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后期以来的记忆

世纪后期以来的记忆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世纪70年代,对太湖平原府州县乡镇的记忆,曾根俊虎似乎较其他外来游客要详晰得多。按照曾根俊虎的路程,从青浦向西,经过了嘉善县境的北部地区,包括西塘和千家窑镇。最后,就到了游程的终点杭州城。兵燹之后,户口消耗了十之七八。太湖平原地区,是近世外国人来华极为频繁的地方。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且开放较早,曾长期吸引了各类人群的目光。

在19世纪70年代,对太湖平原府州县乡镇的记忆,曾根俊虎似乎较其他外来游客要详晰得多。由于他是从上海出发,对上海可能颇为熟悉,因此在他的游记中,对上海的城市景观没有过多的记载。正像内藤湖南说的:“上海的状况,因为日本人都很清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记录的事情。直到60年前,上海还很沮洳繁盛、芦苇丛生,现在已经是东方第一大码头。”他解释了上海迅速繁盛的一大原因是太平天国战乱的影响:“最初在道光末年为列强所迫而开港以来,十多年的时间里上海的发展极为缓慢。长发贼之乱的时候,江苏一省大半变成战场,惟独这里因为有外国人租界而免受兵祸之患。避难的人们,无论富豪还是流民,争先恐后聚集到这里,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大都市。所以到了今天,省会苏州的繁华几乎都转移到了上海。”[64]这已是现在学界的共识。但他所说“江南的好去处,没有能超过这里的”,当然是着眼于经济发展而言,并不确切。

从上海往西,有一个青浦县城,城墙高二丈许,下面三尺用石砌,其他皆为砖砌;墙上面按照中国固有的筑城法,呈凹凸之形,差不多每隔三尺有炮门。[65]曾根俊虎没有到过吴江县,而比他稍晚两年来的竹添进一郎,以诗人的笔调,说是“乱后荆榛锄未尽,荒城残日过吴江”[66],隐约地反映出吴江与其他地方一样,经历多年战乱后仍未恢复的荒凉感。

按照曾根俊虎的路程,从青浦向西,经过了嘉善县境的北部地区,包括西塘和千家窑镇。对前者,他描述稍多一些,不过仍是一些荒凉的记忆:“人家稀少,荒芜不堪,处处可见断桥残壁。”[67]然而,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发的地方政府文献中,西塘镇白天的集市贸易,让人感到又别具韵味:“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鸟识伪钱。参差渔网集,华屋竞烹鲜。”[68]很快,曾根俊虎就直抵嘉兴府城。这里城墙高有二丈余,城墙、城门与炮门的设置,都与上海县城相仿。[69]嘉兴城显然并不庞大,否则英国人利德尔也不会说是小镇了。他说:“这个古老的小镇一度很重要,但在太平天国运动时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内很多地方除了废墟一无所有。”[70]

此后,曾根俊虎沿着运河,向西经过斗门镇(即陡门)就到了石门县城。城墙从水面高起二丈多,下面三尺左右为土堤,中间三尺多为石造,最上面则为砖砌。[71]曾根俊虎比较道:这个城的建设与青浦城相伯仲,居民大约有五百许,没有繁华之色。[72]然后是走一般的水路,较运河稍为捷近,到了临平镇。他感叹道:从嘉兴到临平镇,“桑田之多,让人惊愕”[73]

最后,就到了游程的终点杭州城。城墙从水面起高三丈有余,水门中有铁门,极为古旧,当时看上去似乎已不能使用。[74]虽然上面包有铁皮,感觉不足以抵御枪弹。[75]在曾根俊虎眼中,杭州“城中之繁荣大概与上海一般”,没有炼铁厂,没有马车和人力车[76]然而,西湖之美令他惊叹:“此湖举世闻名,是清国五湖之一,水光山色自不待言……其春夏秋冬四季之变迁,光景也随之变化,可谓绝美绝奇,文人不能成章,画工不能挥毫。”[77]他的感受,与其他东游的外国人,几乎是一致的。英国人布莱克在他的游记中也说:大运河的尽头是杭州北门,这是杭州的主城门;城楼高耸于城墙之上,雕梁画栋、建筑精美。[78]他认为这是“在中国看到过的景色最美的城门”,不过城墙内仍有大片土地至今尚未用来建造民房。[79]美国人盖洛后来说,杭州城就像恺撒手下的高卢,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城市、督抚和人民;而城内运河纵横交错,著名的人工湖冲刷着濒湖中段约三分之一的西城墙;到处能够看到衙署和学校,但大部分湖滨地区均被八旗兵军营所占,旗营一直延伸到了城内半英里之处。[80]

