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与结论

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与结论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遵循既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项目结合现有条件将名称确定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最后,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一体化与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域内生产企业一体化理论等。第七章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扩大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二是对英国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展开研究。

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

项目编号:X07024

项目名称: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汉林

项目组成员:周念利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

成果形式:教学课件、论文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

一、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目标是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定义内涵、发展趋势、理论框架以及相关实践有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的关注及探索。在遵循既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项目结合现有条件将名称确定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

二、研究过程

本项目研究过程历时两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4月至12月,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国际经济一体化讲义的导论和基础理论部分,扩充关于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尤其是货币一体化的动态理论,并结合研究心得写作和发表系列学术论文(“欧洲经济一体化中的财政约束研究——基于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FTPL)视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财政约束的必要性——基于货币主义的价格决定理论的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可行性分析”,《武汉金融》,2007年第10期;“两岸四地构建中元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假设’的实证检验”,《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两岸四地区域货币合作框架设计与机制研究”,《港澳研究》,2007年秋季刊)。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12月,完成国际经济一体化课程讲义的实践部分,分别就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欧洲经济一体化展开案例分析。

第三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整理出完整的课件讲义,并准备项目结项所需的系列材料。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经济一体化的导论、基础理论和实践三个部分。具体而言,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安排和结论如下:

(一)导论

导论主要包括第一、二章,对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进行界定,并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动因和趋势进行概述。

(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理论

该部分主要包括第三、四、五章。

第三章对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评价。首先,阐述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一体化的贡献以及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其次,对传统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勾勒,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和综合发展战略理论。最后,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一体化与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域内生产企业一体化理论等。

第四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阐释。一是介绍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揭示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成员国必须具备怎样的经济标准或条件,包括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可贸易商品在生产中的份额、产品多样化标准、金融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政策一体化程度等标准。对构成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二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复兴进行评价。其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对在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情形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探讨在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形下其他调解经济失衡机制的有效性。三是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展开详细分析,本项目认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模型化;完善了最优货币区的评判标准,包括测度经济体间遭受经济冲击的非对称性、分析经济体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对称性;分析经济体间实际汇率水平波动之间的相关性,成簇分析和主要构成、地区/产业分散度评价、补偿性调节机制的有效性分析、市场机制在拉平消费中的作用、汇率体制如何影响最优货币区标准;用最优货币区标准来解释汇率波动;分析汇率灵活性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对生产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

第五章深层次解读共同货币的成本和收益。一是分析共同货币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当区内国家遭受到负面经济冲击时,成员不能将汇率政策用作宏观经济调整;采取共同货币后成员国丧失了在菲利普斯曲线上对通胀和失业率进行组合的选择权;当劳动力的流动性相对较弱时成员采取共同货币的成本会上升等。二是认为由于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存在,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即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从长期看只是对名义经济变量起作用,所以成员因组建共同货币区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权的成本事实上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三是认为共同货币可能带来交易成本下降等一系列收益。四是对共同货币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主要取决于一系列结构型因素,包括价格和工资的弹性、劳动力的流动性水平、经济冲击的不对称性等。

(三)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该部分主要包括第六、七、八、九章。

第六章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历程进行回顾。首先对欧洲联盟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包括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对EEC,EC,EU,EMU,EMS等进行区分;对欧盟和欧元区的扩大历程进行介绍)。其次是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本项目认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设先后经历了三次尝试(基于1969年《维尔纳计划》计划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首次尝试;1978至1998年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设经历;基于德洛尔报告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分三阶段的建设经历)。

第七章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扩大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关于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即欧元区东扩问题,经过研究,本项目认为欧盟新成员为加入欧元区必须达到《马约》设定的四项趋同标准,这些国家在达标过程中主要遇到了如下挑战:高额的财政预算赤字,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引发物价稳定目标与名义汇率稳定目标之间的角逐,在资本项目放开的背景下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会削弱这些国家货币政策自主权并由此带来金融风险。二是对英国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英国政府关于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政策取向进行回顾,然后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阻碍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原因,并基于布朗提出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对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可行性进行前瞻性研究。

第八章对欧洲经货联盟中的财政约束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欧盟财政约束规则的主要内容、制定背景和规则特征进行概述。然后对欧盟财政约束规则的条款设计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项目经过研究后认为欧盟财政约束规则条款尚存在如下缺陷:数量性财政趋同标准的上限参考值缺乏经济学依据和内在一致性,财政趋同标准会使成员国财政政策能力出现弱化和顺周期化,财政收支中期平衡和盈余目标的实现缺乏可信度并且会打击成员国的公共投资;过度赤字程序缺乏执行力等。最后对欧盟财政约束规则改革的实践尝试和理论趋向进行分析和总结。经过研究认为欧盟委员会对财政约束规则事实上进行了“优化”、“强化”和“弱化”三方面改革,在理论上看欧盟财政约束规则的改革可以有五个趋向: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稳约》)进行完善和内部调整,强化《稳约》框架下财政纪律的约束目标,借鉴在主权国家运行成功的财政规则,引入可转让赤字许可证制度和改革欧盟的财政体制。

