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和路径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和路径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和路径新闻评论的选题,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新闻评论所要评论的事物或问题进行评价,是新闻评论所要论述的对象和范围。因此,新闻评论的选题也是确定论题的过程,是写好新闻评论的第一步。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针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事实或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第一节 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和路径

新闻评论的选题,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新闻评论所要评论的事物或问题进行评价,是新闻评论所要论述的对象和范围。因此,新闻评论的选题也是确定论题的过程,是写好新闻评论的第一步。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针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事实或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我国的市场经济确切地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姓资”还是“姓社”成为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经济学理论的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国企的改制与转轨、民营经济的创立与发展、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等等进入大众的视野,急需媒体的解答和释疑。经济新闻评论需要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理论、经济现象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为经济改革“鼓”与“呼”,坚定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为大众普及经济学常识,提高大众对于经济改革的信心和热情,鼓励大众投身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干劲;为经济界实业界提供经济发展的预测和走势,提高业内人士的风险管理能力;为国家政策制定者的上情下达提供桥梁,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出谋划策。张旭东所写的《从郑百文到银广夏》(新华网,2001-09-29)直指上市公司造假事件:“近一个月来,证监会已查处近40余起上市公司证券违规案件,‘张家界’、‘美尔雅’、‘三九医药’、‘麦科特’等一系列证券违规事件得到曝光和处罚,这种力度和频度在我国证券史上都是很罕见的。这也充分表明了证监会从快从严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郑百文”,号称“全国商业批发行业龙头老大”、“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先进典型,却在光鲜的外表下疯狂地弄虚作假。“郑百文”巨额虚假亏空事件,刚刚有了结果,又一个造假巨无霸“银广夏”接踵而来。那么,与郑百文一样,等待着“银广夏”造假涉嫌人员的也将是司法的严厉审判。这充分说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行是建立一个理性规范的证券市场的必须,也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根本保证。

一、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

怎样确定一篇评论的主题,根据什么来确定新闻评论的内容呢?

(1)新。因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点要求,决定新闻评论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件、新风尚、新思想等为主要评述对象。要能够做到为进步的新事物、新思想等讴歌,对落后腐朽的事物、思想予以批判。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见微知著,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直接反映新闻事实原生状态的新闻报道相比较,新闻评论提供的是与新闻事实相对应的观念形态信息。新闻报道客观反映社会现实,新闻评论则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深刻的分析,为人们解难释疑,提供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对待相关事务的见解,同时鲜明亮出传播者的观点、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再解读,解析新闻背后的真相,从而增加信息量。

(2)快。新闻评论的选题讲究时效和时机。讲究时效,把握时机,这对评论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强烈的时效性,决定了它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风尚、新思想、新动向作为主要评述对象,力求做到:在新事物正在萌芽的时候,就要满腔热情地为它的成长擂鼓助威、鸣锣开道;同样,当错误思想、错误倾向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就要主动进行劝导,扶正祛邪,以防患于未然。这种快速反应、及时发言的评论,往往富有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因此,评论作者要经常研究客观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掌握评论工作的主动权。

(3)准。如何做到准而有力?对选题的这个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选题要有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特征。也就是说,选题在言之有物的情况下,力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求评论者在选取选题时,要善于撷取一定社会环境下一定时期出现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思想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写出好的新闻评论来。二是评论依据的事实要准确并且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与一般记者相同的是,写新闻评论的同志也必须有很强的新闻敏感。不同的是,记者捕捉到的是一个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评论员关注的是这个或几个新闻事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文章,告诉人们“为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办”。这个特征决定了评论要依据最近发生的典型事件做文章,而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

二、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路径

根据新闻评论选题的一般原则,经济新闻评论的选题就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展开,所以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特别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经济情况须重点选择,关注民生、考察民情、体谅民意。

