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如何定位

上海城市如何定位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城市元素与世界文化价值链高端对接——北京、上海城市如何定位长城、长江、黄河在很多时候是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这就是中国元素的价值与意义。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城市又是在记忆的集聚与创新中发展的。每个中国城市都有中国元素符号体系下的个性文化符号,但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充分展示中国元素文化系统,并成为城市文化的动力要素的。
上海城市如何定位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中国城市元素与世界文化价值链高端对接——北京、上海城市如何定位

长城、长江、黄河在很多时候是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这就是中国元素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元素”概念在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被提高到一定层面,这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元素亦如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旗帜,既要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又要有中国文化的显性化表现。中国元素的提出是面对全球化的一种地方性、民族性和中华民族文化再发展的力量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元素发展的越充分,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越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

城市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元素的保护者、储藏者和创造者。所以有学者说:“用象征性符号贮存事物的方法发展之后,城市作为容器的能力自然就极大地增强了:它不仅较其他任何形式的社区都更多地聚集了人口和机构、制度,它保存和流传文化的数量还超过了一个个人靠脑记口传所能担负的数量。这种为着在时间或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便是城市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之一,……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美国著名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讲得很对,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22)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城市又是在记忆的集聚与创新中发展的。对这种认识很多人有同感,有人说:“第一个主题述说城市的记忆,张开了空间、时间与事件所交织的记忆之网。不同的故事言及记忆的不同面向与内容:影像的记忆、氛围的记忆、心情的记忆、感觉的记忆、复杂的记忆萦绕人心,与现实纠缠。不过,如果为了方便记忆(这里出现了博闻强记的理性企图),而强使城市不动,则城市枯萎,深陷记忆之中,则人生枯萎。而且,经过时间的改造,城市的血脉终致断裂,记忆中的老城市,真的只存在于记忆和影像之中,只是想象所串联起来的连续性,依然发挥了解释、评价与影响现实的作用。”(23)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的“记忆”是指对旧事的印象。最早见于文献《关尹子·五鉴篇》:“昔游再到,记忆宛然。”又见《南史·沈庆之传》附沈攸之:“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记忆。”记忆也是一种思考基础,记忆也是一种知识感知,记忆也是一种思维表现。而城市记忆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积累和创造。“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文字记载一类的发明创造,如图书馆、档案保存处、学校、大学等等,就是属于城市最典型的和最古老的成就之一。”(24)可以明确地提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主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主要是依靠城市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城市里集聚了社会精英型群体,他们在创造性开发人类文化的同时,也用新的方式记忆和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智慧,特别是符号的象征性记忆,给人类知识和积累提供了新方式。但是,对于中国元素的现代再造,仅仅靠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创意,在创意的历史文化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具创意特点与功能的文化形式之一。城市特色竞争力培育与建构过程,也是一种创意的过程。“创意”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发生也是比较早的。最早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超奇》:“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唐代李翱《李文公集》六《答朱载言书》:“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意”“犹言立意”,多指文章中的新的见解。“创”还有“最初”和开始的涵义。因此,创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以智慧的行为,创造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定位,就是一种文化设计与创意,就是通过某种设计表现形成“创意文化丛”与城市“文化模式”。(25)

中国文化元素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创意性。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元素已经成为被公认的文化指向,如在行为上中国的春节与行为文化方面的“中国十二属相”等,在物化的文化方面如中国建筑符号文化方面的“九脊歇山”、钩心斗角的斗拱、中国园林等;世界比较认同的典型文化符号如“中国结”、“中国青花瓷”、“中国书法艺术”、“中国画”、“中国蓝”、“中国红”、“中国民乐”、“中国民歌”以及小提琴曲《梁祝》等,还有地方性比较浓的元素如南京云绵、杭州的双面绣等,举不胜举,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寻找到“中国城市个性化地方性文化元素”就显得更重要。如南京的“天下文枢”文化、金陵文化中的秦淮文化;溧阳的感恩文化和信义文化、高邮的驿站与尧文化、杭州的西湖文化等,都可以成为中国元素的典型符号。每个中国城市都有中国元素符号体系下的个性文化符号,但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充分展示中国元素文化系统,并成为城市文化的动力要素的。个性化的中国城市元素需要再创造,进而形成“文化创造力的历史积累”。

在此,仅就北京、沈阳、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的定位,进行一般勾勒(仅仅节选):

就北京而言,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皇城根、政治人物、元代城墙、明陵墓、晚清遗老、近现代名人、庙会和国际名人等,应该是城市个性化文化属性的表现,均可以构成城市的文化资本。其中,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方面,最应该开发的是中国文化世界博览会和“中国庙会”,这是一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的创造。

