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

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多元化在企业理论中也译作多角化、多样化。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运营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多元化经营并不符合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该书对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大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事业部制的采纳和多元化经营的实施。

第四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

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多元化在企业理论中也译作多角化、多样化。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运营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是一个地区产业(行业)的多样化或一个企业出售产品的多样化。美国最早研究多角化的学者戈特指出,多元化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增加。工业企业办商场、建酒店、搞房地产、经营出租车等。但是,多元化经营并不符合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自己投资并经营多个产业部门的业务,以谋求较高收益的运作方式;多元化投资,是企业在集中经营某项业务的同时,将资金投入其他产业部门的企业,以分散资本风险,寻求新的商业机会的运作方式。

企业经营活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为此需要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加强营销管理。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的本质是要使企业的目标和资源与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相适应,多元化经营就是可供企业选择的经营战略之一。据统计,在1949年,美国《财富》杂志所评选出的美国500家大企业中,单项业务企业、主导产品企业、相关联多角化企业和无关联多角化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38.7%、29.2%和29%;而到1969年时这一比例分别变为7%、38.5%、44.5%和12.4%。1970年,在德国,前100家大企业中这四类企业的比例分别为22%、22%、46%和10%。这说明,多元化是许多大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采用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战略,其中又以主导产品经营和相关多元化经营这些多元化战略为主。

二、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研究概述

(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开创与发展阶段

1.1957年,美国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安索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多元化战略》,成为公认的第一篇关于“多元化”的专题论文。安索夫在文中以1909~1948年美国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依据,总结出企业成长的四种基本方向:①在现有市场的增长。②开发新市场。③开发新产品。④多元化。他把四种基本方向高度概括为一张图表,即著名的“产品—市场矩阵图”的雏形。

2.1959年,英国学者彭罗斯在专著《企业成长理论》中专门探讨了企业多元化发展问题。她认为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以决策能力资源为主的内部资源;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张,是企业经营者的天性,他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将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扩大运用到更大的范围和更好的机会领域中。

3.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结构跟随战略”、“公司的战略必将决定其结构”等著名论断。该书对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大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事业部制的采纳和多元化经营的实施。

4.1962年,戈特教授的《美国工业中的多角化与一体化》,不但是全世界第一本以“多角化”为主题的研究专著,而且是第一本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著作。他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中的四位数分类为依据,来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这在后来逐渐成为多角化研究的国际性规范。

5.1965年,安索夫在其专著《企业战略》中论述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分析了多元化发展的四类原因及类型。

(二)20世纪70年代:美、欧、日理论研究高潮

1.美国:1970年,赖利在其博士论文《分部制与多元化》提出多元化程度的测量方法及类型划分。他以一个企业的某一类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大小即专业化率来测量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1974年,鲁迈特在《战略结构和经济效绩》一书中提出相关概念,对企业多元化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并对各种类型多元化的经济效绩进行了分析研究。

2.欧洲:1973年,英国学者钱农出版《英国企业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以英国最大的100家工业企业为分析对象,讨论了产业背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技术的多元化与兼并的多元化等问题。1976年,欧洲学者戴斯和赛海泽合著了《欧洲企业的兴起:法国和德国工业的战略与结构》一书指出,由美国企业创造的用事业部组织来管理多角化经营,是现代大企业成长的共同道路,这方面的差距是欧洲经营者们的最大挑战。

3.日本:日本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美国和欧洲学者关于多元化发展的论著,从70年代后期出现对日本企业多元化研究的论著。如1981年,吉原英树等四人所著的《日本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和小野丰广教授于1984年发表的英文专著《日本企业的战略与结构》,都对多角化类型和绩效作了系统的分析。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及核心能力理论

1.1982年,彼得斯和沃特曼出版《追求卓越》一书。作者对美国75家优秀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绩效最好的企业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于是作者一再指出提倡“回归根本”。1982年,鲁迈特发表论文《多元化战略与绩效》,进一步充分论证了无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型企业的绩效最差,而相关集约多元化绩效最好。

