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体系界定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体系界定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发展和谐就是要用高校多年来总结、积淀形成的体现办学理念、彰显大学精神、震撼人心灵、给人以启迪的高雅、健康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支撑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体系界定

从高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出发,我们认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包括政治发展和谐、经济发展和谐、文化发展和谐、大学精神和谐、办学理念和谐、发展战略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管理机制和谐、校园内外和谐等在内的整体和谐。

政治发展和谐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与西方大学的根本区别。它要求高校要讲政治,要将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求高校要坚决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高校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对师生员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保持高校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永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正常发挥;要求高校要实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实现师生员工的政治参与与依法治校的结合;要求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创新,提升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怀、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高校领导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世界观改造,形成宽广的视野,提高形势的研判能力,努力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和战略家;要求高校要注意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解放思想中不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不断解放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全力维护高校安定团结的局面。

经济发展和谐首先要求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办学实体,在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引入“经营”理念经营学校,注重并善于处理好一切经济利益问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要求高校深入思考什么是学校的最佳规模,什么是办学的盈亏点;深入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和办学结构,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谋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特色,而不是越大越好,越综合化越好,越是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越好。虽然《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财政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和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的目标,但在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高校办学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高校还是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量避免和慎重使用银行贷款,以避免东北某高校贷款过多、还款能力有限而造成社会上喊“打”声一片,纷纷要求其破产的尴尬局面;其次,经济发展和谐要求高校要十分重视师生员工利益问题,引导师生员工正视利益,要本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兼顾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关注师生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师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慎重处理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各种补助和住房、福利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慎重处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贫困生资助金以及各种奖励等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使“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这个本质要求落到实处。再次,经济发展和谐要求高校要确立一个合理、和谐的收入分配制度,要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照顾弱势”的原则,既要通过拉大收入差距来实现激励功能,又要注意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兼顾公平,照顾弱势,保持高校校园政治稳定;最后,经济发展和谐要求高校师生要本着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原则,慎重处理彼此间的经济往来和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慎重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纠纷和矛盾,为人际关系的和谐乃至和谐校园建设打好基础。

文化发展和谐就是要用高校多年来总结、积淀形成的体现办学理念、彰显大学精神、震撼人心灵、给人以启迪的高雅、健康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支撑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它要求要有体现包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学术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内的大学精神;要求高校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多元文化在高校内共生共容;要求高校要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求高校要把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激励人,使人受教育,震撼人心灵,给人以启迪,促进受教育者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倡并要求高校师生要培育和提升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意识等,并通过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弘扬正气,树立新的风尚;它要求在全校师生中播撒和谐的种子,使和谐思想、和谐观念、和谐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和谐文化;要求高校要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前列,“自觉地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和文化,努力使高校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和文化基地”。[15]

大学精神和谐是指一所高校要有与其功能、性质、地位相吻合的大学理念和价值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将经由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积淀下来的大学理念归结、渗透于校训、校风和校规之中,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享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理念的塑造与整合,系统规划大学内部的教育、管理、组织与服务,构建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强化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促进大学发展。它要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善于总结、提炼与升华,并通过各种方法,使大学理念生动化、形象化,使大学的内在精神理念物化为校园的外在物质表现;它要求高校要将学校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给学校内外的广大公众,从而赢得理解、认同与支持,协调高校与政府机构、所在地区、社会公众等外部环境的公共关系,促进大学发展。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构成,首当其冲地应当是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大学校园里应当时时处处充满并洋溢着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第二是保持对社会的相对超脱,努力培育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己任的自由的学术精神;第三是强化人文教育、保持和弘扬人文传统、注重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第四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并保持在科学上的执著探索和大胆幻想的科学精神。具有鲜明风格与特色的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理念和谐,是高校发挥优势并承担以科学、思想、知识、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办学理念和谐就是指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性质、办学的层次定位、办学的类型定位、办学的服务面向定位、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要与各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实际状况相适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它要求高校领导要以政治家、教育家和战略家的勇气、魄力和智慧深入思考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结构,精心谋划、科学设计符合各自实际的发展道路;要求高校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谋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彰显学校特色;要求高校要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清醒认识和把握的前提下,保持适度超前,高瞻远瞩,科学设计与谋划高校的未来。高校办学理念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优势的发挥程度,关系着高校以科学、思想、知识、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作用的发挥。

发展战略和谐就是要求高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全局,高瞻远瞩并富有前瞻性地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阶段、发展步骤和发展任务,富有智慧地高起点理清学校发展思路,提出学校发展措施,破解学校发展难题,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拓宽空间。它要求高校要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尽力消除已经出现的种种不和谐、不协调现象诸如:高等教育盲目求快、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客观条件,定位不准的问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校发展规模不适应问题;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突出的问题;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缓慢,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贫困问题加剧,网络负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悲剧性突发事件上升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要求高校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恰当地加以解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的可承受程度和师生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制定出务实、和谐的发展战略,走出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引导高校走上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和谐发展的轨道。

人际关系和谐主要指高校各级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要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融洽的合作共事关系,它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营造培养具有和谐精神和具有更高追求的创新型人才。人际关系和谐要求高校要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要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造福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16]高校管理者要热忱周到服务,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要拥护支持管理;要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要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提升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全面提升搭建平台。就当下而言,高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要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加强教师的创新团队建设和增强干部的团结协作意识当作重点。尤其要注意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培育和谐观念,学会和谐思维,确立和谐心态,平心静气,理性处理各种问题,努力做到内心和谐。

管理机制和谐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切实实行校务公开,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用制度预防和制约腐败,使管理工作规范、科学、协调和高效;要求高校管理层要和谐共事,协同作战;要求高校管理层成员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密切合作。各级党政组织之间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办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求管理层要培育和谐观念,确立向善思维,营造和谐氛围,拿出和谐举措,争取和谐效果。

校园内外和谐要求通过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消除校园内外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保证校园内外安全稳定的环境;要求高校要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周边商户和居民的协商沟通,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妥善治理,尽力消除或减少不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因素;要求高校要在融入地方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在充分发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作用的前提下,获得与其功能、地位、价值相适应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评价。特别是“地方性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局面。”[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