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征高丽人财尽失散的故事

征高丽人财尽失散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征高丽人财尽失散隋炀帝时期,边疆各国纷纷前来朝贡,隋炀帝本人也过足了天子的瘾,在征服和扩张的路上一直走得都挺顺。但在隋朝的东北部,有一个叫高句丽的国家却成为隋炀帝征服路上的绊脚石。隋炀帝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现实面前,隋炀帝战胜高丽的梦想最终破灭,与之一起破灭的还有财资散尽、官逼民反、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之后,高元又恢复了每年派遣使臣前往大隋朝贡的惯例。

高丽人财尽失散

隋炀帝时期,边疆各国纷纷前来朝贡,隋炀帝本人也过足了天子的瘾,在征服和扩张的路上一直走得都挺顺。但在隋朝的东北部,有一个叫高句丽的国家却成为隋炀帝征服路上的绊脚石。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处于朝鲜三国时期的晚期,高丽在三个国家中最为强大,和隋朝接壤,也处于扩张阶段。这一绊,使得隋炀帝愤愤不已,他就像一个没有受过挫折的小孩,执拗却无力,刚一缓过劲来就又走了回头路,一而再,再而三,不但没能打倒对手,获得成功,反倒使自己元气大伤。

隋炀帝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现实面前,隋炀帝战胜高丽的梦想最终破灭,与之一起破灭的还有财资散尽、官逼民反、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

征讨的起因

高句丽建国于西汉时期,本是朝鲜半岛的民族政权,当中国正处在魏晋的乱世时,高句丽开始向大陆方向扩张,先是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区域,之后建都平壤,占领了朝鲜半岛最富庶的汉江流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打起了我国东北地区主意,占领了辽东。

当时,高句丽正处于朝鲜三国鼎立阶段,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由外到内依次为新罗、百济、高句丽。高句丽作为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和其他两国一样,向中国政权遣使纳贡。北周武帝时期,国家正处于分裂阶段,北朝最强大的北周政权封当时的高句丽国王高汤为辽东王。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之后,高汤就派使者入朝,隋文帝改封高汤为高丽王,自此以后,高句丽每年都会派出使者按例向隋朝纳贡。也就是说高句丽算是隋朝的属国,在隋朝初年还能和平共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后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就算兵败也仍不罢休呢,这还得从隋朝灭陈说起。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大业,中国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再次统一。但是这事传到高句丽时,却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高汤可能是对中国历史不了解,或者是错误判断了隋朝的扩张形势,在震惊之余,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万一大隋入侵我高句丽,那么我将变成第二个陈国啊,于是高汤下令大范围征兵、练兵,并在全国范围内储备粮食,为抵御隋朝的进攻做准备。

隋朝或者说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政权对边疆小国的态度,一贯是和平共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算是发生大规模战事,最后要求的还是和平,并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而且隋朝当时正忙着国内建设,无暇东顾,如果不是高句丽的这些举动,隋文帝根本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但随着高句丽国内备战标准日益提升,连派遣使者入隋朝贡的次数也变得少之又少,隋文帝愤怒了,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当隋朝的国内建设日渐繁荣,国力日渐强大之后,朝野上下出现了一片讨伐辽东的声音,隋文帝开始有能力也有时间对高丽做些什么了。但是开启一场战争消耗巨大,国内繁荣的景象来之不易,隋文帝也不愿轻易伐辽。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决定下一封诏书,用言语敲打一下高句丽王高汤,他先是威胁高汤:“高句丽虽在边疆,但也是我大隋的属国,你要是再不按例向我朝贡,我就废黜你的王位,另立贤明之人。”接着又用灭陈之事吓唬高汤:“陈叔宝自以为有长江之险,最终还不是被我一月之内就消灭殆尽。如果我想灭高句丽,应该费不了多少时间,顶多派个将军几天之内就能完成。希望你改过自新好自为之吧。”

高汤看到这封诏书后,连吓带病,竟然一命呜呼。他的儿子高元成为高句丽的新任领导者,隋文帝一看这仗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了,于是又使出了安抚的政策,马上派遣使者任命高元袭了辽东郡公的爵位。此时的高元刚刚继位,也不愿发起战争,于是抛弃前嫌,欣然接受,并上表谢恩。为表示臣服之心,高元还请求隋文帝封王,于是隋文帝又册封高元为高丽王。

但是高元这人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刚过了一年,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元率兵联合靺鞨归附的兵勇共计一万多人侵犯辽水以西,由于准备仓促,没能掀起多大波澜,就迅速被营州总管韦冲率部击退。

