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人文教育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新时代人文教育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文教育教师,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人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者。人文教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德育作为一项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建构、精神成长,因此,人文教育教师应成为合格的精神关怀者。人文教育教师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辅相成。

三、新时代人文教育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我国自古以来就对教师有这样的角色期待:“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7)“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8)“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9)也就是说,教师应承担两方面的任务,即“教以事”还必须具备“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的“人之模范”的智慧秉性和德性品质,具有“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崇高威望。广义上讲,就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为人师友,教书育人,应承担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任务。而人文教育教师,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人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者。本书所指的主要是狭义的人文教育教师。

人文教育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行业性、非职业性的,它关注的是促使个人成熟为人或公民(自由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某一特殊领域的工作者,因此,人文教育教师关心的是维护和发展那种关于人类权益的崇高目的、问题和价值的表达艺术和表达技巧。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第一,人文教育教师的示范者角色。人文教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很好地揭示了这种角色特点,强调“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教育学生。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才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地的影响作用。“为人师表”的“师表”二字有着十分浓郁的道德示范意蕴。“师”即教师或以某人为师的意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绝不是一个职业符号,谁都可以佩戴它,“师”本身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必须成为道德示范者。“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师表”合一即指在德与学上均能为人榜样的人,也就是说,德才学识兼备足以为人楷模者才能为人师,才是所谓的“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对于人文教育教师来说,为人师表的角色使命更加明确。

第二,人文教育教师的精神关怀者角色。德育作为一项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建构、精神成长,因此,人文教育教师应成为合格的精神关怀者。这里的“精神关怀”不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给予、施舍,而是帮助教育对象成长和自我实现,其最终目标是在关怀中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理想,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谓道德理想,是学生由自身出发,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中,对关怀关系中理想我的形象的认可,也就是自由地认可自己在整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中,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要成就什么样的关怀关系。故作为一个关怀者,尤其是精神关怀者,并不是要为受关怀者设定理想的行为,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关怀理想,在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成为有关怀能力的人。

人文教育教师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辅相成。海姆.吉诺特曾深有感慨地说:“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为一名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我可以羞辱一个学生,也可以迁就一个学生;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10)在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主体素质,如思想言行、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人格风范、威信影响力等,均以教育者的真实内在的自我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整个德育过程虽然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教师自身的主体素质则直接地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处在主导性的地位。正如乌申斯基所指出的:“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11)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往往是通过教育者来认识人、认识道德、认识人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