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以民生工程为契机,狠抓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全市“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潼关县、韩城市已经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开工前的各类手续报批,目前正在筹备招投标工作,十月份动工建设。组织参与了文化三下乡活动。我局被评为“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马辉志

文化虽然被称作“软实力”,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效能却很“硬”,承担着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

一、基本情况

渭南现有市群众艺术馆1个,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各11个,剧团14个,城镇影剧院14个,乡镇文化站197个,行政村3246个。

近年来,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逐步完善,四级文化网络充满活力,农村文化活动生机勃勃,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群众文化活动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以媒体舆论宣传为导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精心组织策划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市委三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优化投资环境、三农、双创等重大宣传战役,广播电台率先在西北地区实施开通了城市公共广播,为广大市民及时传递全市政治经济、社会信息,走在了全国前列。截止7月底,市电视台在中央台播发稿件15条(其中在《新闻联播》播发4条),在省电视台用稿326条,连续3个月在全省十地市排名第一;市电台在中央台用稿13条(其中在央广播新闻轮盘播发10条),省台用稿116条,在全省十地市排名第三;两台均超额完成上稿任务。新闻策划、新闻送阅、新闻奖励制度坚持良好,1—7月份共报送送阅件7件;监听监看、重播重审制度执行力度大,未发生任何不安全播出事故。创优工作有1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0件,一等奖获奖数量居全省十地市第一。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以民生工程为契机,狠抓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扶持,加强“两馆一院一站一室”设施的建设。共争取各项建设和维修资金8290余万元,现已建成了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社区文化中心、18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和维修文化馆、图书馆各11个,争取了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76个村文化活动室、6个社区文化中心、5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文化器材配送,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1个县级支中心、78个乡镇文化站、649个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同时,通过积极组织片源,选好、选准影片、培训队伍、完善网络等措施,在积极争取中省配套设备的同时,自筹60余万元,购买数字电影设备19套,达到了全市197个乡镇全覆盖。按照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要求,成立了渭南市新创数字电影放映有限公司,建立了11个县市数字电影放映站,努力开拓思路,充分发挥电影流动放映车的作用,积极寻找放映市场,采取“影企联姻”、配合中心工作等多种方法,开展了各种放映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落实了中省市县四级数字电影放映配套经费737.208万元(其中市、县每场补助各40元),每年在完成40956场次的同时,都超额完成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止7月中旬,设备已全部到货,总计45764套。《直播卫星村村通用户管理系统》全市已录入用户信息17243条(每个用户一条),设备安装到位18966户。目前,全市“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潼关县、韩城市已经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开工前的各类手续报批,目前正在筹备招投标工作,十月份动工建设。完成了全市第四批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临渭区等6个县市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三级图书馆;上报确定了2010年1200个农家书屋配送名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动力。

三是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热情。组织举办了以“华彩渭南 魅力秦东”为主题的大型摄影展览,共展出作品350余幅,展示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营造了和谐渭南浓厚的文化氛围;策划组织实施了以“华夏之根、人文渭南”为主题的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及彩街巡游活动,促进了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省市领导、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肯定。组织参与了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出动人员100余人次,车辆8台次;送戏2台次6小时、数字电影2部、图书9660册,价值1.3万元;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受益群众近万人。我局被评为“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三是与市教育局、邮政局联合开展了以“我爱我家,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第六届书信征文活动;与市委宣传部、邮政局联合开展了“走进读书世界,共建人文渭南”正版图书销售月活动。开展了以“多读书、读好书”和“倡导全民阅读,实现科学发展,学习促进发展,阅读丰富人生”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和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组织参加了“关天经济区七市一区书画摄影联展”等,充分展示了我市的文化实力和人文资源。举办了全市2010“贺新春 庆元宵”优秀剧目展演,全市七台剧目荟萃中心城市,取得了圆满成功;“周末一元剧场”、“一元影院”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举办了2010快乐端午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了“余派”传人专场晚会;《隋文大帝》等三部剧目参演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

四是以机改成果为动力,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动作快、力度大、效果好,新组建的六大产业公司和三个子公司8月31日挂牌成立。特别是新成立的陕西华典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在民间艺术产品开发和保护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指导各县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走进田间地头,发掘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增强和提升农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感和荣誉感。全市共普查了11个县(市、区)197个乡镇,共收集非遗线索9126余条,调查项目623个,涵盖10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56个、传统音乐45个、传统舞蹈73个、传统戏剧27个、曲艺11个、杂技与竞技37个、传统美术68个、传统手工技艺169个、传统医药3个、民俗134个。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省级62项,市级169项,县级370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55名,市级25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95人(其中国家级8人,省级55人,市级257人,县级775人),名列全省第一,已形成了中、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组织培训民间艺人1200名,积极支持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秦东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25个民间组织,解决就业人员达近千人。同时,组织举办了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余巧云徒弟演唱宣传活动,6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进行了技艺展演展示,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版98块,新建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提高了广大城乡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认知感、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

五是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近年来,为提升渭南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依托“农村建设五大工程”,我们积极整合渭南有效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实施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整合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39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安排富余人员3000余人,实现文化产值约1.5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渭南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结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一是开设专题专栏,营造创卫氛围。根据市创国卫工作安排部署,先后开设了“创国卫 兴渭南”、“创卫曝光台”等专栏,为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创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开展创建卫生文明单位活动,大力整治环境。开展“周末卫生日”评比活动,严格落实卫生责任制,并对各单位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比;三是对包联路段进行杂草铲除、路面清洁、护栏整理等,为广大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六是以条令条例为依据,净化农村文化市场。近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注重正面引导和扶持,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的原则。通过夯实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了网吧监管平台。同时,把每年1月29日定为全市出版物市场统一执法日,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日常监管效能。以“扫黄打非”和网吧监管为重点,坚决封堵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坚决扫除淫秽色情文化垃圾,净化市场。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共查处经营单位1000余家(次),出动人数3200余人(次),出动车辆300余台(次),开展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活动36次,印发传单5万余张,;先后举办了8期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达1000余人,查处违法违规出版物20000余本(张),处罚经营单位或个体工商户26家,共查处违法违规网吧170余家,取缔黑网吧117家,确保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的规范健康繁荣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尽管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三、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从文化队伍内部分析,我市很多农村文化站专职干部年龄偏大,大多数在50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四、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开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