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刊经济新闻评论

报刊经济新闻评论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报刊经济新闻评论报刊经济新闻评论是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事件和重大经济问题、突出的经济现象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但经济新闻评论也不可能完全不要理论,理论是分析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节 报刊经济新闻评论

报刊经济新闻评论是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事件和重大经济问题、突出的经济现象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

一、报刊经济新闻评论的特点

1.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在一篇报刊经济新闻评论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同情什么,反感什么,要旗帜鲜明,一目了然。要是让读者满文章去找你的观点,他们恐怕没这个耐心,报刊的可保存性,使他们很轻易地跳到其他更感兴趣的内容。

只有深刻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文章里总要有一段或几段精彩的、能切中时弊的、中肯的分析,依靠理论和逻辑的力量达到评论的效果。

2.切合实际,恰如其分

报刊经济评论贵在说理,以理服人。道理说得越透,文章就越有力量去劝服读者,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而这力量来源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因此,说理一定要切合客观的经济实际,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要恰如其分。新闻评论是报刊的号角。经济新闻评论要做到明理达意,指导人们的经济生活,任何夸大和缩小,都会误导民众。

3.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一篇经济新闻评论,或者透视一种经济现象,让读者拨开云雾见明月,认识其本质;或者解决一个经济问题,澄清思想;或者通过经济报道引出一些经济常识,提高读者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经济理论素养……每一篇评论作者都有他明确的写作目标,都是缘事而发,并非空穴来风。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阅读的过程是不断深入探求思想、寻找意义的过程,是读者视野和作者视野不断融合的过程,从而产生新视野的过程,也是与作者不断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同者赞赏,异者质疑。作者靠文字的力量去征服读者,就必须字斟句酌,分析透辟,滴水不漏,能够自圆其说,以理性的力量取胜,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瞎耽误功夫。

4.分析透辟,论证严密

由于报刊的可保存性,它所负载的信息不是一闪而过的,不像广播和电视,由于声音和画面稍纵即逝,不可保存。读者阅读报刊一般比较专注,有时可以反复阅读,必须盯着文字看,细细地品味,认真地揣摩,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好好研究一番,甚至可以向专家学者咨询请教。这就对报刊经济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要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驰骋想象,纵横文笔,借助语言文字的形象性与抽象性,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论证,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要点

1.经济学专家、学者的专业新闻评论

媒体作用之一就是意见的整合。经济政策的制定颁布,党和政府除了听取系统内部意见外,还要听取民间的声音。而民间的声音一部分来源于学者、专家,他们在该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和研究素养也是他人难以企及的,这种权威性让他们写就的经济新闻评论更有说服性。媒体通过邀请专家建言,达到意见的表达;专家通过媒体使自己的见解广为传播。

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人们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加深,对于知识的渴求不再只是简单的价值判断,人们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近年来,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专业新闻评论的写作中来,一些专业类报纸还专门为学者、专家开设了专栏,电视、广播媒体也经常让学者、专家坐上评论席。以往即使有专家作评论也不会轻易暴露身份,往往换个笔名,或者不署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专家学者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他们以真实署名发表评论,如果出现重大差错,那么专家不仅要遭到读者批评,在自己的领域内也要受到质疑。

经济新闻评论作为专业型评论不能缺少专家的参与,经济学学者、专家如何写好新闻评论,不仅仅取决于学术声望,面对读者,再知名的专家、学者同样会遭到批评和指责,丰富的知识积累,深入的理论研究素养,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经济新闻评论,毕竟经济新闻评论不是经济学理论文章。

(1)专业理论,通俗表达

人们常常说经济新闻评论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这固然与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多、数字多不无关系,但症结还在写作上。如果记者把经济新闻评论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一些,生动一些,那么读者怎么会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呢?《华尔街日报》的一位主编曾说过,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而一流的记者则能把事情向一个中学生说清楚。可是现在有的经济报道和评论则是“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大凡写经济金融类分析文章的作者都有一个体会,写作面向专业人士的分析文章比较省事,而写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普及类文章难度较大,难就难在如何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把一件事说明白,我要在不同的字句中进行反复比较挑选,但是,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这只能由广大读者去评价了。”(1)