1.理论释疑,触及现实

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评论的总体水平和影响力,进而提高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传媒的管理者和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关键一点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和发展过程而空谈理论,也不能因为改革中的瑕疵而否定一切,脱离实际情况来高谈大道理。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较复杂,面临的问题不少,改革中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伴随着改革的成本开始显山露水,并越来越成为前进中的障碍。对经济新闻评论写作者而言,应该眼观全局,对微观变化、中观发展及其在全局中的意义要有所感觉、发现和判断;要在事情繁、时间紧、问题多的情形下,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处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坚持原则,准确把握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案例8-1

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回顾最近关于改革的大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怀疑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人的思想仍然显露出“计划经济”的痕迹。另一种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过程中感觉利益严重受损的人,更有一些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生活经验的人,他们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话语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两种人的相似特征是“怀旧”,共同指向则是怀疑乃至反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正视和回答这个问题: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正是这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

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谓的“赤脚医生”制度不过是短暂的花架子,那个时候我作为农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烧数天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地挺着;我也见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数是几代同堂,搭暗楼搁板和睡地铺的男女不在少数……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扯什么过去的“好日子”不仅令人生厌也太没出息。

为什么有些缺乏历史经验的年轻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缺乏历史感,容易轻信,容易产生幻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讲一讲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给年轻人补点历史课,同时也让出于人性弱点容易怀旧的过来人保持清醒,总之使大家明白,改革开放并非某个领导人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的产物,而是顺应民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今天,也有人试图利用民众对权钱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等腐败现象的道德义愤,否定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吁求打压民营经济,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倘若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相信就不会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错误,就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进。

(资料来源:鄢烈山:《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东方早报》,2006-04-05)

案例8-1中,作者开篇就指出本文写作缘由是“回顾最近关于改革的大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怀疑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人的思想仍然显露出‘计划经济’的痕迹。另一种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过程中感觉利益严重受损的人,更有一些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生活经验的人,他们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话语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两种人的相似特征是‘怀旧’,共同指向则是怀疑乃至反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站在历史纵深角度并用亲身经历的前后对比分析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及走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引用《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的历史实录回答人们面临的现实难题,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进。

2.现象渗透,攻克难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先例的实验,在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许多问题纷至沓来,面对改革的一个又一个攻坚战,需要我们评论工作者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等经济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经济活动是纷繁复杂的。一般的经济活动参与者和消费者需要新闻媒介传递各种信息,更需要媒介提供可信度高、有效性强又通俗易懂,并有利于大众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分析和引导。经济政策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评论工作者来说,要盯准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变化,从比较多地注意一个个企业,转向更多地从全局出发关注不同产业和产业的协调运行,进而站在全局高度关注具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单一型经济转向综合考察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与关注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比较多地关注国民经济转向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带来的一系列的全新的视角和变化。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及时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及顺应社会变化而带来的挑战。

案例8-2

抖开包袱看看

厂长们叹息:国营大中型企业负担过重。

理论界呼吁:减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负担。

企业负担重在什么地方?只是笼统地谈论企业负担过重,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企业负担是指企业的各项支出在其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支出包括上交财政、社会负担及自身的负担。

先看上交财政的支出。据财政部最近对京沪辽陕等九省市115户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调查,1985年115户企业上交财政的各种税、利、费和“两金”(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预算调节基金)共计76.42亿元,1990年为82.79亿元,年递增率1.6%,大大低于同期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3%的幅度。企业上交财政的收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1985年是30%,1990年降为17.6%,五年下降12.4个百分点。企业的财政负担下降,主要是企业上交利润下降和流转税减轻引起的。企业上交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13.2%下降为1990年的3.6%,而流转税从1985年占销售收入的13.62%降为1990年的10.9%。这表明近几年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财政负担呈减轻的趋势。

