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改革的浪尖上。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们无论是资料交流、拆装硬件,还是介绍芯片,提出建议都是那么挥洒自如。本次探究课课题是来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本次探究课有一个探究重点,就是拆装电脑中的主要零件。其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搜集后的资料经过双方主辩者的商议

论坛纪实2.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对于研究型课程实施,要求有条件的小学今年九月份就要开设探究课。这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新设一门学科,而是依据课改目标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改革的浪尖上。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等能力中,教师起着怎样的作用,角色又将如何转换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曹彦老师的一堂《探索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张晓群:

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们无论是资料交流、拆装硬件,还是介绍芯片,提出建议都是那么挥洒自如。我们不禁在深深感叹孩子们潜能无限的同时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探究专题是如何产生的,是老师给他们的吗?请曹老师来做具体介绍。

曹彦:

本次探究课课题是来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我校从一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探究自己未知世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他们上完电脑课后,常常向我询问一些有关电脑发展的问题。如你知道电脑是谁发明的?电脑中到底有哪些零件,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其中,有些问题我能够回答,有些我也回答不全,由此,“探索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的探究主题便产生了。可见,探究课的课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王瑛:

我作为一名电脑老师,确信这一课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往在电脑课上,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其他一概不知、一概不管,有了问题只会叫老师,哪怕仅仅是因为显示器没开,显示器不亮等小问题也要叫老师来解决,更不要说其他的问题了。学生对电脑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很想去了解电脑,但是又觉得它很神秘、很高深。其实很多成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因此曹老师的这个课题,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朱嬿玮:

刚才曹老师所讲的“探索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课题源自于学生生活,而我们的数学探究课有自己的特点,课题是以教材为基础,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

例如: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后,学生就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测量操场的周长,他们采用了步测、米尺测量等方法测得操场长42米、宽20米,并在测量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长和宽最好再加长2米,这样可在操场四周开出一条宽1米的绿化地带,操场就能更加美观,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一点。

张晓群:

的确,在实践中,课题的引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从一次暴发的流感引出的“微生物的秘密”课题;有的是学生做家务时偶然发现所引出的“电磁波面面观”课题;还有从学生校园生活引出的“兴趣小组情况调查”和“校园节水”等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互动的,课题的产生是师生思想交流、互为补充的结果。

课题一旦确立,学生们便进入“探索与展开”阶段,而这一阶段的许多活动更多的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下面请曹老师为我们继续介绍。

曹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理性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有些言过其实,这是我从失败中得出的经验。本次探究课有一个探究重点,就是拆装电脑中的主要零件。起初我讲完电脑各部分零件的功能后,就让学生拆装,这时我只想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当我“拆”字刚出口,学生们就赶快拿起螺丝刀把电脑主机中螺丝都卸了下来,导致满桌是螺丝帽,但主要零件并没有拆下来。后来,由于我调整了教学环节,边指导、边完成拆装,遇到问题引导互相交流解决,关键之处加以点拨。许多同学都学会了一些拆装方法后,学生主体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可见,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是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指导下的成果。

张芊:

其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开展了“探究水资源现状,做校园节水卫士”的探究活动。在资料搜集阶段,同学们获取了大量校园用水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繁复、抽象,不能有力地说明问题。于是,指导老师适时的给予点拨,可用生活中我们较为熟悉的计量单位将数据进行换算,这样就能形象地说明问题。在资料交流阶段,学生们出示了这样的数据:全校学生平均一天浪费饮用水978590毫升,相当于489瓶矿泉水;学校水箱设置不合适,一个月浪费水1881000升,相当于104500桶家庭饮用水。这样,将学生测算出的比较抽象的数据换算成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几瓶、几桶,就能具体形象地说明问题了。在资料反馈交流时,运用排课本剧、制作Powerpoint课件、实物演示等方法,更形象地展示了搜集的资料。

张宏:

我承担的是低年级的探究活动,实践初期,我们是心有余悸的,担心七八岁大的孩子不懂探究,又该怎样进行探究活动。在三轮实践中,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打个比方,如果说教师对高年级学生像父亲那样威严,那么对低年级学生就应像母亲那样温柔。对高年级来讲,理性的东西较多,而对低年级来讲,应体现感性、直观,关键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保护好学生心中刚刚燃烧起的科学火苗。

就拿我实践的以APEC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来讲,如何在大量的关于APEC的信息中选出他们能利用的内容呢?我采用了实地考察法。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和调查组的成员来到了沪青平高速公路实地考察,学生们兴致高昂。虽然遇上封路,我们未能亲自走一走现代化公路,只能在公路外沿欣赏这条现代化的公路,但是他们仍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摄下了一组组有纪念意义的资料。

