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金晓明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解散,馆藏由香港大学图书馆继承。
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_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述略

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金晓明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1842年,香港被英国割占,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面积1095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九龙以及新界(包括262个离岛)组成。截至2012年底,香港有居住人口(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约717万[1],其中外籍人士约占6.4%。

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之一,由分布于全港18个区共77所图书馆组成,通过一个综合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为不同年龄和类型的读者提供既方便又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截至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共有馆藏书籍1109万册,多媒体资料172万件,登记读者总数达401万名,年外借文献5830万册(件)。[2]

第一篇 历史与现状

一、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1.香港公共图书馆的产生

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香港大会堂供市民使用。当时公共图书馆内主要为英文藏书,中文藏书较少。马礼逊教育协会捐赠了三千多册书给大会堂图书馆,其中不少是有关宗教信仰的中文书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也捐赠了两千册,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更以个人名义捐赠了数本亲笔签名的书籍。1871年,维多利亚图书馆把它的三千册藏书捐赠予大会堂的图书馆,使大会堂图书馆的藏书增至八千册。直至19世纪末,大会堂图书馆共有藏书12 839册,登记读者约五百人,每月借阅约为两千册(次)。1933年大会堂被拆卸,图书馆服务因此停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香港的时期,当时政府曾以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部分馆藏为基础,加上部分从日本购入的图书,成立了“香港市民图书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解散,馆藏由香港大学图书馆继承。

2.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形成

1962年3月,坐落于香港中环的新的香港大会堂图书馆正式启用,成为今日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始,同时标志着香港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开始。其后,随着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为满足大众的阅读需要,香港政府开始在市区及新界等地区建设公共图书馆,逐渐建立起甚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服务也不断紧贴社会步伐。1965年首所位于九龙区的图书馆在窝打老道落成。1974年首所位于新界区的公共图书馆在荃湾福来邨开设。1976年大会堂内设立了首座音响图书馆;同年,首个流动图书馆在九龙区投入服务。1983年位于香港艺术中心的第一所专门图书馆——艺术图书馆揭幕。1985年9月,首所专用图书馆大楼——九龙中央图书馆(即现在的九龙公共图书馆)开幕。当时的公共图书馆主要归由市政局管理。

1986年区域市政局成立后,新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脱离市政局公共图书馆体系归区域市政局所管理,由此形成了两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一个是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岛和九龙区图书馆系统;另一个是由区域市政局管理的新界区图书馆系统。两个图书馆系统在很长的时间内互不兼容,例如两个系统分别向市民发放借书证,各自有独立的检索系统。又如当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跨馆还书服务时,只在同系统内的图书馆中有效。截至1994年底,市政局公共图书馆系统共有31所,其中包括大会堂图书馆、九龙中央图书馆,以及1所艺术图书馆、14所地区图书馆、11所小型图书馆和3辆流动书车,总藏书量280万册、视听资料达18万件;区域市政局公共图书馆系统则共有25所,其中包括中央图书馆3所、地区图书馆19所和3辆流动书车,总藏书量200万册,视听资料逾10万件。

1993—1994年度全港公共图书馆正式实施计算机化计划,将图书检索目录系统转为电脑贮存,设置中英兼容系统。到1995年,市政局辖下31所图书馆及区域市政局辖下25所图书馆全部完成自动化管理。1995年7月1日起,持有市政局或区域市政局图书证的读者,可以在两局借阅图书资料而不需要重新办证,但两者的系统仍然维持独立运作。

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撤销市政局与区域市政局及两市政总署设置,两个市政局辖下的图书馆系统合并成为香港公共图书馆,归由新成立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管理。2001年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毗邻维多利亚公园的香港中央图书馆落成,并取代大会堂公共图书馆的“总馆”角色,香港公共图书馆总办事处亦已迁往香港中央图书馆。同时,所有分布于全港各区各类型公共图书馆,由一个综合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互相连系起来开展服务,标志着以香港中央图书馆为总馆的、覆盖全港的由各区域主要图书馆、分区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等共同组成的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

img40

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 (摄影/王世伟)

二、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与层级架构

1.管理架构

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简称康文署)负责运营管理的图书馆统称为香港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架构上,康文署下设康乐事务部及文化事务部两个专责部门。康乐事务部负责康乐、体育、公园事务,文化事务部则下设有演艺科、图书馆及发展科、文物及博物馆科及联系管理及支持组。图书馆及发展科职责是,制定和推广公共图书馆有关的建设计划,推广图书馆服务和文学艺术,筹划新图书馆的启用,以及管理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由一名助理署长具体分管。

在图书馆组织管理架构上,设有分别分管行政及策划、中央图书馆及推广活动、采编及6个区域图书馆、电脑及6个区域图书馆、区议会事务及6个区域图书馆等运营管理的总馆长,各总馆长下再设协助总馆长分管相关事务的高级馆长,高级馆长下再设有馆长和助理馆长来具体管理图书馆各项事务。

img41

图1 香港公共图书馆管理架构

2.层级架构

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组织网络,按图书馆的规模和性质可分为中央图书馆、主要图书馆、分区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五个层级。

(1)香港中央图书馆

2001年5月17日启用的位于香港岛湾仔区的香港中央图书馆,是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下的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总馆和旗舰,是香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文化中心。馆舍面积33 800平方米,设有6个专科参考部门的中央参考图书馆、香港文学资料室、地图图书馆、语言学习室、青少年图书馆和玩具图书馆。此外,还有多项可供租用的设施,包括面积达1540平方米的展览馆、设有290个座位的演讲厅、2个活动室、1个音乐练习室和8个研讨室。

(2)主要图书馆

主要图书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未成立前称为中央图书馆。主要图书馆服务性质与分区图书馆类似,但规模较大,并提供分区图书馆所没有的全面参考文献服务。截至2011—2012年度,全港共有5所主要图书馆。

(3)分区图书馆

分区图书馆提供标准图书馆服务,满足各区居民的一般需要。截至2011—2012年度,共设有29所分区图书馆,其中香港岛6所、九龙9所、新界14所。

(4)小型图书馆

小型图书馆是在分区图书馆以外额外提供的图书馆。根据规划建议,当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附近没有分区图书馆,并且短期内未有计划设立,会考虑设立小型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平均面积约5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全港共设有小型图书馆32所,其中在香港岛有8所、九龙14所、新界10所。

