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发展趋势与优劣势分析

产业发展趋势与优劣势分析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将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从产业指导目录里剔除,并已经完成了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梯度转移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化学原料药生产带来的高成本和高污染。同在制药领域,生物制药行业却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呈现出高潮迭起的发展态势。目前,这一领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具有明显的抗周期性。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的投入力度,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仍表现出强劲增长行业之一。

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一)制药领域:原料药面临艰难转型,生物制药成为行业竞相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和人民对健康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诊疗方式逐渐被人民所摒弃,化学原料药市场日益萎缩也成为必然的趋势。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减缓,1—8月份药品类进出口总额14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是五年来药品出口首次出现零增长,化学原料药进出口负增长;原料药出口生产和出口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3%,供应出口额同比下降3.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上半年,化学药品重点追踪的65个原料药品出口下降0.7%,出口金额下降8%,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出口下滑最为严重,下降近50%;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成交量下降了43%。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市场萎缩和国际贸易壁垒加剧有关,另一方面与原料药传统的“双高”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的要求有关。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将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从产业指导目录里剔除,并已经完成了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梯度转移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化学原料药生产带来的高成本和高污染。2008年1月1日,我国全面执行《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明确将制药行业列入高污染行业,要求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标准看齐。随着这一日期的逐渐接近,我国制药行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据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协会预计,制药工业将为达到这一标准投入数百亿元的环保资金,特别是那些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每年都需要投入数千万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成本的高企无疑加快了行业的调整和转型。

同在制药领域,生物制药行业却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呈现出高潮迭起的发展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进入21世纪后,速度略有放缓,但仍超过15%,远高于医药全行业的5%—6%。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达到530亿美元,增长16.5%,占整个药品市场的10%;据权威机构预测,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元;2020年,全球生物药品将占到整个药品市场的20%。目前,已经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为3大类,即重组治疗蛋白质、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突出表现在克隆技术、用于治疗癌症的血管发生抑制因子技术、艾滋病疫苗、药物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治疗以及利用生物分子、细胞和遗传学过程生产药物和动植物变种的技术等方面;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疫苗、单克隆抗体、重组人体蛋白、基因治疗、细胞疗法和干扰素等领域。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关键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有关机构统计,美国、欧盟等主要生物制药强国批准上市的500余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排名前10种产品的销售额占整个生物制药市场的50%以上。

(二)医疗器械领域:医疗数字化、信息化、诊疗合一等是医疗器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领域之一,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2005—2008年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年均增速达到5.6%,2008年产值规模近1950亿美元,约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一半,其中,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到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六成,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

从市场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两大格局。一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新型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链,主要被美、日、德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产品主要有五大类: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全身ct扫描机、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诊断设备,数字x线设备);临床监护设备(主要包括心电图监护、生命参数监护、母婴,胎儿监护等设备);治疗设备(主要包括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检验与生化仪器(主要包括血液、尿、便等化验检验化生分析设备)和激光仪器(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如准分子激光眼屈光度校正装置、激光手术装置、激光美容设备)。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型医疗器械产业链。目前,该产业链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中国和印度,具体包括一次性的手术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等。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疗设备数字化。也就是,将医疗器械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新材料等有机结合,实现医疗自动化。主要包括嵌入式技术、无线技术、感应器、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RFID/条码、自动化测试等等。二是手术设备微创化。也就是,应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纳米技术、电子镜像和细长器械(如腹腔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胆道镜等)代替医生的眼睛和手指,追求最小的切口、最少的组织损伤、最轻的机体反应,完成对病人体内病变的观察、诊断及治疗。目前,这一领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目前,最先进的纳米机器人约有0.5—3微米的长度,并由数个范围自1-100纳米等不同直径的组件所构成,主要的成份是以纳米级的碳原子构成的钻石成份所组成。这些纳米机器人可以爬行、转圈甚至在人体内撷取影像并诊断出使用传统扫描技术未能诊断的疾病)。三是超声影像、恢复治疗和移植、整形美容等一些颇具潜力的技术。如心脏移植、皮肤移植、血管移植等辅助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等。

