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

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

时间:2024-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其海洋文化特色和内涵包括4个方面。上述南通海洋文化内涵的4个层面,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共同呈现出南通海洋文化积极进取的整体特点。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成为引领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历史借鉴

第三节 历史借鉴

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借鉴历史,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南通海洋文化及其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以史鉴今,将有助于推进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南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一、南通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借鉴

南通因其天然的地理条件,“海绕东北,则通辽海诸夷;江绕西南,则通吴越川广;内有官河,则通齐鲁燕冀”,其海洋文化的传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其海洋文化特色和内涵包括4个方面。

其一,商业性。由于东濒黄海,气候温和,因此南通的海洋商贸文化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商业活动。以盐业为例,作为南通地区最早的海洋物质性文化,盐业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产生。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派遣了许多老百姓在南通西北部地区煮海水为盐。为进一步提高盐产量,以增加国家收入、接济边饷,宋代首创了“折中法”,盐产量得以大增,并由此确定了南通盐业作为淮南盐主要产区的历史地位。而淮南盐的销量也一度稳居全国之首,素有“淮南场灶甲天下”、“淮南盐课甲天下”的美称。清末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海势东迁,南通市境的很多地区由于海潮罕至,已不能产盐,因此南通盐产量锐减,逐年衰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南通进行了大规模的盐田改造,采用塑布平面垫层等办法,提高了盐产量和原盐质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盐为主,盐虾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新格局,实现了南通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二,持续性。从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南通的海洋文化自新石器时代诞生后,历经数代持续发展,虽然汉唐时期一度遭到海侵,明清时期又遭到海禁政策的打压,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传承下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近代,虽然中国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南通正常的海洋船舶文化、贸易文化急剧衰退,但爱国实业家张謇却坚持改革和探索,在南通自主建设口岸,探索城市发展道路,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由此形成了通派文化,使得南通的海洋文化未曾中断,得以继续传承,并一直影响至今。

其三,开拓性和开放性。相较内陆地区,南通沿海地区的人民谋生主要靠海上捕捞和煮盐,出门靠海上交通。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成人们不安于贫穷和落后,具有“走出去”的开拓意识。代表人物即为近代实业家张謇。清末,中国内忧外患,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在南通建立了各类与民生相关的工厂,并配套建设了码头、发电厂、公路。同时,为了培养科学等方面的人才,他又积极兴建师范学校,培养师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是他所创办的。据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实业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而这些无一不体现南通海洋文化开拓性的内涵。

其四,独具特色的审美性。南通沿海人民不仅善于利用海洋资源,敢于进取创新,在造船、航海和渔业捕捞等物质性海洋文化创造中都具有较高水平,而且形成了独具审美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海安花鼓”、“吕四渔民号子”等都是南通渔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鱼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渔民祭祀活动是以祭祀为目的,通过民间文艺表演的方式传达渔民的精神寄托,比如在南通如东地区流传着祭神舞——“跳马夫”、“烧马夫香”。这些活动承载着南通渔民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不仅有利于活跃渔村文化生活,繁荣海洋文化,而且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南通海洋文化内涵的4个层面,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共同呈现出南通海洋文化积极进取的整体特点。但是,纵观南通海洋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基本基调和特征仍是“以海为田”,“兴渔盐之利”,即靠海吃海,着重强调海洋本身的农业价值,带有强烈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以渔业生产为例。南通的渔业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需要,之后有所剩余才用来交换,而且交换对象多限于不从事渔业生产的本地区人民,因此可以说,和农耕生产一样,渔业也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种农业文化。这与西方航海民族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目的有所不同,因而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相对薄弱。此外,南通海洋文化在形式层面,表现出实用性高于审美性。以造船为例。南通是长江流域建造船舶较早的地区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之后几千年来,南通渔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造船技术,但却表现出实用性大大超过其艺术性的特点,取材和做工比较粗鄙。相较中国其他地区的造船就略输一筹。比如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浙江的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当时高丽人对于浙江明州(今宁波地区)所建造船只的豪华精美赞叹不已。

总之,南通海洋文化显示了南通沿海人民的海洋文化创造个性,具有浓郁的南通地域特色,它已深深融入南通文化精神之中,成为影响南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借鉴

纵观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成为引领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保护历史遗存,包括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首先,注重对南通现存的城市风貌、人文景点、历史遗存、名人故居等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比如包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轻工业基地如大生纱厂等,还有唐闸、天生港、狼山等“近代第一城”的历史文化风貌,让人一进南通就能感受到近代海洋文化和城市风情。其次,一直以来,南通市就利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力量来保护非物质遗产。比如兴办了一批博物馆来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人民群众中间奠定了较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发挥市、县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性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又如通过创建剧团、政府专款专项支持来保护、传承和研究海门山歌等海洋文化遗产,如今海门山歌等已经成为南通市重要海洋文化品牌,并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海洋经济增产点。

第二,重视开发新的海洋产业资源。黄海是南通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南通就有着种类多样的海洋自然景观,而同时南通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也深深烙上了大海的印记,其饮食文化、风俗信仰也都显现出浓郁的地方海洋风情。在大力依托狼山等自然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南通市又重视对新的海洋产业资源的开发。比如对海门蛎蚜山的开发。结合保护和开发的需要,2006年蛎蚜山申请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并获批准,次年,就在当地举办了海门蛎蚜山旅游节暨经济发展洽谈会,涉及电动工具制造、海产品加工、船用器具、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18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逾3亿元。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无疑得益于新资源的开发。

第三,重视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南通老百姓来说,南通有“四大怪”,即“狼山没有狼,观音山没有山,长桥不长,南通南不通”。旅游条件相对落后,一直制约着南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南通市政府从20世纪90年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1991年,市政府进行规划研究苏通大桥的建设项目,至2003年6月开工,历时12年。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随着苏通大桥的顺利建成并通车,南通解决了“南通南不通”的状况,实现了南通与上海、苏南在空间上的对接,加快了南通接轨上海的步伐,成为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中的重要一员。南通旅游的客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客源市场不仅来自于上海,还拓展到苏南、浙江乃至安徽等地,境外游客也明显上升。

由于上述因素的支持,目前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南通还不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强市。首先,在目前南通已有的海洋文化产业中,海洋旅游产业是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是南通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南通海洋文化得以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展现,并带来海洋经济的增长。但海洋旅游产品项目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多集中于品海鲜、抓河虾、看龙舞等活动中,旅游项目偏少,并缺乏连续性的开发。同时跨地区的联合意识也相对薄弱。而近些年来,南通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江海旅游节,大大地提升了南通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但仍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在全国影响力不大的不足。旅游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推销经济,不大力投入宣传就不会有丰厚的客源回报。其次,相较于其他省市,在南通的海洋文化产业格局中各门类所占比重不均匀。其他门类的海洋文化产业,诸如海洋文艺产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等。

总之,南通海洋文化产业虽然是一个新兴产业,但由于政府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南通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将为后续南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南通人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发扬南通海洋文化中的精髓——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必将结出丰硕成果,迎来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