(5)流动图书馆

流动图书馆,作为固定图书馆补充,主要是为人口密集但附近没有固定图书馆的地区或人口少、偏远地区提供定点服务的汽车图书馆。截至2011—2012年度,提供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共有10辆流动图书车,服务点扩展到了44个,详见表1。

img42

位于九龙深水埗区的小型图书馆——乐富公共图书馆 (摄影/ChongFat)

img43

香港公共图书馆流动图书馆 (摄影/ChongFat)

表1 2011—2012年度香港各类型公共图书馆一览

img44

资料来源:香港公共图书馆网站,http://www.hkp1.gov.hk。

3.社区图书馆

2005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强调“创建和谐社会”的施政方针,从而带出了香港公共图书馆与外界团体加强合作的契机,亦衍生了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构思。香港公共图书馆为了进一步提倡阅读风气,将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展到各社区阶层,从2005年底开始,便在“团体借阅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便利图书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那些基于种种原因或条件限制而未能使用公共图书馆设施及服务的社会人士。截至2011—2012年度,遍布全港18个区投入服务的社区图书馆达到了207所。

4.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

香港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总馆以下按图书馆规模划分为主要图书馆、分区图书馆、小型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等,它们之间没有相互隶属关系,由总馆统一管理。总馆统揽人事、经费权并负责制定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电脑网络建设、人员培训等计划,负责所有图书馆的文献集中采购、编目工作,但不管理各馆的对外开放服务。总馆按其下属图书馆所在地区的人口比例分配文献,各分馆负责各种读者服务工作和各分馆之间通借通还,共同保障市民服务。

香港社区图书馆,在体制上不属于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一种公共图书馆与外界社会团体合作的组织形式。合作对象是各社区内的各种非营利机构及团体,包括社区中的志愿服务机构、青少年中心、屋苑会所等居民组织、教育机构以及区议会办事处等,这些机构只要向公共图书馆提出申请并办理一定合作手续,便可向公共图书馆外借图书,并得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专业意见和指导开办社区图书馆。至于馆舍的安排和运作模式、规章制度及开放时间等则由开办机构参考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意见自行订立。社区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本身的资源条件增加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扩大服务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那些基于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而未能使用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及服务的社会人士。

第二篇 个案与分析

三、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资源配置

1.硬件资源

(1)图书馆设置

香港公共图书馆设置原则,主要是依照现行《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简称《规划》)而设置。主要图书馆规模是可供40万名市民使用,平均面积约3000—4000平方米。分区图书馆根据《规划》规定,每个分区应各设一所分区图书馆,同时每20万人应设一所分区图书馆,即每区最少有一所图书馆。在人口稠密地区再设置小型图书馆,作为分区图书馆的补充,在人口稀少又不便设置小型图书馆的地区则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总体来说,依据香港目前现有人口数,全香港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数量已完全符合《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所建议的标准,分布也非常合理,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去就近的图书馆借阅书刊。

各类型图书馆馆舍面积的设置标准,香港特区政府自2006年起根据香港公共图书馆委员会的建议采纳了新的面积指标及新增设施要求,提高了《规划》中规定的新建或重置图书馆面积的建设标准。图书馆重置的意思即原来那所图书馆本已存在,但在后来已将其设备更新、馆藏增加、面积扩大甚或地址迁移,但图书馆总数并未增加。现在新规划建设的主要图书馆的面积从原来《规划》规定的3000—4000平方米,提高到6200平方米(正在兴建之中的新天水围公共图书馆,将成为首所达此标准的主要图书馆);分区图书馆的面积为从原来《规划》规定的2000平方米,提高到2900平方米。

img45

香港中央图书馆大厅 (摄影/伊大成)

根据香港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计划于2012—2015年启用的正在新建、拟建和重置的图书馆共有7所,其中在建和拟建的主要图书馆2所,在建的分区图书馆4所,小型图书馆1所。所有这些新建和重置的图书馆,面积都达到了香港公共图书馆委员会建议增加的水平,并提供相关新增设施。

表2 香港公共图书馆兴建中及拟建图书馆一览

img46

资料来源:根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年报(2010-2012)整理。

(2)计算机系统与信息技术

香港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与信息技术应有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图书馆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服务网络。

图书馆计算机系统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信息科技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双语兼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之一,用于保存登记读者的记录、采购和管理图书馆文献、检索目录以及办理借书手续。这个系统的网上处理功能,可让读者通过互联网检索、预订和续借图书馆文献。现在的香港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系统连接着全港公共图书馆1700台终端,其中香港中央图书馆内就提供了超过480个可供阅览香港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电子资源的电脑工作站

多媒体信息系统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该系统开拓了信息检索的新领域,让市民得以实时阅览各类文献库和欣赏影音节目;其中的一站式检索功能将更加便利图书馆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或使用分布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和主要及部分分区图书馆内约600个工作站,浏览图书馆多媒体资料库。该系统也方便市民阅览数字文献资料,例如数字化的报纸、照片、剪报、地图、手稿等。

互联网服务网络由超过1700个有宽带联机的工作站(包括600个工作站)组成,读者可通过这个网络使用互联网、网上文献库和只读光盘服务。常用的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及电子表格软件等都有提供。

2.人力资源

香港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公务员、全职非公务员合约雇员两类,还有一类是在繁忙时间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包括兼职非公务员合约雇员、由社会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社员工”)。公务员主要为高级馆长、助理馆长等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都是受过训练、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截至2012年,香港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约1460名,按现服务人口约每4910名服务对象配置一名工作人员。[3]按照香港公共图书馆管理责任人体系,香港康文署署长助理下属为总馆长,下属高级馆长到馆长,再到助理馆长、文书主任、图书馆主任、图书馆助理员等。负责香港公共图书馆管理及核心业务工作的人员共有335名,其中图书馆馆长职位76名,行政主任、文书主任、图书馆主任、图书馆助理员、流动图书馆助理员等职位的259名,约占员工总数的20%,图书馆馆长职位与其他职位人员的比例约为1∶3。[4]

公共图书馆的非公务员合约雇员主要从事一般管理、文书、技术支持等工作。服务社员工主要工作是协助图书馆核心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及非公务员合约雇员)提供柜台服务及顾客服务、把图书馆文献分类上架以及负责巡逻和其他杂务。服务社员工一般是在繁忙时段工作,如午饭时、放学后、周末及公众假期时的人手不足。

