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渊源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渊源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真正意义上的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则较晚。到目前为止,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内的海洋文化产业仍可被认为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这一阶段,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出现,但南通比较重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这为今后南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无论是海安龙舞还是海安花鼓,无疑都是海安宝贵的海洋民俗文化遗产。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渊源

第二节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渊源

南通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和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南通海洋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内涵。然而,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真正意义上的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则较晚。到目前为止,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内的海洋文化产业仍可被认为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回顾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发端阶段、改革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发端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以前,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端阶段。这一阶段,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出现,但南通比较重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工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指可供人们利用的、用于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种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地理地貌、自然景观在内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和传统工艺在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前,南通地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今后海洋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对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工作。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由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建的。当时张謇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社会需要,将兴建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当时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共占地23 300平方米。但令人惋惜的是,自1938年3月后,南通博物苑因战乱惨遭破坏,博物苑的藏品大部分被劫或被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市人民政府开始致力于恢复南通博物苑的工作。1950年,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员会成立,第一次修建工作正式开始。1951年,南通博物苑的第一次修建工作基本完成,改名为“南通博物馆”,由当时的钱啸秋副市长兼任南通博物馆馆长。1957年,再次修建南通博物馆,将之前移交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的馆藏文物和大部分家具恢复至原址。经过历年的修建,南通博物苑才得以重生。这为今后南通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mg37

图2-9 南通博物苑今貌

第二,重视对“吕四渔民号子”、“海安龙舞”、“海安花鼓”、“海门山歌”等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吕四,古称“东瀛洲”,唐五代时仅是一片沙洲,后水草茂盛,在那居住的渔民日渐增多。渔民下海捕鱼时,要出力、出劲,就必须打号子等,于是产生了渔歌。吕四渔民号子,既是一种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作为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也是渔民劳作抒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音乐史料。简而言之,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渔歌。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南通非常重视对吕四渔民号子的保护工作,进行过几次采风活动。比如1962年,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张仲樵带着王小桃、郭真、费承坚等音乐工作者到吕四地区采风,搜集整理了吕四渔民号子18首,这为今后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素材。

海安是南通最早的发源地,由于唐代以前常遭海侵,海安当地老百姓常把这种灾难与龙联系在一起,于是舞龙成为老百姓祈求龙王庇护的象征活动,久而久之,海安的龙舞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全国享有盛名。在海安龙舞中,最著名的是苍龙舞和罗汉龙舞。它们的历史都很悠久,苍龙舞形成于明末清初,而罗汉龙舞则是海安镇北郊新丰村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至今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除了海安龙舞之外,海安地区还有一份宝贵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那就是海安花鼓。海安花鼓的历史也有400年之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曾记载道:“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海安花鼓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展现的是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生活,其“欲动先出胯,逐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可见,无论是海安龙舞还是海安花鼓,无疑都是海安宝贵的海洋民俗文化遗产。当地的文化馆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对海安龙舞、海安花鼓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很好地保存了它们。改革开放以后,海安龙舞、海安花鼓都成为海安人民从事相关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优质文化资源。

img38

图2-10 吕四渔民号子

img39

图2-11 海安龙舞

海门,早在五代后周时期就已建县,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北倚广阔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在海门等地区流行着一种民歌,那就是海门山歌。当地的居民或在劳作时即兴创作诗歌,或专门用以记录自己的生活,经过数百年的积淀,终于形成了朴实优美、清新流畅、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曲调。明代的“海门县志”(公元958年)中就有了关于海门山歌的记载。解放后,海门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对海门山歌的传承和革新。1955年陆行白等艺术家们将海门山歌《摇船郎》整理改编成第一个山歌小戏《淘米记》并搬上艺术舞台,于是形成了新的地方剧种——海门山歌剧。1957年,《淘米记》作为全国民歌调演节目进京演出,剧组成员受到了中央领导周恩来和朱德等同志的亲切接见。195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海门山歌,海门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之后,海门山歌剧团每年都要到北京、上海和周边县市演出百余场,影响非常大,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黄海是南通海洋文化的母胎,南通的海洋文化资源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资源成为今后南通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催化剂。

二、改革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和发端阶段一样,继续保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但另一方面又有所不同,伴随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保护海洋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对濠河等自然景观资源的治理工作。濠河,是环绕南通老城区的一条护城河,全长10公里,水面面积1 080亩,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早在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南通筑城时即有此河,距今已有1 048年的历史,由于其形似珠链,故有“翡翠项链”的美称。自开河以来,由于其内连市河,外接盐运河,通江达海,因此一直承担着海盐、棉花等的运输工作。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严格管理,濠河成为一条脏、乱、臭的大水沟。1986年,南通市政府出台了《濠河十年整治规划》,开始整治濠河,对濠河进行全面截污,并逐步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现了环濠河水脉、道路和绿化的贯通,濠河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通过建设涵闸和引水泵站,建成北引南排独立水系,将江水引入濠河,每周对河水更新一次,让濠河成为活水。近年来,南通又在全面实施濠河风景区的详细规划,制定了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复开发规划,旨在控制和改造濠河外环道路两侧视廊,实现北濠河内圈步行化,从而形成具有浓郁江海风情的博物馆群。这些工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濠河这一重要自然资源,而且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确保了南通老城区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继续重视对南通博物苑的建设工作。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经文化大革命之后,南通博物苑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市政府逐渐恢复南通博物苑原名及原貌,并开始全面地规划和建设南通博物苑。原有的南馆、中馆和北馆等老建筑受到完好的保护;一些遭毁的早期场景,逐步得到复原;馆内藏品则以历史文物与自然标本并重,历史文物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期直至当代,自然标本包括南通地区动植物、矿石等自然资源的藏品、标本等。近年来南通博物苑已经先后成为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是人们了解南通、亲近海洋、接受海洋文化熏陶以及海洋旅游休闲理想场所。