再看来自社会和企业自身的负担。

财政部的调查表明,各部门向企业征收的基金和费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15户企业1990年向有关部门交纳的各类基金和费用有10多项,计9.99亿元,比1985年的1.72亿元增加8.27亿元,平均年增长42.2%。各项基金和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85年的0.7%上升到1990年的2.1%,上升了1.4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本身数字藐藐,但如果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上交基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上升1.4个百分点,一年就是100多亿元。

社会上收费、摊派按大的归类有八项,计1.46亿元,竟比1985年增长11倍。据今年上半年津沪闽等11省市的统计,清理出各种罚款项目1.3万多项,其中乱罚款1200多项。

企业成本上升,自身负担加重。近年来,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国民收入分配向职工个人倾斜,企业管理松弛等,导致企业成本急剧上升。115户企业1985年成本支出为162.49亿元,1990年为357.40亿元,年递增17.1%。成本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85年的63.8%上升到1990年的76%,提高12.2个百分点。据财政部统计,1990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高达1867亿元,比1985年增长151%。

国民收入分配向职工个人倾斜近年程度加剧。1990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占其净产值的比重达23.9%,人均货币工资发放数年均递增15.3%,大大超过效益增长。甚至亏损严重的企业,奖金也年年见涨,正所谓“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

不难看出,国营大中型企业负担并不主要重在上交财政,而是重在来自自身和社会的负担。

如何解决国营大中型企业负担过重问题?有关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不能把减轻企业负担寄托在减税让利上。应把企业的合理负担同不合理负担区别开来;把国家有明文规定的征缴同部门和地方自行规定的征缴区别开来;把企业自愿交纳的费用(如保险费)同强行向企业摊派的费用区别开来。

第二,应该看到,现在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多一点,各级政府部门在向企业收取各种基金和费用时,应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杜绝层层加码、过多过滥。

第三,要坚决制止社会上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对于那些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收费和摊派,必须下大力气清理整顿,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料来源:王迎晖:《抖开包袱看看》,《经济参考报》,1991-11-22)

这篇由财政部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财政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经济述评《抖开包袱看看》,抓住企业负担过重并不是上缴财政过多这一本质,捕捉国企改革的热点难点,挖掘深层次问题。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急于了解而又与财政有关的问题作出了回答。比如,为什么经济发展、财政困难,财政收入增长而国家财政年年出赤字,财政职能弱化和宏观调控乏力等。此篇评论的写作背景: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出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具体部署,全国上下出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潮。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写作经济新闻评论,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现实感。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各地在深化改革、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在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及时借助舆论工具,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经济方针、政策。通过积极主动的经济宣传,达到强化政府地位、职能与作用的目的。此文为解决企业的“上交财政、社会负担及自身的负担”减负,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呼吁。

3.行业治理,聚焦热点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适应国内外经济、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些因素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影响着人们的对策选择和实施的效果。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新闻评论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经济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切实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伴随国企改革一起攻坚,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我们应义不容辞地为老百姓的利益和权利鼓与呼,为打破垄断,建立纯净的市场经济环境扫清障碍。

案例8-3

改善医疗收费结构是大势所趋

近日,有关部门公布了广东省医疗服务项目改革方案,拟降低CT等大型设备检查、一次性医用材料等222项医疗服务收费,提高诊疗金、护理费、手术费等127项技术性医疗收费(《信息时报》2006年5月31日)。对此,不少人认为涨价的大多是常规项目,而降价的多为非常规项目,因此抨击这是“名降暗升”。笔者以为,不能如此理解。

首先,常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不合理,医务人员技术性劳动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比如说,现行的一级护理价格是每日8元,改革后每日也才15元,内容包括护士每15~20分钟巡视一次(24小时不间断),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体征、进行护理评估,进行一般生活护理和卫生宣传指导。而患者聘请护工进行生活护理的费用是每日40元以上。如此看来,享受专业医疗护理支付的价格仅仅是非专业的生活护理的五分之一,这合理吗?