在图书馆一线服务人员调配安排上,2011年康文署决定以混合模式提供服务,即调派文书及文化服务助理职位的公务员提供公共图书馆的一线和支持服务,并辅以更多自动化和自助设施,在一线和支持服务繁忙时期还将配备聘用的临时兼职非公务员员工,以及非核心服务雇用服务公司“服务社员工”。

在人员管理方面,对公务员岗位的专业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规定此类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本科学历、熟悉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或其他专业学科。每位工作人员都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勤恳恳地工作,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非公务员合约雇员,是香港政府为有关部门提供的灵活方式雇用相关人员,以适应不断转变的运作和服务需求而于1999年推出的一项人力资源调配计划。因此,对非公务员合约雇员实行“根据工作需要设岗,根据岗位要求定人”的管理制度,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招聘,这样既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减少了人员的费用。这种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成本效益。此外,对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主动、热情、敬业、服务专业、高效率的工作队伍。

表3 香港公共图书馆人员配置参考标准(资料截至2006年12月)

img47

3.文献资源

发展切合读者不同需要并能满足预期需求的图书馆馆藏,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非常重要。香港公共图书馆十分注重提供均衡全面的馆藏,由一般和流行读物、广涉不同学科的著作、一般参考工具书,以至供深入研究之用的专科参考特藏,涵盖各个学科的广阔知识领域,以切合不同使用者所需。每年新增馆藏文献约100万件,其中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纸、期刊、只读光盘文献库、缩微文献及地图等,还订阅有约6000种报刊。

截至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共有1247万件(包括172万件多媒体物品),按服务人口人均计算,香港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馆藏文献资料由2000年的1.27件,增至2012年的1.73件。

(1)馆藏资料采编加工

香港公共图书馆在采购图书馆资料方面的安排,由中央图书馆统筹进行,并由采编组为全港的公共图书馆购买书籍。这个采编组实际是设在皇后大道上环市政大厦的一座负责采购编目的专业性图书馆,采购来的图书在这里重新进行硬壳封面装潢加工,再经分类编目后分发给各个公共图书馆。这样做有许多优点:首先,保证图书的采购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优化选择,也保证馆藏的均衡和规范;其次,节约了各馆大批采编人员;再次,提高了编目质量,加快了编目速度和图书上架的时间。

(2)馆藏资料采购依据和准则

香港公共图书馆一向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共同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所载原则,拣选和采购图书馆资料,同时不断满足社会人士在资讯、终身学习研究和善用余暇方面日益迫切的需求。

香港公共图书馆在选择资料时衡量资料素质的准则,包括资料是否符合馆藏发展方向、题材以及与其他馆藏资料的关系,作者或出版社的权威性及知名程度、时效及真确性、风格及条理清晰、出版类型需求及价格、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适用于电子资源的一些准则如搜索功能等。

选择图书馆资料的工作,主要由学科馆长和分馆馆长负责。图书馆馆长会从不同的途径获悉及掌握有关出版的资料,包括合约供应商所提供的样本书、书目、出版商目录,专门刊物的书评,报刊和互联网上关于新出版刊物的资料、畅销书榜,以及学者和读者的推介等。

图书馆会通过读者购书建议计划、图书馆使用者的兴趣分析、借书量的统计及意见调查等方法评估市民的兴趣及预计需求。此外,图书馆亦与本地专业组织和团体保持联系,邀请他们就其专业范畴提供购书建议和意见。

(3)馆藏资料采选比例指标

香港公共图书馆十分注重提供均衡全面的馆藏。从一般和流行读物、广涉不同学科的著作、一般参考工具书,以及供深入研究用的专科参考特藏等,尽可能满足不同读者所需。

香港公共图书馆每年新增各类文献资料约100万件。所添购各类资料的数量根据下列因素作适当的调整:

●整体图书馆馆藏及使用率的比例;

●社会的需求及兴趣;

●各图书馆的使用率以及新出版的文献资料的增加需求等。

香港公共图书馆采购政策中,就馆藏比例制定了以下指标:

●中文书籍与英文书籍的比例为80∶20;

●成年人书籍与儿童书籍的比例为70∶30;

●非小说书籍与小说书籍的比例为75∶25;

●参考书籍应占总藏书量的20%;

●多媒体文献应占总藏量的15%。

以上这些比例指标并非香港公共图书馆馆藏采购政策的目标,而是作为各个图书馆应提供何种文献的参考指标。具体将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及考虑香港本地的社会和人口变迁,适当地调整参考指标比例。其中,数字资源采购占总馆藏的比例就从原来的10%调整为现在的15%。

表4 各类型公共图书馆资料保存期限

img48

4.经费保障

香港政府高度重视对文化艺术的投入。在2010年至2011年度,香港政府向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艺术部分)注资15亿元,未计此数额,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总拨款开支为29.1亿港元(不包括基本工程开支)。其中公共图书馆年度活动经费为7.542亿港元,占拨款开支的25.93%。[5]2011—2012年度采购图书馆文献的预算开支为8600万港元[6],人均购书费为11.16港元。

img49

图2 2010—2011年度文化艺术拨款(货币单位:港元)

各公共图书馆除为市民提供免费图书资料外借服务及录音带外借服务外,还提供参考及资讯服务、学生自修室服务、报刊阅览服务、多媒体资讯服务和参与各类推广活动等。读者可通过公共图书馆的联机公众检索目录以及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目录,办理续借或预约图书资料的手续。

四、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与管理

1.服务白皮书

(1)香港公共图书馆2009年至2018年策略计划

为进一步改善服务,规划未来十年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香港公共图书馆在咨询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后,制定了《香港公共图书馆2009—2018年策略计划》,确立了以下服务发展的理想、使命和实现理想与使命的重点策略。

①理想

竭诚提供优质公共图书馆服务,以配合香港发展为世界级大都会。

②使命与重点策略

●提供广阔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以服务全港市民:提供地点方便、容易使用、善用科技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以服务全港市民;进一步发展为特定组别人士而设的图书馆服务;倡导员工发展以优化服务。