2.波特教授继1980年发表专著《竞争战略》后,在1985年出版《竞争优势》,重新强调了“协同作用”的重要性。1987年,波特发表一项对1950~1986年间美国33家大企业多元化历程的统计分析结果,指出:通过混合兼并进行的无关多元化的失败率是最高的,选好核心业务是企业战略的基础。1990年,波特发表《国家竞争优势》,指出:导致日本企业比欧美企业成功的要素之一是依据公司内部技术和力量,进行相关多元化。

3.核心能力理论: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麦尔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1994年两人出版专著《竞争未来》,对日本、美国企业的战略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难以复制模仿,是长期利润的源泉。

三、多元化经营动因与利弊分析

(一)多元化动因分析

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一种适应外界环境压力的防御性措施,也是一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不断开拓进取的手段。

1.压力。现实环境中的竞争压力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的推动作用:①来自企业内部闲置资源构成的压力。许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资金,如果这些资金得不到充分使用,或在本产业领域投资的余地不大时,向其他产业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就成为主要的选择。②对企业发展未来的危机感也能构成推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压力。任何产品都无一例外地有其生命周期,当企业所经营的主要产品进入成熟期时,竞争压力的增大和该产品领域发展潜力的衰竭,会使企业处于相当困难的发展境地。这种情况下,混合多元化可以扩大企业的活动空间,寻找到新的增长机会,从而使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分离,以保证企业长远的发展。

2.手段。①分散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单一产品、单一经营方式还要承受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不确定性更大。实行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拓展了经营领域,分散了企业风险,减小了每一风险单位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产品或行业景气循环不同,采取灵活机动的政策,达到以盈补亏,平衡收益的效果,从而保证企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②寻求扩张。现代化企业一般实行目标管理,如制定增长率、收益率等稳定成长目标,而固守某一行业则往往难以实现这些既定目标。一方面,每一行业都有其景气循环规律;另一方面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投资达到最佳规模后,其投资的边际效益就开始递减。因此企业必须开辟新的经营领域,选择发展前景广阔、收益水平高的行业进行投资,才能满足企业的扩张要求。可见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实力,扩大规模的一种有力手段。③发挥综合效益。所谓综合效益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大于它们简单加总的效果,即“1+1>2”。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效果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营运成本;运作空间扩大,盈利机会增多。所以企业应该及早进行战略部署,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平稳过渡。

(二)多元化利点分析

1.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采用单一产品或单一市场的集中经营会加大经营风险。只有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业务组合分散由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才能增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实现稳定的发展。

2.获得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当企业在与核心业务领域相关的几个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由于可以获得战略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因而会产生比在单一行业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即前文所说的“1+1>2”的效果。

3.确定新的经营方向,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当企业现有市场容量达到饱和时,企业只有通过多元化经营才可以实现其成长目标。因此,在现有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成长率,就必须在原市场以外的领域发展。

4.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性行为转移。当企业从事的现有行业处于衰退期或由于企业本身在该行业中竞争力较弱,发展前景不乐观,企业为了避免“死亡”,就必须进行多元化经营,从而实现战略性行业转移,即通过进入新的行业,使企业逐步从现有行业中撤出,并将生命线建立在新行业领域中。

(三)多元化弊端分析

在讲到多元化的缺点时,则认为它分散了企业的资金,由于进入了不熟悉的经营范围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可能因为管理范围过大、管理层次过多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归纳起来,多元化经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降低经济效益。多元化经营极易将企业的经营推入亏损境地。因为:①企业将有限的资金投在多个经营项目上,必然使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同时,资金短缺,使得投入新业务的资金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将企业原有业务的运作推入高风险区间,使与这些业务相关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②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经营向未涉足的领域展开,而经营任何产业都需要专门的技术、管理业务知识及其他条件,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无这些准备,这样,在多元化经营中极易造成投资失败和企业亏损。③在缺乏资本金的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借贷,有时为取得一笔资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直接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所以在满足“多元化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成本快速上升,经济效益随之降低。