第三,对“吕四渔民号子”、“海安龙舞”、“海安花鼓”等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有所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后,南通更非常重视对吕四渔民号子的保护工作,进行过多次采风活动。比如,1978年陈茹青、陈大莹、黄锦发等10余位音乐家和词作家到吕四进行了采风;1980年南通地区文化局组织的民歌采风活动,次年出版的《南通地区民歌》中就收录了53首吕四渔民号子;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抢救小组黄允珍等5位音乐家到吕四采风,共收集了76首渔民号子;1987年,“三套集成”普查活动是启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采风活动,之后整理出了启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本。为了扩大吕四渔民号子的影响,除搜集整理原始渔歌号子外,许多文艺工作者还对其进行了深加工,创作出了《接潮情歌》、《海上号子联唱》、《海潮声声》等新形式的吕四渔歌。1985年,新创作的吕四渔歌在北京成功登台演出,获得较高评价。之后,由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吕四渔民号子重新焕发了活力,逐渐成为启东地区乃至南通地区的文化活动品牌,为海洋文化产业的繁荣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龙舞和花鼓都是海安地区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海安文化馆专门对海安龙舞艺术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并3次将苍龙舞推荐到北京为中央领导演出,获得好评;同时在文化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广场民族民间舞蹈会演中获“金孔雀”大奖。之后苍龙舞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出访了日本、欧洲等国,并成为压台节目,广受观众的赞叹。此外,改革开放后,当地文化馆在搜集整理海安花鼓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海安花鼓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多次会演中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中,海安花鼓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群星奖”金奖;并和来自五大洲及国内13个省市的60多支歌舞表演方队一起,在北京参加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表演。与海安龙舞相同,海安花鼓也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海安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虽然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产业尚未形成,但以盈利为目的的海洋文化活动已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兴起了。1978年以来,南通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推动沿海开放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单位兴起了“以文补文”活动,进行海洋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包含海洋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比如建立图书室、地方戏团队等,进行有偿服务,所得利润,以补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通如东县长沙镇的“海上迪斯科”。如东县长沙镇,位于南黄海之滨,其滩涂面积广大,盛产文蛤、竹蛏、紫虾等珍贵的海产品。1987年,一群来自加拿大的专家和美国留学生在如东无边无际的滩涂上,和着音乐的节拍,光着脚丫子踩沙滩,踩着踩着,沙土里就渐渐冒出文蛤来。原来,当人在踩沙泥时,在沙泥下野生的文蛤受压力会向上移,踩一下就上移一点,踩着踩着它就移到上面来了,乖乖让人捉拿。而人们两脚轮流踩沙的动作,远远望去,如同在跳迪斯科。从此,滩涂踩蛤这一传统劳作方式被更名为“海上迪斯科”,并成为当地一个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1988年夏季,150多名日本工商界人士慕名而来踩蛤,当地的渔民和县文化馆骨干加以创新,以欢快的民歌和粗犷的渔民号子作为背景音乐,更加增添了踩蛤乐趣。当时的一位日本朋友感慨万千:“如东的舞厅世界最大,海上迪斯科最有味,令我终身难忘。”1989年,如东进一步完善“海上迪斯科”旅游项目,建立踩文蛤旅游基地,并新建旅游接待大楼以迎接游客。这一年,如东接待了美国驻沪总领事侯一瑞带领的20多名美国专家游客。1991年,由美国驻沪总领事发起并带领德国、波兰、印度、韩国、日本、伊朗等国家的驻沪总领事和领事也来到如东踩文蛤。之后美国驻沪总领事腾祖龙还赋诗道:“拖拉客机来东海,沪宾开怀好自在。沙内赤足踩,滩外痛快开舞赛。”波兰驻沪总领事也即兴朗诵了一首五言:“早发南通城,汽车驰如风。一瞬到北渔,踩蛤如作梦。”从此,一批批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慕名者纷至沓来,“海上迪斯科”逐渐成为如东一项集观光、旅游健身、品尝海鲜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海上生态旅游项目。如今的“海上迪斯科”已成为如东旅游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在江苏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改革开放以后,南通海洋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更加灿烂辉煌,逐渐成为南通知名海洋文化品牌,人们已经把吕四渔民号子、海安龙舞等海洋文化遗产,海上迪斯科等旅游项目和南通这个滨海城市的文化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今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旅游项目。

