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的介绍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的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据前几年对几所大城市在校学生调查,心理和行为问题小学生约占13%,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占19%,大学生约占25%。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和启迪,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当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得到坚决制止,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据前几年对几所大城市在校学生调查,心理和行为问题小学生约占13%,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占19%,大学生约占25%。1992年我国“首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研究会”传出信息,全国每年死于自杀人数达14~16万人,每天约400人,学生占1/4,大学生居多。有位教育工作者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近几年,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居首位。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将对他们毕业后的敬业、乐群、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作出他们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世界和人格成长,确保他们能够以坚强、开朗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走向成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因素以及个体的心理素质等。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的加剧,信息量急剧膨胀,人际关系也随之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思想观点、心理和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和压力,尤其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尚未稳固形成,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前途未定时期更容易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此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着密切联系。如: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她的父亲是一位正直老工人。其父一次又一次向上级反映单位领导的贪污问题,但检举信都落到这个单位负责人手里,单位负责人下令其父亲停职反省。该生气愤之下,决心写一部小说来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随着采访、收集材料,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她越来越失望,心理脆弱的她自杀了。在她留下的遗书里有这样的话语:“面对严酷的现实,我怎么这么难受,我无法忍受……我要逃避……到那‘公平快乐’的天堂里去。”

2.学校因素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60分万岁”成为历史,现在的考试成绩往往与大学生的升学、就业等紧紧联系。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门类众多的考试,许多大学生感到紧张、担忧、焦急,引起心理问题。如: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在一次心理讲座时向主讲老师递上的条子中,毫不掩饰地流露这种挫折感:“真没想到这大学简直比地狱还恐怖!接连七八个小时还画不完的制图作业和其他各种多如牛毛的习题,令我疲惫不堪;每天不超过6小时的睡眠让我头昏眼花;我想哭、想笑,简直快疯了。”校园环境,如学校的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妥,娱乐条件缺乏等等都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另外教师心理素质的好坏,人格的完善与否,教学能力的高低,责任心与进取心的强弱,尊重教育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程度等,对学生必然产生不同影响。

3.家庭因素

如父母的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多代人同堂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如《楚天都市报》2004年7月15日披露:湖北某县,有一高材生严××,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硕博连读,现在21岁。2003年7月,他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这个智力卓绝的“神童”,生活自理智力上还不如个十来岁的孩子。从小时候开始,他就被严密地“封闭”起来读书,其母亲不容他有其他“非分之想”,使他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让他失去了在中科院继续深造的机会。

4.个人因素

人格不完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缺陷。常见有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淡、被动、骄傲、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等是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如:1991年11月1日,卢刚,这位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未获得该校D.C斯普根特1000美元的论文奖,开枪打死与该论文奖评比有关的6人后,开枪自杀。

他性格内向、孤僻,在美国找工作不太顺心,把精力全部放在论文奖上,他认为这奖该他拿,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就由怨、恨、嫉妒转向报复、攻击。

5.重要的丧失因素

丧失即失去。大学生中经常出现丧失,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丧失,如失恋、断交、亲人亡故、荣誉丧失以及自尊的丧失等。无论什么丧失,都会造成心理负担,产生心理压力,严重时会形成心理障碍。

怎样来营造积极和谐教育氛围呢?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以健康的心理作为精神基础,而健康心理的获得除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需给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6.改善社会大环境

第一,加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步伐。这是社会大环境优化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并为其他方面的优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创造优良的氛围和提供正确的依据。

第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和启迪,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进一步消除社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只有当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得到坚决制止,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第四,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为优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7.优化学校小环境

其一,重视优良校风的培养和建设。优良的校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即熏陶作用、凝聚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

要培养良好的校风,必须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党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浓厚的政治上进、思想进步的好风气,这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基础;建立严格完备的纪律机制,这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必要保证;广大教师应为人师表,起积极带头作用;努力形成活跃、积极、民主的管理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这是建立优良校风的重要环节。

其二,建立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加强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创新,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园区环境以及精神动力和先进文化支撑,这是新形势下改革与发展给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硬件”又有“软件”,内容很多。所谓硬件,就是整洁美好的外部环境,像校园的建筑、绿化、环境布置、文体活动等。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行为有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迫使其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规范的行为方式;而软件则侧重于思想文化氛围,如社团活动、讨论讲座、舞会沙龙、社会实践、琴棋书画等等,这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是文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虚拟空间”,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环境中新的亮点。

其三,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对活跃学生思想、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增强了解的机会,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学生社团具有某些自发群众组织的特点,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就容易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不良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和认识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社团进行宏观指导和有效管理。

其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他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是对学生人格和心理产生影响的偶像。他必须懂得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他也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他知识广博,为人谦逊,注重小节,知错必改,助人为乐,有求必应,顾全大局,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敢作敢为,他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重、健康的状态,以影响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8.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是塑造个人优良品质、锻炼个人才能和健全理想人格的熔炉,是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帮助消除不安定感、失落感和忧虑情绪,解除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集体精神的摇篮。

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形成坚强有力的核心,加强沟通,以增进学生相互理解,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9.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个人最早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凡语言、知识、行动、生活习惯,都从家庭成员身上学起。所以,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积极进取、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10.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大学生要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就等于把握了心理健康的钥匙,在必要时就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调节。这可以说是掌握了心理健康的主动权。

11.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第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心理活动都与学习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之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许多新生入学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觉得苦读中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可以好好轻松一下。于是终日玩乐,不思进取,任时光荒废过去;二是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于是压力很大,产生高度焦虑,在学习上被动应付。这两种不良倾向,最终都可导致学业上的挫折,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心理。

第二,确立合理的生活节奏。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这样既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强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大学生生活的快乐。

第三,注意用脑卫生。大脑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过度的疲劳、紧张,较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功能失调,要恢复失调的脑功能,颇为费时费力。

12.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理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其次对于宣泄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如:宣泄方式、调整机体平衡方式、倾诉方式、情感支持、转移方式、幽默等。

1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

实现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之外,诸如眷恋、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都可归为爱的范畴。而这些都可以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并且又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大学生的友谊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它可以成为大学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归宿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因素之一。

14.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学生们这种成功欲望更为强烈,但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握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可轻易地否定自己。太容易得手的事,没有挑战性,不能使工作者产生成就感:太困难的事,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自然也无浪费精力的必要。只有在成功与否的机会各占一半时,工作效率的兴趣最高,也就最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若动机和行为经一再尝试,仍达不到成功时,就应学会调整目标或改变行为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获得成功。

15.学会自娱

大学生如果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缓解内心的压抑,这对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

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为前提的,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与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校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