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和谐管理模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运行模式选择

二、和谐管理模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运行模式选择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和谐管理模式是我们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践中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选择。

二、和谐管理模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运行模式选择

作者认为,前述各位学人在高校和谐校园实践模式上的观点就每一种模式、每一种模式下的具体措施去看都是可行的,极易操作,而且也会产生和谐校园建设的某方面的实际效果。但是作为一个模式,它们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只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按照他们的措施去操作,高校能不能达到和谐的局面,高校能不能最终建成和谐校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何心展、楼茵在《和谐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一文中提出的“和谐管理”模式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模式选择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所谓“和谐管理”,就是要在内和外顺的和谐管理理念趋于认同的前提下,将和谐作为管理的目标和力量,指明组织发展的方向;将和谐作为高校价值体系的核心,发挥其评判、教化、凝聚、定向的功能,促进各种因素的增长;就是要在刚柔相济的和谐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规范体系,约束和规范组织的秩序、师生的言行,保障组织和师生在更加和谐的轨道上运行;还要注重动态的和谐管理过程,努力使优化稳定的和谐管理过程趋于成熟。[20]

和谐管理模式是我们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践中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选择。它用和谐理念统揽高校管理工作全局,将和谐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和发展的理念支撑、发展力量、评判标准、价值尺度、管理规范、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从和谐的理念出发,经过诸多过程与环节,最终落脚点放在了和谐管理目标上,贯穿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涵盖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明确了高校管理工作方向,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灵魂,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佳模式选择。

在和谐管理模式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应该用和谐理念统揽高校管理工作全局,转变与和谐理念不相适宜的思想观念,抛弃与和谐管理不相适宜的评判标准、价值尺度、管理规范、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各高校态度的和谐管理路子,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局面的早日来临。与此同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践中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紧抓好“和谐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促进校园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也必须全力抓紧抓好“和谐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硬任务,发展是高校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最终目的,高校发展了才能促进教师、学生更大发展。高校只有高举和谐发展的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解决应对影响高校大局稳定的“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21]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改革。也才能够做到高校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全力抓紧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以先进性建设领导校园和谐

党的自身建设包括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方面。高校各级领导班子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班子形象和领导者的素质、作风状况是影响高校和谐的首要因素。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致力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改进领导作风,树立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亲和力、感召力。高校还要重视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全力抓紧抓好制度建设,以和谐机制保障校园和谐

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性基础,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关键,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只有建立了科学、公平、合理的机制,才能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才能确立高校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和谐局面。在高校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资源利用、教代会,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考核、评优选先、教学科研津贴发放以及考核奖励等诸多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都需要有公平、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各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努力做到起点公平、机遇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就学生管理而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只有按照公平、正义、有序的理念制定出各类管理制度并真正付诸实施,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制度建设就是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

(四)全力抓紧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培育校园和谐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真正和谐的校园,校园文化不可或缺;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应该是震撼心灵、催人奋进、充满感染力并且积极健康的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具体体现。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坚持学校与二级学院届次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在质量上高品位、品牌化;要以各专业社团为依托,以全员参与、专业互补、校区互动、突出服务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学生良好形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创新意识;要推进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与融合,以地域文化培育校园文化特色,以特色文化活动培植青年学生文化底蕴;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继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要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开办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形成网络文化建设的新体系,牢牢把握大学生校园网络导向的主动权。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使全校上下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步调一致地致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高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结合校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各安其分的和谐局面。

(五)全力抓紧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领校园和谐

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永恒的根本任务。面对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时代特点,必须以对党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紧抓好应对影响高校大局稳定的“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这样“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情认同、思想认同、道德认同和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牢固的思想基础。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在创新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展示自我,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以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进行一系列“文明修身、立志成才”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要认真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要加大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坚强阵地、优秀教师,培养一批德育名师。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社会实践,建设校园文化,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体系,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开展职业、专业“双重培训”,加强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双重领导”,落实教师、干部“双重待遇”,改变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普遍存在的因忙于应付具体事务,忽略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人生导师”的重要使命,使政治辅导员始终处于学生活动“总召集人”的尴尬局面。要注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努力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和队伍到位、考核到位、投入到位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六)全力抓紧抓好校园稳定工作,以稳定求和谐

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起码的标准和前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一定要把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消除威胁高校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要建立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稳定工作报告制度和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的制度,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认真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增多、高校悲剧性事件频发、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等具体问题,耐心细致地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不稳定的因素消灭于萌芽、化解于基层、拦截于校内。对各种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要理直气壮地予以抵制,要切实加强对高校课堂教学、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各种宣传媒体和出版物的管理,不能为错误思想和不稳定因素提供传播条件或传播渠道。特别是要针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给高校稳定带来的挑战,切实加强引导和教育,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还校园一股清水源头。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必须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并持之以恒,方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第283页,中华书局,1984年。

[3]董健:《中国现代教育要重振启蒙精神,招回大学之魂》,《羊城晚报》10月19日。

[4][13][16][21]田建国:《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2月19日。

[5]林畅、赵美蓉:《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刊教育经济信息网“湖北省首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论坛”。

[6][12]王玉忠、何有世:《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职业时空》2008年第1期。

[7]司岩:《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职业圈》2007年第24期。

[8]王中成:《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9][10][11]:《山东省首届高校领导干部学习论坛热议——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24日。

[14][17]:魏捷《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探析》,《光明日报》2006年11月12日。

[15]齐涛:《从大学功能看高等学校的内涵》,《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8日。

[18]李福星:《光明日报》2007年2月14日。

[19]杨斌:《论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着力点》,《三峡大学校报》2007年7月12日。

[20]何心展、楼茵:《和谐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国校长协会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