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兴产业发力,助推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发力,助推转型升级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苏州高新区正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已明确产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等。(二)光伏产业链带火新能源板块围绕“2+3”产业发展规划,苏州高新区重点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这三个新兴产业的提升发展。
新兴产业发力,助推转型升级_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2009年,苏州高新区出台政策打造“2+3”产业体系,提出确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两个主导产业调整振兴和新能源、医疗器械、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三个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在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随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苏州高新区又及时提出了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医疗器械、地理信息等五大优先发展产业,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两大产业的“5+2”产业发展计划。2014年,苏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42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8%。

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江苏省首批、苏州首个“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单位,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数量分别达到5家和2家,均位列苏州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4%,连续七年位列全市第一。

未来几年苏州高新区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轨道交通、新能源、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目前苏州高新区正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已明确产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国产高性能安全服务器生态产业园和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到2020年,力争形成超百亿元的服务器产业集群。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目前云计算及大数据产品已在中国移动内部获得规模化商用,产值超过5000万元,预计2016年收入规模将超过10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发挥载体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已在建设的州高新区光伏产业园,主要引进电池片及模组生产企业、硅片生产企业、光伏应用技术研究院、第三方检测中心、逆变器及储能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相关设备生产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以及物流配送中心等;充分发挥医工所这一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依托苏州科技城、创业中心两个重点集聚区,保税物流中心、X2创意街区及博济创意园、人才大厦和环保产业园四个特色集聚区,大力推动服务外包发展。

(二)围绕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合作,走联合之路

积极促进企业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合作力度,研究开发新兴产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鼓励企业在致力于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外包给研究机构,对于关键部件、元器件的生产如果国内的制造能力有所欠缺,也可考虑采取OEM形式委托国外厂家生产。

(三)大力引进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加大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大力引进一批既懂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领域专业知识,又懂产业规划、市场营销等的复合型人才。

三、主要成效

(一)服务外包实现跨越发展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高新区“2+3”产业规划中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对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全区外包企业在商务部注册达170家,欧索软件与仕德伟网络科技入选中国服务外包百强成长型企业,UL美华认证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重点骨干型企业,各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二位。

1.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国际著名软件与服务外包巨头、印度最大的IT企业之一——印度沛特尼中国总部在苏州科技城开业运营。沛特尼公司在全球拥有员工1.8万人,业务范围涵盖金融、制造业、通讯、保险、零售业媒体及娱乐、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有23家销售和服务机构。微软、IBM、英国电信、美国通用等全球企业1000强中,有200余家企业是该公司长期客户。高新区坚持引进优质龙头型企业与培育本区域高成长型企业并重,陆续引进了包括沛特尼在内的众多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如新致软件、清华易程、立思辰科技等企业,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效益显现。高新区培育了以华硕科技、富士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研发外包,欧索软件、仕德伟网络为代表的软件信息技术外包,大田物流、康诚仓储为代表的企业供应链服务外包,汉辰多媒体、金游数码为代表的游戏多媒体服务外包。其中华硕科技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的代表企业,离岸接包执行额位列苏州第一。

2.产业载体建设日趋完善

截至目前,苏州科技城累计引进了日本富士通检测、印度NIIT培训、艾科梯、新致软件、清华易程、立思辰科技等一批海内外优质软件与服务外包项目进驻发展,其中不乏中国百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和海内外上市企业。科技城软件与服务外包规模型企业总数已突破100家,实现了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设计测试、动漫游戏等核心外包产业的全覆盖。除苏州科技城外,高新区还拥有苏州创业园、保税物流中心、环保产业园、人才广场以及博济产业园等产业载体,随着载体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企业也日益做大做强。目前,区内苏州创业园二期、苏州高新软件园二期共计23万平方米全面投入使用;5.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高新区人才广场正式启用;保税物流中心在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的契机下,区域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务发展迅猛。

3.产业软环境优化

经过一年的调研评审,高新区委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目标。该规划已通过了省、市专家的终期评审。随着规划的制定,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早在规划之前,高新区就出台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2个主导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3个新兴产业的“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服务外包产业成为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之一。制定实施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给予服务外包产业重点支持,努力解决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紧缺的瓶颈问题。

(二)光伏产业链带火新能源板块

围绕“2+3”产业发展规划,苏州高新区重点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这三个新兴产业的提升发展。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抢占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先机,已经成为高新区一个新的产业热点。其中,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带动下,迅速崛起,成为高新区新产业中的“领头军”。

1.龙头企业引领千亿产业群

一批龙头企业的建成,对高新区打造光伏千亿产业群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为主的阿特斯公司,2009年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75亿人民币,在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行业居前十位。阿特斯公司坚持差异化经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低成本物理法冶金硅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公司。公司投建的光伏组件测试实验室也是行业内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可委认可的企业级光伏可靠实验室。新入驻的太阳能企业同样实力超群,协鑫光伏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高纯多晶硅切片生产。一期工程投资额9800万美元,规划建设两幢大体量厂房,达产后形成年产600兆瓦多晶硅切片产能,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二期项目投资880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再上两个300兆瓦的产能,形成1.2G兆瓦多晶硅切片产能,年销售额达80亿元。2~3年后扩至2G~3G兆瓦切片产能,年产值可达200亿~300亿元。总投资达10亿元的赫瑞特从事单晶硅、多晶硅、蓝宝石切片的生产,项目建成后,形成拥有500台切片设备,实现每月8000万片的各种材料的切片能力,年营业收入将达到几十亿元。

