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师德建设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直接担负着培养祖国需要建设人才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关系到高校的科学发展。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领域。办学指导思想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避免趋同,实施多样化发展战略才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

三、高校师德建设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直接担负着培养祖国需要建设人才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关系到高校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科学发展的含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进行分析和概括,发现客观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离开了科学,就不可能有生产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就是指要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高校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总体上要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实现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对外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规模、层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领域。

(二)科学的发展观在高校的落实

要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认为,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思想上、战略上,就是要形成和具有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准确的办学定位、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1.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指导一个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办学指导思想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同时,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既要与学校的历史、传统相适应,体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又要与时代的特色、需要相吻合,体现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方能不断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准确的办学定位

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又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又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是高校办学正确定位的基础。准确的办学定位,使得以上各方面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发展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因此,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避免趋同,实施多样化发展战略才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

3.合理的发展目标

高校的发展目标是基于对自身发展远景的展望,是学校奋斗目标在一个时期内的具体化。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在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考虑现实可能,经过科学、民主论证。同时又要具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和手段。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激励学校上下凝聚力量,共同奋斗。

4.正确的舆论导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神圣事业。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它必然是各种思想、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舆论导向是一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外部表现,是引领全校沿着正确办学方向前进,营造科学、民主办学氛围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一些用于舆论宣传的口号,应是基于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规划目标的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对全校上下产生强烈冲击力,造成强烈的奋斗推动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办学实践和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优化工作系统,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可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5.确立规划与建设的中心地位

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科实力的竞争,一流的学科必然伴随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才培养;同时,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建设现代化大学校园的需要都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因此,我们要坚持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为中心。

6.保持高校协调发展

规模、层次、结构、质量、效益几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变化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同时要与办学结构的调整相结合,结构调整的目的又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上述四者又要服从于效益的需要,向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结构、教学质量要效益,从而实现高校的协调发展。

——办学规模要与办学需要和条件相吻合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控制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才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所以,办学规模,要与办学需要和条件相吻合。简而言之,要科学地确定一所高校的办学规模,就是要以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为标准,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

——办学层次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办学层次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各个层次的学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要受到社会用人结构的制约。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之间不能割裂起来,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的关系,若各自为政,就容易造成全社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因此,高校的办学层次,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学科结构合理各个领域协调发展

学科结构,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我们要协调发展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要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像重视应用学科那样重视基础学科。

——提高教学质量走科学发展道路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办校之基、强校之源。一流的办学水平是每个高校的必然追求,只有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可能拥有较好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才可能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效益优先争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高校的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这是大学效益的个性。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因此决不能以纯粹的经济学眼光来衡量大学的效益。但是,大学的效益与企业效益又有某些类似的特征,办大学同样要考虑其投入产出比。

7.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现代的大学,必须有现代的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管理。因此,高校要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充分体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无谓消耗;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确保财务收支总量进入控制状态;要厉行节约,堵塞管理工作漏洞,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网络化的管理组织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无论在管理队伍还是教师队伍、科研队伍上,都要敢于让那些政治上可靠,业务精通的人脱颖而出;在分配制度上,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学思想,处理好人事分配中的各种关系。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按制度办事,又要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激发办学活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完善、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8.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所在,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的选取和教学管理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阶段和社会环境出发,科学安排,合理组织。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其次,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学校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人文文化等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本”,首先要突出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努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必要的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高校的科学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担负着培养“四有”人才的艰巨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得以实施。

那么,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的科学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有怎样的要求呢?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教育现代化的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今天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内容。

1.高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职业理想

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职业理想主要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相融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通过个人职业活动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科学的职业理想主要表现在:师品、师知、师能、师表。

——师品

德高为师。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艰苦的工作,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身心的付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用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师知

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因此,高校教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以及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的本性知识;二是要有实现知识“传授”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条件性知识;三是要有实践性知识。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将本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师能

技高为师。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能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整地统一起来;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升华师技。

——师表

身正为师。教师作为影响人发展的特殊职业,其人格品质要求较高。以其为范,学之师之。要求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思想、行为、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因此,要执教必须“为人师表”,必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并要先于、高于、优于一般社会成员,坦诚接受学生、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2.高校的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道义的布道者,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然而,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极不相称。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工作中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有发展潜力,并积极为学生成才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和记忆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从而开拓创新的过程。

3.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这一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或感染被培养的对象,从而使其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其他职业所不具有或是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热爱学生以及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意识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尺度和首要要求。只有热爱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爱岗敬业的职业规范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和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的遗训的保存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由此可见,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更加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必须把它与祖国和人们的教育事业,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严谨治学与诲人不倦的职业品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严谨治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人只有严谨治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可为人师。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膨胀,新的科学技术潮流此起彼伏的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科技武装自己,使自己不断能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要有爱护学生之心,对学生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

教师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和塑造人。教育是以人(学生)为工作对象的,教育要培养人才,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必须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做人。

——追求“慎独”“身正”修养的职业道德境界

刘少奇同志在《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无私的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坏事”。慎独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更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用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一代。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自始至终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广大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才能达到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

(四)高校的科学发展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

在社会发展中,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阵地,是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高校教师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道德教育的承担者,对学生在教育成才中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要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党中央对广大人民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道德水平和知识结构的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1.强化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教师的工作非常繁重和辛苦,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隐含在学生的成功里,而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教师在满天下桃李中体验着教师职业的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社会价值,人们常用“春蚕”、“红烛”来比喻教师工作的平凡和无私奉献精神。因此,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热爱祖国,忠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默默无闻地奉献,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作为一名教师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就是要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的价值就是要用知识、劳动、精神性的创造、人格的培育和灵魂的创造来实现自身价值,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奉献、创造,以此来实现自身价值。

2.规范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育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寓教于乐,犹如春雨润物,因势利导。同时教师要在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经师”为“人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

3.创新师德建设的观念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道”者变成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变成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变成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知识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达到师德的最高境界。

4.增强师德建设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个人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现实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形象,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期间的成长,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而且还会通过他们影响到家长,乃至社会。因此,教师要以正确的从业理念要求自己,以高尚的品行陶冶自己,以端庄的举止和文明的语言美化自己,独善其身,终身师表。

5.提升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师德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根本任务是提高其道德素质,重点是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所以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的领域里,自古以来就是强调自律而忽视自我,强调示范而鄙视个人表现,强调奉献而轻视自我发展,因而,在师德建设中植入以人为本理念,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体现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就是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趣,以爱为核心,以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为趋向,让人们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本质特征和职业特征,反映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是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新的世纪,高校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才能振奋起巨大的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因此,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要求,增强敬业精神,切实提高育人水平,精心塑造师德风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优秀建设人才而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的根本,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做到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不仅精于教书,更要勤于育人,作称职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主要的组成元素,而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高校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进行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的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任务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要有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敬业奉献的精神。高校的教师既是高校科学发展的谋划者,同时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建设者。高校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具备有一批高素质、高能力、有魄力、有干劲,而且还要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在高校的科学发展中,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对外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的方面,而高校教师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建设者,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为高校在以上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做贡献。然而,高校的科学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的师德建设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最终力量源泉,搞好了高校的师德建设就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