在北京的总体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定位和空间结构开发以及城市规划方面,应该迅速改变“摊大饼”的布局,北京交通的“环越多”,北京就被“套”得越死。要全面推广“城市区域核”的规划理念和大区域整合概念,并辅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把北京的主体框架进一步拉开,在北京主体区内形成“十大区域核体系(略)”,每个“区域核”能够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独立创造、独立循环,建构区域性的城市居民生活心理中心,不能是整个北京仅仅依赖一个王府井作为消费中心,北京至少应该有十个以上的均等型的城市居民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核”以就业为核心,形成就业、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一体化的独立区域核心体系,这在美国的芝加哥等城市已经有成功的经验。

要创造“大北京都市圈”的概念和体系,即包括天津、石家庄、唐山在内的大北京都市圈,建立半径为180公里至250公里的城市生活圈和快速交通的可达体系,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的首位度,特别是形成北京与天津的“双核心都市化结构”,进而使大北京都市圈真正形成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极。“大北京都市圈”(包括天津、唐山和石家庄在内,总体人口规模应该在5 000万人左右),以形成中国现代化示范区,通过独立区域核理论的实践创新,创造具有中国本土化形态的都市圈结构样板,在一个大区域框架内建构大北京城市结构空间地域系统,以东京、巴黎为样板,创造中国文化政治与文化之都。对于国家中央办公机构,部分迁往天津,部分迁往上海和武汉。从现有的情况发展看,北京定位就是功能太多,使北京城市经济不能有效发挥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

在空间治理与管治方面,应该提出“再造地下北京的空间模式”,整合北京的优势,让北京朝着“适度紧缩”的城市方向发展,创造一个立体化生态、立体化生活、立体化创造发展的北京。让北京城市的政治文化、商务旅游、企业总部、智识产业和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成为北京的主体产业,让北京服务全国,而不是服务于权力机构,这才是北京的希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针对沈阳的城市定位来说,沈阳的清代故宫、陵寝文化(北陵和东陵)、东北地方文化、地方性自然特产和满族文化等是城市的有效资源,是可以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的元素。在城市形象的整体定位方面,应该强调全新的城市生态体系和概念,包括地下生态的创新和室内文化的综合开发,减少东北冬季对沈阳城市经济与文化开发的负面影响,创造城市“第五季”的文化与经济效应,大规模地开发室内空间,先期广泛开发太阳能住宅和生活体系,让城市生活特别是冬季的生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在文化上,最应该开发的是典型的黑土地文化、清早期宫廷文化和近代东北工业遗产文化。如清代有机的宫廷餐饮文化、清代宫廷艺术和养生文化,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旅游开发等。如果能够在大面积开发意义上,创造现代生活品质和“第五季”的生活体系,沈阳将是世界的沈阳。

在文化宣传理念上应该有新的设定与创新,比如应该摒弃“东北老工业基地”概念,而直接提出“绿色东北”、“黑土地文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后都市的等东北城市概念,以形成新的城市形象体系和社会认知体系。

对于唐山的定位,更应该准确把握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特殊性。唐山只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产业文化特型城市,曾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几个第一。开平煤矿是中国内地第一座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的近代大型煤矿。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是1880年由开平煤矿创始人唐廷枢冲破重重阻力主持兴建的。这条铁路东起开平矿务局唐业矿,西至丰润(今丰南)胥各庄。它的运营,标志着铁路运输方式首次引入中国,对中国近代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开平煤矿开井钻探和唐胥铁路秘密筹建的同时,为了适应煤炭生产和铁路运输需要,开平矿务局于1880年在丰润胥各庄创办了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机车车辆工厂——唐胥铁路修理厂(俗名胥各庄修车厂)。1880年,开平矿务局在兴建唐胥铁路的同时,悄悄在其所属的胥各庄修车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唐山细敏土厂(细敏土,水泥的英文译音)始建于1889年,这是中国第一座水泥厂,素有“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之称。唐山也是中国最早生产卫生陶瓷的地区。早在1914年,当时的唐山陶瓷厂就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卫生陶瓷,为中国带来一场“马桶革命”。到了20世纪70年代,唐山开始引进先进的卫生陶瓷生产线,生产的卫生陶瓷产品也逐渐向中高档转移。城市中的“之最文化”往往是城市的唯一性文化,具有唯一性的文化也必然具有垄断性,因而也最容易使其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

唐山大地震,既给唐山带来灾难,又砺炼、创造了现代唐山人独有的文化人格和历史,所以在城市形象定位上,唐山最应该开发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人文化”及人们应该关注的灾难文化。特别是在现代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发展的整体是以工人的数量减少和白领的人数增多为前提的,白领阶层的数量在增加的研究在米尔斯的《白领》一书中多有论及。因此,在唐山应该有“中国工人阶级文化”博物馆,应该有中国工人阶级的节日,使唐山成为工人阶级的文化舞台,应该创造中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大型的活动,并创造出城市的特色,以形成唐山城市文化的软竞争力。

