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出新闻事实

突出新闻事实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新闻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那么突出新闻事实也就成为新闻翻译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不管是英语新闻,还是汉语新闻,它们都是对事实的报道,“不是理论的抽象,更不是假设或幻想”;撰写新闻报道时也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汉语作文中,经常运用一些手法以增加文采,这种点缀之笔几乎出现在各类文章之中,有时无疑会在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

5.3.1 突出新闻事实

著名美籍新闻学教授陈婉莹作客新浪网站时,提到新闻工作者在做新闻时的方式时说:“关于客观的问题,我们做新闻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方法客观,我会求证,去找信源,我们会找到证据。”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一旦失实,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基本条件,也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做新闻的时候,也总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象和臆造,那么,新闻也就不称其为新闻,而只能是文学或是别的什么东西了。也就是说,新闻是以“准确”为核心,彰显其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特点。既然新闻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那么突出新闻事实也就成为新闻翻译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如何突出新闻事实,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下的新闻报道之不同。不管是英语新闻,还是汉语新闻,它们都是对事实的报道,“不是理论的抽象,更不是假设或幻想”(雷跃捷,1997:67);撰写新闻报道时也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但是,由于两种语言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们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汉语新闻报道,在用词、结构等方面颇有“舞文弄墨”之嫌,很多情况下会增添修饰成分甚至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经常“有一说二,有二说三”,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文采。这也符合汉语的写作手法。汉语作文中,经常运用一些手法以增加文采,这种点缀之笔几乎出现在各类文章之中,有时无疑会在新闻报道中有所体现。相比较而言,英语新闻报道尽管有时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增加报道的生动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英语新闻更喜欢直入主题,不太添加修饰成分。以 2005 年 8 月几则有关“麦莎”台风的报道为例。

新闻一:

Typhoon Matsa Hits Southeast China

Chinese authorities say Typhoon Matsa has struck the country’s southeast coast,killing at least one person and forcing the evacuation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others.

State media say the storm made landfall early Saturday just north of the city of Wen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with sustained winds of more than 140 kilometers per hour,and higher gusts forced officials in the city of Shanghai to close the country’s busiest port.Air traffic in the area also has been grounded.

The typhoon is expected to weaken as it moves northwest over land,but weather forecasters warn of heavy rain and flooding Mud and rockslides are also possible.

Typhoon Matsa lashed Taiwan with strong winds and torrential rain on Friday,forcing offices,schools and financial markets to close.(VOA News 06 August 2005)

新闻二:

Powerful storm kills 13,heads to Beijing

BEIJING(AP)— A tropical storm that killed 13 people in eastern China churned toward the capital on Tuesday,where authorities prepared to evacuate tens of thousands of residents in outlying areas prone to landslides.

The city’s Municip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 was preparing to evacuate as many as 40, 000 people in the mountains north of Beijing as Tropical Storm Matsa approached,the state-run China Daily newspaper reported Tuesday.

Thirteen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by the Matsa since it hit the mainland as a typhoon,the paper said,citing China’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nly four typhoons have swept through Beijing since 1949,killing a total of 86 people,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The storm slammed into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Zhejiang on Saturday,pummeling the region with winds up to 100 mph,flooding farm-land and ruining more than 13, 000 buildings.

In Shanghai’s largest city,three people died of electrocution due to flooding and a construction worker died when his dormitory was blown down,local reports said.

At least 811 people have been reported killed by storms since China’s summer rainy season began on June 1.

新闻三:“麦莎”忽悠京城一笑而过

虚晃一枪离京,只有顺义和平谷达到暴雨级别,防汛状态由戒备转入正常。

本报讯 来势汹汹的台风“麦莎”昨日轻掠京城。这一“爽约”令京城躲过一场十年最大的暴雨,也令高度戒备的“守军”凭空等候了一整夜。

“居民们请注意,今晚预计有大到暴雨,请各家各户把门窗关好,花盆等窗台物品请搬回屋内,以免发生意外。”前晚7时,西城区京畿道社区楼群间,嘹亮的喇叭声从一个小三轮车上传来,社区工作站的五名工作人员把小喇叭连上一个麦克风,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宣传预防“麦莎”,城区各有关部门更是派驻专职人员“恭候麦莎”。一时间,“麦莎”成为北京街头最流行的词语。

