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学风建设具体实践中,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创新。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付德印

【摘要】高校学风,是指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治学精神、治学目的和治学方法,它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老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及学校领导的治校风气。学风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学风建设具体实践中,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健全教师队伍体系,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严管理;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风建设;创新;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而学风建设又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是思想教育与教学、行政及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上下多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做好。高校的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一、学风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其中记载了孔子训勉学生的一则话,“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意思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方法、治学目的和治学精神,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的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及学校领导的治校作风。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这就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了学风的要素。第一、学习目标。大学生学习,首当其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确实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第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的浓厚程度、正确的学习态度,等等。第三、学习纪律。这是促使良好学风形成的外部因素,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始终一贯性。严明的学习纪律,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秩序,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第四、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一个人学习方法得当,会少走很多弯路,容易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并易形成对学风的趋同意识。第五、学习兴趣。兴趣是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活动倾向。学生的学习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六、学习效果。这是判断学风好坏的终极标准,也是学风内涵的最高层次要求,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连,是衡量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对学风的纠正和重塑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而学风建设又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说,高校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校的学习风气逐步改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日趋完善和丰富。但面对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极度膨胀,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冲击,使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风建设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矛盾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新特点

当前,高校的学风总体上呈良好态势,大部分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目前高校学风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85后”和“90后”,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新时期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缺乏远大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且人数从少数向多数蔓延,学风建设面临新课题。具体表现为:(1)学风不正。部分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对专业缺乏兴趣,出现了“学习的人少,玩的人多,而真正想学习的人不好意思学”的尴尬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柬书卷于高阁,弃学业于尘埃”,直到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来到大学干什么,最应该学的是什么,今后能做些什么。更有甚者,品行不端,行为怪异,一味追求享乐,追求眼前利益,哪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部分人虽少,但危害不小,直接毒害学校的学习风气。(2)学风不浓。表现在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思进取,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萎靡不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如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晚自习“上座率”低得可怜,举行学术报告大多要强行组织学生参加,等等。更有的学生学习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在学习上缺乏自律意识,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如学校虽三令五申,严肃惩处,考试作弊亦不能销声匿迹,并且其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技艺高超真令人匪夷所思。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考前突击,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学生在进校前考分较高,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会出现留级甚至退学的现象;究其原因,造成他们的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因素,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络。

2.教师治学不严,轻教学重科研,教风有所滑坡,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能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用于教学、实验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轻教学重科研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形成良好的“赶学比帮”的良好教风,治学不严,治学不精,备课不认真,教学水平、教育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存在监考不严、思想麻痹、“做好人”的现象,忽视学生考勤和教学质量,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肤浅,与实践严重脱节。

四、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严格自律,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风气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和冲击。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也有少数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专业思想淡薄,学习动力不足,无故缺课,沉迷于电脑游戏,虚度光阴。这种现象尽管是少数,但其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具体而言,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有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学校用人制度不尽完善。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重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现象。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高校在评价教师的业绩时,没有把教育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效果当作核心评价指标。学生评教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晋升晋职中,一些高校只注重研究成果和论文,不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和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三是教学管理还有不够严谨之处。一方面,教学过程管理还需加强,个别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有的教师任意停课、调课,批改学生作业不认真;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还不尽如人意,有制度不落实,对学生纪律管理和行为管理不严格,考试制度不够健全,许多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教分离”制度。四是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效果不佳。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时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成绩,在学校和各类评奖评优中得不到奖励,使有些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规定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家庭影响,也有个人原因。(1)学生缺乏理想追求。古人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正是有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一旦从中学阶段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就感觉进了“保险箱”,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调控能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了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是出现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2)社会大环境对学风的影响。高校扩招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看到扩招有利一面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招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扩招对学风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倾向。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交换原则的盛行,导致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投机心理滋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知识和人才尊重不够等不良倾向。(3)学校管理对学风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优良的学风。因此,一个学校学生管理状况对该学校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4)家庭教育对学风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来自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法和自身行为,以及家庭经济、心理、文化等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于农村的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一般采取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更谈不上很好的教育方法,来自城市的学生家长大多只是关心子女拿个文凭、找份好工作,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情况也是不大关心或很少关心。(5)网络对学风的影响。网络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快捷便利的沟通、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在无“网”不胜的时代,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可使其坠入无底深渊,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五、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措施

1.遵循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学风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反映,学风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2.健全教师队伍体系,加强引导,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加强学风建设,就必须健全教师队伍体系,加强引导,严格质量监控、实施岗位培训、树立优良教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加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质评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专职辅导员必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摆脱过去硬性的管理。同时要进行专职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队伍素质;要高度重视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要注重他们的能力培养,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他们的群众威信,改正他们的缺点不足,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要着力发挥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3.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严管理,创建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学校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常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干扰,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意识的增强,要求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回报率,社会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要在观念上来一场变革,在大力开发自然,发展科技的同时,应巩固、保护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使关心全球生态环境主义深入人心,达成人类共识,制定出可持续发展计划,使我们有信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唯有此,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才能实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业水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严格管理与个别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变得异常突出。这就要求处理好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学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如果为了学生个体或少数学生的利益,损害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进而成为学风逆向转化的制度性原因,那损害的将是整个学校的质量信誉。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法按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弘扬正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规范与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完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习考试等学习纪律,完善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与奖惩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

4.创建优良学风评比体系,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学风整体良好的局面。高校要将创建优良学风评比作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开展创建优良学风评比活动。通过实践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评选体系,配合制定合理的评选标准,建立科学的评选机制,实现公平的评选过程。通过开展以促进学风建设为主题,具有学校人文气息、专业特色的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知识和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引导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求,真正实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齐头并进的学风建设氛围。高校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的常规工作,也是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也是和教风、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学风建设不仅要抓考风、抓学习纪律这样一些环节,还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使学风得到好转,才能真正取得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飞龙.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5).

[3]扈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6).

[4]谢光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5]蒲暾.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军队干部管理创新探析[J].管理观察,2009(03).

[6]谢纳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高等药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

[7]毛金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2009(05).

[8]毛军成.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2009,(05).

[9]翁小双.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10]侯启海.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11]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 2003(2).

[12]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研究.2004(6).

[13]郑家茂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14]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15]懂春胜.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16]蔡炎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管理,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