隋文帝接到韦冲的上报之后大怒,虽然大隋这么多年对边疆一贯采取避免战争、能抚则抚的政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敢应战,于是下令第五子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三十万讨伐高句丽。但是这次出征由于太过仓促,非常不顺。先说陆军,杨谅率兵刚出临渝关(今河北抚宁),就出现了粮草供给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粮草运力更加跟不上,兵士粮食匮乏,士气低迷。连日的潮湿阴冷还使军中流行起了瘟疫,染病身亡者上千。等到了辽水时,早已人困马乏,基本没有作战能力了。再说水军方面,原本计划的是从东莱(今山东龙口)出海直接进攻高元的老巢,但是隋军不善水性,当时海上突起大浪,水军或被风浪拍死,或掉下水溺死,能存活者十之一二。还没交战,隋朝水陆两军都遭遇重创,隋文帝不得已,只好下令撤退。

不过高元这个人属于见风使舵、能屈能伸之人,见隋军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隋文帝当年给他爹的诏书不是说着玩的,隋朝真出兵了,他内心非常惶恐,当即上表,诚恳地谢罪,把自己贬低成“辽东粪土臣元”,请求隋文帝的原谅。

隋文帝见出兵无果而终,人家这会儿态度又好,一直认错道歉,等于是给自己找回了颜面,于是下令撤兵,和高句丽之间又恢复了之前的良好关系。之后,高元又恢复了每年派遣使臣前往大隋朝贡的惯例。

但是在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时遇到一件事,彻底打破了双方来之不易的短暂的和平局面。

那年杨广北上突厥,是到那里显摆显摆,顺便安抚一下启民可汗,巩固和突厥之间的关系,但是恰巧高句丽也派使者去了启民可汗的大营。启民可汗当时正想着如何能再次进入长城以南定居的事,需要隋炀帝的支持,当下不敢隐瞒,就带着高句丽使者见了隋炀帝。

隋炀帝本人心里颇为不满,突厥和高句丽都是我大隋的属国,你们之间私下联系,肯定没什么好事。当然这也不怪隋炀帝心眼小,高元派人去找启民可汗,不会是随便闲聊送礼,肯定是想联合起来,干个什么事的。

如果说隋炀帝也就是想想而已,他旁边却有个煽风点火的人,促使了大隋和高句丽关系的急转直下,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就是向隋炀帝进献《西域图记》的裴矩。

裴矩引经据典,向隋炀帝谏言:“高句丽本来就是周代箕子的封地,汉朝曾在那里分设了三个郡,统一归中央政府管理,直到晋朝,那里才被高句丽占领,成为外国。先帝在世时,早就不满高句丽的做法,还派杨谅出兵,但是杨谅无能,未战而归,征战高句丽的事情就这样搁置了起来。现在英明神武的您继承大统,普天之下,莫敢不从,可是高句丽在这还私下动作不断,根本不是诚心纳贡。现在连强大的启民可汗都率部归附于我大隋,高句丽这等小国,还敢怎样。我们还能容忍它占着本属于我大隋的土地吗?我们应该让高句丽的使者回去,告诉高元,火速前来朝见大隋的天子,解释私通突厥的事。如果不来,大隋将出兵讨伐。”

这一番话极具煽动性,把隋炀帝说得蠢蠢欲动,于是对高句丽的使者说:“你回去对高元讲,高句丽距启民可汗大营不远,让他亲自来朝见我,如果不来,我将亲率启民可汗部及我大隋的兵马攻打辽东城。”

高元知道后,既不敢违抗隋炀帝的命令,又怕隋炀帝一怒之下把他杀死,既不想卑微地做一个外国番邦的属臣,又怕打起仗来自己寡不敌众。他思前想后,决定以静制动,就当没听见这话。

这边隋炀帝在启民可汗大营等了一些天,发现高元一点前来朝拜的动静都没有,自己的命令如泥牛入海无消息,觉得十分没面子,怒火中烧,决定采取裴矩的建议,出兵讨伐高句丽。

出兵高句丽的起因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高元扩张的野心和隋炀帝征服的雄心碰在了一起,他们之间必有一战。

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之间经历的三次大战,双方均有损失,隋炀帝损失更大,最终丢掉了整个隋朝。