从杭州回上海,曾根俊虎走的仍是一般的水路,而不是运河,否则曾他就看不到海宁、海盐和平湖了。在海宁州城,他照样详细记录这里的基本设施:城墙高一丈四尺余,炮门全部石垒,其上再以砖造,杂草繁茂,不见有一炮一枪;周长大约一里许。[81]跟青浦县城相比,这里破损的似乎要多得多,“更无值得一看的地方”[82]。在海盐县城,城墙高约一丈九尺,炮门砖砌,其下石垒。[83]他认为,城防建筑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与迄今为止所见过的诸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84]。最后是平湖县城,城墙高一丈六尺,下面一尺为石造,上面六尺为砖砌,处处可见破损或荒苔,没有大炮等设备;[85]城郭的周长有二里左右,城内三分之二的地方遭受过“长毛贼”的兵火,显得十分荒凉。[86]对比本土的资料,完全也可得到一致的认识。兵燹之后,户口消耗了十之七八。到民国时期,县城南北两门仍是一片瓦砾,荒凉之感令人有今昔之悲。[87]

上述类似的见闻,在其他外国人的“东游记”中亦可见到。内藤湖南总结比较道:“我经过的城市,房屋的构造,重厚高大以杭州为最,汉口次之。苏州和南京相似,稍微单薄一些。”总的来说,“江南的房子多用木材,不像北方的多用泥土。而穷人家的竹椽茅屋,也和我国的类似”[88]。所以,最重要的基层城市像府和县的所在地,一般都围有城墙;如果没有城墙,在职官员的办公地就会驻于附近的一个城市。[89]

表5-2 19世纪70年代太湖周边城乡聚落景观

续 表

注:千家窑镇,今称干窑,《别录》中未说地名,《漫游》中则称“窑村”。斗门,即陡门,原在明代为嘉兴府秀水县境的四大镇之一,明末清初战乱后,已较荒凉,居民稀少,参康熙《秀水县志》卷一《市镇》(康熙二十四年刻本),现已废为村落。
资料来源:《清国漫游志》《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北中国纪行后编》。

太湖平原地区,是近世外国人来华极为频繁的地方。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且开放较早,曾长期吸引了各类人群的目光。但是,根据曾根俊虎的描述,这里的景象,实在是差堪人愿,城镇一片破败、荒凉之景(详参表5-2)。而这时距同治三年(1864年)的“光复”(这一年一般作为太平天国的结束),已有十年,城乡地方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也可见太平天国战乱对江南地区带来灾难的深重。

【注释】

[1][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载氏著《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57—358页;[英]托马斯·霍奇森·利德尔:《帝国丽影》,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英]阿瑟·哈罗德·希思:《画里中国》,见《港督话神州》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2]详参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伊懋可(Mark Elvin):《市镇与水道:1840—1910年的上海县(Market Towns and Waterways:the County of Shanghaif rom 1480to 1910)》,载氏著Another History:Essays on China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Wild Peony PTY Ltd.,1996,pp.101-139。

[4]光绪《嘉兴府志》卷一《图说》,光绪五年刊本。

[5]同治《湖州府志》卷一《图》,同治十三年刊本。

[6]康熙《常州府志》卷一《图考》,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7]详参〔清〕盛林基:《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嘉庆二年),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309页。

[8]参[英]阿瑟·哈罗德·希思:《画里中国》,第215页;[比]高华士:《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9]民国《吴县志》附图,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10]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图说》,同治十一年刊本。

[11]嘉庆《松江府志》“图经”,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12]光绪《青浦县志》“图说”,光绪五年刊本。

[13]光绪《海盐县志》卷首《图》,光绪二年刊本。

[14]光绪《嘉定县志》卷首《县境水利旧图》,光绪六年重修、尊经阁藏版。

[15]同治《安吉县志》卷首《图》,同治十二年刊本。

[16]同治《长兴县志》卷一上《图》,同治十三年修、光绪十八年增补刊本。

[17]康熙《无锡县志》卷一《图》,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18]光绪《石门县志》“城市图”,光绪五年刊本。

[19]光绪《常照合志稿》卷首《图》,光绪三十年刊本。

[20]万灵:《常州的近代化道路——江南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个案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1]光绪《金山县志》“图”、卷七《建置志上》,光绪四年刊本。

[22]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嘉善县志》(送审稿),1993年4月,第24页,第一编,“建置区划”。

[23]冯贤亮:《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十六世纪倭乱在江南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第11—29页。

