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努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锦涛同志把着力提高实践能力作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六个重要方面工作之一,是有很强针对性的。着力提高这些实践能力,是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 努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胡锦涛同志把着力提高实践能力作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六个重要方面工作之一,是有很强针对性的。领导干部承担着带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责任,实践能力十分重要。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能力;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等。着力提高这些实践能力,是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一条红线就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最主要的理论特征就是实践。而所谓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19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以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欧洲工人运动勃然兴起,无产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指明斗争前途,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说,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将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建立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也即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哲学史上,“实践”一词在各种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含义。辩证唯物论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概念引进认识论,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这就使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变革。概括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劳动和实践提到如同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的崇高地位,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马克思总结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同时,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除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二、树立正确实践观、提高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是当前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领导干部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学历普遍较高,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修养。衡量领导干部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他们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要看他们能不能把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效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问题,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形成、丰富和发展理论的源泉。实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又对实践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离开实践谈理论,就会把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变成僵化不变的教条,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阻碍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因此,领导干部能否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决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问题。

实践能力不够强,在一部分领导干部那里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在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中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紧紧围绕中央的大政方针,全力以赴、周密部署,积极应对、卓有成效。但也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问题和矛盾面前,在突发性的事件和危难面前,或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或茫然失措、束手无策,或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最终往往丧失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有利时机,误党误国也误己。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足。由此可见,提高实践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问题,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领导干部提高实践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必须重在实践,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行,搞假大空、摆花架子更不行;检验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着重要看解决了多少思想和工作实际问题,是否真正推动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导干部只有把学与用、知与行统一起来,把武装头脑与推动工作统一起来,把指导实践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烈火炼真金,实践长真知。领导干部提高实践能力,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培养锻炼的艰苦过程。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就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矛盾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道,分析矛盾找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集思广益想办法,围绕发展找出路。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才干、添本事、强能力。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形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能不能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这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变危机为机遇,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在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下工夫,在认真研究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扎扎实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提高实践能力,必须不断构建科学的价值导向和观念

领导干部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最高价值追求。领导干部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骨干,不仅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而且还要努力“谋好政”。“谋好政”就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高价值目标,并努力实践之,这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要求。当前,领导干部更要自觉地为党分忧,为国分忧,“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领导干部要记住自己也来自于人民群众,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一门心思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求实效。实践方向正确,实践能力就提高得快,即使出了偏差,甚至犯了错误,也容易纠正,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最终一定可以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反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名利地位的考虑,丧失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迈不开步子,不能始终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很难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领导干部要提高实践能力,还离不开实干精神和群众观念。实干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客观规律的过程。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水平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提高。因此,实干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实践能力的鲜明特质。有的同志说得好,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跑出来的。人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标准,不是听他怎样说,而是看他怎样做;不是看他要干什么,而是看他干成了什么。吹出来的领导干部,没有实干精神和实践基础,很难得到群众信任。跑出来的领导干部,由于他们的提拔与实际能力无关,干起工作必然捉襟见肘,行之不远。只有那些脚踏实地干出来的领导干部,群众才信得过,自己立得起,才干也才增长得快。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既离不开对群众智慧的集中和提炼,也离不开亲身参加群众实践的感悟和体验。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实干精神及对群众的亲和力,既关系他们为群众接受的程度,也关系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领导干部要提高实践能力,还必须树立读书学习是干事创业、个人进步的阶梯的理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习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新知识,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而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获得新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完成好党和人民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通过深入实践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干部要提高实践能力,就要把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结合起来,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积极作为结合起来,把着眼长远与抓好当前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四、自觉坚持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统一

实践是评判党性强弱的唯一标准。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伟大实践,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优化作风、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正确途径。领导干部决不能把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当做好听的口号空喊,一定要结合本职工作,把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的要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执政能力不够统一、与工作绩效具有反差、与处理好干群关系相脱节等等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带病上岗”的领导干部。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因此,领导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必须落实在领导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才能磨砺党性、实现党性、检验党性。