随着国际市场的高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而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我国医药机械产业的高端市场却长期为国外企业所占据,国产医疗器械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大多是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3家巨头的产品。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除了迈瑞等少数几家外,都因技术不足、稳定性欠佳而几乎无望涉足这个领域。在医疗器械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威尔科技、万东医疗和新华医疗作为我国医疗器械细分行业中常规产品生产商,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产品系列大都集聚在一次性设备等低端领域。

(三)药用包装材料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标准认证、环保安全已经成为药用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全球对药用包装的需求量将以每年4.3%的速度递增,考虑到价格上涨的因素,2007年将达到222亿美元。

从所用材质来看,与传统的金属和玻璃相比,塑料包装增长强劲。Freedonia集团的调查表明,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影响,塑料泡罩式包装增长速度最快,每年递增6.6%,到2007年已达到49亿美元;塑料瓶包装的需求量每年以4.1% 的速度递增,在2007年达到45亿美元。大输液药品是药用塑料包装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该领域采用的包装主要分为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三种,其中,塑料瓶包括PE瓶和PP瓶,塑料输液袋分为PVC软袋和非PVC软袋。与玻璃瓶相比,塑料包装除了轻便、不易碎之外,还具有中间污染小、实现封闭输液、可靠性高的特点,但由于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先进,因此普及程度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发达国家70%以上的大输液药品已采用复合软包装袋和塑料瓶进行包装,其中, BOPP瓶是大输液药品的主流包装形式,而我国200多家大输液药品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采用玻璃瓶包装,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适应国际大输液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我国塑料包装装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质量来看,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和标准认定已经成为药用包材使用的必须条件。目前,美国要求进口药品必须经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进行质量认证,包括药品质量认证和包材质量认证。按照FDA认证系统,包装材料属于三类药物档案,系统对药用包装材料的认定评估标准比药品原料更高,测试也比药品原料要求更多,足见美国对药用包材质量安全的重视。西欧各国政府虽然未对药用包材生产企业的净化要求做出强制性规定,但西欧各企业已把对药包材产品生产质量的全面控制作为自觉行动,对质量控制普遍依据欧洲药典的要求,采取批检而不是抽验的方式,对药包材产品实行过程管理和终端控制。此外,对有争议的产品,如聚氯乙烯(PVC)输液软袋,西欧企业结合药品使用情况,采取限制使用的方式,即在产品说明书或在产品的性能介绍中,明确给出PVC输液软袋在临床使用中不能加注何种药品的提示。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药用包材的质量控制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方面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技术、管理人员水平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国家对药用包材定量、定性的管理有待继续提高,企业对质量控制的投入明显不足,检验能力不完善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四)医药中间体领域: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产业链延伸已经成为全球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的三大特征

医药的合成依赖于高质量的医药中间体,新药受到专利保护,而与之配套的大部分中间体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业界普遍看好医药中间体的市场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世界医药中间体市场发展迅速,年销售额大约在500—1000亿美元,增长最快的是高活性成分、危险化学品和生物医药中间体,其中高活性成分市场增速达到19%。

从行业动态来看,世界医药中间体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由于中间体生产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发达国家制药公司越来越注重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而把中间体和原药合成过程加快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和印度不仅资源丰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而且具有同发达国家同样强大的石化化工体系和精细化工体系,因而成为发达国家进行中间体行业转移的理想场所。

从技术应用来看,中间体技术已经由传统的医药行业向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扩散。医药中间体属于精细化工产品,传统的生产技术主要以有机合成为主,但随着Grignard反应、光反应和手性反应等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中间体生产技术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间体的产品应用范围也日益广阔。例如,精细化学品中的液晶、电解液和浸蚀剂等都是半导体、LCD和电池等高技术装置所不可或缺的产品。

从产业链发展来看,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原料药生产延伸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制剂的销售利润率(税前)高达80%,而医药原料药的利润一般在10%左右,医药中间体的利润一般在5%左右,三者相差较大。因此,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医药中间体生产利润高于一般化工产品时,许多小型化工企业加入到了生产医药中间体的行列。而如今医药中间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又使不少企业开始向原料药生产转移。但由于医药中间体用途单一,研发产品难免受到制药企业需求的限制。