其次,医生的诊疗费在目前的医院收入中仅占极小的比例,而器械检查与治疗(包括常用的和不常用的)的费用在医疗收费中却占有不小的比例。伽马刀(治疗癌症的手段之一)的治疗费用从一个疗程16420元调整到10000元,下降6420元,而主任医师的诊金从6元调整到8元,仅提高2元,意味着一个伽马刀疗程下降的费用,需要看3210个门诊病人才能得到补偿。这样一来,虽然诊金提升但医院的收入却可能下降,正因如此,医院的怨气也很大哩!

第三,医疗收费价格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降低看病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调整医疗收费结构——看小病的费用上升,看大病的费用下降!这是因为,能够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产生影响的疾病,绝对不是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而是像癌症等动辄花费上万的大病。小病费用上升仅仅数十或数百元,但大病费用的下降却是数千或数万元,两相比较,这种调整对民众生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民众担心的非法诊所可能泛滥的问题,并不是仅仅调整医疗收费就能够解决的。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义务,但这种服务不是免费服务——要想通过调整收费来解决外来人口上黑诊所的问题,除非医院和医生搞义务劳动,提供免费服务。解决这个问题,要靠真正建立三级医疗体制,划分病种治疗范围,同时建立救济性质的廉价门诊和完全免费的慈善医院,并对非法行医进行彻底的打击。

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绝大多数的调整都是使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基本不存在人人受益的情况。而这种调整能否得到认同或执行,在于利益各方能否达成可以接受的新的平衡。笔者认为,改善医疗收费结构是大势所趋。

(资料来源:梁剑芳:《改善医疗收费结构是大势所趋》,《中国青年报》,2005-06-02)

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痛。价高质次,“宰你没商量”,天价医药费,医疗事故在媒体上屡屡报道,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制度的改革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上述案例作者从改善医疗收费结构入手,撩开了医疗行业改革的面纱一角。医疗行业牵涉到百姓的公共福利,怎样设计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热点,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也是评论工作者的选题之一。此文理性分析,认为“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绝大多数的调整都是使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基本不存在人人受益的情况。”所以,医疗改革并不是一味地降价,而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患者,改善医疗收费结构。

4.小处着手,服务大众

新闻媒介如何真正在总体把握上体现人本关怀,如何在版面和时段安排上防止偏重于官员和精英,如何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心声和体恤他们的要求,是新闻报道和评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舆论氛围的关键所在。城市贫民、进城务工者居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住房、学费、医疗等社会福利与他们无关,不解决好他们的问题,也谈不上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完善实施。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在我们国家城乡两元经济中一直居于弱者地位,不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就奢谈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农业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粮食足则天下安”,在总体把握上,给予农业、农村、农民足够相称的地位,在总体关注中给予足够的分量。向农说话、为农服务,这是新闻媒介为农村走向现代化,促进城乡协作、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特别是从实际效果上,促使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并强化为弱势群体服务意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案例8-4

话说两毛六洗个够

在北京到澡堂子(北京人对公共浴池的俗称)洗澡,有个说法:“两毛六洗个够”,对此,我有些体会,也有所感触。真有“洗个够”的,也有“真够受的”。特别是在星期天这类的假日或节日。

我住家附近的澡堂子,每天早上八点半开门,但你最少得提前半小时到门口去排队。冬天在冷风中站立半小时,先把你冻得够呛。门一开,忽啦一阵,床位抢占一空。浴室里更是拥挤不堪。温热三池,池池“满员”,我是不敢涉足的,只能淋浴。可是供淋浴用的十几个莲蓬头下也挤满了人,那真是摩肩接踵,站无虚地。当你冲洗干净,挤出来时,别人身上的肥皂沫又蹭你一身。

