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观念定位研究

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观念定位研究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观念定位研究党建宁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观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受“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广大教师在角色观念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在对原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对教师角色观念定位进行全新模式上的阐述,以促进信息技术时代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执行。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极大误解。

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观念定位研究

党建宁

【摘要】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观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受“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广大教师在角色观念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在对原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对教师角色观念定位进行全新模式上的阐述,以促进信息技术时代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执行。

【关键词】“一桶论” “N桶论” 新课程标准 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简称为“一桶论”)这种观念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知识观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它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否则,就“压”不住学生,会动摇教师的主体尊严和权威形象。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这种观念在我国教育界仍然广泛存在,并且根深蒂固,甚至阻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对“一桶论”的再认识

1.形成及特点分析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知识观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一般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基本停滞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着过去,传统的信条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知识是以一种文本的形式静止地存在着,并只为一部分人所占有。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只是教人如何去适应和忠实于“过去”的教育。因此,传统社会教育的任务是把那些信条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生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问的代表,掌握着适应传统社会生活需要的一切知识、信条和价值准则,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说,你记;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

在“一桶论”的策动影响下,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变成了极其简单的单项递渡,完全不重视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与因材施教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只要教师在专业水平上高出学生一点,似乎便可以胜任所谓的教学工作了。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极大误解。它完全不懂这种职业在育人上的作用与意义,因而无法宏观去理解这种职业和国家教育的目的与实现、社会信托的要求与希望、民族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然而,正是在“一桶论”的扩张下,传统教学不可避免的走上了“重结论、轻过程”的道路,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教师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为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但却不会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紧跟老师才能“学会”自己单独却不“会学”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经远远不够用,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现实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迅猛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同时,随之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次改革力度大,速度快,难度也很大,实施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让广大教师从意识观念上接受改革所倡导的内容,进行教师角色转换,从“教唯上”的神坛上走下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赞赏并尊重学生,从而产生内在驱动力去积极的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的信息量在以空前的速度增长,这样就使得教学的资源极大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如何建构一个对学习者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学习者更多关心是如何寻找的问题、如何获得的问题、如何学习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对当今世界的教育概念做出了新的阐述,它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的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的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认知,又不轻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强调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意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了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了更强大的交互性能动性和再生性。

这样,作为教师与学生,就有一个老问题即“教师怎么样教”、“教师教什么”、“学生怎么样学”以及“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等等。如此,就必须实现四个关键教学要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这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这四个转变必然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彻底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基于此,对传统的“一桶论”必须进行深刻反省,从观念上扭转对教师、学生、知识、学习的看法,才能更好的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对“一桶论”的质疑与反思

“一桶论”作为传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观点,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完全的人”的价值,把教学简单的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表现形式而无实质性交互发生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在“一桶论”指导下的教学,仅仅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甚至只是单方面的积极灌输,教师只管“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接受的东西模仿不好或记不住就会被扣上“差生”的帽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受到挫折和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质疑受到否定和不屑,学生的主体性根本无从谈起。这些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师主体的观念在作祟,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成了教学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应用在生活中日益深入,人们获取信息的模式和途径丰富多样,学生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人,其发展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学校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内容和途径已远非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可比。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具有学习内容无限性、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范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及人文精神的注入性。所以,现代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能力上不比教师逊色,学生在创构的欲望与能力方面强于教师,在知识占有面先于、多于、优于教师的现象确实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频频发生,比比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例子就是,很多学生在信息科技尤其是在计算机与网络的实践操作方面比老师还精通还熟练,其他方面,诸如科技、军事、体育、自然等等,学生通过网络和电视以及其他媒介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所掌握得还广泛还深刻。在课堂上,教师经常被学生的“古怪”问题难住,在生活中,教师对学生所谈论的新奇事物感到不知所云。

所以,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或者说,学生从传统时期仅靠教师传授的“一杯水”,变成了相当意义上的“一桶水”。这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知识纬度上的拥有者,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变单向式传播为双向式交互。这种交互产生的结果将是师生双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仍然以水来打个比方,双方将得到“两桶水”,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将成倍增长,不但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教学效果获得提升,而且师生关系进一步亲密融洽,满足各自的情感需要。(简称“两桶论”)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的相互合作关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互动的频度与强度与学生未来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img29

应当指出,这种基于“两桶论”的师生交互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同时它所表征的教学并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而学,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在教。对于教学而言,交互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自主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于教师而言,在交互中向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了解广泛的信息资源,并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充电,做好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在交往中体会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创新思想,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和策略分析,总结出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更好的进行“导”,让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掌握“如何学”,让学生“会学”。

这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乃至对社会的发展,其影响和意义都是十分远大的。

img30

三、对“一桶论”的发展

“一桶论”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产物,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它本身所蕴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容全盘否定,其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忽视,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总的态度应该是:不摒弃,要发展,去芜存菁,为今所用。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处于主导地位。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发展不能仅仅依于上述与学生的交互中得到的发展,正如同学生在课堂之外借助广泛的媒体进行主动探索学习一样,教师必须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综合知识扩展,才能更宏观更长远的“导”,才能更切入实际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突出任务。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包含对广大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这正成为新时期教师自主学习的现实推动力,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外驱学习和自身主动探究,将会得到更高程度上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容,将更多的融入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育技术观、网络学习观,树立教育民主思想,重视对“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认识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具有道德纯洁性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广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研究为依托提高和深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保证。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越来越广泛的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通过与家长、社区乃至全社会的交往,一方面提高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

img31

教师的知识角色由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的教育角色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的社会角色由封闭的学校型转变为开放的社区型,这样,已经不能以传统意义上的“一桶水”来衡量教师角色的内涵了,可能就成为了内容广泛的“一大桶水”。当然,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仍然而且必须与学生继续交互,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始终不渝的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实际上,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而双方的交互也是永不停顿的,如下图所示:

img32

从主体性教学观而言,随着这种交互模式的不断前进,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进行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静态的互为主体和动态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相长的最终实现。

总体来看,小桶变大桶,一桶变N桶,教师和学生在交互中彼此都得到发展,可谓“双赢”,由此推动教育发展,构筑学习型社会,就可谓“多赢”了。由此,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必须抛却传统的“一桶论”的束缚和牵绊,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观念,真正意义上承认、尊重、赞赏、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同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孔子所揭示的“教学相长”的原理才能在师生积极主动地交互中得到全面的诠释和印证,从而完成教师角色观念的转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2.3.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现教学改革的新突破.http://www.xhstudio.net/show.asp?id=1581

[4]吴礼明.语文问题透视.http://www.ruiwen.com/news/10213.htm

[5]李永生.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教师的知识观要改变.中国教育报,2003(8).

[6]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教育研究.2003(9).

[7]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教育研究,2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