目前,我国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值在2200-2500亿元之间,约占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总产值的近20%,产量达450—500万吨。医药行业需要的中间体在350吨左右,100—150吨实现净出口。主要产品有抗菌素中间体、解热镇痛药中间体、维生素类中间体、抗寄生虫类药中间体、计划生育激素类中间体、心血管病药物中间体等十几大系列。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情况

(一)行业规模及结构

我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从结构来看,化学药品为4190亿元,中成药为1779亿元,分别占48%、20%,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0.65%和31.43%。从效益来看,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利润增幅虽呈逐季回落态势,但1—11月实现利润总额达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幅高居十二大工业产业的第二位。

(二)产品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和流通网络,成为世界主要医药生产国和原料药出口国之一。现有生物医药类企业6000多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76万吨,位居世界第二;生产化学药品制剂有60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一些重要品种如维生素C、青霉素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中药,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产品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60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60万吨。从产品构成来看,化学药品占据生物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中药次之,生物制药规模较小。

(三)空间分布

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集聚优势凸现,其医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均占全国2/3。(1)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医药产业最大的集聚区,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医药工业销售和利润累计占全国的1/4。长江三角洲地区有15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销售收入50强。江苏集聚了一批跨国医药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2)环渤海地区生物科技力量雄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发展潜力很大,医药工业销售和利润占全国1/3。北京医药科研基础和研发能力强,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价值链高端领域具有明显的实力;河北、山东、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基地,在化学制药领域很有特色;天津生物技术研发能力较强,国际化水平较高,在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一定的优势。(3)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在化学药物制剂、中药、生物制药及医疗仪器设备等领域名列全国前茅。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基础研究不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目前,国际上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一般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10%—15%,而国内企业平均投入不足2%。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相应的投资支持。因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风险高、收益不理想,近年来大幅减少投资,由全面投资转为重点投资。三是政府投入过于分散,缺乏适当的聚焦。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创新药物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分别为1:10:100,而我国现状则是大量的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对于中、后期的资助相当不足。虽然财政资助生物医药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但限于财政实力,对于产业的投资总量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限的投资仍存在“撒胡椒面儿”现象。四是产业链体系不够完善、成果转化效率低。由于关键技术的缺乏,在医药产业链中存在明显的断档。五是法制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三、淄博市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SWOT)

(一)优势分析

1.宏观环境好

一是市场前景广阔。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8200亿美元。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国家未来三年将新增8500亿元投资,预计将拉动普药市场需求增加1600—1700亿元。有关专家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这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山东省的医改方案也已出台,正在组织实施,初步预算未来三年将投入418亿元。二是政策环境优越。2009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并给出了一系列具体优惠政策;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三次会议,就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行业听取了专家意见。市场普遍于此,七大新兴产业的振兴规划有望明年年初出台,预计相关的优惠政策也将付诸实施,这必将给生物医药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山东省作为全国医药第一大省,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08年制定的《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医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目标,重点建设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把淄博建设现代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这都为淄博市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的过程日益加快,也为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统计,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

2.产业基础雄厚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淄博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规模和效益优势日益突显,特别是在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领域。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淄博市精细化工率已达46%,医药中间体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近百家,中间产品达上千种,这为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山东省首位、国内第3位(石家庄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产品就有安乃近、咖啡因、头孢氨苄、土霉素、美洛西林纳等10多种,并有10余个化学药品、5个医疗器械产品及药用玻璃产品的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一位。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完成204.9亿元、销售收入完成186.9亿元、利税完成23.1亿元、利润完成13.3亿元,占全省总规模的17.63%、12.67%、14.91%,均列全省第1位。

3.创新研发能力强

一是研发能力强。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有20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省的1/3(全省共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约占全省1/2(全省共9家)。新华制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三苯双脒已正式投产,瑞阳制药研发了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等60余种新药;新华医疗研制的血液辐照器,填补国内空白;山东药玻自行研制的高白料、轻量薄壁模制药用玻璃瓶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中保康研发的血浆病毒灭活和血浆单采滤膜分离器分别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863”计划。二是产学研结合紧密。近年来,淄博市医药企业先后与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与研发。新华制药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投资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企校合作的“新中新药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并与美国JC公司、中国药科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了格列美脲及其片剂等20多个新药产品。新华医药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齐都药业与山东大学药学院联合成立了东博药物研究中心,同时与沈阳药科大学等十几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4.平台支撑条件好