经济学专家最不缺的就是理论知识,经济学理论在他们手里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对于读者,尤其是非专业读者,过多的理论只会增加他们的疏离感。一个好的经济新闻评论写作者首先要处理好理论写作与通俗表达之间的关系。但经济新闻评论也不可能完全不要理论,理论是分析的依据和基础。在《21世纪经济报道》(2001-03-19)连载的《张维迎教授关于管制与放松管制系列谈话录》中,张维迎在开篇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政府”这一词:“政府是具有暴力权力的垄断组织,它可以强制性征税,其他组织谁也没有这个权力。你到饭馆吃饭,有菜谱,但是没有价格。你问菜价多少,老板说,吃完再说,那你准会跑了,选择另一家饭馆吃饭。谁能够将价格写清楚,谁的服务好,你就吃谁的。但政府不是这样,它是惟一的一家饭馆,你饿了必须去吃饭,就算它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你也得吃,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这是政府与一般社会组织非常不同的一点。”形象的比喻让人们对政府概念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只有第一句话,那么将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解读和误解。

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一些专业知识,比如公司、证券,写作者不可能每一个概念都作详细解释或举例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写作对象是谁,也就是读者是谁。比如《经济观察报》的读者大多是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经济学者等,所以《经济观察报》的语言可以专业化;再比如《经济日报》,理论性的探讨可以相对多一些。但是无论读者的专业水准有多高,新闻评论毕竟不是学术论文,读者花时间看报刊却如同读学术论文,那么大众报刊的传播范围就大打折扣了。

王国维在文学创作中曾标榜这样的创作思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意思是要有好的创作,首先要深入到创作内容本身,不断地研究、发掘,做到资料翔实,感情真挚,但是如果只做到了这一步,作品往往显得狭隘;第二步就是要“出乎其外”,跳出创作本身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第一步的成果,对第一步进行反刍。写作经济新闻评论同样如此,好的经济新闻评论写作专家除了自身深厚的经济学底蕴外,也需要跳出经济学,用一个常人的角度去思考经济学,此时的经济学家不再是专家、学者,而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经济新闻评论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炫耀,重要的是能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指导。

(2)关注民情,体恤民生

谁能对现在的经济趋势做到100%,或者90%准确的预测?尤其是在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变革加剧的今天,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时,没有人每次都能够准确预测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尤其写作经济新闻评论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既然没人能够准确预测,经济学家又将如何写作呢?经济学专家不能够准确预测,但他们可以告诉读者事态发展的方向,可以用实例论证他们的结论,更可以在他们的评论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也许他们的评论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后不攻自破,但他们在评论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民本主义的情怀,就足以让读者原谅他们的判断失误。2004年7月的郎咸平、顾雏军之争,最后发展到对国内经济学专家人品的质疑。而郎咸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他一贯对弱视经济群体的关怀,即使他关于国有股减持的言论被历史所否定,也不会打消他在读者心中是一个好的经济学者的印象。经济学专家、学者的生活多局限于象牙塔内,他们对社会的体察不能说不深刻,但他们的评论较容易脱离底层社会,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经济学专家和学者们应该有所警惕,力图避免形而上的夸夸其谈。

案例10-1

腐败、消除贫困和亚洲发展

为什么在二战后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情况并不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强,他们却能够取得可以同西方国家比肩的发展成就?

东亚奇迹对于经济学家来讲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令人困惑的现象。许多经济学家相信政府干预和管制,包括普遍的腐败、投资者保护不力,以及严峻的社会冲突妨碍了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但也有另一种不同的解释。

发展中国家通常拥有大量劳动力,但资本供给却严重缺乏。但在民族崛起理想的驱使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采用同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的先进技术。

这一战略导致了在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技术的过程中忽视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由此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开放和竞争性市场上缺乏生存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的政策支持,比如像税收减免、关税保护和合法垄断等干预措施,来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

这些保护行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导致了寻租活动和腐败。由于受到保护,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并且因为需要给予他们金融支持,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都变得效率低下。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的准入机会也变成了一种特权,通常只会给到当权者的密友和支持者,由此导致了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

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且赢得消除贫困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涉及到鼓励企业进入那些国家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并采取能够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从发达国家借鉴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和产业,而发达国家却需要从事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发明来获得技术信息。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和资本积累率,实现产业升级,在把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低附加值的行业转移到高附加值行业方面也将得到更大的空间。

因此,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应当高于发达国家,并且能够最终赶上发达国家,要实现这种“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恰当的发展战略,在其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知识的过程,发挥引导作用。

属于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具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这些企业没有理由要求政府给予补贴和保护。这将减少寻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于这种补贴和保护需要动用重点发展部门中不具备存活条件的企业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金融衰退的危险。

并且,在取消政府补贴和保护之后,企业会被迫提高其竞争力,国民经济将因此实现更多的盈余,积累更多的资本,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实现更好的收入分配。由于经济蓬勃发展和资本积累加快,劳动力将变得稀缺,工资收入将因此增加,从而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局面。

