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风昌盛中卫城

文风昌盛中卫城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风昌盛中卫城中卫素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享誉塞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断言:“长流水文化遗址”与宁夏境内发现最早的“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同属“河套文化”,甚至有些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中卫中学这座塞上名校,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她是中卫近代教育的鼻祖和丰碑,也是宁夏近代教育的先驱。
文风昌盛中卫城_话说宁夏

文风昌盛中卫城

中卫素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享誉塞上。

在3万多年前,中卫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断言:“长流水文化遗址”与宁夏境内发现最早的“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同属“河套文化”,甚至有些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这些属于“河套文化”范畴的“长流水文化遗址”,是我国远古文化发展序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可能是我国黄河上游地区古老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中卫岩画开启了中卫历史文化的源头。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中卫岩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图像奇特,手法简洁。一幅幅朴拙而美妙的艺术画卷与贺兰山岩画比肩而立,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宁夏这部史书上镂刻下的开篇序言!

另外,中卫地区还有大量的春秋秦汉墓葬,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数千年前的中卫,处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汇连接地带,是中国西北最早的戎、狄、羌等游牧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之一和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地区。正是众多民族在这里的交汇融合,才共同创造了这一地区的特色鲜明的史初文明。可以说:中卫,是华夏大地上最早吐露人类文明曙光的地区之一!

正是由于这些朴拙而灿烂的多元文化,涵养了这座历史古城绵厚丰沛的学风文脉。

中卫置郡很早,秦代属北地郡。由于中卫地处黄河中游,地势险固,所以在北方游牧部族屡屡侵扰边境的公元前215年,始皇帝便“使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并“开河千里,以河为境”。另外,又迁徙了大批囚犯到包括中卫在内的河套地区屯田戍边,由此而后,包括西汉的数百年间,中卫地区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兵塞修建和引流垦荒的农耕时代……

既是边关重镇,又是交通要道,加之农耕发达、物产丰富,所以舟来车往,人流如织,许多重臣名将、诗文大家也纷纷来此,留下了大量诗文歌赋,引领了当地文风。

最早见于中卫史志的诗文,是东汉与班固同朝为官的一位名叫傅毅兰台令史留下的铭诗:

择御卜右,采德用良。询纳耆老,于我是匡。

惟贤是师,惟道是式。箴缺旅贲,内顾是式。

匪望其度,匪愆其则。越戒敦教,礼以华国。

这虽是首无所物指的喻理勉志诗,但却是中卫诗艺苑圃中绽放的第一朵花。自此而始,中卫艺苑里就诗文盈出,第世流载。及至煌煌大唐,诗风昌靡。王维从长安一路走来为大漠黄河的神奇景观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句,现在在沙坡头旅游区的观景台上树立着王维吟哦挥毫的高大雕像。加之后来“边塞诗”的异军突起,骆宾王、高适、孟浩然等一批大师级的当朝名家,或以“乱党”身份避祸塞外,或以参军之职靖边平乱。他们一路走来,一路吟哦。“边塞诗”不是骆宾王的长项,但来到中卫,却诗风大变: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

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寒静胡笳彻,沙明楚连分。

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

……

高适常年跋涉塞外,此种情形颇不以为然,所以他以速写的笔触,写了首短章:

云静胡天牧马归,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棉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在此之后,宋代名臣范仲淹、张舜民,元朝重臣耶律楚材也纷纷跟进而来,他们上马杀敌,倚鞍吟诗。范仲淹胸有韬略,夏军畏之如虎,边境多年兵戈不兴,所以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将,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百姓的生计上:

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

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颂豳风。

正是这些大师们的濡染引领,自此而后,中卫诗文迭出,不绝于今……

打开中卫史志,除了短诗长赋之外,碑记、传略、策论、奏表移目可触,不可暇接,此中珠玑锦章,亦不在少数。

中卫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像是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让每一位性情中人和缪斯之神的门徒们,不能不心波荡漾、神痴情迷。翻开中卫县志,历朝历代,叙事抒情、咏物明志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美不胜收。真可谓是,景景入诗,物物见词。即使在今天,中卫依然是天南海北的文学艺术家们,吟和酬唱、泼墨挥毫、荧屏添彩的楼台……2003年,沙坡头被中国作协遴定为“文学创作基地”。

img99

中卫高庙

史志云:“中虽边邑,山川雄秀,人才之出,夙称于河西。”此话不假。据史载:中卫地区自古以来,学风浓厚。无论是家财万贯的官绅富豪,还是引车卖浆的街商摊贩,或是躬自耕凿的普通农家,他们都以孔孟为尊,诗书传家。他们或延请名师、自设教馆,或邀邻为伴、入读社学,或自备束修、随读私塾。学童们“惟春冬居馆,夏秋大半从父兄治田,皆耕读相兼云”。

那时的中卫城区,除了城里设有儒学、书院外,乡堡也“多立义学、社学”。在乾隆时期,城区仅有8万之众,而官办或官助民办的学堂,就达10多处之多。人烟密集的村镇社堡几乎皆有学堂。这些“学堂”,“置椽舍以为肄业之所,捐学田以作延师之资”。如此有教无类的理念,面广点多、管理完善的机制,何愁人才不出?史志载:自明清以来,取得乡贡以上学位并以此取仕的文武官员就达千余人之多,更别说生员秀才和吟诵修身之类的寻常读书人了……

翻开史志,以学取仕的中卫籍人氏,遍布大江南北、京师边塞。他们或任知县、知府、钦天监博士,或任游击、千总、参将提督,他们或勤政爱民、名垂一隅,或忠烈勇武、功盖八方,或博学怀技、进京侍帝……

数百年前的中卫,学风之盛、才俊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中卫,地杰人灵,英才辈出,古之亦然,今日尤盛!

在进入20世纪后的百年里,中卫学子仍以其量多、质高、绩显,称名塞上。

中卫中学这座塞上名校,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她是中卫近代教育的鼻祖和丰碑,也是宁夏近代教育的先驱。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岁月里,这所曾被冠名为“宁夏第二中学”的著名学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才英杰,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其中28000多人考取大中专院校,300多人获硕士学位,47人获博士学位,全国和全区知名作家、艺术家20多人……

正是由于她的引领和风标作用,使得中卫市成立前的原中卫县,久享“教育文化大县”之盛名而不衰。中卫在为自己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多的中卫学子们,在学业已成之后,便抱着“男儿志在四方”的云天豪情,落枝于五湖四海……中卫学子,以学界为最盛。他们舍却乡恋、躬身育人,以至于落户生根、魂安异乡。

从中卫这片土地上,先后走出了著名作家草沙、麦天枢、石舒清、南台、刘文惠、杨兆兴、莲子、梦也、张永生、刘建芳、孙燕蓉;著名笑星张保和;知名书画摄影家乔维新、黄若愚、张廷生(笔名然迪)、王峰、孟达、靳万农;知名专家学者苏景泉、俞灏东、周兴华、魏若华、张学智、麦天骥……

西陲边塞之地,文脉奔涌,且第世流承、光大至今,实乃天地作合、官倡民从、世代戮力所致。中卫曾享有“文化教育大县”之称,荣获过“全国扫盲先进县”“全国教育先进县”等称号。中卫市成立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青春又现、雄风再起。他们在致力于学校基础教育和倡导全民读书的同时,又开启了挖掘整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工程,并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塞上古城的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为“黄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儿杞乡”。不久的将来,这座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亮点的“西北最美丽的滨河城市”将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拓兆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