●通过林林总总的馆藏和服务,支持并鼓励终身学习。

●推广阅读风气以建立知识为本的社会,在社会各层面培养阅读文化。

●为市民开启信息与知识之门,让市民可以随时获取全球信息与知识。

●丰富有关香港历史与文化的文献,向大众推广文化,把香港中央图书馆进一步发展为服务全港的进修、信息、文献保存和文化交流机构。

●推广香港文学。

●善用新技术与信息科技以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电子服务,成为服务社会的“无墙图书馆”。

●推动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并加强与公众的伙伴关系:与非政府机构合力服务社会,特别是特定组别人士;向各类用户推广图书馆服务。

上述策略计划是指引香港公共图书馆未来十年发展的“路线图”。香港政府有关部门将通过制定具体的运作和工作计划,来系统地逐步履行使命和实现策略目标,而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等有关方面则进行年终检讨以密切监察进展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策略计划,以适应社会不断的变化和满足市民新增的需求。有关策略计划的检讨工作会每隔3年进行一次,以便调整持续进行的中、长期图书馆服务规划。

(2)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资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市民的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以配合社会人士对知识、资讯、自学进修及善用余暇的需求以及推广香港的文学艺术。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目标是以下列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

●作为资讯中心,为公众人士提供免费设施,并能轻易获取有关各学科及其最新发展的资料;

●作为持续教育的工具,让市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去自学进修;

●作为推广香港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的中心,促进市民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兴趣,鼓励和推广文学写作,发展和保存香港文学,以及促进文化交流;

●作为休闲去处,让市民外借馆藏回家享用,善用余暇;

●作为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均衡及以图书馆资源为本的活动,为不同年龄的读者提供资讯、娱乐和消遣及为日常生活增添姿彩。

上述服务目标,既是对香港公共图书馆的要求,也标志着香港市民所应享受的权利,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规定的“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的原则。

(3)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承诺

香港公共图书馆承诺为所有图书馆用户提供高效有礼的服务,以满足社会在知识、信息和研究方面的需求;支持市民终身学习、持续进修和善用余暇;以及推广本地文学艺术。

根据服务承诺,所有公共图书馆在开放使用时间内(包括繁忙时段),申请新图书证等相关服务项目须达至下述服务标准:

表5 香港中央图书馆办证与借阅服务时间要求

img50

2.香港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政策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香港政府制定了条文详尽的《图书馆规例》,并作为法律文件颁布。图书馆借阅服务等有关政策和规定,皆源自规例内列明各项图书馆服务的使用规则。该规例规范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而读者也可向任何一所香港公共图书馆要求索阅《图书馆规例》全文。

(1)开放时间

香港中央图书馆每周开放7天,总时数为74小时;34所市区和新界区的主要和分区公共图书馆,每周均开放7天,每周开放总时数为71小时。具体开放时间:

●香港中央图书馆

星期一、二、四、五、六、日:10:00—21:00;

星期三:13:00—21:00;

公众假期:10:00—17:00。

●主要和分区公共图书馆

星期一(四):12:00—20:00;

星期二、三、四、五、六:09:00—20:00;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09:00—17:00。

●小型图书馆(香港及九龙地区)

星期一、二、三、五:10:00—19:00;

星期四:休息;

星期六、星期日:10:00—17:00;

公众假期:10:00—13:00。

●流动图书馆

星期一至星期六:10:00—13:00,14:00—18:00;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休息。

所有香港公共图书馆均于元旦、农历年初一至年初三、耶稣受难日、圣诞节及圣诞节翌日等公众假期停止开放;在元旦前夕、农历年除夕、中秋节及圣诞节前夕等日期提前于下午500休馆。

(2)借阅服务

可供外借的图书馆资料包括书籍、过期杂志、盒式录音带、激光唱片及只读光盘;学校及非牟利机构也可在特别安排下,到香港公共图书馆办理集体外借图书馆资料。

●借阅证

持有有效的香港公共图书馆图书证、图书馆适用身份证或两个前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前往全港任何一所公共图书馆借阅和归还图书馆文献。图书证不可借予或转让他人使用。

●外借图书馆文献数目

每位登记读者最多可以外借6项图书馆文献及其附件,或最多可外借12项逾期杂志。

●外借图书馆文献期限

外借图书馆文献,每次限期14天。

●逾期罚款

逾期归还的外借图书馆文献和文献附件,每一项均须缴付罚款。成人图书馆每项文献或文献附件的逾期罚款为每天1.5港元,青少年及儿童图书馆则为0.5港元,不足一天也作一天计算。

●续借服务(使用网上续借服务须知)

如无其他读者预约借阅,每项外借图书馆文献最多可以连续续借5次,每次为期14天;

读者除可到图书馆续借文献外,还可使用电话或网上续借服务;

新的归还限期是以完成续借手续当天而非原来归还限期起计算;重新起算的借阅期为14天。

●预约服务

每位登记读者最多可以预约6项图书馆文献,每项文献的预约费用为2.5港元;读者如成功预约某项文献,则不论领取与否,均须缴付预约费用。

(3)读者登记

香港公共图书馆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凡持有两个前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发出的图书证的读者,可继续使用该图书证。从未领有图书证的读者或访港旅客等非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都可到任何一所香港公共图书馆免费申请一张由香港公共图书馆发出的图书证或临时图书证。新图书证申请程序及要求如下: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

●18岁或以上人士

递交填妥的图书证申请表;

出示香港身份证正本以便核对;

出示住址证明文件以便核对。

●18岁以下人士

递交填妥的图书证申请表;

须填妥保证人(申请者的父亲、母亲或监护人)相关资料;

出示香港身份证正本,未领有身份证者则须出示其出生证明书副本;保证人的香港身份证正本或副本;住址证明文件。

②非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

递交填妥的图书证申请表;

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作为保证人并填妥相关资料,或者提交香港住址证明文件及缴付可退回的保证金;

出示旅行证件、保证人的香港身份证正本或副本及其香港住址证明文件。

临时图书证有效期可达3个月,或申请者签证到期日,两者以较短者为准;申请者如需延长图书证有效期,可到任何一所香港公共图书馆办理;保证金以外借每项图书馆文献需130港元计,最多可外借6项图书馆文献。申请者可在保证金收据发出日期起计11年内,携同图书证及收据正本,提出申请领回已缴付的保证金(但在上述期限以后提出的申请概不受理)。

(4)参考服务

香港公共图书馆提供不同形式的参考服务,包括:

读者咨询服务、视听资料、报纸及杂志、缩微资料、唯读记忆光盘、互联网、线上资料库、电脑及资讯中心。

3.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

(1)特快还书服务

读者归还图书馆资料时再无需在服务台轮候,只要把资料放进图书馆进口处特快还书处,即可完成归还手续;并可通过图书馆目录、香港公共图书馆网页或24小时电话续借和账户查询服务,确认归还手续均已办妥。

(2)自助借书服务

各馆内增加了自助借书机,让读者更快捷方便地使用图书证或智能身份证借出或续借图书馆资料。

(3)电子贮物柜与电子缴费服务

大部分的图书馆均已设置电子贮物柜,让读者在暂存随身物品后,可轻松自在使用各项图书馆设施。为使读者更为省时便利缴付图书馆费用,香港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八达通”卡电子缴费方式,用以缴付补领遗失图书证费用、过期归还图书馆资料罚款和预约图书馆资料费用等。“八达通”收费系统会自动列印收据以供存照。

(4)智能身份证图书馆功能

持有智能身份证的香港居民,可在任何一所公共图书馆办理简单的登记手续,加入图书证功能并经启用后,便可以使用智能身份证享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

(5)顾客服务

读者若要办理申请或补领图书证手续、处理外借图书附件资料、预约图书馆资料、缴付图书馆费用以及查询各项图书馆服务及设施,可到顾客服务台享受个人化图书馆服务。

(6)“担保人专用图书证”服务

为照顾年幼读者、长者及行动不便人士的需要,图书馆于2012年8月初推出了“担保人专用图书证”服务项目。“担保人专用图书证”特别为以下三类有需要的读者而设:①年幼未能独自前往图书馆及有需要由成人协助的读者(担保人须为其父亲、母亲或监护人);②年满60岁或以上长者;②18岁或以上的成年读者,基于行动不便、伤残或长期病患等理由而未能亲身前往图书馆(须提供有关证明文件)。这项服务,可让他们无须到图书馆,也可由担保人代为外借图书馆资料。

(7)港铁主要车站还书箱服务

2011年9月,香港公共图书馆在中环、九龙塘和南昌这三个港铁主要车站内,共设置了12个还书箱,让市民更方便地归还外借的图书馆书籍。这项还书箱服务试行计划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便民的增值服务,为每日使用港铁的香港市民,尤其给上班一族带来了方便,同时希望藉此鼓励香港市民更好地使用图书馆服务和推广阅读风气。这项服务自2011年9月29日试行以来,在2011年9月29日至2012年1月底的4个月期间,经中环、九龙塘和南昌3个港铁车站的还书箱归还的图书共约79 000本,平均每月分别有7100本、9100本及3800本。这项试行服务的筹备费用约为80万元,主要用于技术可行性评估以及设计和制造还书箱。每年的营运费用预算约为460万港元,主要用以雇用物流服务收集读者归还的书籍、把书籍分类并送回各图书馆。

(8)香港中央图书馆转介服务

香港中央图书馆自2007年5月30日起,为已登记的读者提供申请香港大学图书馆临时阅读证的转介服务。此项转介服务是香港大学图书馆与香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共享资源服务市民的计划,旨在帮助有需要作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使用大学的资源。读者在获得香港大学图书证发出临时阅读证后,便可连续三天进入该馆使用馆内资源。

4.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物流体系

自从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于1992年电脑化后,两个前香港市政局为读者提供了一项非常便利的服务,即读者在两个前市政局各自的图书馆系统中的任何一所图书馆借取和归还图书馆资料。自2000年康文署成立后,这项图书馆之间的异地借还的服务已扩展至全部所属的公共图书馆。

这项服务开展之始就主要通过专门的物流运送服务支持,即将读者异地借阅归还的书刊资料经过分拣后,通过派递服务送回原来拥有这些资料的图书馆,也即“原属图书馆”。在2001年10月之前,这项图书馆之间运送图书馆资料的物流服务一直外包给承办商,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都欠佳。从2001年10月起,康文署与香港邮政署签订相关服务合约,将这项服务转而外包给了香港邮政署。根据合约,邮政署须把运送的图书馆资料分类,并于5个工作日内把图书馆资料送回原属图书馆。经总馆采编加工后的新书资料由邮政署送达收藏馆的时间也规定为5个工作日内,而收藏的图书馆再接受进行整理工作,包括为每项图书馆文献装上防盗磁带及盖上图书馆印鉴后上架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内部订立的服务标准是在21个工作日内完成整理工作。

为提高物流运送效率和加强监管,康文署设立了严格的检查和监管制度,力求把在运送过程中遗失图书馆资料的机会减至最低。此外,香港公共图书馆也制定了相应规定,即在运送过程中超过3个月的图书馆资料,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先会自动把状态转为“追寻”,而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会定期打印“追寻”资料清单进行找寻,状态设定为“追寻”超过一年的资料会安排予以注销。

在确保规定所有新的图书馆文献在5个工作日内从总馆采编组送往收藏的图书馆方面,总馆采编组采用记录表方式,记录从采编组处收集的新图书馆文献以及文献在邮政署分发中心处理和送往收藏的图书馆的日期,并将跟踪和及时处理由收藏文献的图书馆发现的数目不符的情况。香港邮政署方面,也制定了妥善制度来考量和监察把新的图书馆文献从采编组送往收藏的图书馆的流程和所需时间,确保履行承诺。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图书馆之间运送服务的效率,以及整个图书馆馆藏的完整程度。

五、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进入21世纪,香港逐渐走向信息密集、知识为本的经济体系。配合社会的变迁及对公众图书馆服务的需求,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趋多元化,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包括密切与地区团体合作,建立覆盖全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不断优化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延长服务时间,推出各种新措施与手段,满足市民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加强参考咨询服务和“无墙图书馆”建设,为市民开启信息与知识之门,全面支持终身学习。

截至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登记读者总数401万,超过香港一半人口,持证率约占服务人口的55.9%;持证读者年人均外借文献14.54册(件);举办各种活动20 526项,人均参加公共图书馆活动2.86次。其中,作为香港公共图书馆旗舰的香港中央图书馆,自2001年5月启用至2011年5月十年间,平均每天接待读者人数过万人次,接待读者人数约达5000万,外借书刊及电子馆藏数以千万计,充分履行了“提供资讯、支援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使命。