一征高句丽

隋炀帝并没有贸然讨伐高句丽,而是做了3年的准备工作。当初杨谅征辽,队伍里集中了隋朝的精英团队,文臣武将那么多,却连一仗都没开打,就灰溜溜地回来了,原因就是粮草不足,运力跟不上。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钱粮,隋炀帝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征发了河北地区的一百多万百姓开凿永济渠。永济渠南起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和通济渠相连接,这样一来,大部分军需都能直接从较为富庶的江南直接运到辽东战场。

打仗得有人,但是接连开凿运河,使得民役困乏,大家都不愿意征召当兵。隋炀帝下令,在黄河以北地区设置军府,把该地方的所有男丁都纳入军府,是为征辽的兵源。这个命令够霸道,只要是男丁,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一个算一个,都得预备着上前线

有了粮有了人,隋炀帝下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要造战车五万辆,又征民夫在东莱的大海入口处建造战船三百艘。时间紧、任务重,民工日夜不停地赶制,造车的还好,造船的民夫常常浸泡在水中,染上疫情,病死者数千人。

隋炀帝北巡、西征时,排场大、人数多、耗时长,军队养的战马死伤颇多。没有战马怎么能打仗,隋炀帝下令让有钱人买马,算作赋役,这样战马的总数达到了十万之多。

从人到马,从粮到车,隋炀帝为了讨伐高句丽做的准备工作,不可谓不周密。隋文帝时期,大臣们都同意讨伐高句丽,隋炀帝时期,朝堂上的声音又是如何呢?大臣们普遍的意见是缓缓再打吧。讨伐高句丽是个好事,但是现在并不是时候。连年征战,兵役已是繁重,开凿运河,劳役早已透支,竭泽而渔,百姓疲惫不堪,现在再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对于隋朝内部的稳定发展不利。无奈隋炀帝大意已决。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直接从享乐前线江都走运河前往战争前线涿郡,并同时发布伐辽诏书。

隋炀帝不仅自己亲临前线,到达了建在涿郡的临朔宫还下令,天下兵马,无论远近,要全部在涿郡会集。一时间,通往涿郡的官道和运河之上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兵勇、民夫,昼夜不绝。他们或要开赴前线,或要运送粮草器械,在性命和劳苦之间,他们被逼无奈。但是此时的天下,已经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所谓官逼民反,邹平人王薄、清河人窦建德,首先举起了反隋大旗,响应者众多。

到第二年春天,隋炀帝最终集结了共计一百多万人马,号称两百万,其实随军的民夫也不止两百万人,在隋炀帝的亲自指挥下,从涿郡分道向高句丽出发。两百万人,首尾相隔九百六十里,当先头部队已经到达辽水时,还有军队刚刚从涿郡出发。这样的出师规模,从古至今,还无人可比。

隋炀帝首先要拿下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但是怎样渡过辽水成了难题。当大队人马集结在辽水西岸准备渡河时,高句丽部自然要进行阻拦。这本来也是意料中的事,隋炀帝当即命令工部尚书宇文恺在岸上建造浮桥,造好之后,从西岸推到东岸,大队人马从桥上前进。不过测算有误,浮桥竟然短了一丈多,先头的兵士走到桥头,发现无路可走,而前方,高句丽部严阵以待,随时可以交战。前方无路,后退亦无路,隋兵只好跳入辽水之中前行。高句丽部居高临下,射杀隋兵无数。隋军中的几员武将先后战死,后方的隋炀帝才知强攻不行,于是下令让大队人马撤退,将浮桥也撤回了西岸。

隋炀帝首战遭挫,十分不快,下令少府监何稠继续造桥。几日后,浮桥接好,隋军得以顺利渡过辽水。辽水东岸的高句丽部寡不敌众,死亡一万多人,退回辽东城内,隋军数十万人马把辽东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之后,隋军发起多次进攻,辽东城守军疲惫不堪,本来可以一举拿下,但是因为隋炀帝的决策失误,使隋军丧失了绝佳的机会。隋炀帝打心眼里就没想和高句丽发生大规模交战,他一直想着拿这两百万人吓唬吓唬这些番邦小民,高句丽部自然会投降。所以他下令,打仗要以招抚为主,如果出击,必须向他禀报。

