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夙沙氏煮海为盐

夙沙氏煮海为盐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盐宗”夙沙氏塑像煮海为盐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原始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氏。2011年,“夙沙氏煮海为盐传说”成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的历史,理当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崇敬。

在广阔的海盐生产地带,盐工们世代传承着一个习俗,就是每年春季,盐民从事盐业生产之前,先要祭祀盐宗,祈求保佑灶火兴旺、多产好盐。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载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而“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应是当之无愧的盐业“鼻祖”。

夙沙氏的故事

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可以找到关于夙沙氏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大都是只言片语。夙沙氏到底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还是一个神话传说?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诞生于什么年代,活动在哪个区域?似乎还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也只能从古籍文献中去搜寻夙沙氏的生活印记。

“宿”与“夙”古字通用,古籍中的“夙沙氏”也被写成“宿沙氏”“宿沙瞿子”等。人们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了这位盐业鼻祖的事迹。战国的《世本·作篇》中载有“宿沙作煮盐”,这也是至今能找到的关于夙沙氏的最早记录。到了东汉时期,夙沙氏在许慎笔下变成了“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唐代的《北堂书钞》引《鲁连子》云:“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到了明朝,《山堂肆考》中记载:“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这当中应有想象性描述。

《世本》书影

在这些简略的记述中,我们大致能勾勒出夙沙氏作为煮海为盐创始人的形象。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支持,实在无法准确地推断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方法;但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夙沙氏要经历怎样的艰辛才从海水中提取出了食盐。

夙沙氏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史籍中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汉末的宋衷在为《世本》作注时提到夙沙氏是齐灵公手下的卫士,这似乎表明夙沙氏只是一个人。但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却说:“夙沙氏,《英贤传》曰,炎帝时侯国。”这又说明夙沙氏并非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部落。多数观点认为,夙沙氏为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

夙沙氏究竟诞生在哪里,活跃区域又集中在什么地方?若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中国海盐业发展的源头。关于夙沙氏的地望,有山东寿光说、山东胶州说、山东城阳说、江苏盐城说等多种观点。专家学者爬梳各种历史文献,调查当地地理环境并结合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推断:山东半岛一带最有可能是夙沙氏煮海为盐之地。希望有新的资料出现,印证这一结论。

“盐宗”夙沙氏塑像

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原始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氏。有一天,夙沙氏在海边煮鱼。和往常一样,他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他将野猪打死扛回来后,发现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熬干了,底部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点细末放到嘴里一尝,又咸又鲜。后来,他又用烤熟的野猪肉蘸着这种细末来吃,感觉比以前更加美味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

2011年,“夙沙氏煮海为盐传说”成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煮盐泥塑

盐宗信仰

我国古代是一个崇拜神灵的社会,人们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神来保护各行各业,以求风调雨顺。盐宗信仰是支撑盐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精神动力。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先掌握煮盐技术的人,夙沙氏受到人们格外的敬仰,被后人推为“盐宗”。

历史上的扬州是一个因盐而兴的城市。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两淮盐商的资助下,一座盐宗庙在南河下康山旁修建起来。盐宗庙中供奉在中间的那位神灵,便是夙沙氏。

江苏盐城是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在盐城水街,有一座盐宗祠。盐宗祠内,凤沙氏被作为“产盐之宗”而被供奉。盐宗信仰满足了盐民和盐业经营者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的历史,理当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崇敬。

我们今天从古籍中只能读取夙沙氏的点滴事迹,已无法完全描绘出盐业鼻祖的生活场景;但是,他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盐城盐宗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