1.建立覆盖全港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至2012年的十多年间,香港每年新增或重置一两所图书馆,除了香港中央图书馆,共新增16所固定公共图书馆及2所流动图书馆投入服务,公共图书馆网络增长至现时的77所,流动图书馆服务点扩展到44个。按现717万人口计算,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覆盖率为每9.31万人拥有1所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不计算在内),服务半径为2.15公里[7],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已甚具规模。

除此之外,香港公共图书馆还将服务网络不断延伸,通过“团体借阅服务”的方式与外界团体合作,只要是学校、文化团体或注册的非牟利机构,皆可以向公共图书馆申领一张团体借书证,而公共图书馆便会向有关团体借出为数达200本以上的外借书本,供该团体及他们的成员使用。在“团体借阅服务”基础上,2005年底香港公共图书馆推出“便利图书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与地区社团协作,在长者服务机构、学校、私人屋苑、议员办事处、儿童或青少年中心等设立“社区图书馆”。2008年香港18个区议会全面参与管理地区公共图书馆事务,在区议会的倡导及协助下,截至2012年,在全港18个区共建立207个“社区图书馆”,让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广泛和深入小区各个层面,为不同年龄及阶层市民培养阅读文化。

2.不断优化图书馆设施和阅读环境

香港在设立新图书馆及把部分现有图书馆迁往新址进行重置时,不断优化新馆的设计,如新建设的粉岭、将军澳、马鞍山、赤柱及东涌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实用与设计兼备的图书馆。在扩大图书馆馆舍面积后,不仅可提供更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容纳更多阅览位置,并且根据新的设施建设标准,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新设施,例如特快归还柜台、青少年图书馆(只设于主要图书馆)、休闲阅读区、咖啡阁、计算机信息中心、电子贮物柜和育婴室等,以提供更高效优质而又切合用户需要的图书馆服务。为鼓励市民使用信息技术查询资料,分区以上图书馆均设有多媒体工作站和计算机信息中心。

与此同时,为改善部分现有图书馆的设施和阅读环境,从2005年起康文署实行了翻新计划。根据翻新计划,凡投入服务达10年或以上的图书馆都将分阶段翻新,至2010年底已有44所图书馆完成翻新工程,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环境。

3.加强参考咨询服务全面支持终身学习

香港公共图书馆为市民提供参考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图书馆,包括香港中央图书馆和5所主要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参考图书馆设有6个专科参考部门,收藏超过100万件参考资料,并提供各类电子资源,包括60个网上资料库和13万册电子书籍。此外,参考图书馆不断丰富香港资料特藏及香港口述历史特藏的资料,包括《基本法》特藏、学海书楼特藏、香港资料特藏、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特藏、罗旭和爵士特藏、香港文学特藏、中国文学作家特藏和香港乡村生活特藏,并存收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及欧洲联盟等9个国际组织特藏。

香港中央图书馆的艺术资源中心、香港文学资料室和地图图书馆,以及大会堂公共图书馆的工商业图书馆、创造力及创新资源中心和基本法图书馆,均为市民提供专科参考服务;九龙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教育专科资源和服务,沙田公共图书馆设有“运动与健体”特藏及其资讯网站,屯门公共图书馆和荃湾公共图书馆则分别发展“食物与营养”特藏和“现代生活”特藏。香港中央图书馆还设有馆际转介服务,既让已登记的使用者阅览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扩大资源服务范围。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全年共处理参考咨询和查询376万项。

4.延长开放时间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为了更能满足香港市民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2008年5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在首届地区行政高峰会上宣布,政府额外拨款给各主要及分区图书馆实施延长开放时间。自2009年4月1日起,全港公共图书馆中34所主要和分区图书馆已由原来的每周61小时至62小时延长开放时间至每周71小时,并且一周7天开放。

为确保图书馆能继续提供优质服务,这些图书馆在每周的星期一或星期四的上午不对外开放,以便内部进行彻底清洁、屋宇装备装置检修和计算机系统常规保养等工作。同时,考虑到可能会对部分使用者造成不便,当某一所主要或分区图书馆在上午休馆时,同区或邻区至少会有另一所图书馆开放,为区内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

5.发展数字化馆藏迈向“无墙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香港公共图书馆更是致力发展数字化馆藏,不断添购和更新其电子馆藏,包括电子书和电子文献库,并把有关香港历史的文献资料数码化以便阅览保存。截至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已超过11万件,各类电子文献库达六十多个。主要电子资源:(1)方正数字图书,收录内地出版的中文电子书数据库,现已购藏其中约5万本书籍供持有图书证的读者参阅。(2)远景繁体中文电子书,收录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有关中外文学作品约四百余册。(3)eBooksonEBSCOhost,提供超过七千多种英文图书。(4)ebrary Academic-Complete,该电子图书数据库,共超过5万册电子图书。(5)SafariBusiness-BooksOnline,此资料库提供有关商学领域的电子书。(6)SafariTechBooksOnline,此资料库提供最新资讯科技英文全文书籍。(7)拿索斯线上有声图书馆,包括文学巨著、精选诗作、宗教、哲学、神话、寓言、历史、传记、故事及音乐教育丛书等。

除提供馆内服务外,香港公共图书馆还提供24小时网上图书馆服务。读者可随时随地经图书馆网站搜寻、预约及续借图书馆文献、查阅读者记录、阅览多媒体信息系统内的电子文献、检索阅览线上文献库和电子书以及使用网上参考查询服务。2011—2012年度,香港公共图书馆网站浏览人次超过1.526亿。香港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切合读者需要的电子馆藏和网络设施,逐步加强以“无墙图书馆”的形式服务市民,继续为市民开启信息与知识之门,与读者一同迈进数字时代的新生活。

表6 2009—2012年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效果

img51

文献来源:(1)人口,香港政府统计处统计资料,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c150_tc.jsp;

(2)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7-2012年报,http:www.yearbook.gov.hk/。

第三篇 技术与互动

六、技术引擎推动迈向无墙图书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的设计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每层楼面均采用网络式地板设计,方便连接电源及联系其他计算机系统,也为未来的扩展增添了弹性。其他设施如自助借书机、还书箱服务、信息终端机及多媒体信息系统,整个流程“数字化、电子化”彻底贯穿其中。2011年底,已有超过96万人登记以智能身份证作图书证用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在让读者更有效快捷获取馆藏资料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

