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以中国大众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己任,所以乐观豁达。可以说,世界有多大,他的胸怀就有多大,凡世界的大事,他无不关注并潜心深究;凡中国的大事,他无不关注并彻底探讨。然而,中国学术界历来缺乏一种和谐的氛围。为了中国的振兴,世界的持久和平,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必须造成一个科学的中国,来完成他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学术群体,才能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五、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我现在觉得我是一只狮子,当人们睡着了的时候,我巍然雄视一切,为夜之主,有整个的宇宙待我整顿。我是何等高兴呀!

(Ⅸ,570)

这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宏伟气魄!它以中国大众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己任,所以乐观豁达。他无私无畏,所以无忧。他那宽大的胸怀,使他在那样艰辛的环境下,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说,世界有多大,他的胸怀就有多大,凡世界的大事,他无不关注并潜心深究;凡中国的大事,他无不关注并彻底探讨。

我们从事学术的研究,治学做学问,目的在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然而,中国学术界历来缺乏一种和谐的氛围。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过批评:“现在教育界的四分五裂是无可讳言的。一校之内,同事变成仇敌;顷刻之间,朋友变成冤家;那疏的远的泛的所谓教育界同仁更不必说了。大家拼命夺饭碗、争地盘、斗意气,那真正从事于主张之争的实已如凤毛麟角了”。(Ⅱ,293)争来争去,两败俱伤,一无所成,这于已于社会于国家都是极大的损失。归根到底,追求真理,治学做学问,万万不是追逐名利的事,一当出现夺饭碗、争地盘、斗意气,那真理就放在一边了,哪有真理可寻呢?

学术界是一块是非之地吗?是非有没有衡量的标准?陶行知在1932年提出是非标准:“(一)公者是;不公者非。增进大众福利者是;损害大众福利者非。大众福利与小集团福利冲突时,拥护大众福利者是;拥护小集团福利者非。(二)真者是,不真者非。(三)推动时代前进者是;阻碍时代前进者非。”(Ⅱ,213)陶行知提出的这个是非标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在今天和将来也是适用的。

学者最宝贵的品德是服从真理,尊重真理,“我与对方同是寻求真理的人,谁寻着真理,双方都应当乐意承受,所以讲理的人应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我’关尤宜打破,谩骂与强辩都是把‘我’字看得太重的缘故。所以说理的人,必愿尊重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主张,同时更有服从真理的勇气,”(Ⅱ,268)没有服从真理的勇气,学者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服从真理、尊重真理,一切意气便会不消而消,大家心情也会舒畅,以利协作。

注释:见《论语·子罕》,指无私意,无必期,无固执、无私己。

中国学界的人数以百万计,是一支了不起的战斗部队,他们的工作成效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像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还处在一个小康水平上,怎样使13亿人更加富裕起来,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一件头等大事,有多少课题可以自动找来研究。想到这点,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得失可计较呢?我们随时要算一笔大账:由于学界的七斗八斗而造成的巨大内耗,究竟还剩下多少力量能有效的为社会服务呢?我们还有几多心思去寻求真理呢?

为了中国的振兴,世界的持久和平,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必须造成一个科学的中国,来完成他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学术群体,才能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