领导干部要在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具备卓有成效地完成领导工作的能力,离开领导干部实践能力讲党性讲作风是空泛和没有说服力的。领导干部实践能力受到领导干部个体成长环境、本人素质和思想意识、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影响,领导干部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般而言,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理论素养、组织纪律意识的修养以及作风养成都会促进领导能力的提高。然而,普遍性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却不一定能够有效提高具体的领导干部实践能力。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着眼于本职岗位的特殊性,从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具体任务出发、从所处的特殊工作环境出发、从自身存在的不足出发,来思考如何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这样,才能为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展现其党性和作风提供坚实的能力保障。

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勤奋的领导工作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具体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是领导干部修养党性和作风养成的重要时刻,领导干部在每一项工作实践中,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甚至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上,都要清醒地意识到: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否维护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严格遵守了党纪国法。如果说,认真和勤奋地对待领导工作的细节,决定了领导工作的成败,那么,能否在这个工作过程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则决定了领导干部能否将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领导干部要在利益面前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现实中不乏“两头突出”的领导干部,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比较强,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他们也利用权力谋取了许多本不属于他们的私利。警惕物质利益的诱惑,做到“能干事、不出事”,已成为领导干部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必须禁得住利益的考验。面对利益,领导干部首先要牢固树立起获取利益的“警戒线”,任何时候都要有意识地警醒自己:什么是可以得的,什么是不可以得的,以防微杜渐;面对利益,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刻把公利放在个人私利之前;面对利益,领导干部应从大局着眼,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大利,而不是局部的小利。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正确对待利益这一关键性问题,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政治立场,加强党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修养。

领导干部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从本质上讲,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修养党性和养成作风,须臾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领导干部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增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应着重于以下几点:第一,以他人为师增强党性、优化作风。广大党员中蕴藏着丰富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经验,领导干部理应以谦虚的态度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之长。第二,公道正派地对待他人。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往往得出不同的评价。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和党性、作风要求决定了他要从党性原则出发,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他人言行。这样才能在引导小环境树立优良作风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第三,以阳光心态影响他人。客观的社会生活总是光明与阴暗并存的,社会心理的趋向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生活。执政党理应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心态,领导干部尤其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以阳光心态温暖和激励周围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党性和优化自身的作风。

领导干部要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一些领导干部在成绩面前骄傲起来,甚至走向坠落,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实践永无止境,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也必须与时俱进。实践的发展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注入了新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这些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主要方面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实践的发展使这些方面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日益丰富,并不断变化。与之相适应,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内容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实践的发展还对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出了新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全面转型期,在开放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大量出现,各种思想和观念纷纷涌现,各种体制变革带给领导干部的压力大大增加,这些无疑对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出了新挑战。同时,实践的发展也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创造了新机遇。它不断为领导干部注入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活力,为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断提供新的营养,创造新的条件。处于重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火热的党性修炼和作风养成的大熔炉,领导干部必须面对新的发展,面对新的实践,并在领导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在自觉坚持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与提高领导干部实践能力的相统一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五、强化措施,全面增强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形势下,我们党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不仅如此,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每天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世所罕见。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以及领导干部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强化措施,全面增强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而全面增强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着力加强实践锻炼,这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实践能力呢?

一是要树立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领导干部无论是进行理论学习还是开展实际工作,都必须时刻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做到理论在联系实际问题中深化、实践在解决问题中推进。现在,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只有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三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如果不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搬照套,思想僵化,那么,做什么事情都难以取得实效。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打破主观偏见以及陈旧观念的束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多谋善断、外争内促的能力。“多谋”与“善断”,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就迫切需要领导干部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众志成城、共谋发展。为此,要顺应大势,化危为机,抢抓机遇,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五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勇创一流、敢于争先的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和提高自身“能干大事、敢干新事、会干难事”的气魄和能力。为此,领导干部必须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工作、创事业,做到在重压下焕发动力、在制约中开辟出路、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汇滴水成江河,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

六是要提高领导干部服务百姓、服务基层的能力。群众评价领导干部,不是看你说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做得怎么样。为此,领导干部要切实践行党的宗旨,自觉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眼向下看、脚向下走,了解实际情况,认真搞好服务。一方面,切实抓好落实,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制度,把发展经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联系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是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能力则是决定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脚踏实地,埋头实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立足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安定和谐,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把提高以上“六种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取得切切实实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