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现实,学术研究的宗旨

服务现实,学术研究的宗旨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中国,外债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他所做的研究,都是为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为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现实问题在某些方面作出自己的解答。随后,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外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这套四卷本的《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丛书。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出于时代的需要,人们总会不断地从历史中寻求启示,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然而,历史不应是任人摆弄的玩偶和映射工具,它应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治史者立足现实,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把促进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丛书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一位老革命、老学者“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良知责任

在中国财政史的研究中,许毅教授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不应就财政论财政,就外债论外债。他曾在《研究财政经济问题和研究财经史的方法》一文中写道:“财政史是财政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然而,在财政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就财政论财政的倾向相当严重,致使一部财政史变成了一部就财政制度论财政制度、就财政思想论财政思想,脱离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制度罗列、思想罗列。它既不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又找不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造成目前财政史的教学与研究缺乏生气的直接原因。”如何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的“普遍规律”运用到财政学特别是财政史的研究中去?他说:“这是当代财政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从事财政理论研究与财经工作的一员老兵,我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我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普遍的规律’,无论是改革还是总结历史规律,都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导的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充分地理解恩格斯在撰文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关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并运用这一方法,从生产力再生产规律,生产关系再生产及生产方式再生产规律,社会关系再生产规律三个层面,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进行了剖析。通过这种剖析,使财政史的研究范围得到拓展,打破了沉闷的窒息空气。通过同生动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使财政史研究成为研究经济运动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导实践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应有的史学“资治”功能。

在外债史研究中,许毅教授对外债的两重性分析,也是着眼于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外债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外债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从经济上控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但是,外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更多的资本、更多的技术、更高的生产力和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发展的要素。许毅教授反复强调要认真研究外债的两重性,“在利用外债过程中扬长避短”;对外债“利用得好,会给一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和加速作用,利用得不好则会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沉重负担,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引进外债的过程中必须加以科学论证,谨慎对待”。他提出,要吸取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债务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他还时刻关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是为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为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现实问题在某些方面作出自己的解答。

在许毅教授的主持下,从1983年开始,我们对中国近代外债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民国外债档案史料》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等,字数在千万字以上。随后,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外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这套四卷本的《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丛书。当第四卷书稿完成后,许毅教授提出要写一篇总结性、概括四卷内容的结束语。经过多次讨论,命题为《科学的实践历史的启迪——〈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丛书结束语》,强调本丛书写作的目的绝不在于简单地记录历史的变迁,而是通过回顾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这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为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的各项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以便早日完成中共中央制定的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外债虽是这套丛书的主线,但也仅仅是切入点。认识今天,展望未来,首先要以认识昨天为基础;认识昨天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今天、展望未来。正如列宁谈到历史研究时所说的:“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在丛书的结尾部分,我们从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出发,并从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实践中理出了十六个问题,阐述了基本理论,总结了经验。这十六个问题对我国当前的建设以及未来长远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宏观导向作用。

许毅教授从干部到学者,研究历史源于对现实的困惑,走了从现实追溯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的治学道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不一样的眼光和见识,他也给了我们挣脱学术之茧的利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