1.推出新目录系统新搜寻模式

为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和配合未来发展,香港公共图书馆于2011年底推出了新的香港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系统——“新世代综合图书馆系统”,并计划于2013年中完成整个提升改造。新世代综合图书馆系统取代旧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供更多优化的功能,包括一个全新在线图书馆目录,让搜寻图书馆文献变得更快捷有效、更互动、更贴近时下的网上搜寻模式。对于习惯使用Google、Yahoo及Facebook的读者,在新的图书馆目录搜寻图书馆文献更是倍感容易和方便。另外,新计算机系统除了一般检索功能外,还加入更多选项及信息,不仅让读者可以更容易拣选所需要的资料,而且可让读者将他们的个人选择、喜爱和搜寻的书目资料,组织和储存起来,作为日后参考或与他人分享。

2.推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试验计划

为配合新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的推行,提升图书馆服务和加强馆藏管理,康文署于2010年启动了无线射频识别子系统试验计划。2011年底前分别在位于沙田和大会堂的主要图书馆、位于骆克道和荔枝角的分区图书馆,以及位于顺利村和天水围北的小型图书馆共6所图书馆投入运行测试。这一系统主要应用于自助借书机、自助还书机和书籍分类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主要图书馆工序的效率,包括借还图书馆资料、图书馆资料的整理、上架和馆藏管理等。康文署计划在通过一系列测试运行基础上,将进一步拟订计划,在所有公共图书馆全面引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此外,还在沙田公共图书馆率先推出24小时智能还书站试验计划,方便读者随时归还图书馆资料。

3.全面提升多媒体资讯系统

多媒体资讯系统则配备先进的一站式检索功能,让使用者可经互联网或使用分布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和27所主要或分区图书馆内的600个工作站,浏览多媒体资料库。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系统经互联网即时阅览各类数字文件或视听节目。2010年,康文署启动了多媒体信息系统主要提升计划,有关工作预计在2013年完成。

香港公共图书馆还在多所分馆安装了超过90台可以调节高度的全新互联网资讯站,鼓励市民更多使用资讯科技。此外,在各区图书馆安装了1700多台可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工作站,而全港67所固定公共图书馆还提供政府Wi-Fi无线上网服务。

在图书馆新计算机系统、无线射频识别子系统和多媒体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推行后,香港公共图书馆将进入崭新的高科技时代,让市民能够享用更高效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以及更便捷地检索和使用各类电子信息和印刷资料。通过图书馆目录终端、互联网设施及多媒体终端,以多媒体形式传播的数字信息已经成了图书馆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香港社会公众即使身处在偏远的地点也可以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包括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续借书籍,在互联网上检索联机公众检索目录、预约书籍及以电子邮件查询资料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七、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城市互动关系

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免费提供图书馆和资讯服务,以满足市民在知识、资讯、研究和休闲方面的需求,并借以支持终身学习。此外,香港公共图书馆还致力推广阅读风气和文学艺术,为不同年龄人士举办图书馆推广活动。

1.建立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

香港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由民政事务局局长委任,其咨询范畴包括:制定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履行香港公共图书馆较广阔的文化使命;香港中央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和管理;以及鼓励社会支持并与各界合作推广阅读风气、终身学习和文学艺术。香港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就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策略向政府提供意见。委员会成员包括专业人士、学者、知名人士和政府代表。

2.与区议会携手合作发展地区图书馆服务

自2008年1月起,香港区议会全面参与管理全港18个区的公共图书馆,是香港公共图书馆近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项新措施推出后,香港各区图书馆不仅通过区议会的支持获得拨款,用于改善设施和举办更多鼓励阅读的活动,也与地区团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和举办更切合地方需要的活动。部分区议会还推动在“便利图书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下增设社区图书馆或资助社区图书馆改善设施和服务,以支持推广阅读风气。

在双方协力推动下,香港各区公共图书馆为推广阅读文化而举办的社区参与活动日益多元化。2011—2012年度,香港各区公共图书馆运用区议会的财政资助举办了3300项定期推广活动和大型阅读活动,包括深水埗区的暑期阅读推广活动“中华文化寻宝之旅”,屯门区的“我们的励志故事:阅读报告比赛”、沙田区的“阅满关爱在沙田”嘉年华和“阅满关爱在沙田”明信片设计比赛,以及西贡区的“暑期阅读活动”。有关对外展出活动大多与地区组织合办,借以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公共图书馆和鼓励他们培养阅读习惯。

同时,优化图书馆设施和阅读环境的计划、种类也有增加。各区议会不但提出工程计划,而且提供财政资助。在2011—2012年度进行和完成的计划包括:为多区图书馆提升和更换空调、照明、闭路电视、缩微资料阅览机等装备;设置设施指南的标志;提升影音系统和广播系统,以及增添电源插座,方便使用手提电脑的读者等。

3.推广活动与提倡阅读

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一环。香港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种推广活动,儿童故事时间、书籍介绍、展览和社区讲座等。同时,香港公共图书馆十分重视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合作,开展“为教师而设的工作坊”,制定“学校文化日计划”,鼓励学校安排师生在上课时间到公共图书馆参观。2011—2012年度供市民参加的图书馆推广活动共有20 526项。

香港公共图书馆还通过举办多元化的阅读计划和阅读相关活动,推广阅读风气和鼓励市民培养阅读兴趣。主要活动包括:年度“4·23”世界阅读日创作比赛、年度与作家会面、专题故事剧场、阅读缤纷月专题展览、“都会香港”专题讲座,以及“今日中国”专题讲座系列等。香港公共图书馆还与其他机构合作,举办“阅读嘉年华”等全港阅读活动。16所公共图书馆备有香港公开大学的教材可供阅览,方便市民自学进修。

4.重视儿童及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

香港公共图书馆十分重视儿童及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据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统计,在2011年里阅读了1000本至4000本不同题材书籍,并在图书馆有记录备案的少年儿童一共有55位之多。同时有39名计划参与者,因为撰写的阅读报告非常优秀而摘取“每月之星”的奖项。此外,香港公共图书馆还与教育局合作推行“一生一卡”计划,鼓励小学生善用图书馆服务。

