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及课程定位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及课程定位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按照当今主流经济学的结构体系组织的。我国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转型经济的特征。第一部分对公共经济学进行总体描

公共经济

项目编号:X06002

项目名称:公共经济学

项目负责人:崔鑫生

项目组成员:徐晨、张玉芹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

成果形式:教学大纲、教学讲义、PPT、习题库等

关键词:公共经济研究生

一、研究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系统掌握公共经济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他们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期间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在公共经济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条线索,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此制定如下建设目标:

从教学资源上,在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共经济部门具体改革实践,将我国自己的公共经济理论充实到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大量选用现实的公共经济改革案例,建立试卷库和习题库。

从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目前我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图表、案例,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使课堂内容更为充实具体。

从多媒体教学内容上,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导航和确定内容表现形式。

从教学改革模式上,改变过去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模式,而是首先阐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的具体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并参加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进行启发答疑、联系总结等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过程

“公共经济学”课程建设于2006年5月立项,由崔鑫生副教授牵头,项目组成员包括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徐晨老师、公共经济系张玉芹博士。在一年多时间里,崔鑫生老师以及项目组其他成员在兼顾教学、科研的同时,认真地开展课题相关资料收集、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专家意见调查和学生意见调查等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课程的建设任务。

三、课程调研情况

(一)公共经济学的最近发展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政府进行公共干预问题的学科,它在20世纪50年代由公共财政学逐步发展起来,70年代初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在1971年创办了公共经济学期刊。

现代公共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政府在实施对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上的职能时,多少会考虑信息的约束。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对慈善政府(Benevolent State)的批评,以及目前政治经济的复兴,成为解读公共经济学新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

(二)国内外同类课程现状

公共经济学是各大专院校行政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基本必修课程,亦是MPA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国内外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按照当今主流经济学的结构体系组织的。根据当今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共经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公共产品理论、公共经济部门理论、公共政治——经济政策理论。

我国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转型经济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运行(特别是公共经济运行领域)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自觉应用博弈论等方法,在改革、稳定和发展上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刚被引入国内不久,西方学者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提出了公共经济学观点,未必符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实际。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消化、吸收和融合的过程。

(三)教材使用情况调研

经过近2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公共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大量的译著、论著及教材问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进行研究,对公共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则是最近几年的事。虽然时间不长,却涌现了大量的《公共经济学》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此类教材虽然有不少创新之处,但共同的缺陷是内容框架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与中国的具体公共经济实践的联系相对脱节等问题,没能将国外最新的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来,联系中国实际的分量比较不足。

四、课程定位

公共经济学是近年来国内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大学的政治学系和行政管理学系、行政管理类的专业院校中,普遍设有这门或类似的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则集中在财政学及其相关的分支学科中涉及公共经济学。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以及参考书已经出版了若干种,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学界中的财政学者和宏观经济管理学者,政治学界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在政府研究中早已展开,不断有相关的成果问世。

(一)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在国内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春秋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斯蒂格里兹(Joseph E·Stiglitz)的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s(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的中译本,当时书名译为《公共经济学》。该书以美国的政府、政治及经济过程为对象,主要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其中以政府支出和税收为主;书中的分析单位以联邦政府为主,也谈到州政府;作者的出发点是混合经济下的政府作用,分析的依据是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和公共物品理论。

斯蒂格里兹把公共部门经济学当作一种经济学,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于研究公共部门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他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政府活动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搞清政府参与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第二,尽可能地理解与预测政府这些活动的全部结果;第三,评价各家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使用“公共经济学”这个名称,但对其的理解不尽一致,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公共经济学等同于财政学的升级和扩大,马国贤于1995年出版的《公共经济学》(中国财经出版社)的副标题为“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理财理论与政策”,把公共经济学的范围局限于政府理财。广义的公共经济学把政府全部有关经济的活动都纳入研究视野,财政活动、宏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均成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绍朋等主编的《中国公共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对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我们认为公共经济学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考察和对影响政策的政治因素的分析,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公共经济学进行总体描述,界定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定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公共经济学的学科特色。学科史也是这一部分的重要内容,即回顾公共经济学的历史演变,指出当代公共经济学的来源。

