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理想的实践模式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理想的实践模式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理想的实践模式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实际,从各个方面入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原则、大方向。但具体到构建和谐校园,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紧迫的是以下几个任务: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好发展要素间的关系

高校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是学校的主题与中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与中心。实践证明,当前高校面临的所有问题,只能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中解决。坚持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协调好学校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要协调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在校生已达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加突出。数量的快速增长给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导致质量下降,但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需要学校从全面质量观出发,在保证学校规模适度发展的前提下,重视教育质量,实现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二要协调好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的关系。尽管有专家提出管理就是服务,但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对高等教育自身来说,科学管理是优质服务的前提,不论是什么层次的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则难以提供优质的服务,现代大学必须要有现代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服务是科学管理实现的保障,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将促进科学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高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服务教学、服务科研而展开。三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要针对长期以来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愿意做科研、不愿做教学,甚至身为教师编制,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而导致教学与科研相割裂的现象,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政策导向,鼓励教师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积极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同时,建立一套围绕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机制,吸收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广大同学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四要协调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高校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当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面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考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关系时,还需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学科发展上坚持自然科学学科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并重的原则,注重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并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培育新生学科。

(二)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因此,在高校落实以人为本,必须首先考虑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要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理顺思想情绪,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此,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要处理好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特别是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干部人事制度、教师职务聘任、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等的改革过程中,既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大锅饭的原有格局,切实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要强调公平,做到起点公平、机遇公平、结果公平。二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成长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三要完善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沟通机制,不断改进校风、教风、工作作风。各级组织和教职员工要把服务群众、关心学生、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坚持育人为本,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环境建设要适应时代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需要,要以师生员工的舒心惬意为目标。要善于创新,使学校的各类硬件设施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二要突出人文环境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要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大学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三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学生,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四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志愿者等各类活动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共建活动,共同构建和谐社区,形成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合理传递与良性互动。

(四)坚持依法治校,完善构建和谐校园的长效

机制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依法治校关键是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切实完善构建和谐校园的长效机制。为此,一要进行制度创新,合理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二要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理顺各部门和单位的关系,明确职责和任务,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三要建立疏通社情民意的常设渠道,使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且能够迅速得到妥善处理。四要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使校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五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使广大师生员工知法用法,使学校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和师生员工的行为既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又不逾越法律的规范,这样,校园的和谐局面就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张曦:《发展促和谐和谐保发展——浙江大学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

[3]张文显:《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和谐吉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2期。

[4]吴元欣:《关于构建教学研究型和谐大学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

[5]马新发:《抓住根本,夯实基础,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0期。

[6]于晓光:《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7]潘静:《北京吉利大学构建和谐高校》,《瞭望》2007年12期。

[8]奚建华:《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构建和路径抉择》,《学术界》2007年第5期。

[9]黄福军:《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