2.导致投资膨胀。在一个确定的时期内,受经济技术条件所制约,一个企业在一个经营项目上的投资总是有限的。但是,在多元化经营条件下,企业可以同时向众多新领域投资,由此引起的企业投资额度近乎无限,而众多企业的这种无限的投资冲动汇集在一起,一哄而上,必然导致全社会投资的快速膨胀。

3.易对企业的资产、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在多元化经营条件下,企业借入大量的资金,投入于诸多经营项目上,不仅使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资产流动性明显降低,而且受到资金、技术能力、管理力量的分散的影响,造成研制开发新技术的能力降低,技术储备减少,技术种类杂乱,设备更新不足,管理机制不合理,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混乱,产品结构混杂和缺乏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多元化经营虽然将企业的经营对象从一项调整为多项,但这种调整不仅未使企业的经营结构更优化合理,而是使其更加恶化不合理。

四、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问题

(一)以盲目追求市场机会为多元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多数企业往往希望通过多元化来开拓经营空间,建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往往由于企业原有竞争优势不能有效地转移到新的目标行业中去,而以失败告终。因此,企业一切决策都应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先判断自身核心能力在目标行业是否有竞争优势再确定是否进行多元化经营。日本的兄弟公司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公司原是一家单纯的缝纫机制造企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其原来主业已处于衰退期,因此公司决定从事多元化经营来谋求成长。通过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后,他们决定利用自己已比较成熟的小型马达技术,向小型电器和电动打字机行业拓展,由于公司的这一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故而没费什么工夫就成功地实现了行业转移。后来他们又利用从电动打字机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优势,成功地进入电子行业。

反观国内一些企业从事的多元化经营,似乎更多的只看重市场机会,大家争先恐后地向高盈利行业投资,而很少考虑自己有没有条件。生产彩电的搞电脑、空调,搞空调的又去开发摩托车、冰箱、手机和电脑,结果往往导致副业没搞好,主业也陷入危机。

(二)多元化进入到不相关行业中经营

多元化有两个大类: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这两种多元化各有利弊且各有适用的条件,但总的说来,实行相关型多元化对企业更为有利。因为:①与不相关多元化相比,相关多元化更有利于企业将其原有的生产、技术、销售、辅助等活动上的竞争优势扩展到新的行业中去,因此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就更容易在新行业中立稳脚跟并逐渐成长壮大。②选择不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模式,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投资收益率最高,而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收益率最低。国内不少企业盲目地扩张,“科、工、贸、房、金”一起上,搞了很多与主业无关的项目。结果,这些项目不但没有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成了宝贵资金的“黑洞”,把企业拖入了泥潭。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兴起一个归核化的潮流,各大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业务重新调整,一方面把一些与主业无关的部门出售或分立出去;另一方面则继续兼并收购一些与主业相关并有助于扩大主业优势的企业。我国企业界应及时吸取别人的宝贵经验,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结合自己的优势,尽可能选择在相关行业中发展。

(三)多元化一定能降低风险,企业只有走多元化的道路才能成功

实行多元化的最主要动因即在于降低风险,实现企业经营利润“东边不亮西边亮,天上总是有太阳”,可是多元化自身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多元化经营常被人们视为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也有可能加大企业的风险,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之前一定要首先评估风险。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界存在一个误区,即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实行多元化;并且只有实现了多元化,企业才算真正的大企业。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多种,每一种战略只要使用得当,都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企业管理者一般都有通过扩大企业边界来追求权力、利益及社会声誉的趋向,而多元化经营扩张效果明显,更有利于企业及企业家形象的树立,因此备受管理者青睐。实际上,多元化若使用不当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难以预测的风险。因此,多元化并不一定是企业发展的最优选择,一个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行业特点选择其他不同的战略以求得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