第九章是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分析和评估。经过研究,本项目认为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呈现出明显的“GATS+”特征:基于“否定列表”的承诺方式;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分立构架;相对自由的服务原产地规则;引入“非成员最惠国待遇”条款。在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展开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组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与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服务自由化水平的提升幅度、方式选择(扩展还是深化)及模式选择(模式1或模式3)对这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升展开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经济体在区域贸易安排中的相关承诺所体现的服务自由化水平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其在多边服务贸易安排中所作的相关承诺。通过参与RTAs使服务自由化水平得到最显著提升的多是与美国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并基于“否定列表”作出承诺的小的欠发达经济体。第二,在多边服务贸易安排的基础上,大多数经济体在RTAs框架下都倾向于采取“扩展”服务自由化承诺的部门覆盖率而非“深化”既有承诺的方式来提升服务自由化水平。积极向区域贸易协定的伙伴国开放“新”的服务部门,可以视作服务自由化水平提升幅度最高的欠发达经济体参与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典型特征。第三,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在多边服务贸易安排的基础上中国在RTAs框架下更倾向于基于“深化”既有承诺的方式来提升服务自由化水平,这主要源于中国内地基于政治考虑在CEPA框架下分别向香港、澳门作出较深入的服务开放承诺。第四,在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秘鲁和摩洛哥对优先开放服务提供模式1显示出强偏好,而中国和阿曼对优先开放服务提供模式3具有强偏好,部分欧自联国家和东盟国家则对优先开放服务提供模式1或模式3态度模棱两可。

四、主要创新

第一,本项目在理论部分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评述。最优货币区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以后,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地的货币一体化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并导致其成功。虽然国内论述欧盟、欧元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资料很多,但是全面评述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的著述非常少。本项目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复兴,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本项目对该理论在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发展趋向都进行了清晰描述和归纳,这种分析是比较翔实的,为学生全面掌握该理论打下了基础。

第二,鉴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被认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国际货币安排方面最有意义的事件,也是迄今为止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为成功的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于世界各地的货币一体化特别是东亚货币一体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项目在经济一体化的实践部分,花了大量篇幅对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展开分析。在对欧洲货币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项目对欧洲货币一体化中的核心热点问题如欧元区扩大问题、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在分析欧元区扩大问题时,本项目结合大量经验数据一方面对欧盟新成员加入欧元区的障碍因素进行提炼,另一方面还结合滤波技术对英国与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结构趋同状况进行刻画。这种分析有的放矢,很具有说服力,学生通过该部分的学习能够掌握多种量化分析工具。

第三,由于受制于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国内学者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分析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而本项目在经济一体化的实践部分,采取定量的方法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与GATS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考虑到代表性并兼顾资料的可获得性,本项目主要基于近年来生效实施的43件区域贸易安排并借鉴Martin Roy,Juan Marchetti and Hoe Lim(2006)的研究方法,对32个经济体在RTAs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进行评估。因为通过GATS定义的服务提供模式1和3开展的服务贸易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量的80%,本项目对32个经济体在RTAs框架下的服务自由化水平进行量化时暂且只考虑服务提供模式1和3。为判断某经济体在RTAs框架下就服务上提供模式1(模式3)针对154个服务分部门是否作出自由化承诺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对其在GATS框架下所作的相关承诺进行了“扩展”或“深化”,引入了两项判断标准:一是考察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的部门覆盖率;二是考察已被覆盖的服务部门上的既有承诺是否得到深化。依据上述标准,在服务提供模式1(模式3)上,本项目可将每个经济体的154个服务分部门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在服务提供模式1(模式3)上,该经济体在GATS框架下已对此服务分部门作出承诺,但该经济体并未在其参与的任何区域贸易安排中对此承诺作出改进。第二类,在服务提供模式1(模式3)上,该经济体在GATS框架下已对此服务分部门作出承诺,且该经济体至少在其参与的某件区域贸易安排中对此承诺作出改进。第三类,在服务提供模式1(模式3)上,该经济体在GATS框架下未对此服务分部门作出承诺,但该经济体至少在其参与的某件区域贸易安排中对此服务分部门作出承诺。第四类,在服务提供模式1(模式3)上,该经济体在GATS框架下以及在其参与的任何区域贸易安排中均未对此服务分部门作出承诺。通过广泛地搜集整理相关协定文本并进行数据处理,本项目对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在GATS基础上所作的提升进行了量化,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独特巧妙。

除上述课程内容创新外,本项目还对课程讲授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师主讲上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方面经典文献的研读;同时选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如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配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