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明确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内容本研究以媒介涵化理论的最新研究路线为指导,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时下新媒介的代表——微博客为研究的媒介对象,探寻微博客涵化作用这一信息传播影响路径,对于其使用者[1]认知心理的影响效果的具体研究结论按照获得过程梳理呈现如下。

一、明确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内容

本研究以媒介涵化理论的最新研究路线为指导,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时下新媒介的代表——微博客为研究的媒介对象,探寻微博客涵化作用这一信息传播影响路径,对于其使用者[1]认知心理的影响效果的具体研究结论按照获得过程梳理呈现如下。

(一)说明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和效果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信息累计接收量、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其中后两个潜在因素可以实际操作化为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显著性、信息生动性、信息新近性、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七个实际信息属性;效果因素包括三级心理内容,依次为现实发生概率判断、自我观念和行为动机。

首先,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既有涵化作用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明确了既有媒介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主要是涵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效果因素。其中影响因素包括信息累计接收量和信息易获得性两个方面,而效果因素分为两个递进的心理层级,即现实发生概率判断和相关自我观念。既有的媒介涵化作用理论就是通过揭示媒介持续传播某一类事实信息与接收者相关现实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阐释媒介如何通过左右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累计接收量和信息易获得性,进而影响接收者现实概率判断和相关自我观念的。

由此出发,本研究通过引入认知心理学中概率判断和观念推断的认知信息处理策略——启发式理论,说明了微博客涵化作用第一层效果和第二层效果实现所依据的认知心理机制。之后又从认知观念对于行为动机的塑成出发,以期望与价值理论为指导理论,说明了涵化作用所具有的第三层效果,以及该效果得以实现所经由的认知心理机制。同时,从上述涵化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出发,本研究更加全面地描述了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除了补充行为动机为第三层涵化作用效果,通过对新的涵化作用心理路径的发掘,也将信息代表性纳入涵化作用的核心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对既有影响因素,即“信息易获得性”具体指标的开拓,也全面展示了包括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信念联系性、信息新近性在内的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因素指标。比起抽象潜在的影响因素,这些指标更加直观、具体,便于我们在探索、调控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时把握。

(二)说明了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效果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个信息影响因素对于现实发生概率判断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自我观念和行为动机产生间接影响,七个信息属性指标借由影响两个信息影响因素而间接影响三级效果心理。

由此本研究建立了如下的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该模型具体描述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内容和效果因素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

 

图5-8 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概念模型

(三)量化描述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和效果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水平

信息累计接收量对于三级效果心理的涵化影响强度最高,其次为信息易获得性,最后为信息代表性。而在七个信息属性指标中,按照间接涵化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显著性、信息生动性、信息新近性、信息信念联系性。

本研究也以积极的社会行为——公益行为为例,通过将上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应的操作化,建立了微博客公益信息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模型。并以543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革新的内容分析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收集了相关的指标数据。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为数据分析方法,将微博客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量化拟合为具体的微博客公益信息涵化作用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精确、具体地展示了微博客公益信息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内容、影响关系水平,以及背后的影响机制。

 

图5-9 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

由此实证数据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验证了以下的关于微博客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关系的假设体系。

假设一:

H1: 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涵化作用影响因素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Ac:可以实施的公益行为结果信息累计接收量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H1B: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B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B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B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易获得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H1C: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与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相关;

H1C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代表性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相关;

H1C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代表性与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相关;

H1C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代表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相关。

假设二:

H2: 公益行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与公益行为相关自我观念相关;

H2A:公益行为现象普遍性与社会亲近感相关;

H2B:公益行为支持现象普遍性与社会责任感相关;

H2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目标实现普遍性与自我效能感相关。

假设三:

H3: 公益行为相关自我观念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A:社会亲近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B:社会责任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H3C:自我效能感与公益行为动机相关。

假设四:

H4: 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维度指标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生动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A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生动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显著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B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显著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新近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C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新近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D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情感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公益行为相关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E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自我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H4F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信念联系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易获得性相关。

假设五:

H5: 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维度指标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公益行为相关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相关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a:公益行为过程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过程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b:公益行为支持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公益行为支持信息代表性相关;

H5Ac: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可以实施公益行为结果信息代表性相关。

综上,微博客公益信息涵化作用效果的研究结论概述为,微博客借由左右信息累计接收量、信息易获得性(实际表现为六个具体信息属性,即信息情感联系性、信息自我联系性、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信息信念联系性[2])、信息代表性(实际表现为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这三个影响因素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地,对于微博客公益信息持续接收者认知心理的三个层级,即现实发生概率判断、自我观念和行为动机,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二、描述了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机制

(一)第一层效果实现机制

信息累计接收量和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通过影响相关现实发生概率判断递进累加过程中的总体累加次数和每一次递进叠加幅度实现第一层涵化作用效果。