报社热线及记者电话成为“麦莎”的新闻发言人,“麦莎几时来?走势怎样?”的咨询成为最大疑问。各家新闻媒体为了更能亲近“麦莎”,报道更多信息,纷纷派出“海陆空”各路记者到最前线,以至门头沟、平谷等郊区县连夜蹲守。

但是,“麦莎”却姗姗来迟,而且,一改往日怒容,携着淅淅沥沥的细雨而来,一位自称苦守台风的市民笑言,“名声大,雨点小”的“麦莎”在纵横南北、翻越千山之后,已经疲惫不堪,到达北京只能“一笑而过”了。

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孙京都介绍,截至昨天下午5 时,全市的平均降雨量 20 毫米,除个别低洼路段出现积水,部分房屋漏雨,全市没有发生灾情。

昨晚7时,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通知全市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解除防汛戒备状态,因为根据气象部门的最新预报,“麦莎”已于当晚悄然离开北京,降雨逐渐结束。至此,此次由“麦莎”而引起的防汛备战正式告一段落。(新京报2005年8月10日A13版)

以上三则新闻分别摘自: Voice of America,USA Today 和《新京报》。不难看出,前两则英文报道体现出英语新闻直奔主题,有事说事的特点。第一则 VOA 新闻开宗明义地援引了中国官方对台风“麦莎”袭击东南沿海地区的报道,点明了死亡人数和目前正在救援的形势。接着,陈述了台风的具体时间(星期六上午)、地点(浙江温州)、风力(每小时140 公里)以及影响(关闭了上海最繁忙的港口和空中交通)。第三段讲明了台风的流向(西北)以及可能的后果(大雨、洪水、泥石流等)。最后一段则追述星期六之前台风之所在(台湾)和影响(大风、暴雨、公司、学校、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第二则新闻摘自 USA Today,新闻直击本题,报道了死亡人数,以及政府正在救助沿海居民的事实。接着援引《中国日报》对“麦莎”逼近北京,市防汛抗旱部门正做好转移北京北部山区 4 万居民的报道,第三段引用中国内政部长回顾了“麦莎”袭击中国内地以来的死亡人数(13人)。第四段则援引新华社对北京受台风袭击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共(4 次,死亡 86 人)。接着又对此次台风近日活动进行回顾(星期六袭击浙江,每小时 100 公里,淹掉大量农田和1 万3 千多建筑物。上海 3 人遭雷电袭击而死)。新闻最后又陈述了自从 6 月1 日雨季到来以后,中国已有 811 人死于洪灾。

第三则新闻选自《新京报》,首先报道了昨日台风“麦莎”轻袭京城一事,接着又报道各单位、社如何做好防范准备;记者如何“守候”台风新闻,最后报道了此次台风的影响和防范工作的结束。

三则新闻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即如实地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等,都力求简短,开门见山。而且都能够提供准确的新闻来源,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但是,从新闻报道的手法来看,无疑体现了英语新闻和汉语新闻写作的典型差异。英语新闻显然突出了新闻的实质性内容,句子长、段落短、篇幅大、信息多。而汉语新闻报道显得颇为“自由松散”,而且有时会刻意地“避重就轻”,写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和可有可无的场景描述。如新闻三中的“工作人员把小喇叭连上一个麦克风,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宣传预防‘麦莎’”等。比起英语新闻的“直来直去”,汉语新闻报道则爱“节外生枝”,不仅插入了一些描述性语句,更增添了新词旧语以增加文采,流行新词“爽约”、“忽悠”配合着流行台风“麦莎”,“守军”、“恭候麦莎”等文言词句运用得栩栩如生,典型的汉语四字成语也在巧妙地连贯着整个行文,“来势汹汹”、“姗姗来迟”、“疲惫不堪”、“一笑而过”、“虚晃一枪”等成语穿插于行文之中,把“麦莎”由强及弱的态势生动地传达给读者,取得了强烈的效果。

