)

这篇获奖评论选取了一个重大的主题,论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热点”。评论首先从“现在衡量经济都是采用GDP为第一指标的评述”中,引出“算一算GDP的代价,能使我们看到GDP的另一面,在高增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看法,接着又指出“GDP增长的代价,主要反映在高消耗、低效率上”、“GDP增长代价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污染物的高额排放”两个支持论点的重要论据。同时,文中大量的数据、事实也是论点成立的依据。最终,作者得出“浙江省政府的做法,一定会得到各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肯定了算一算GDP代价的重要性。整篇评论在论述上很充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是一篇很好的评论文章。

通过分析经济新闻评论的构成要素,我们不难发现其一些常用的结构种类:

并列式结构主要是针对论证方式而言的,分为论点、论据、论证三大块,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其中以分析问题为主。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说明、彼此并列,构成经济新闻评论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过,这里的一“块”可不是一段的意思。

递进式结构也叫做层层深入式结构,其特点是结论“埋”得很深,是经过论据层层分析、阐明的,在逻辑上表现为渐进式的推理,条理清晰。

对比式结构在行文与内涵上表现为波澜起伏的特点,正反对比、优劣对比,疑问与回答相间,具有迂回、悬念的伏笔,显得深入浅出,生动而有说服力。不仅容易“吊”起读者的胃口,更可以表现出辩证、客观的风采,防止观点上的片面性。对比式论证也叫比较论证。比较是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的好办法,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加以比较,以有力证实某个观点正确或错误。

冲击式结构往往是在论战型驳论中运用。评论员常以强有力的正面论据支持正面论点,向反面论点发起反驳冲击,使之不攻自破,以达到驳论反面观点的目的。

以上是经济新闻评论的几种结构类型,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结构可以兼而用之。对于经济新闻评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首先考虑结构,而是先考虑评论内容,要看内容适合什么样的结构,结构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要力求达到内容与结构的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