打了几次之后,辽东城的高句丽守军也摸出了其中门道,打得快守不住了,就表示愿意投降,隋军这面因为之前的命令,所以不敢乘胜进攻,而是派人向后方的隋炀帝报告。当时通讯条件不如现在,等隋炀帝知道了,高句丽守军又完善了守备,不准备投降了,开始了新一轮的抵抗。如此三番,把隋军这边气得半死,可是隋炀帝仍旧坚持。关键是他不觉得自己太傻,反倒觉得是前方的将士不肯用力,于是亲自来到辽东城下督战。他对众将士说:“之前做战略部署的时候,你们谁都不愿意让我来,说高句丽是小国,肯定能一举拿下。现在你们把仗打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当初就是害怕我亲眼见到你们的失败?现在我亲临前线,就是要看看你们的所作所为,到底是怎么打仗的?我南北征战多年,头一次见到你们这样贪生怕死,不肯尽力的军人。我现在就告诉你们,除非获胜,否则你们不是在前方作战而死,就是被我杀死。”

众将士心里憋气,但是又无法劝说隋炀帝改变政策,辽东城仍是久攻不下。

在隋军攻打辽东城时,大将来护儿率水军从东莱出发,刚登上朝鲜半岛,就打了个大胜仗,在距离高句丽都城平壤六十里的地方大败高句丽部。来护儿当即决定乘胜进攻平壤,于是挑选精兵四万人,行军至平壤城下。副将周法尚建议,隋军刚刚登岸,人地生疏,仓促之间,不宜首先发起进攻,陆军到达后,两军会合,同时发起进攻,胜算更大。但是来护儿不听,下令对平壤城发起进攻。

高句丽在城内寺院设好埋伏后,派兵出城与来护儿部交战,随后假装战败,将隋军引入平壤城内。来护儿不知有诈,放任将士进入城内。一进城,隋兵开始了大肆劫掠,毫无阵列可言,高句丽的伏兵突然出击,隋军还没缓过神来,就被对方射杀,来护儿部大败,率余众冲出城外。高句丽部乘胜追至隋军停船的地方,不料副将周法尚正严阵以待,将高句丽部击退。

这一仗来护儿部损失惨重,四万精兵只有千人生还,其他人都命丧平壤城内。来护儿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发起进攻,只好退回海边,等待陆军的支援。

这边,辽东城久攻不下,隋炀帝万分恼怒,下令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九路大军绕开辽东,进趋平壤,大军到时汇集于鸭绿江西岸,统一进攻平壤城。为吸取之前杨谅失败的教训,宇文述部出发时,每名士兵配发超过百日的粮食。这样,加上武器、衣被、宿营野炊用具等,每人行军时的负重都在三石以上。三石等于现在的180公斤,我们可以想象,这就相当于每个士兵还扛着两个壮实的男人,而且还在行军,正常人很难承受,于是打起了扔粮减负的主意。刚开始行军不久,宇文述就发现士兵中有人扔粮食,于是下令:“再发现有谁扔粮食,杀无赦。”但是强权是压制不了人们的正常需求的,这些士兵虽然不敢将粮食公开丢弃,但是都在晚上偷偷地扔掉或者就地掩埋,军中将领根本发现不了。

等到了鸭绿江时,士兵带的粮食,吃的吃,扔的扔,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了。没有粮食,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众将领想班师退回辽西,但是没有隋炀帝的命令,死了也不敢走回头路。

宇文述部正在犹豫之时,高丽王高元派大臣乙支文德向隋军投降,当然是诈降。乙支文德是高元的亲信,也是高句丽国内的重量级人物。宇文述、于仲文在出征前,隋炀帝曾有过密旨,说务必擒获高元和乙支文德,只要这两个人不在了,高句丽以后就再也翻不出什么大乱子了。这会儿乙支文德自己送上门来,于仲文很高兴,就要扣押他。当时有个叫刘士龙的文官却认为,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会儿如果扣押乙支文德的话,高句丽将不会投降。于仲文摇摆不定,还是放了乙支文德返回平壤。刚刚放走,于仲文就后悔了,马上派武官去追,乙支文德已经坐上了东渡鸭绿江的船。于仲文手下的武官说我们大将请你回去,还有重要的事情商议,乙支文德刚刚逃脱狼窝,怎么可能轻易回去,于是置之不理,继续过河。于仲文见智取无望,只好强追,派骑兵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这边且战且行,骑兵人少,不敢深入,追了一会儿就退回鸭绿江西岸了。乙支文德还做了一首诗送给于仲文留作纪念:

神策究天文,妙算究地理。

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九路大军聚集之后,开始进攻平壤。但是此时大军人困马乏,粮食消耗殆尽,士兵又冻又饿,平壤城池坚固,未能攻下。之后高句丽部更是一路追击,隋军则一路溃退。九路大军渡过辽水出征时是三十万五千人,及至退回辽东城时,只剩下两千七百人了,大军的辎重器械也丢失殆尽。