同时从这一涵化作用效果结论出发,可以推断得到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即,微博客通过影响信息累计接收量,进而影响个人进行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时所能够提取的样本事例数量,也就是影响个人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的先验概率,实现对于涵化作用第一层效果——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的影响。同时微博客也通过影响信息易获得性和信息代表性这两个信息属性的水平,不同程度地满足着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易获得启发式和代表性启发式,影响着接收者持续接收到的信息。并且,作为概率判断的依据,能够带来的概率判断增加幅度,影响着概率判断的似然度,最终影响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结果。由此,微博客就通过持续传播相关信息,赋予这三个影响因素不同水平,进而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概率统计评估判断过程,左右个人对于相关现实发生概率的判断结果,实现第一层涵化作用效果。

(二)第二层效果实现机制

信息累计接收量和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借由现实发生概率判断对于自我观念模拟性推断的支持作用间接地实现了第二层涵化作用效果。

而微博客涵化作用对于第二层效果——相关自我观念的影响,则是借由现实概率判断结果对于相关自我观念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是依靠认知观念推断过程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模拟性启发式的运行。由此,该类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结果成为个人推断自己在该类社会现实发生的情境当中,最可能遇到社会现实遭遇,以及遭遇的结果的依据,进而影响到相关的自我感受,乃至自我态度、评价等自我观念。也如此,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间接传递至自我观念的心理层面,实现了对于第二层涵化作用效果的塑造。

(三)第三层效果实现机制

信息累计接收量和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借由对于期望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这两者对于行为动机的塑成作用,间接地实现了第三层涵化作用效果。

具体来说,微博客对第三层效果——行为动机的涵化作用,是通过自我观念对于行为动机的决定作用而实现的。与行为目标期望和行为目标价值相关的自我观念,会成为个人进行相关行为决策的依据,影响个人行为动机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水平。微博客持续信息传播所具有的涵化作用效力,递进式地传递至行为动机层面。微博客就是由如上的信息认知加工机制,实现了对于认知心理三个层面的全面影响。微博客也通过持续传播相关事实信息,对于概率判断、自我观念、行为动机产生了显著作用。

三、揭示了涵化作用效果的媒介技术根源

本研究由实证研究结论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微博客公益信息在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得值上的水平分布,揭示了微博客特殊的媒介属性(如开放、便捷、实时的信息交流平台、社会化媒介、自媒体、混媒介),以及微博客特殊的使用特征(如自主发布信息、按照用户信息需求订制接收信息等)对于涵化影响因素的培育作用。微博客通过提供提升实际信息属性指标水平便捷条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微博客信息在信息易获得性、信息代表性、乃至信息累计接收量这三类涵化影响因素上表现水平。

微博客独有的媒介特征有助于其涵化作用效果的实现。新媒介技术发展带来了新媒介属性和新媒介功能,也带来了媒介信息与社会现实、媒介主体和社会主体、媒介行为与社会行为、媒介关系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都是新媒介效果的根源。以微博客为例,微博客信息流通所营造的虚拟现实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媒介信息活动生态,和新媒介与社会互动生态,这些都对于新媒介信息传播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从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这一具体新媒介效果结论出发,本研究展示了媒介技术发展所具有的微观和宏观效果,印证并补益了媒介环境学派所致力描述的“由媒介技术决定的媒介环境本身具有巨大影响”这一效果规律。

四、展示了微博客涵化作用具有的道德社会化功能

本研究通过引申微博客公益信息涵化作用对于个人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塑成和强化效果,揭示了微博客积极行为信息的涵化作用所具有的道德社会化意义。微博客通过对积极行为信息的持续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收者对相关现实的认知和自我观念乃至行为趋向,进而塑造着个人的积极行为习惯。实现了对于社会成员相应社会性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巩固,实现对于社会成员在积极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上的同化。

本研究基于积极信息的代表——公益信息涵化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的深入解析,依据信息影响因素,对各个心理层面效果的作用水平,以信息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信息生产环节,信息发布、传播环节,信息接收环节)为中心,总结提炼出一些改进措施和策略建议。比如,①广泛组织、正确组织微公益活动,从信息发布角度,提高微博客涵化作用的社会化效力;②采取各种传播策略提高信息情感联系性、显著性等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平,从行为信息传播角度,改进微博客涵化作用的社会化效果;③丰富媒介素养内涵,培养、提高微博客使用者的“新”媒介素养水平,从行为信息接收角度,强化微博客涵化作用的社会化效力。倡导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推进微博客公益传播涵化作用的积极效果。

[1] 这里主要是指信息接收者。

[2] 按照各个影响因素指标对于效果的影响强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