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之后,“为人民服务”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而永远铭刻在党和人民的心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这封信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献中首次出现这样的提法。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提出。

张彦台 王彦坤

自从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之后,“为人民服务”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而永远铭刻在党和人民的心中。近70年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决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党同志更好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追求,强化公仆意识,恪尽为民之责,维护群众利益、坚持廉洁奉公,把自己的人生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确立与历史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他们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这篇著名文章中也指出,无产阶级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明确、最集中、最坚决地提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自从中国共产党创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就把关心群众生活同党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战争的胜败联系在一起。在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和毛泽东许多重要著作中,都包含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了党和革命队伍在战争条件下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指出:红军打仗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了关心群众生活及启发群众觉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为人民服务”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毛泽东给张闻天的一封信中。939年2月20日晚上,毛泽东给张闻天写信,谈了对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的看法。在信中,毛泽东尖锐指出,孔子所谓的“勇”,是“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在这封信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献中首次出现这样的提法。但是,由于这是一封私人通信,也并未公开发表,所以影响并不是很广泛。后来,这封信发表于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中。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提出。1944年9 月5日,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突然崩塌而牺牲,年仅29岁。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毛泽东为张思德的牺牲很难过,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演,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毛泽东的演讲一开头就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他接下来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毛泽东的这篇演讲首次把为人民服务提高到党和人民军队宗旨的高度,也是我们党在传播“为人民服务”思想方面影响最大的文章。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稿经整理后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战卫报》、延安《解放日报》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新华日报》等报纸上。后来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定名为《为人民服务》。

其后不久,“为人民服务”演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谈到,“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会议的第二天,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向全党作了更加完整的表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经过认真讨论,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

毛泽东之后的我党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开局伊始,就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提升和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为人民服务思想确立近7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党有千千万万个张思德式的好干部,支撑起了新时代党的形象,为人民服务精神,时时感动着人民,感动着中国。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起良好的党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总之,长期以来,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地位才不断得到巩固、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事业才得以兴旺发达。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价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时期,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为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和人民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望未来,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加清晰:“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教育引领世界潮流,人民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空前提高,中华文明在世界影响广泛,和平环境获得可靠保障。”从现实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事业伟大,任务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获得人民群众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美好的“中国梦”才能变成人民幸福的生活,空前伟大的事业才能实现。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巩固的时代需要。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之中不能自拔,其原因就在于执政党掌握政权后未能巩固和加强同人民的联系。同时,我们党执政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之,如果颠倒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失去执政之基,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因此,我们党要着眼于长期执政的理念,科学总结世界上各种政党执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实践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唯其如此,我们党才能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党的执政基础也才会坚如磐石。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时代需要。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正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风险考验。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西方政治理念的传播,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政治理念在阶级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中国作为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西方传媒竭力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各种反华势力更是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颠覆活动,从而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面临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应对国际局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面对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国内新形势,我们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对我国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让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抓住了当前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树立党和政府形象、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举措。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认真落实中央规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水平。

强化公仆意识,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必须落实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想办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第一,强化公仆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大力发扬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特别是群众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不满意的地方。要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做群众的公仆和知心人,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第二,建立与人民群众“零距离”的沟通机制。着力探索建立“党员联系点机制、定期调研机制、信访群众来访接待日机制、蹲点工作机制、基层锻炼机制、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长期帮扶机制、设立民意调查研究中心和信息反馈机制”等,确保我们等能够认真倾听群众们内心的呼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群众所需情况能源源不断,使我们党的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困、更得民心。第三,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党要善谋富民之策,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邦的第一要务,夯实为人民服务的物质基础。我们党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切实为民办实事,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恪尽为民之责,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我们党是代表全体人民执掌政权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组织、党员干部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恪尽为民之责,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制定和坚持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是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决不能改变和动摇。邓小平曾指出,“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同时,“在制定和执行具体政策时,必须始终心中装着人民群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曾指出,“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都必须十分审慎……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一定要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既体现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又照顾当前的利益;既考虑国家整体利益,也关心群众的现实要求。”第二,注重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公共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落实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减轻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要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时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关系到安居乐业的大事。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群众反映的符合实际,要求合情合理,都要努力帮助解决,使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才能维护和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廉洁奉公,把自己的人生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的人生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一,克服特权思想,坚持廉洁奉公。在当前执政条件下,我们的干部必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手中的权力,必须时刻保持清正廉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绝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第二,“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第三,党员干部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觉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