在这一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中,政府的角色是消除任何可能妨碍自由、开放和竞争性市场运作的障碍。比如,政府可以搜集有关新产业、市场和技术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产业政策的形式提供给所有企业。由于技术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风险,政府可以向首先响应政府产业政策的企业提供某些形式的、规模较小且具有时限的补贴,以补偿其因此耗费的成本。在政府、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发展中国家会迎来一个新的全面增长时代。

(资料来源:林毅夫:《腐败、消除贫困和亚洲发展》,《中国青年报》,2004-10-13)

这是一篇关于政府管制的评论,原文是林毅夫在亚洲开发银行总部的演讲。关于政府管制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张维迎近3万字对话体评论《关于管制与放松管制系列谈话录》在《21世纪经济报道》连载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腐败、消除贫困和亚洲发展”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篇幅,但论证同样透彻、精辟。作者通过亚洲四小龙的例子,点出怎样在减少政府管制的基础上又能够获得经济活力,该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取消政府补贴和保护及实现产业升级等,文章一经刊出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

2.媒体评论员评论

媒体评论员在写作经济新闻评论时与专家学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都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媒体评论员在写作经济新闻评论时又会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步骤。

(1)学习专业的经济学知识

从事经济新闻写作的媒体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即使不是学习经济学专业,也应该自学一些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经济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报道和评论的内容较为抽象,即使通过图表、曲线、比喻、举例等方式来说明,仍然不如普通新闻形象、逼真。好的经济新闻记者往往能用最简练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明白深奥的经济学知识。所以要让读者读懂,写作者自己首先就应该先弄明白。如果作者自己都没能弄清经济学概念,又如何向读者做浅显易懂的解释?对于涉及象征性资产(货币、股票、期货)等的流通、专业性的预测和风险评估等的新闻,就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体现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中,‘金融体系’和‘国民素质’这两项,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均很靠后,鉴于这种较为落后的状况,我国的金融新闻不仅本身要提高档次和开阔视野,还要担负帮助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国民素质的艰巨任务。因为当今传媒报道的金融新闻不仅是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且提供了理解经济、金融问题的动力”(2)

经济新闻具有长期性和关联性,一个经济事件或者一个经济变量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几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变量会在将来形成合力。所以经济新闻写作者学习经济学知识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经济学知识。学习了经济学不能说就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但扎实、深厚的经济学知识是写好文章的保证。一些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和评论员并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但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善于学习和积累,最后成为了经济学方面的专家。

(2)写好经济新闻评论的基本步骤

《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栏目的主笔阎卡林曾总结过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步骤,把其称为“了解情况、研究问题、精于表达的三部曲”。(3)笔者在此基础上也总结了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搜集信息。经济事件具有长期性和关联性,一些看似无关或者无用的信息或许将来演变成为经济事件的主角。所以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长远打算,把一些暂时不用的信息保存起来,经常查看,也许在不经意间有了惊人的发现。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新闻人自学手册》的作者也提到,20年前活跃在经济政治领域内的知名人物,在20年后仍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应该是持续的,而不是阶段性的。

搜集信息并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的处理往往决定了经济新闻评论写作的好坏。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在未来很容易就产生因果联系。所以把收集到的信息归类,并试图找出他们内在的联系同样重要。另外,经济往往和国情及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搜集信息时不能挑食,自己感兴趣的就留心,不感兴趣的就放到一边,这样会错过许多的好机会,除了搜集与经济直接相关的信息,如公司重组、金融信息等,中央文件、政策和动态同样需要积极关注。

第二,联系实际。用心的信息搜集者往往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就已经有了灵感,已经发现了新的角度或者独到的见解。因为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和以往的信息有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所以当要落笔时自然不愁无处着手。信息搜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无处着手是因为思考得还不够。

但是有想法不等于立马能够落到纸上。这时需要联系实际,更应考虑评论刊出后的后果,有时独特的视角会掩盖住事实的本质。怎样才能把思考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那就是实事求是和考虑社会责任。有的评论家写作评论只顾创新,一味标新立异,写出的文章虽然一时能够吸引读者,产生一定影响,但却不能发挥评论的作用。经济新闻评论更应该结合实际,关注民生。

第三,准确表达。经济理论多种多样,许多理论并没有定论。经济现象更是纷纭复杂,一些经济新闻评论者善于在各种理论中进行嫁接,创造出各种新颖独特的解释,但对读者是否有指导作用,也许连作者自己也不清楚。虽然经济新闻评论不是文学作品,但流畅、贴切的语言表达仍不可缺。目前,许多媒体人员写作经济新闻评论时喜欢模仿外国著名评论文章的风格,但是作者不能忘记文章所针对的对象,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中国老百姓的意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