一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隋炀帝颜面尽失,一怒之下,将亲信宇文述等大将关押起来,被迫率军班师回朝。

征服不了的高句丽

隋炀帝返回东都洛阳之后,开始了对一征高句丽失败的清算。他非但没有反省失败的深层原因,也没有找出自己的失误,反倒把过失全推给了臣子。于是,将放走乙支文德的文官刘士龙斩首示众。九路大军的将领纷纷自危,保命要紧,于是联合起来将兵败的责任推给了于仲文,把其他将领都释放了,唯独关押着于仲文。于仲文在狱中羞愧难当,又觉得自己命将不保,还没等隋炀帝下令,自己先病死了。

一征高句丽的失败让隋炀帝羞愤不已,他觉得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充分准备,自己必能打败高句丽,于是马上开始着手为二征高句丽做准备。

隋炀帝先是下令,将黎阳仓、洛阳仓、洛口仓、太原仓等北方四大粮仓的粮食运往望海顿(今辽宁锦县)。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招兵,并重新起复宇文述,在诏书中,他是这样为自己找台阶下的:“宇文述失败,是因为断绝兵粮所致。但这只能怪运粮的军吏,并非是宇文述之错,宇文述在狱中悔过态度很好,现在可以恢复他的官爵了。”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辽东,开始了二征高句丽的行程。

此次东征高句丽,兵分四路:海路仍以来护儿为主帅,从东莱出发,直击平壤;宇文述、杨义臣部从陆路渡过鸭绿江,进攻平壤;王仁恭进攻新城(今辽宁抚顺);隋炀帝亲自指挥,进攻辽东城。

这次,隋炀帝终于接受上次失败的教训,不再心存侥幸,允许这些将领在外便宜行事,不用事事请示。

隋军对辽东城作战异常艰苦。隋(www.guayunfan.com)炀帝下令士兵必须施展各种手段,运用飞楼、云梯、冲梯竿、地道等方法,从四面发动进攻,昼夜不停。但是辽东城易守难攻,高句丽守将也十分勇猛,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奋勇坚守,双方激战二十多日,均损失惨重。

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不下,又想出了新招。他下令制造布袋百余万口,里面装土,堆积为鱼梁大道,宽三十步,高及城墙,使士兵沿大道攻城,又制造八轮楼车,高于城墙,置于鱼梁道两侧,以便向城内放箭。高句丽无计可施,四面受敌,守无可守。

就在隋炀帝即将攻下辽东城时,从后方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造反、进逼东都洛阳的消息。

杨玄感是大臣杨素之子,此次征辽,他被委以重任。在黎阳督运粮草,怎么会起兵反隋呢?

话说杨素当初帮着隋炀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有拥立之功,隋炀帝对他也赏赐有加,委以重任。如此一来,当时的杨素权倾天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隋炀帝也渐渐把他视为自己身边的一大威胁。杨素也觉得自己知道太多事情,被隋炀帝视为心腹大患,所以在自己得了重病之后,拒绝吃药,最终病死。杨素死后,隋炀帝让他的长子杨玄感袭了爵位,并依旧重用,但是仍旧非常忌惮杨家的势力,始终提防。杨玄感不想像父亲一样,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又见隋炀帝无道,觉得是时候取而代之,自立为王了。他在黎阳督运粮草期间,见连年征战,天下百姓苦于兵役、徭役,人心思乱,遂借机起兵。

后院起火,隋炀帝大惊。他马上把宰相苏威叫到自己面前,问:“杨玄感这小子十分聪明,这下可如何是好?他父亲门生故吏遍天下,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隋炀帝越想越忧虑,等不及苏威拿出个方案,他已经决定撤兵,召集前方众将士,赶回去镇压杨玄感叛乱。

由于事出紧急,隋军所备的军资器械、攻城用具堆积如山,就连营垒帐篷也原封不动,全部丢弃。隋军这边,大多不知原因,人心惶惶,撤退时各军秩序全无,士兵毫无阵列,松散行军。

高句丽部眼见这辽东城将要被攻下,却突然发现隋军撤退了,百思不得其解,更不敢出城一探。到了第二天中午,辽东城守将派出人员,一探虚实,回报说,隋军确实撤退。众将士仍旧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贸然出击。又过了两天,发现隋军越走越远,根本没有诱敌深入的意思,这才派出数千人马一路追击而来。