2.光伏产业园串起产业链

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光伏产业资源,高新区在苏州科技城打造了3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园。获批以来,先后引进协鑫光伏、特谱风能、赫瑞特电子、曼兹太阳能设备、德宝水务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近3亿美元的阿特斯光电三期项目进入该产业基地,高新区在发展光伏产业链方面实现了重大跨越。光伏产业园的建成,将对现有光伏产业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并利用龙头企业的集聚、引领、辐射和带动效应,拉长和完善产业链。从阿特斯到协鑫,目前,高新区的太阳能产品从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太阳能电站一应俱全,高新区光伏发电产业链已经形成。而产业链的形成也带动了从事太阳能逆变器研发的艾索新能源等一批配套光伏企业的迅速发展。

3.多元发展的新能源之路

目前,高新区以特谱风能、美恩超导、星恒电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风能等新能源企业发展迅速,区内新能源产业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洁净能源是我国的重点发展产业,作为中国第四家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企业,特谱风能已获取全球第三家瑞典SKF公司认证,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基地之一。美恩超导已发展成为国内风电产品核心部件市场的重要供应商。以特谱风能、美恩超导为龙头的风能产业链正在形成。以星恒电源为代表的“锂电”能源也在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星恒不仅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还成为全国唯一一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的锂离子电池研发项目的重点承担单位。目前,针对电动汽车产业的紧迫需求,星恒又加快了电动汽车电池产品化的步伐,已成功应用于燃料电池混合电动轿车概念车“超越二号”和“超越三号”和奥运“领驭”燃料电池车。

(三)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崛起

近年来,高新区依托产业基地与特色,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全区拥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类企业150家,产值20亿元,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值都保持了30%的年增长速度。高新区形成了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主要技术支持平台、以新药创制中心为主要孵化平台、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产业化平台的较完善的产业链。

2010年12月10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园区启用仪式举行。经过两年多时间,苏州医工所已经推出了近30个医疗器械项目产品样机。苏州医工所提出“高科技”成就“低成本”理念,目标就是打破国内医疗器械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用高科技来实现低成本,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实惠、高效的医疗器械产品。苏州医工所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的指导思想,在科研开发、项目争取、人才招聘、基本建设和研究所管理等方面都扎实推进。苏州医工所二期建设与一期同时展开。二期建设投资总额为3.5亿元,将实施PET-CT、全数字便携式彩色B超、激光共聚显微镜等7个重大项目,建成相关技术研发平台,形成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综合基础能力。根据二期建设方案,这些高科技、小型化、低成本的医疗设备,将于两年内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

截至目前,新药创制中心累计引进生物技术和新药研发企业112家,其中海外留学生企业50多家,在孵企业64家,已经研发出多个一类、二类新药,数个二、三类医疗器械,培育出了凯迪泰医学、捷美电子、维科医疗、伽俐生生物医药等优秀企业。引进海外留学人员60余名,各类高技术人才100多名。

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朝规模化发展方向迈进。目前,高新区规划占地约1000亩,投资2.9亿元,首期7.2万平方米的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已经吸引了鱼跃医疗、柯尔医疗等16家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入驻签约,注册资金达5亿元,并引进了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业务受理点,成立专门成果转化中心,组织医疗器械产业联盟等机构。产业园的建成将推动区内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进程,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园二期还将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四、启示作用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苏州高新区为鼓励创新,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包括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在内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1.1%,列苏州市第一名;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3%,连续五年保持苏州市第一名;2013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240家、加计扣除额达7.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98%、25.51%;全区累计共有2200余个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共获得各级各类资金超过15亿元。

(二)稳步推进平台建设

苏州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创新机制,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共同参与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创新载体体系:已建有1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5家,列苏州市第一),省级科技产业园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累计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与院士工作站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550家;重大载体项目相继落户: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中国移动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二期开工,中科院地理所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实质性启动,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研院展开全面合作。

(三)加速领军人才集聚

苏州高新区制定“人才强区”发展战略,于2007年启动领军人才专项,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4.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2万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800名,区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21家,成立苏州首家“千人计划”研究院。各级各类领军人才累计达380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32人,省“双创”人才42人,省创新团队7家,创新团队数量列苏州市第一。以全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区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国家批准。领军人才企业总注册资本近30亿元,申请专利1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150项,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

(四)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科技金融链,集聚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投、担保、证券、投行、评估等投融资和金融服务机构,区内注册登记的创业投资企业和专业管理公司超过110家,资本规模超过120亿元。2013年,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家“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获批省首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苏高新财富广场获批省级创投集聚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的国家高新区,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有92家(次)企业享受区科技保险政策补贴,可转移的风险金额累计近650亿元。苏州高新区充分发挥“全国股转系统公司首家路演分中心”集聚效益,营造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加速发展的环境。

思考题

1.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规律性?

2.你认为苏州高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该如何做到共生共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