自1984年就开始推行的“儿童及青少年阅读计划”,以4—19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对象,鼓励小朋友和青少年善用图书馆馆藏,阅读书籍最多的还可以得到公开表彰。此项阅读计划开展至今将近30年,现在已经推广到遍布全港各个区域的77所图书馆,并细分为家庭组、高小组、初中组及高中组等几个组别。阅读活动还结合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阅读书籍也由原本纸本书籍拓展到优秀的电子书籍,并借助更高效快捷的网络平台鼓励小读者之间的共享。

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活动还十分注重“亲子共读”的重要性。香港公共图书馆常设的“家庭读书会”,鼓励4—8岁小朋友与爸爸或妈妈一同参与。读书会的形式就像是定期聚会,阅读材料不限,每个家庭读书会成员在阅读完成之后可以到“网上讨论区”分享及交流意见,介绍亲子共读的体会。如果父母和孩子共同达到了一定的出席率,就可以获颁证书。2011—2012年度内,全港已有38所图书馆设有青少年读书会,5所主要图书馆也成立了家庭读书会。

img52

香港马鞍山社区图书馆 (摄影/王世伟)

5.推动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发展

香港公共图书馆一直承担着推广香港文学和研究中心的角色,致力于提高普通民众在创作文学、欣赏及研究文化方面的兴趣。为此,香港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举办多项特别节目和比赛,如“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这项活动旨在表彰香港作家的杰出成就和推动文学佳作的出版工作,活动每次都邀请致力于推动对文学的兴趣及欣赏的本地和海外著名学者及作家,为该奖项的相关研讨会担任演讲嘉宾。其他重要的写作比赛还包括一年一度的“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和“学生中文故事创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推广香港文学创作,并推动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发展。

6.保存本地文化遗产

在保存本地文化遗产方面,香港中央图书馆积极寻求新方法,与其他文化机构合力保存推广香港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香港中央图书馆设有多个特藏,搜集有关香港历史、文化和文物研究的不同形式参考资料供市民阅读研究,从而促进有关香港的研究并保存香港文献。香港中央图书馆在2001年启用首年推行了两项大型征集活动。其中一项是“文献征集行动”,旨在呼吁收藏家及公众人士捐赠珍藏文献,以便在图书馆内设立特藏,藉以保存香港文献及促进有关香港的研究。当中包括珍本书籍、杂志、名人书信、作家手稿、地图、契约及民间礼俗等。此外,香港中央图书馆联同香港艺术发展局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发起“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呼吁香港本地音乐家、唱片公司和公众人士捐出珍藏音乐文献,以供在馆内设立音乐文献库。当中包括陈蝶衣、韦瀚章等人的词作手稿和香港早期以工尺乐谱写就的音乐教材,以及已经绝版的黑胶唱片等珍贵的音乐文献资料。“文献征集行动”和“香港音乐特藏”征集行动至2011年已收集到逾20万件珍贵文献。又于2009年成立“香港口述历史特藏”,提供有关香港的不同专题口述历史资料,供公众阅览及研究。与此同时,香港中央图书馆正通过加强资料数字化的工作,把更多有关本地历史和文化的图书馆资料数字化,存入多媒体信息系统供市民参阅。

根据香港公共图书馆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香港政府将继续以不同方法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包括规划新设施,提升、重置和翻新现有图书馆以及应用信息科技提供服务。鼓励设立更多小区图书馆,为各区居民在邻近地方提供便捷的借阅图书馆资料服务,以辅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在政府和地区团体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提供优质并令使用者感到便捷的图书馆服务,以支持市民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年报2011[M/OL].[2012-12-28].http://www.yearbook.gov.hk.

[2]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年报(2008—2012)[R/OL].[2013-01-24].http://www.lcsd.gov.hk.

[3]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市民五十载[EB/OL]//香港公共图书馆通讯(2012).[2012-10-27].http://www.hkpl.gov.hk.

[4]朱博文.香港公共图书馆发展简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2):58-60.

[5]刘淑芬.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最新发展[J/OL].公共图书馆,2009(4):59-60.

[6]李颖梅,邱怀杰.新世代公共图书馆[C]//广东省文化厅.第二届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建设与创新服务高峰论坛会议(2012.12.18).

[7]郑学仁.便利图书站——香港的社区图书馆经验[J].图书馆建设2008(1):15-18.

[8]邓绍康.再访香港公共图书馆[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86-61.

[9]金晓明.香港公共图书馆案例分析[M]//王世伟.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14-261.

[10]立法会六题: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EB/OL].[2012-10-07].http://www.legco.gov.hk/cindex.html.

[11]图书馆委员会.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及设施建议报告[EB/OL].[2012-12-28].http://www.hab.gov.hk/.

[12]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秘书处.《香港公共图书馆2009—2018年策略计划》实施概要.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程及讨论摘要[EB/OL].[2012-21-02].http://www.hkpl.gov.hk.

[13]民政事务局.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资料文件.立

法会CB(2)1301/08-09(03)号文件[EB/OL].[2012-10-27].http://www.legco.gov.hk.

[14]民政事务局.在地区层面设置公共图书馆[EB/OL].[2012-10-26].http://www.legco.gov.hk.

[15]《图书馆规例》摘要[EB/OL].[2012-12-28].http://www.hkpl.gov.hk.

[16]香港审计署.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审计署署长报告书(第48号第6章)[EB/OL].[2013-01-02].http://www.aud.gov.hk.

[17]公务员事务局.立法会公务员及资助机构员工事务委员会使用中介公司雇员讨论文件.立法会CB(1)860/09-10(03)号文件[EB/OL].[2013-02-01].http://www.csb.gov.hk.

【注释】

[1]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统计资料[EB/OL].http://www.censtatd.gov.hk/.

[2]数据来源: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11—2012年报[EB/OL].http://www.lcsd.gov.hk/.

[3]数据资料来源:广州图书馆“图书馆之城”调研赴深圳、香港图书馆考察报告(2012.8.28).

[4]数据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CB(2)2168/09-10(01)号文件.

[5]数据来源:香港年报2011[R/OL].http://www.yearbook.gov.hk/2011/sc/pdf/C19.pdf.

[6]数据来源:香港康乐及文事务署年报2011—2012[R/OL].http://www.yearbook.gov.hk/.

[7]数据来源:课题组.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