但隋军人多,高句丽部不敢跟得太紧,追追停停,经常保持八九十里的距离。快到辽水的时候,高句丽已经确认隋炀帝的御营及隋军主力已渡至辽西,撤退是真事,不是使诈。这下还留在辽东没有渡河的人马就遭殃了,高句丽部从三面进攻,突袭隋军的后部,在辽东被杀被俘者有数千人之多。至此,二征高句丽又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眼见这二征高句丽胜利在望,却不得不撤回去打扫后院,心里十分憋屈。他恨死了杨玄感,对他的造反队伍进行了血腥镇压。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咽不下这口气,想发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于是召文武百官前来商议。

但是,此时的全国形势已经不像一征高句丽时尚能稳定了。这时候,杨玄感造反刚刚平定,反隋的农民起义也已遍及全国,隋朝政权开始动摇,自顾不暇,怎么能再次出兵呢。

但是这么多年,文武百官早已见识过和隋炀帝意见相左的下场,于是商议了好几天,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隋炀帝。

隋炀帝就算是一怒之下有了这个打算,但他毕竟有着多年的征战经验,有着不弱的治国能力,本想听听百官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结果这些官员一个个什么都不说,自己也没什么台阶可下了。于是隋炀帝下令,征召天下兵马,开始三征高句丽。

但是有了一征、二征的前车之鉴,士兵们不愿再去辽东送死,一路上逃亡的士兵不计其数,人马也越走越少。隋炀帝知道这事之后,在涿郡的临渝宫祭祀黄帝,斩杀了几百逃兵,以期震慑其他士兵。岂料这些士兵反而觉得怎么都是个死,还不如拼着命逃出去,更有活路呢,于是士兵逃亡之数不降反升。

七月十七日,隋炀帝率领自己的亲卫到达怀远镇,而各路大军却未能如期而至。他们要么因为士兵逃亡殆尽,组不成队伍,要么被起义军攻打,投靠了义军,总之,隋炀帝想要的百万大军是来不了了。

唯一让隋炀帝欣慰的是来护儿的水军。来护儿率军从海路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与高句丽部大战,取得了胜利,之后,整顿大军,准备进攻平壤。

高句丽这边已经被隋炀帝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就凭隋炀帝这劲头,平壤城总有一天会被他拿下,还不如自己投降。七月二十八日,高元遣使请降。为了表示诚意,还将和杨玄感一同造反兵败而叛逃到平壤的斛斯政押至辽东城下,送回隋方。

有了这么大一个台阶,隋炀帝总算觉得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告知来护儿,高句丽已经投降,让他停止进攻。

来护儿之前已有两次失败,眼看这次胜利在望,不想撤兵,于是召集诸将,想鼓动他们和自己一起继续进攻:“我大隋人马,三征高句丽,竟然没能取得胜利。这次撤兵,肯定不可能再来征讨了,这样劳而无功,作为军人,我感到羞愧难当。现在的高句丽,早已困弊不堪,我军如果能继续进攻,定能大获全胜。你们谁想和我一同进兵平壤,抓获高元,取得这不世之功?”长史崔君肃却坚决阻止来护儿私自进攻。来护儿为自己辩解道:“高句丽已经支持不住了,我亲率精兵就可将其击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旦我抓获了高元,皇上是不会怪罪我的。”崔君肃见说服来护儿不成,转而对众将领说:“你们若抗拒诏书,跟随元帅进兵,我一定上奏天子,你们纵使有功,却也会获罪。”

来护儿手下的将领本来就没有征战的心思了,一听到这番话,都劝来护儿接受诏书。来护儿见无人支持,这才退兵。八月四日,隋炀帝自怀远镇班师回朝。三征高丽,就此结束。

隋炀帝回到东都洛阳之后,才想起自己征讨高句丽最开始的原因是要高元亲自入朝而不得,于是又下令征召高句丽国王高元入朝。高元通过隋朝的三次征讨,已经基本摸清了隋炀帝的实力,于是他在平壤城继续当着自己的国王,根本不理隋炀帝的征召。

隋炀帝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又下令征召全国兵马,要再伐高句丽。但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四征高句丽终未成行。

从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短短三年间,隋炀帝三伐高句丽,均无功而返。也就是这三年,隋文帝创下的府兵制和经济制度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隋朝彻底失去民心;也就是这三年,反隋的起义军势力已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