可见,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投入程度是教师指导作用的最好体现。经过实践,我认为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做的指导必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王惠敏:

与低年级学生不同,高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经验,他们能独立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调查问卷设计等。就以五年级的探究课《电磁波面面观》来说,我们是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资料交流。课前,学生们按正、反两方分头进行资料的搜集。搜集后的资料经过双方主辩者的商议、教师的协调,最后确定了应该使用的材料。同时,双方主辩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最后,学生们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制作出了图表。教师并未对这些活动作详细指导,只是从中点拨、协调了一下,学生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体现了较强的主体意识。

朱嬿玮:

前面几位教师所说的都是综合主题探究课,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外进行的,而我想谈的数学探究课,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在35分钟甚至20分钟内进行。这是因为数学探究课有它的学科特点,在课内要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或点拨的作用。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这一课时,引入阶段,我有意识地给学生以辅导,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通过思考题,让学生动手摆拼,学生很快发现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从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由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了“转化”思想,使学生掌握了推导方法,因此,在要求利用一个梯形推导公式时,学生便4人一组进一步去探索,自己推出了公式,他们是多么喜悦啊!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思维受阻时,适时地给予点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晓群:

刚才几位老师谈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上存在差异,势必会造成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注意到这一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适时指导。

其实,哪怕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教师更应该注重改善固有的心智模式,即认为那些知识储备少、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甚至觉得这些同学会影响探究活动的质量,影响集体,所以,给他们的任务较少,或较简单,有的甚至不让其参与,只在一边做观众,做听众。教师的这种思维定势必须更新。只有改善了自身的心智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发展。我认为教师应给这些能力差的学生更多的指导,强化其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我班在开展“兴趣小组情况调查”的探究活动时,要求学生完成的专题作业中也有调查、搜集、统计、制作课件、反馈展示等各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能力差的同学知道有这个任务,便面面相觑,自卑感油然而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此时,如果教师也不信任他们,势必雪上加霜。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合理编组或主动请战。在操作时,又给予及时的指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这些同学获得方法、掌握规律,而且能让其他能力强的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效仿老师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从而学生间合作关系更融洽,团队精神也得以培养。

朱文辉:

大家都知道,搞科学研究是极其艰辛的,更何况对这些才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阻力,从而导致其兴趣的减弱,这一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倍加关注。

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活动中,孩子们常需外出调查采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谢绝,严重的甚至还会受到讥讽,这无疑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我认为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他们继续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本学期,我班同学开展了“微生物的秘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活动中我们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进行了资料的搜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采访小组的同学打电话去联系,对方起先一口答应,可等到第二天再打电话落实时,对方又以种种理由推脱了,这时同学们一下子感到很沮丧。“那么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要知道孩子们为了这次活动,动足了脑筋,不去的话,势必影响整个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为此,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后决定自己上门。在孩子们真诚的感染下,有关人员终于接待了我们,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使整个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

所以,我认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上,这是他们长大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或者从事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我想这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张晓群:

听了各位老师的观点,使我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要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在探讨如何恰如其分地指导,也就是指导的时机、方法问题。在教师张弛有道的指导下,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对于教师如何指导,经过实践的老师们各自有自己的做法。我们通过不断反思、团体学习,对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共得出37条指导方法,它们适用于不同年龄、学科、专题。下面简单介绍两条。

1)概念图示法:主要用于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概念或要点之间的联系,关注事物的复杂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和分析现象,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专题作业法:是在学习某一知识后,教师或学生可以编制一些与本知识点有关的探究性作业,供学生探究学习。此方法可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适用于学科探究。

此外,还有许多方法,其中一些也适用于“交流与深化”阶段,下面我们就这一阶段教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来谈谈体会。

黄蕾: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变化着。在“交流与深化”的汇报、展示阶段,教师担任何种角色往往会出现很多的争议。

下面我就“探索五彩缤纷的电脑世界”探究课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堂课中,有一个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亮点:学生自由热烈地介绍电脑硬件。这一过程看似轻松、自然,其实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费了很大的工夫。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儿童期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正由于这认知水平的限制,要他们组织起概括、完整、合理的语言来介绍硬件是困难的,所以这时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星的语言组织好,并让学生能复述出来,从容表达。几次实践以后,学生已将这些基础的硬件知识熟记于心,并内化成了自己的知识。这样,无论教师拿起哪一个零件,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而且其他同学还会纠正其讲错的内容或补充他没讲的方面。此时,根本无须教师再去指定哪个零件由谁来介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里,我可以大胆的说一句:无论你来听几次课,每一堂课的这个环节都不会雷同。

