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报宗旨根本性变革

办报宗旨根本性变革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办报宗旨根本性变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众多华侨身份的“历史问题”,中国政府1955年开始采取只承认一个国籍的做法,鼓励华侨根据自愿原则,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国籍。1955年中国取消双重国籍,以及新、马各自独立,极大地影响了《星洲日报》的办报方向。自法律颁布后,《星洲日报》便不断反映华人的忧虑,以及法律对华人公司的歧视,引起政府的反思。

一、办报宗旨根本性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众多华侨身份的“历史问题”,中国政府1955年开始采取只承认一个国籍的做法,鼓励华侨根据自愿原则,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国籍。许多华侨无法舍去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因此选择了入籍当地国的做法,成了外籍华人,但又无法接受不是中国人的事实,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迷茫。入籍当地后,自然他们所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就成为当地国的华文报纸,他们便要受到当地国的文化出版法律的制约,以当地国的利益为依归,于是内容和办报的宗旨便有了极大改变,但是华文报纸还是从华侨华人的心理出发,大量报道华人社区的新闻。办报宗旨从以中国利益为依归向以维护当地国利益为依归改变,是东南亚华文报纸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嬗变。

1955年之后,华文报纸变成当地国的报纸,就必然要改变身份,转变政治认同感。刚一开始,《星洲日报》也感到相当无奈,产生了相当多的感叹,但是又考虑到东南亚各国不断的反华、排华事件祸因政治认同,所以为长远计,唯有选择政治认同的道路,为当地国服务,尽忠职守。1957年,马来亚实现独立后,允许大量华人入籍马来亚。1959年,新加坡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马来亚联邦,于是当地华人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公民,《星洲日报》所有者的政治身份从此发生了变化。自此之后,《星洲日报》不再宣传效忠中国的政治观,而是教育华人要为当地国服务,传播华文目的也仅限于族群的维系,在刊登华文时,不再称“我国”的文化历史如何悠久,而只是谈文化如何博大精深,鼓励华人学习华文。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建国后,《星洲日报》的总部仍然设在新加坡,并以新加坡作为国家效忠的对象,自然优先考虑新加坡华人的新闻需要,兼顾马来西亚华人的信息需求。

1955年中国取消双重国籍,以及新、马各自独立,极大地影响了《星洲日报》的办报方向。办报人政治身份的转变,自然影响到办报宗旨的转变,于是他们把更多的视角投放到当地华人身上,把更多的笔触描写华人社会的动态,把更多的版面去反映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化,呼吁华人融入社区,教育华人落地生根。

1.大量报道本国新闻

保证拥有固定读者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将新闻“本土化”,即特别要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与挖掘,这是几乎所有报纸最重要的生存之路。只有报道当地华人本身的新闻,才会让华人更加了解身边的情况,才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培养他们阅读华文报纸的习惯。为了报道新马新闻,不论是新加坡的《星洲日报》,还是《星洲日报·吉隆坡版》都为此开辟了大量的版面。但是两者的内容却有相当大的差别。由于独立后的新加坡是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所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的本地新闻更多反映华人的生活和商情,而马来西亚则是马来人占主导的国家,华人在马来西亚则成了少数族裔,于是《星洲日报·吉隆坡版》则把维护华人的利益,争取民族平等的权益作为主要的新闻内容。

《星洲日报·吉隆坡版》为了反映马来西亚华人的利益诉求,经常组织华社领袖和名流参加的报社顾问团,定期开会听取他们对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参加侨社的一些大的活动,并注意及时报道他们的活动,听取他们在当地面临的问题等,并及时报道出来,以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尽快解决华人利益诉求的问题。比如说,马来西亚于1975年推行《工业协调法》,由于该法律要求华人公司出售30%的股份给马来人,并对华人开设公司采取各种限制,大量华人资金流出马来西亚,既给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也对华人的发展不利。自法律颁布后,《星洲日报》便不断反映华人的忧虑,以及法律对华人公司的歧视,引起政府的反思。此后,政府鉴于《工业协调法》对本国经济的损害,对之作了修改,以利于华人经济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

2.倡导华人融入当地社会

1958年后,大量华人加入马来亚联邦,他们便面临着一个政治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当时,许多华人都在这种抉择中经受政治身份改变的阵痛,甚至许多华人因此感到迷茫。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仍然放不下一颗中国心,另一方面由于长年在马来亚谋生,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添置了各种家产,他们内心又割舍不下在马来亚花费无数心血打拼下来的事业。所以,加入马来亚联邦后,他们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经历身份和意识的转换。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华人心态下,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星洲日报·吉隆坡版》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意识转换的方式方法,讨论和强调了尽快适应政治身份改变的现实,以新的面貌投身到当地的社会建设当中,融入当地社会,变“落叶归根”为“落地生根”。

在当时缺乏其他的传播途径,华人对前途感到迷茫,文化认同处于困惑的情况下,《星洲日报》利用大量的新闻和评论,担当了向导角色,指明华人的发展方向,对消除华人消极思想,扭转华人政治身份认同起到了相当大的调解作用,履行了华文报纸反映当地民情的职责,但又发挥舆论中心和旗帜指向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