[24]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嘉善县志》(送审稿),1993年4月,第24页,第一编,“建置区划”。

[25]雍正《嘉善县志》卷二《区域志下·城池》,雍正十二年刊本。

[26][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75页。

[27]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地方志》第二十一章《嘉善县》,杭州正中书局民国二十五年刊本,页八十七。

[28]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载[美]施坚雅主编:《中国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29]李长傅编:《江苏省地志》,1936年版第280、293—295、297、301—302、308页。

[30]《清史稿》卷五十八《地理志五》、《清史稿》卷六十五《地理志十二》。

[31]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第10页。

[32]有关江南市镇及其经济的详细考察,可参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134页。

[34]卢学溥修,朱辛彝等纂:《乌青镇志》卷十四《乡村》,民国二十五年刻蓝印本。

[35]〔清〕董世宁纂:《乌青镇志》本卷一《疆域》,民国七年铅印本。

[36]周庆云纂:《南浔志》卷四《河渠》,民国十一年刻本。

[37]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上海: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版,第122页。

[38]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111页。

[39]寄云山人:《江南铁泪图》,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3页。

[40]〔清〕戴槃:《严陵记略》(不分卷),“定严属垦荒章程并招棚民开垦记”条,同治七年刻本。

[41]《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原杭、湖属客民滋事之由》。

[42]《申报》光绪六年四月六日。

[43]〔清〕戴槃:《浙西减漕纪略》,“杭嘉湖减漕总记”条,同治七年刻本。

[44]同治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左制军奏杭嘉湖三府减漕稿》,载〔清〕戴槃编:《浙西减漕奏稿》,同治七年刻本。

[45]光绪《孝丰县志》卷八《祥异志·灾歉》,光绪三年修、二十九补刊本。

[46]〔清〕秦湘业、陈钟英纂辑:《平浙纪略》卷十三,同治十二年浙江书局刻本。

[47]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第121页。

[48][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第44页。

[49][美]威廉·埃德加·盖洛:《中国十八省府》,第14页。

[50][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二卷,第45页。

[51][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6页。

[52]参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4—80页。

[53][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4、27—28页。

[54][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载氏著《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附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4页。“悟彻”应该就是作者在《清国漫游志》中所云的长老“吾哲”。

[55][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63—364页。

[56][日]冈千仞:《观光纪游》卷三《苏杭日记卷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29、31—34、63页。

[57][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56—57页。

[58][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85—386页。

[59][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36、38、41、55、66—67页。

[60]郑曦原等编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页。

[61]参冯贤亮:《坟茔义冢:明清江南的民众生活与环境保护》,《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84页。

[62]骆憬甫:《1886—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63][瑞]阿道夫·克莱尔:《时光追忆——19世纪一个瑞士商人眼中的江南旧影》,陈壮鹰译,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3页。

[64][日]内藤湖南:《燕山楚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页。内藤湖南(1866—1934年),1899年9—11月第一次来华,本书是该次旅华的游记、杂感和评论合集,1900年博文馆出版。

[65][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299页;《清国漫游志》,第349页。

[66][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2页:《廿七日过吴江》。竹添进一郎(1842—1917年),曾于1876年5—8月间游历汉中、蜀地和长江一带,本书是该时期的游记,初版于1879年。

[67][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50—351页。

[68]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二《区域志二·乡镇》,光绪十八年刊本。

[69][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01页;《清国漫游志》,第351页。

[70][英]托马斯·霍奇森·利德尔:《帝国丽影》,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作者利德尔(1860—1925年)是著名的英国画家,本书是他1907来华旅行后的图文结合的作品。

[71][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06页。

[72][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54页。

[73][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06页。

[74]同上书,第308页。

[75][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55页。

[76][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20页。

[77]同上书,第311页。

[78][英]托马斯·霍奇森·利德尔:《帝国丽影》,第67页。

[79][英]亨利·阿瑟·布莱克:《港督话神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布莱克(1840—1918年),曾于1898—1903年间任香港总督,中文名卜力。

[80][美]威廉·埃德加·盖洛:《中国十八省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作者1865年生,于1903年首度来华,1911年于伦敦出版本书。

[81][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25—326页。

[82][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80页。

[83][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27页。

[84][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83页。

[85][日]曾根俊虎:《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第333页。

[86][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第385页。

[87]民国《平湖县续志》卷十《外志·丛记》,民国十四年序刊本。

[88][日]内藤湖南:《燕山楚水》,第152—153页。

[89][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史式徽(1866—1937年),法籍耶稣会士、教会史教授,曾于1909年来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