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教育

明清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许氏对教育的重视,诗书继世的传统,为明清徽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表4-2 明清时期许氏各支科本(寄)籍文(武)举汇总表表4-3 明清时期许氏各支科举汇总表备注:分支前外迁的六位进士算在许村之列。明清时期,许村共有53人考中举人,其中武举13人。许伯升、许仕达、许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从明弘治至清道光这近四百年间,许村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单从教育业绩来看,歙北许氏也确能和其他三姓构成鼎足之势。
明清时期的教育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宋元时期,许氏对教育的重视,诗书继世的传统,为明清徽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徽商在步入商海之前,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批具有较高儒学修养的商人。宋末进士许幼学之子许洪寿(号友山)即为元末明初富商。他的祖父即许著。他们祖孙三代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试图走入仕之路,除了许幼学实现理想以外,祖孙两人后来都步入商海,且称富里中。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徽商的“商而兼士”、“士而兼商”、“亦商亦儒”的特质,这自然能与风流名士产生良性的互动,这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诀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商业的兴盛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的发达。历经元末变乱之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许村大兴义塾、私塾、书院之风。许著之曾孙许德绍重建“双桂堂”,延师训子。许德绍之六世孙许世积(“双寿承恩”坊坊主)也是一位富商,许村的大观亭、善化亭及城北的万年桥,他都曾捐资助建。他也非常重视教育,“在家乘中有司贤公,岁举射务致公,以为重塾,延名师,日程督诸子”[1]。他不仅延师训子,而且还捐资助学。许琯在姑苏求学期间,即得到他的捐助。“琯时为姑苏诸生,亦困。公数就琯同寝,慰藉甚。至月有所馈给,其后琯登甲第,历官参知,而公业亦起,遂为刎颈之交。”[2]明嘉靖年间,癸未(1523)科姚涞榜进士许琯告老还乡后,在环泉建书院,大兴学风,因其手植五棵白果树而得名为“白果书院”。明嘉靖年间,许思敬在大观亭东侧筑“会中书舍”(即“会中精舍”),“延名师硕儒以储养子侄”。后“既又以道非一家之私,乃与厚山等率乡之后,髦月立会于任公祠,冀以益广其传”[3]。其侄儿岷府教授许克复,早年即就读于“会中书舍”。至隆庆年间,“会中精舍”已声名郡邑,邑内的许多名人都曾会聚于此,相互吟诗应和,留下了许多诗文。明隆庆三年(1569)编订的《歙北许村许氏东支世谱》记载了他们的作品。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年间的名塾四山楼,培养了许国以及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科乡举的举人许佐。

这里还须指出的是,外迁许氏也十分重视教育,他们有的回故里求学,有的在迁居地接受教育,他们的教育业绩也同样骄人。兹将宋、元、明、清四代许氏各支科举情况,汇总统计如下表4-1、表4-2、表4-3所示:

表4-1 宋元明清四朝许氏各支科举本(寄)籍统计总表

续 表

备注:(1)外迁是指宋元许氏尚未分支时外迁的人数。(2)先中举人,后中进士者,举人之列不再累计。

表4-2 明清时期许氏各支科本(寄)籍文(武)举汇总表

表4-3 明清时期许氏各支科举汇总表

备注:分支前外迁的六位进士算在许村之列。

宋元明清四朝,许氏各支共有105人中举,其中进士37人、举人68人。有宋一朝,进士就达19人,占总数的51.4%。这可能因为南宋王朝的南迁,北方的举子不能来应试,加之歙县靠近临安,所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明清时期,许村共有53人考中举人,其中武举13人。这些举人中属于本籍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60.4%;属于寄籍的有21人,占39.6%。这时期考进士的有9人,其中本籍7人,占77.8%;寄籍2人,占22.2%。举人和进士合计62人,其中举人占85.4%,进士占14.6%。127人出任公职,另有邑庠生136人,国学生、太学生73人。许伯升、许仕达、许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外迁许氏各支也有20人中举,其中举人有13人,进士有7人。92人出任公职,尤其是唐模派有“同胞翰林”许承宣、许承家两兄弟,晚清翰林许承尧。城东派的代表人物是三朝元老许国。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在明弘治到清道光之间。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人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如清代学者许桂林著有《易确》十二卷、《谷梁释例》四卷、《许氏说音》十二卷、《说文后解》十卷。他尤精于算,有《宣西通》三卷、《算牖》四卷。许佐廷在医学上颇有研究,著有《喉科秘钥》、《白腐辨症》、《活动珠玑》等书。金村“惇睦堂”的梁柱上原挂有咸丰皇帝钦赐的“杏显仕达”金匾。此外,还有书法家许松长。

从明弘治至清道光这近四百年间,许村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歙县望族有“南吴北许,东叶西郑”之说。单从教育业绩来看,歙北许氏也确能和其他三姓构成鼎足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