第二部分探讨政府介入经济的根据,包括市场失灵、自由放任的不良后果、市场自发调整的过高代价等原因;然后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等。

第三部分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定义为公共选择,探讨公共选择的性质及其规则,然后分析政府行为的基本特点;接着讨论政府支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分别对公共保健、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社会保险、教育、环境保护等各项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再接着讨论政府税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分别对税制、税种、税率、免税与补贴等政府税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政治分析,专门考察经济体制的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政府决策过程中政治的影响;进而对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物价政策、就业政策等与政治的关联进行专门分析。

第五部分谈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首先分析公共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其次探讨公共经济学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如何确定政府的适当规模、如何提高政府的能力、如何估价政府缺陷问题与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政府作用,以及公共经济学学科的定型问题等。

五、课程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和过程

公共经济学是各大专院校行政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必修课程,亦是MPA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的建设应该加强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增加政府管制、边际定价、公共选择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课程建设应当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

逐渐加入与公共经济学相近的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公共服务管制:这种垄断管制是公共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垄断管制和竞争政策之间必须构筑一个桥梁。

政府的改革: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古老争论,继而引发了关于公共干预范围和关于政府改革的公开争论。重视政府信息方面的困难,自然导致正面提出政府结构的问题,特别是政府的等级结构问题。对腐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课题。这种腐败不仅存在于政府传统特权的执行中,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于公共干预中,例如管制、经济资助、政府采购等。政府必须委派代理人,但这些代理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因此,政策的执行和修改都要考虑这些代理人的动机。

公共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常常假设政府是一个慈善的独裁者,并承担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职责,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如何重新使用经济学去分析政治约束问题就成了公共经济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私有化理论也逐渐被提了出来。

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其主张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此种新理念主要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目前我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图表、案例,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使课堂内容具体丰富。另外,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导航和确定内容表现形式,制作相应的数据库。

(三)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模式上主要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直接阐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的具体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并参加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进行启发答疑、联系总结等来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来讲,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答疑”的模式。公共经济学课程枯燥、难懂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经过不断摸索,公共经济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身边事,使其学有所用,而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四)建设成果

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相关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并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设计编写课程的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配套的教案、PPT,并编写了习题库和试卷库。教学参考资料上详细列明了编写教材的参考书目,并罗列了要求学生课余学习的专业相关书目。另外,提供了一些电子版的公共经济学领域文章、书籍,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之用。

在新的课程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个别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力图化枯燥的概念为积极的师生参与的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方针,力图给学生一种崭新的面貌。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近年来逐渐开始尝试使用国际通行的公共经济学教材,但在如何使之与我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六、最终结论和创新点

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公共经济学”课程建设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且在我校研究生的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新的情况,也意识到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经过整合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体现了学科的交叉研究发展趋势,体现在整体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与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互融的特点。新组织的教案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体系比较系统全面,引人入胜,适用于目前的教学改革,贴近中国的具体实践情况。

第二,教学方式的改革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同和欢迎。大家普遍反映对于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兴趣有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更加深入和全面。课堂讲授仍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已有的形式之下,力争不断地汇集学生的反映来调整形式和内容。为了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案例教学的方式,并在课堂中用问题讨论的方式来活跃气氛。另外,将争取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来感受和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三,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选取一部分章节尝试性地采取了由学生先讲解、老师补充和答疑的教学方式。我们发现,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够更好地督促同学们课下预习,而且在老师补充讲解时,由于同学们事先很好地了解了课本内容,所以对知识理解得更快速、更透彻。但是,大部分同学对此教学方式积极性不高,认为压力过大,占用课下时间过多。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第四,目前取得的成果和改革只能是阶段性的成果和改革。随着公共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我们不断地吸取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是一个需要学术界长期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由于课题组成员学识能力有限,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