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青年》改组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改组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总之,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青年》改组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在建党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由此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在编排形式上,该刊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据沈雁冰回忆,这一设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6]。改组后的《新青年》,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继进行反对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又开展反对伪社会主义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两次思想论战。《新青年》第8卷第4号汇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和第9卷第4号《讨论无政府主义》两个专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消除了思想障碍。总之,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争取其他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同时也为了避免打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招来反动当局的注目,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但是,《新青年》的新面目,遭到了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右翼人士的坚决反对。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指责改组后的《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提出要《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出版,发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他还在北京同仁中散布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北京同仁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仁染浓的手段之神速”[7]。他还寄明信片给陈望道,反对“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之用”。最后,胡适等人声称不再为《新青年》撰稿,原来团结在《新青年》编辑部周围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彻底分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出版至1922年7月停刊,从1915年9月创刊时算起共出版了9卷54号。

继《新青年》改组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又在上海创办起《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本,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出至1921年7月停刊,共出刊6期,每期发行5000份。该刊编辑部设在主编李达仅有6平方米的住所中,在刊物上不标明编辑、印刷、发行地址,在《新青年》上刊出的广告启事和要目也假称在广州发售,作者全用化名写作。《共产党》月刊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二是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为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批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该刊创刊号上刊有陈独秀执笔撰写的《短言》,宣示了上海发起组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三是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该刊刊登了《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社会革命商榷》等资料和文章,发表了《告中国的农民》、《告劳兵农》等富有鼓动性的呼吁书。

自1920年下半年起,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起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人群众为读者对象的通俗报刊,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劳动界》等刊物,其出版的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排版式等都基本相同,被称为兄弟刊物。当时的工人群众把它们看作是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

《劳动界》,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32开周刊,由新青年社发行,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该刊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大力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鼓动工人组织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而斗争。1921年1月23日,《劳动界》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工、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共出24期。

《劳动者》,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周刊,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曾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也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倾向。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

《劳动音》,1920年11月在北京创刊,周刊,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主要编辑人有邓中夏(笔名“心美”)、罗章龙等,每期销数达2000份。该刊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并发表评论以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该刊于1920年12月5日出至第5期后被查禁,后又改名《仁声》继续出版了几个月。

《劳动界》等工人刊物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此外,1920年7月,中俄通信社在上海创建,后简称“华俄社”,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杨明斋主持社务。该社向《新青年》、上海《民国日报》等供给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稿件,同时选择北京、上海报纸有关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用电讯形式发往莫斯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