以赖斯、费米尔等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认为,原作的作用只是“提供信息”(offer of information)。作为重要的双语交际行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达成译入语的文本的目的才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比之对等原则,功能派对原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译文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译文的具体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敏感度或者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翻译文本的具体策略和手法,不必为了和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的交际功能。新闻受众最希望看到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影响。英文新闻大都会只突出这些新闻要素,而不太赘言。所以,对于英译汉来说,一般需和原文一样,本着“有事说事”的原则,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如实交代事件内容;而对于汉译英而言,大可运用编译、变译等手法,将原语新闻进行转化、编辑加工。这样做,会使新闻内容更加集中,更加简练,有较强的可读性。例如《人民日报》1996 年 3 月 11 日的一则新闻的翻译:

非法闯入我军事演习区域采访,三名香港记者被遣送出境

新华社福州 3 月 10 日电,3 名香港记者擅自闯入我军演习区域进行非法采访活动,在福建省潭县东澳码头被当地公安机关扣留。经审查,香港女记者孙蕴、邓德慧、刘玉梅三人受香港东方报业集团周刊部主任指派,于3月6日晚飞抵福州,在 3 月 8 日早晨潜入我军事演习区域窃取我军事演习情报。她们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有关规定。福建省公安机关已责令其书面承认错误并没收其非法获得的有关资料,与今日下午将她们遣送出境。

Mainland Expels HK Journalists

Fuzhou(xinhua)—Three journalists from Hong Kong were expelled from the mainland on Sunday afternoon by public security officers of south China’s Fujian province,for violating the State Security Law.

The journalists were detained after they were found to be conducting illegal interviews inside an area where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as holding exerices on March 8th.

They admitted that they had flown to Fuzhou,the provincial capital,on March 6th,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erices.

对新闻的翻译就可以根据媒体自身的需要,对其进行编辑处理。编译,包括摘译和重组。借用诺德的术语就是工具性翻译。工具性翻译就是在目的语文化交流中充当一种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译文应根据自身的目的作适当的调整。但译文在思想内容和内在逻辑上应与原文一致。

注意上例标题的翻译:标题的翻译是画龙点睛的过程。译者在把握好原文本内涵的基础上,重新编码,对标题翻译。此处原文标题很长,“非法闯入我军事演习区域采访,三名香港记者被遣送出境”,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势必冗余拖沓,在感受性和传通性上发生障碍。译者考虑到受众的不同,用四个词“Mainland Expels HK Journalists”就涵盖了本篇报道的要点,可谓言简意赅,中心突出。

摘译:汉语的新闻报道是一气呵成,在整个篇幅中相继交代了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故(why)或方式(how),可以看出中国人偏好的是综合思维。而英美人偏好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他们安排篇章时,注重条分缕析。因此在导语部分(一般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段),就会概括报道的基本内容,交代清楚新闻的五要素(5w)。正文才是具体或次要的事实补充、解释。在翻译时,汉语一个段落,译后变成了三个段落。译文在导语部分介绍了 who(Three journalists from HK),what(expelled from the mainland),when(on Sunday afternoon),where(Fujian province),why(for violating the State Security Law),how(expelled)。至于她们的姓名、指使人、扣留的详细地点以及公安机关对她们的具体处罚等在译文中都未涉及。但对比两则新闻,我们发现原文的信息都已得到恰当的传递。

重组:在新闻翻译时,首先要彻底消化原文,然后再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来调整结构,组织信息(彭汉良,1998)。林克难教授曾提出“看、易、写”的翻译标准(林克难、籍明文,2003)。其实质就是对译文的重组。在此例中,译者主要采取了前后调整、删减的方法。

前后调整:译文打乱了原文的先后顺序,原文内容在前的,译文的内容在后,前后不齐,甚至前后颠倒。如出现在原文最后的“遣送出境”。在译文中出现在导语部分;在原文中首先出现的“扣留”,在译文中出现在第二段。

删减:除在摘译中已提到删减的一些内容,还有如“经审查,香港女记者孙蕴、邓德慧、刘玉梅三人受香港东方报业集团周刊部主任指派”、“……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有关规定”,“福建省公安机关已责令其书面承认错误并没收其非法获得的有关资料”等,如果统统照译,一定会显得啰嗦累赘,可读性差,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调整或删减原文信息,使译文的信息性合理、合适。因为不同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差异,可能还会产生文化误读。因此,译者对这些内容的删减与重组并不影响主要信息的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