三、快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因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支持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国际海洋开发大势,我国逐渐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加大对海洋战略的投入。1995年,国家制定了《全国海洋开发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域环境”。1996年,又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内容涉及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2003年,国家又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对指导全国的海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2008年,我国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国际海上活动等众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4月,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大阅兵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海洋战略”时代。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海洋文化产业前进的步伐都在加快,海洋经济、蓝色文化、蓝色国土、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大省等概念开始在全国传播开来。许多沿海地区的省市县都把开拓和营造海洋文化氛围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海洋文化节,着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名县,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顺应国家海洋战略,指导南通海洋开发的实践,1995年,江苏省提出了“海上苏东”计划,要求包括南通在内的三个江苏东部沿海地市,确立海洋产业在江苏沿海经济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2002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南通市2002~2010年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中对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作出了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等。2003年,南通制定了《南通市“十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海上南通”战略,要求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2007年,南通印发了《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依托“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旅游带,着力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把南通建设成为独具江海情韵与近代第一城旅游特色的旅游强市。

在上述政策的指引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南通开始加快沿海旅游景点的开发和相应设施的建设,新建、整修了海洋文化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文化公园等。比如2000年以后,南通围绕“名品濠河”的项目开发与建设,逐渐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为核心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包括蓝印花布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气象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长寿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馆。“环濠河文博馆群”以展现南通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南通的文化风采、人文魅力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除此之外,南通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宾馆酒店,完善了配套服务体系,旅游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南通形成了一系列的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迅速集聚了人气,形成了一定的海洋文化产业规模。

2000年,依赖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资源,南通的启东开展了主题为“海洋与启东发展”的海鲜节,当时有4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投资、贸易总额达5 625.5万美元。由于这一次海鲜节的成功举办,启东把海鲜节定为每年的常规节庆活动。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12届,贸易额逐年增加。比如2001年第二届海鲜节,共签约投资、贸易项目49个,涉及资金5.14亿元;2002年第三届海鲜节,共签约或达成意向项目46个,总投资9 170万美元;2003年第四届海鲜节共签约项目91个,项目总投资18.9亿元;2004年第五届海鲜节,集中签约项目达119个,总投资70.93亿元。一年一度的海鲜节,成为展示启东海洋文化的窗口,也是海洋经贸与文化交流的盛会,一大批中外客商来到启东投资创业,为启东的海洋经济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2003年,南通市政府主办了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围绕“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定位,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每年定期举办一届,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对南通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被评为江苏省最佳节庆活动,2008年入围全国十大旅游类节庆奖。2010年,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以江鲜海鲜美食为主题,旅游节期间举办了江海美食节、海安河豚节、万人河豚宴、国际风筝比赛、菊花节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提升了旅游人气。

2010年,在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护国寺,以“观青墩遗址、享捕鱼乐趣”为主题,海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安里下河捕鱼节。在主会场,里下河的捕鱼能手与游客互动,进行拉网、丝网、撒网、钓鱼、鸬鹚捕鱼等现场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2011年,第二届里下河捕鱼节又以“欣赏里下河风情,品尝海安河豚美食,购置土特产年货”为一大特色。

近年来,以“海上迪斯科”闻名的如东,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举办了中国如东南黄海风情旅游节,内容涉及观海景、踩文蛤、吃海鲜、洗海浴、逛海庙、看风车、开游艇、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跳海上迪斯科、听空中交响乐、品天下第一鲜”等12大旅游品牌。近两年来,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如东进入了苏南一个半小时都市休闲旅游圈,独具南黄海风情的如东旅游业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知名节庆活动。

除了上述节庆活动之外,南通还推出了中国南通江海美食节、中国如皋长寿文化节、中华龙舞旅游节等系列旅游活动,并将它们办成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节庆品牌,南通海洋经济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并向深度发展。据统计,目前南通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24项、市级39项,县级54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9名,市级传承人37名,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了更为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通剧团、海门山歌剧团积极排练演出各类剧目,并推向国内外的舞台。此外,青墩遗址保护利用向深度发展。2006年5月25日,海安青墩遗址成功申请成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5月29日,海安县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墩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以彰显青墩文化神韵、展现海安民俗文化特色、营造海安投资文化环境为主题,期间展示了海安8个镇12种民间文艺形式,尽显青墩民俗文化经久不衰的活力。这次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有助于研究宣传、保护利用青墩遗址。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南通市也非常重视。比如2006年海门蛎蚜山申请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获得批准。海门蛎蚜山濒临南黄海,方圆3.5平方公里,距今已有1 690年的历史。蛎蚜山是由“神赐魔石,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活体堆积而成的生物岛礁。经有关专家论证,蛎蚜山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海洋奇观,具有极高的科考和旅游开发价值,是江苏难得的海洋生物宝库。自从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之后,蛎蚜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目前结合保护与开发需要,新建了观光平台、休闲渔船及海上气垫船等各种海上休闲观光项目,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南通海洋文化产业一共经历了发端、改革和快速发展的3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为之后海洋文化产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地区逐渐形成“海上迪斯科”等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海洋经济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日渐重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资源,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则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海洋文化品牌,成为推动南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