至于南京,现实似乎具有某种悲凉的感觉。南京号称十朝古都、六朝古都,可至今不知道“六朝文化”在哪?既没有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没有现实的创造。还有,南京曾有的“红楼梦文化”、中山陵的孙中山题写的“博爱”文化、秦淮河边“天下文枢”的文庙文化、集江南江北之大成的“金陵文化”等,每一项都是一种全新的产业体系。在城市区位定位上,应该是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现代化先导区和现代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应该率先表现为南京都市圈整合中心区的位置,大胆创新提出南京大都市圈子的整合规划体系,与扬州、镇江等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城市,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缝隙弥合,提出中国区域经济“缝隙经济弥合理论”,创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六极”。并且能够亦如当年大巴黎和大纽约在20世纪60年代规划2000年纽约与巴黎一样,提前规划2058年的南京规划蓝图,创造一个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维持、缩小现有的南京化工园区的发展规模,创造全新的立体生态型城市,再造南京的整体城市格局。

合肥作为徽派文化的政治中心区域,应该创造典型的徽派文化机制,形成一种地域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体系。在城市区域定位方面,应该主动和南京、上海结合,特别是能够打破区域行政壁垒障碍,与南京形成双核心区域互补发展带,创造中国新的区域增长极,而且,合肥应该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新支点”。在城市文化与形象定位方面,打“包公文化”牌,创造清廉文化的社会认同。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对包括七仙女文化、徽商经济、自然山水旅游提升进行整合开发。仅一个七仙女文化就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并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或者说,最应该创新的是“徽派文化工业”的概念。

杭州的城市定位是相对比较成功的。首先应该集中在与上海空间整合方面,杭州最终应该成为上海的组合城市,事实上,当磁悬浮列车开通的时候,杭州必然是上海的一部分,或者说上海与杭州互为一体的双核空间结构。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城市湿地、现代生活艺术、浙商文化、宋代城市文化、现代服装和现代休闲文化等,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西湖作为杭州的城市垄断性“城市文化资本”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杭州应该创造商品型城市品牌,服装、酒类、茶叶、餐馆、艺术等,都有可能成为城市品牌的要素,青岛城市的商品品牌具有显性化的社会价值,如青岛啤酒、青岛海尔、青岛双星、青岛澳柯玛等,也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并成为城市形象的符号与元素。在杭州应该创造典型的城市旅游机制,西湖是城市中湖,是世界文化记忆的典范。但是,西湖的开发过于粗犷和简单,甚至有些简陋,既缺乏品位,又缺乏格调,更缺乏细节和舒适主义的思考,应该把西湖当做一个艺术品来打造。西湖的每个方位,每个视角都应该是一幅画或者是一幅作品。包括西湖的水面文化、水下文化资源的开发等都还有很大的空间。

西湖是中国的一颗明珠,应该成为人类集体的最好的记忆,所以杭州最应该开发的是天堂文化和西湖经济价值链。

关于上海的整体定位,作者在《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建构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的设想。现实的世界,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关系一直未能够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据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其主要创新的观点是:

首先,城市群结构关系是“空间生产”与创新的场域。①城市群结构关系内部存在着对区域社会空间整合的动力机制。②“城市群空间场域”的内在互动,创造并生产新的空间和空间的新功能。③城市群通过内在空间整合,促进并构建“城市群区域社会”的“全面依赖关系”。④城市群结构的“差序化格局”的创造,是地域生产力创新的前提。⑤城市群是现代市民社会的真正舞台。

其次,当代中国城市群空间生产的整合与创新面临的挑战。①中国“城市群制度性发展机制”的挑战。②单体城市行政区划设置管理与城市群整体规划管理的挑战。③“首位城市缺乏制度性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挑战。④城市群内部资源利用配置和产业区域整合的挑战。⑤跨区域城市群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和能力的挑战。

第三,“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模式建构—中国现代化示范区。①“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制度性与文化认同的建构。②“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模式”的“差序化格局”的建构。③整体规划以大上海为核心的经济社会文化与产业发展布局。④以上海为中心建设“核心型放射状”的“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的快速交通体系。⑤创造“大上海国际都市圈”的“国际智识型创业体系”。⑥在“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内构建“城市群空间差序化格局”。如是上海将是世界的上海,“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五极”。(26)

上海的国际时尚、文化资源、新贵文化、租界文化、石库门文化、近代工业遗产文化、近代市民生活方式等,最应该开发的是海派文化产业价值链体系和城市现代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体系。

我们说,中国的城市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色,而相当多的人文特色都被浪费掉了,甚至有的人文特色已经被“抹杀”了。我这里仅仅提及这些文化是显性的个性“城市元素”,也是城市的“集体记忆”,当然,如果能给城市以准确定位,这些“集体记忆”必然也就成为世界文化整体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那些发展中的城市,或者没有注意挖掘城市文化的要素的城市,好多中国文化元素和城市记忆还被淹没在历史烟尘里,或者是被破坏掉了。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挖掘与整理,使个性化的中国城市元素和城市记忆能够重现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