总之,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课、不同的环节,都需教师合理地使用方法,机动地改变方法去指导,从而使学生学得最好,达到最佳效果。

王瑛:

在独立形态的探究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会很长,但数学课中的解决问题过程相对较短,只有35分钟,甚至20分钟。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学会探究,可以把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探究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就能经历探究过程的弯路、岔路。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受到启迪,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交流数学,有效地理解数学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共同研究者。

今天,在曹老师的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都相得益彰。我也曾听过一些探究课,课堂中学生表现得能言善道、侃侃而谈,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充分体现,但细细一看,学生是跟着老师的眼神走,他们的课总有排演过的痕迹。这样的课,到底谁的作用体现得更强?

张晓群:

对于王老师的意见,我来说两句,我认为不仅是探究课,就是语文、数学等公开课,有时也会留有这样的痕迹。曹老师这节课,在课前一定是准备过的,要不然学生怎么会拆装电脑硬件,但这种准备绝非是连讲话顺序也要看老师眼色行事的表演。

试想对于三年级学生,如果他们不理解搜集到的资料,而教师也听之任之,不是从旁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整理资料,怎么能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有所得呢?其实,学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潜移默化地领悟到学习的方法。

王惠敏:

是的,低年级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指导比较多。可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总结等学习能力也相应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会越来越强。过多的课前准备,反而会制约他们的思维。仍以《电磁波面面观》一课来说,也是经过多次课前准备的,但在正式上课时,一个孩子提出在电视屏幕上涂上一层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可防霉、防灰、防电磁波辐射的涂料的建议时,居然无一人对此提出异议。而课前准备时,学生们对这一设计做出了种种质疑,气氛非常活跃。为什么正式场合却出现了冷场呢?事后,我做了调查,学生们说:“原本准备时,那个设计方案中并无防尘、防霉这一特征。他临时补了漏洞,我们就没问题可问了,他太‘狡猾了’。”

原来那个答辩的同学在每次回答之后,都会对自己的设想有进一步的完善。如果说这个孩子很“狡猾”,那他的“狡猾”就在于他已经初步懂得了如何“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这其实就是我们上探究课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时恰恰是因为老师自己不放心,而多次进行排练,才会造成在正式上课时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因此,对有了一定探究经验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应对其做过多的课前指导。

张晓群:

几轮实践后,教师们都感受到了对学生适时恰当的指导,十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有很多具体的阐述,其中贾德的“经验泛化说”提到: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老师的指导中习得了组织资料整理、筛选、处理、表达的方法后,逐渐内化并尝试在其他学科学习或活动中运用便是一种良性的正迁移。

我校上学期组织了“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系列活动周,每次活动周的筹备阶段,都要组建学生智囊团。参加过探究活动的同学在智囊团中表现尤为出色,不仅对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有主见、有创意,而且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他们也能得心应手地完成统计、反馈及成果展示,并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我想,这正是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成所达到的效果。

张芊:

由于目前探究课仍处在摸索、起步状态,加上小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年龄局限,往往会阻碍他们的探究步伐。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有助于学生理清原先模糊的思路,而有了清晰的思路后,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当然,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方法、尺度,相信随着探究课的全面展开、深入发展,教师会积累更丰富的经验,随机点拨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随之得到发展,其主体性将更为充分地发挥。

我想,探究课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有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益。

张晓群:

对于教师在指导探究性学习中应承担怎样的角色问题,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我觉得张芊老师说得很好。“交流与深化”阶段教师更应是有力的组织者和有效的辅导者。

平时我们的课题小组一直采用团体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对于“反思与拓展”阶段教师的角色问题我们早就达成了共识,即教师是认真的倾听者和平等的参与者。

当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建议时,无论这些建议是多么不切实际,多么异想天开,教师都不应该轻易否定。因为,就我们的知识水平来说无法来判定这一切正确与否。也许若干年后,美好的幻想就会在他们手中成为现实。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应少而精,掌握节奏,调控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由体验、协作互补,尽情回味探究中的艰难与欢乐,进而拓展出更深入的探究内容。

以上我们所谈的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反思,对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问题的一些看法,也许有的看法还很稚嫩,有的甚至比较偏激,但不论反思的广度、深度如何,我们仍将不懈地继续学习、研究、实践,也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的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