你还得挤进去,再冲洗一遍。你喘息之后,仔细看看,除我这样洗的人之外,还真有“洗个够”的。尽管池塘里挤成人粥,有些人依然在热水里“烫着”,直到满身通红、由里到外感到舒坦时,高嗽几声,或来两口二簧,领略那缭绕在蒸腾热气中的韵味儿。然后坐在池边用磨脚石细细地磨脚。再看浴室外几大排床上的一些人,更有个悠闲劲儿。老头儿凑在一起品着茶,并慢条斯理地聊起家常,老辈子的事儿,现在儿女们的表现,从古至今,都是话题,年轻小伙子们别有一番情趣:摩托、彩电、收录机;恋爱、结婚,以至跟老婆吵架,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这一聊不知要多长时间。有的人不参与这种热闹,盖上浴巾,毫无牵挂地睡上一觉。这可苦了后来者。他们得把衣服脱在别人床底下的大抽屉里。当大抽屉也占满时,只能站在一旁“候补”了。

有些人没有这种闲情逸致。有的洗完澡匆匆而去,忙着干别的事情去了。有的利用假日搀扶着手脚不灵的老人去洗澡,还要给老人捶腿擦背。有的带着小孩,忙着给孩子擦身子、理衣服,看那忙乎劲儿,真有点顾此失彼。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汉子,事情真多,只能抽个空儿,在乱哄哄中料理洗澡这部分家务。

我对以上说的几种人毫无贬意。相反,倒有些羡慕或同情。只是觉得每人都花两角六分钱,而从澡堂子享用到的却相差悬殊。用水、耗用热能多,洗澡、占用床位时间长,都对澡堂营业不利,澡堂职工对此不无怨言,但也无可奈何。这不也是一种“大锅饭”吗?更确切地说,是同洗“大锅汤”。

“大锅饭”要打破,“大锅汤”问题也到解决的时候了。洗澡收费也应拉开档次,按质论价。先在时间上有个限制,计时收费,容易办到吧!你洗的时间长,就要多收费,短则少收费,这是完全合理的。据报道,北京有个澡堂已试行计时收费办法,这是值得欢迎的。

除计时收费外,按洗澡的方式不同,享用的设备不同,也应分别计价,拉开档次。现在北京洗澡收费档次太少,而且相差无几。50年代、60年代,我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洗过温泉澡。那里两三个人的浴池要比大澡堂贵,时间也有限制。而设备讲究的“贵妃池”更贵。至于只供天然温泉水的简易大浴池,就完全免费了。今天,可以进一步按照各种不同顾客的需要,多拉开几个档次。如“老北京”爱洗热水澡,可设“热烫”雅座。对于带着老人小孩洗澡的人,无妨设家庭浴室,让扶老携幼的人有个方便的活动场所。这些当然要“按质论价”。至于对那些一冲了事的人,可设简易的淋浴,一切从简,收费从低。在广州有不少小冲凉室,当你在大街上走得满头大汗时,花不多的钱,进去冲一冲,再喝上一杯凉茶,来个透心凉,真够惬意的。北京似乎也可仿效一下。这样分门别类,再加上计时收费,起码可以减少澡堂中的挤劲儿和乱劲儿,方便顾客,且有利于澡堂营业。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资料来源:董松泉:《话说两毛六洗个够》,《经济日报》,1985-8-16)

阅读《话说两毛六洗个够》,读者能够感到作者董松泉在采访与写作时怀有的一份真诚,确实用“心”——用感情写成,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百姓的关爱和同情。改革之初,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举事维艰,如“坐车难”、“住房难”等。该文切入普通百姓的痛痒,话题由群众中来,并提出了解决“洗澡难”的对策:转变经营观念,切实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按质论价”,“计时论价”,让服务上档次,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于第三产业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作为新闻媒介顺应这一趋势,提供服务性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服务性报道即指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具有直接可用价值的报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纷纷增加服务性报道的品种和数量,以改变报纸的冷面孔,吸引读者。读者可以根据服务性报道所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方法决定是否做某种事情,或者如何做某种事情。服务性报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用性、新闻性、读者立场。我国的新闻报刊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渐渐地摆脱宣传、教育、舆论等硬性外表,增加了广告、娱乐、实用等诸多栏目,开始大量刊载生活信息,促进了报纸服务性报道的发展。《经济日报》星期话题栏目的创设,便是报纸面向读者的尝试之举,《话说两毛六洗个够》一文便是该专栏体现服务读者主旨的一个极好例证,选题“不足挂齿”,却赢得了读者。

