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伯达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陈伯达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中共八大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高度地称赞墨子为中国的赫拉克利特,并称其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对这些观点,毛泽东是表示赞同的。

陈伯达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他也是一位大名人,但到晚年却犯有严重错误。早年他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对哲学史和马列理论还是下过一番功夫钻研的,他写的一本书还得到了毛泽东的夸奖……

毛泽东评点原文

伯达同志:

《墨子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不过是望文生义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

敬礼!

毛泽东

二月一日夜[1]

陈伯达简介

陈伯达(1904~1989),福建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从苏联回国,在北平中国大学任教。1937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教书,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在此期间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在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八大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8年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办,陈伯达任总编辑。著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等书,并协助毛泽东起草过一些党的文件。“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因积极参与林彪等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在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出党。1976年9月被捕。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8年。后因病保外就医。晚年还写过一些学术文章。1989年9月20日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北京家中,终年85岁。

试析

毛泽东给陈伯达这封信是在1939年2月写的。这封信肯定了陈伯达的一大功劳。毛泽东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原因是这样的:1938年,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议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注意研究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为了响应毛泽东的这一号召,当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陈伯达,于1939年分别就孔子、老子、墨子的哲学思想,写出了3篇论文,并先后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上发表。其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发表于1939年《解放》第65、66期合刊,《孔子的哲学思想》发表于同年第69期,《墨子哲学思想》于1939年、1940年在《解放》第82、102和104期上连载。

毛泽东对东西方哲学、东西方哲学史素有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便有所研究。到达延安后,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勤了,且有一定的造诣。但他不是纯做学问,为的是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陈伯达这位秀才在写有关孔子、老子、墨子这三位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了张闻天的支持,并由他将其中的一些文字转呈给毛泽东阅读。毛泽东读后,不仅给陈伯达写了信,还给张闻天(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写了两封信,发表自己对陈文的看法,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对墨子,尤其是孔子的哲学思想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西方哲学史上,曾有一位哲学家,因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此人就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而中国哲学家墨子,几乎与赫氏同时,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出身贫贱,精通手工技艺,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后抛弃儒学,创立新说,形成反映“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与儒对峙,并为先秦的两大显学。现有《墨子》53篇,是墨家学派的典范,其中有墨子本人所著,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该书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繁文缛礼,是与儒家对立的显学之一。该书的哲学思想,主张唯物论的反映论,肯定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客观实际,在“名”和“实”的关系上,强调“实”(即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名”(即名称、概念)是第二性的,“名”反映“实”。《墨子》一书的主要哲学成就是提出具有经验论特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哲学的一大发展。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高度地称赞墨子为中国的赫拉克利特,并称其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

陈伯达写的《墨子的哲学思想》,全文3.6万字左右,较全面地论述了墨子各方面的思想,如名与实、知与行、故与法(因果法则)、同与异、义与利、中庸、名辩等范畴,以及墨子关于节葬、非攻、兼爱、非乐、非命等主张。该文对墨子评价很高,就政治方面而言,陈伯达认为墨子是当时“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某种程度上之独立的觉醒及其解放的空想……之最伟大的代表者”。“墨子在各方面的立说,都是从人民生产的立场出发的。”我们民族“最善于艰苦奋斗,并善于死里求生,善于主持正义而厌恶强暴,善于对不平反抗,……这些都是和墨家的精神不可分开的”。就哲学理论而言,陈伯达认为墨子在中国的哲学史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名实问题,并给以初步明确的解决”,进而提出知行问题,“并初步具体地在解决”。“墨子并不限于唯物的经验论。我们看到了墨子哲学关于由感性的认识论到论理的认识之见解”。“墨子认为:宇宙的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墨经发现了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墨子看出了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对立的统一”。

对这些观点,毛泽东是表示赞同的。在2月1日给陈伯达的信中,毛泽东还建议将题目改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墨子的哲学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学”。指出陈伯达在阐述“仁”、“义”、“中庸”、“半”、“端”等有关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范畴时,有些地方不够“明白”,有些解释则“甚不妥”。例如“中庸问题”,陈文认为墨家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毛泽东在信中则表示了不赞成,认为“儒墨两家论说得不同,意思是一样”:“墨家的‘欲正权利,恶正权害’、‘两而无偏’、‘正而不可摇’,与儒家的‘执两用中’、‘择乎中庸服膺勿失’、‘中立不倚’、‘至死不变’是一个意思,都是肯定质的安定性,为此质的安定性而作两条路线斗争,反对过与不及。”因此“墨家没有特别发展的地方”。

1939年2月20日和22日,毛泽东给张闻天连写了两封信,这两封信主要是就陈伯达论述孔子的文章发表意见。信中认为陈伯达的文章“大体上是好的,惟有几点可商榷之处”。如关于名实问题,从陈文所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来,陈伯达认为孔子的哲学体系是观念论,“伯达的指出是对的。”但在毛泽东看来:“孔子的体系是观念论;但作为片面真理则是对的,一切观念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此点似宜正文中指出,以免读者误认‘名不正言不顺’而‘事’也可‘成’。”关于中庸问题,指出“伯达的解释是对的,但是不足的。”毛泽东在信中指出陈文“说孔子的功绩仅在教育普及一点,他则毫无,这不合事实。”还有,陈文“没有一个总的概念,使初学者看了觉得缺乏系统性,如能在文前或文尾对于孔子哲学加以概括的说明,指出其根本性原则更好。我看过的伯达的几篇文章,似乎都有此缺点”。

在给二人的三封信中,毛泽东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一再声明,“不过是望文生义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并未深想,只是随说一顿而已”,“不敢自信为正确的意见”,提出来是为了“用供参考”,“与伯达同志商量”,“请兄(闻天)及陈(伯达)同志斟酌”,等等。毛泽东在学术上如同在政治上,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苟同别人的观点,不丧失原则,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与人商榷,商榷中以理服人,平心静气,求同存异,十分谦虚。他对当时陈伯达的学术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是肯定和支持的,这种肯定和支持既鼓励了陈伯达,也鼓舞和激发了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读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注释】

[1]毛泽东1939年2月1日致陈伯达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0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