2005年,淄博市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后,继续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项目支撑,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高新区被省科技厅、财政厅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沂源县被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鲁泰环中、鼎立公司2家企业被分别命名为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或基地。日前,以高新区为核心区申报的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获得省发展改革委批准;围绕高新区、淄川区医药化工基地、沂源县经济开发区申报全省蓝色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的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随着这些基地相续列入省级产业发展规划,淄博市生物产业发展将再次迎来巨大的机遇。

5.发展环境优

淄博市历来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发展,早在七五、八五期间,就明确将医药产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更是对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努力形成以新药研发生产为特色,药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三大类别共同发展,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近年来,淄博市在认真落实国家、省相关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了对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先后在产品研发、产业化生产、建设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支持。今年,又出台了《淄博市医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明确了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思路。预计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续实施,淄博市生物医药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化。

(二)劣势分析

近年来,虽然淄博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而强的龙头企业仍然较少

目前,淄博市125家生物医药企业80%以上为中小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医药产业仅有3家,分别是瑞阳制药25.11亿元,山东药玻24.92亿元,新华制药23.20亿元(2009年1—10月份,瑞阳制药、山东药玻、新华制药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88亿元、25.78亿元、22.48亿元),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就龙头企业来看,与周边兄弟地市生物医药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济南齐鲁制药2008年位列全国百强制药企业第19位,产品主要以制剂、化学合成药、生物制药为主,今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0多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和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今年,齐鲁制药又投资8亿元,在临邑建立化学合成药物生产基地,预计三期工程2011年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届时齐鲁制药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威海威高作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也将达到40—50亿元,而淄博市新华医疗今年销售收入仅在10亿元左右。鲁南制药位列全国百强制药企业第34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而淄博市全市中药材产业产值也就2—3亿元左右。

2.符合国际行业发展趋势的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低

完整的化学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中间体资源虽然使淄博市具有生产原料药的特殊优势,但也造成了以附加值低的原料药、大输液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传统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在制药领域,目前淄博市原料药及制剂的比重为45.7%,其中制剂为10%左右,其他均为化学原料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淄博市化学原料药比重高出全国12.7个百分点,附加值较高的制剂则低了近20个百分点;生物制药比重仅为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生物制剂方面的成熟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医疗器械领域,淄博市骨干企业除新华医疗之外,基本都是以一次性医用器械为主,山川集团的一次性注射输液注射器、中保康的一次性血浆分离器及过滤器、民康药业的预灌封装注射器等。虽然一次性产品包含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污染重、原材料消耗大、产业链短、拉动能力弱、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差都是其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医药工业价值链来看,以高科技为主的数字化、微创化常用医疗器械处在价值链的最顶端,一次性医疗器材处在最低端。在医用包装材料领域,山东药玻的三大拳头产品钠钙玻璃模抗瓶、药用丁基橡胶塞、高档棕色药用玻璃瓶虽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效益也十分可观,但与国际药用包装材料向软包化发展的趋势已不相符,必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生物医药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创新推动的产业,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高效的研发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国际上大型生物制药企业一般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以上,而国内企业平均投入不足2%,且新药研发过程仍沿用学术工作的思路,市场转化率不高,产业化周期长。目前,淄博市医药产业的R&D投入占比为3%左右,除少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外,大部分企业科技投入较小。几大骨干企业的2008年R&D投入占比分别为,新华制药5%、瑞阳为3.12%、山东药玻为1.9%、山川集团为6%、齐都药业为5.2%等,与省内齐鲁制药、鲁南制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调研发现,全市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力量普遍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科技研发人才和研发资金,也有一些企业思想意识守旧,长期依靠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缺乏研发动力。另外,调研发现,顶尖的研发人才缺乏、现有科技研发人员流失严重是目前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4.风险融资体系不完善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健全的风险融资体系是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外平均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投入约为2.5亿美元,研发资金需求量巨大。完善的风险融资机制不仅能有效缓解企业所需的资金压力,拓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渠道,也能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研发现,即使研发新产品会使企业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但也有很多企业不愿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周期太长、投资大、风险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归因于缺乏完善的风险融资机制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