以上所列的四个经济新闻评论选题的途径,孰重孰轻?无一定律,只能说在具体的情形下具体分析。但是,常态下我们要以服务大众生活为宗旨。谈及写作选材于身边小事的文章,经济学专家郑友林感受颇深,他认为“因为经济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经济学首先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书本之中。我们每天都能找到经济学的影子,经济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经济学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用来吓唬人的,更不是少数人用来兑换钱币和荣誉的工具。经济学必须回归本质,必须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经济学只有关注人类本身才具有存在的价值;经济学家只有面对现实才能有所作为。”(1)由此来看,生活,只有活色生香的社会生活才是我们经济学新闻评论选材的第一课堂。

三、选题的技巧

新华社高级记者闵凡路总结自己写作评论的经验时,认为评论题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中央在抓什么,想什么,提出什么重要的思想和决策,这是我们写评论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就是要根据中央新的指示精神、新的部署来撰写评论。如中央要求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就撰写《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人人为国争光祖国必定富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央要求做好改革,我写了《历史潮头》、《开放、搞活、改革、致富》、《九年改革看振兴》。中央强调解放思想,我写了《一个个禁区的突破》、《同志,你大胆地往前走》。这样的评论,主要是阐述中央的方针政策,让读者更好地领会、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

(2)根据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重要会议),发表言论,表明态度,说明自己的观点。如召开十四大,我们写了述评《迈向新世纪的伟大旗帜》,召开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写了《抓住机遇,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在黑龙江发生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之际,我写了《森林大火的警告》,在11亿人口日时,我写了《同心合力共守人口大堤》,江淮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写了《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我写了《世界人民需要和平》的评论。

这种评论根据中央精神阐明对重大事件的看法,要求读者如何迎接、对待这些事件。评论尽量不要写成应景文章,要努力写得好,论得深,有可读性,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读者读了,知道如何对待这些事件。

(3)根据群众的思想实际撰写评论。如十二大前有些群众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模糊,缺乏信心,出现“共产主义渺茫论”。我们连写三篇《破除共产主义渺茫论》,指明方向;80年代初期有些人批评不得,一批评就说打棍子,我写了《批评与棍子不得混同》;针对有些人对于改革的种种疑虑,写了《知难而进破旧创新》;针对团结还没有成为各级领导班子中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写了《人和事业兴》;针对商品质量低劣,假货充斥,人们怨声载道,写了《刹风杜患,国泰民安》。这些评论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释除读者疑云,指明前进方向,读者是比较欢迎的。

(4)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定评论题目,这类题目很多,可以就婚事新办、五好家庭活动、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发评论,也可以就毁坏山林、盗窃国家资材、搞封建迷信活动等发议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曾就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良现象,写过一组三篇评论“社会情态录”:《后门,到底有没有治》、《礼,一个难堪的重负》、《令人不安的贬值外延》。我也曾针对社会上一时盛行的匿名诬告问题写了两篇评论:《匿名诬告信是一大社会公害》、《再谈匿名诬告信》。

定题目不要太泛,要具体些,越具体越好。在党的十二大开过,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发表以后我们还能写点什么评论呢?我在学习中感到他提出的四句话十六个字很重要。他说:“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坚毅不拔,奋斗不息,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是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革命风格。”我想,要开创新局面,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包含着什么含义,值得论述一下。于是我写了《振奋精神,开拓前进》的评论,专门解释这四句话,内容比较集中,写来比较顺手,题材也比较新。发表后,许多报纸都予以转载。(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